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代表法的決定。這是代表法自1992年頒布施行以來的第四次修改。修改后的代表法將帶來哪些變化,將如何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更好依法履職?本刊記者專訪了重慶市委黨校教授王群。
立法固化經驗 完善制度體系
記者:在你看來,此次修法的意義何在?
王群:代表法是規范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代表職權、履行代表義務、發揮代表作用的基本法律。修法不僅有利于幫助代表更好履職,同時也能進一步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全面體現并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重要理念。
與時俱進修改代表法,及時固化人大代表履職實踐中好的經驗做法,進一步規范、健全和保障人大代表履職的制度機制,對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義,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具有重要意義,對彰顯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強大生命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修法還及時總結并固化了近年來基層人大的一些工作經驗和實踐探索,回應了新時代人大工作的實踐需求。比如,新修改的代表法提出,“根據安排,設區的市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也可以在本行政區域內跨原選舉單位開展專題調研”。
實際上,這種跨原選舉單位的調研機制,就是將這些年來基層人大好的經驗做法進行立法固化,對涉及面廣、關注度高、影響面大的議題,組織人大代表在本行政區域內跨原選舉單位開展專題調研,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壘,橫向聯動、資源共享,幫助人大代表更好地站在大局層面摸清實情、找準問題、提出更具全局性、長遠性的高質量議案建議。
聚焦能力建設 提升履職質效
記者:在此次代表法的修改中,你最關注的是哪些方面?
王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是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關鍵是要進一步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人大代表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具有廣泛的社會民意代表性,如何讓人大代表,既能“代”又能“表”,加強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設是重中之重。
本次修法精準聚焦加強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設,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法律制度規定。進一步細化代表參加學習培訓的法律義務,明確代表在出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前,應當通過多種方式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安排認真研讀擬提請會議審議的議案和報告,為會議期間執行代表職務做好準備。
同時,明確代表工作機構和代表工作計劃,拓展和深化“兩個聯系”制度機制,為人大代表履職能力建設提供保障。
這些規定有助于提升人大代表的履職知識儲備和信息獲取能力,強化代表履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新修改的代表法還通過完善代表議案和建議辦理機制、完善代表執行職務的保障等方面,結合代表履職的難點和堵點問題進行了精細化的制度供給,以全面提升代表履職質效,落實并體現人民當家作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本質和核心的精髓要義。
深化“兩個聯系” 夯實民意基礎
記者:此次修法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兩個聯系”制度機制。你認為強化這一機制會對國家機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王群:密切國家機關同人大代表的聯系、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是加強和改進人大代表工作的一個重要舉措。新修改的代表法對“兩個聯系”制度機制進行了立法制度上的安排,比如提出“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各部門、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根據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統籌安排,邀請代表參與相關工作和活動,聽取代表的意見和建議”。這不僅有利于國家機關同人大代表建立制度上的緊密聯系,使得國家機關相關決策能夠更好地匯集意見建議,汲取民智民意,同時,也是國家機關接受人大和人民群眾監督的重要體現,有利于推動其更好依法行政、依法監察、公正司法,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再如,新修改的代表法提出“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則,定期組織和協助本行政區域內的代表開展聯系人民群眾的活動,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這極大地推動和密切了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而這樣的機制,可以幫助國家機關更好地履行職責使命,人大代表履職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最后的落腳點是人民群眾的民主獲得感顯著增強,幸福感顯著增加。
強化制度保障 支持依法履職
記者:隨著法律的施行,你認為此次修法將推動解決哪些現實問題?
王群:此次修法,對人大代表的履職培訓規定做了完善,對基層人大代表參加履職培訓的要求從“可以”轉為“應當”,有利于促進基層人大代表積極學習新知識,不斷提高履職能力。
此外,“縣級以上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在本級或者下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協助下,可以按照便于組織和開展活動的原則,根據地域、領域等組成代表小組”的規定,有助于人大代表履職向專業化轉變,以地域、領域等組成代表小組,有助于人大代表更有針對性地討論研究問題,從而高質高效地提出議案建議。
另一方面,此次代表法的修改,為人大代表履職增添了制度保障。目前,我國277萬多名五級人大代表中,近95%是縣鄉人大代表,他們在擔任人大代表的同時,還從事著自己的本職工作。本次修法,明確了“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代表履職網絡平臺”,便于人大代表獲取相關信息資料,提交議案建議等。
此外,還將“可以”為本級人大代表制發代表證的規定修改為“應當”制發,以強化代表履職的身份保障;明確要求為殘疾及行動不便的代表在執行代表職務時“根據需要給予必要的幫助和照顧”……這些規定的變化,為人大代表依法履職解決了“后顧之憂”。
此次代表法的修改,將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通過法治化手段將實踐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既保持了制度的延續性,又注入了新時代的治理智慧,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