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至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發布首批涉市場準入行政訴訟十大典型案例、涉及組織賣淫等案件的3件指導性案例,以及涉預付式消費的6件典型案件;最高人民檢察院先后發布聚焦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5件指導性案例、懲治制售偽劣商品犯罪的6件典型案例,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的10件典型案例。
短短半個月內,案例發布如此密集,正是司法案例公開化的一個縮影。
目前,我國司法機關已建構起形式多樣、層級清晰、效力多元的案例發布機制。尤其是2010年案例指導制度正式啟動后,截至今年3月中旬,最高法、最高檢已分別發布44批和57批指導性案例。同時,“兩高”還陸續發布了數千件社會影響廣泛、具有較強典型性的案例。
此外,自2024年2月正式上線并向社會開放以來,人民法院案例庫已收錄指導性案例、參考案例共計4804件(截至2025年3月15日),實現了對常見罪名、多發案由的全覆蓋……
常態化的司法案例發布機制,持續提供獨特的公共法律服務產品,彰顯了恒久而多維的法治價值。
司法案例是統一法律適用的標尺。
相較于抽象、原則的法律條文,司法案例是法律適用直觀、具體的呈現。“兩高”篩選后公布的司法案例,尤其是指導性案例,凝結著司法的智慧和實踐經驗,具有權威示范價值。以此作為支持辦案的專業標準、類案同判的參照模板,不僅能統一司法裁判尺度、有效化解法律適用分歧,更能最大程度避免“同案不同判”等現象,最終實現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有機統一。
更深層次看,以案例指導制度為代表的司法案例的示范功能,將從整體上促動司法人員專業能力的提升,并以司法案例的公開性、可比性,有效約束司法的自由裁量權、抵御外界的不當干預,進而壓縮司法腐敗的生存空間,讓在陽光下運行的司法彰顯更具說服力的公正和公信。
司法案例是應對立法不足的樣本。
在當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立法固有的保守性與穩定性特質,不可避免存在法律滯后與缺位現象,難以充分回應司法實踐需求。這一困境,正是成文法體系國家面臨的普遍性挑戰。
而作為一項制度創新,案例指導制度在恪守成文法傳統與現行司法體制的前提下,合理吸納判例法的積極要素,側重為疑難、新型及爭議性案件提供裁判指引,有效彌補成文法體系的固有局限。
比如最近兩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針對隔代探望權、正當防衛認定標準、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就業地域歧視等社會關注度高的法律問題,先后發布多批具有指導意義的典型案例,無不深入填補了立法空白,更對法律適用中的模糊地帶作出界定,為破解司法實踐難題提供了“權威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指導性案例雖非正式法律淵源和裁判依據,卻應社會動態發展需求而產生,天然蘊含著從個案經驗走向普適規則的驅動力。這些凝結司法智慧的案例,為立法完善提供鮮活的實踐樣本,從而推動立法的漸進式優化。
司法案例是培育法治意識的教材。
相較于抽象的法律條文,司法案例在現實中呈現具體正義,猶如形象生動的普法課堂,其普法效用遠勝萬千法條的機械灌輸。
從“兩高”發布的司法案例看,其中不乏社會矛盾多發領域的日常小案。案例雖小,卻記載了豐富的法治細節,融合了情理法的個案司法評價,厘清生活是非、表達司法立場、傳遞法治導向,與民眾樸素的正義觀同頻共振,更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模式,引領民眾優選維權路徑、守住行為邊界,明晰訴訟預期、提升訴訟理性的同時,也讓法治素養、意識和觀念潛移默化地植入民眾內心。這一傳導機制,正是為法治社會奠定堅實根基的重要路徑。
司法案例是回應社會關切的展臺。
守護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司法的初心和使命。正因此,司法案例公開化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聚焦民眾期盼、回應社會關切,確保發布的每一個典型案例都能直擊民生痛點、破解維權難題。這種“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供給模式,正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生動實踐。
從近年來“兩高”公布的占比較多的司法案例來看,或直指反腐、生態保護、營商環境、反網絡暴力、懲治電信詐騙、規制“天價”彩禮等社會熱點,或緊扣食藥安全、勞動權益、消費權益和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權益保護等民生議題。由此彰顯的正是“如我在訴”的情懷、“司法為民”的擔當和接受監督的自覺。
而這些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個案展示,亦使民眾真切感知身邊的公平、鮮活的正義,以打動心靈的力量,不斷加固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對法治的信仰。
不斷涌入公共視野的司法案例,記錄著人間的煙火和冷暖,映射著司法的力度和溫度,也見證了法治從觀念、制度到實踐的不斷成長。
無數微觀層面的個案正義,共同塑造著宏觀層面的司法公正,由此宣示的法治價值、催生的社會共識,必將匯聚成更為強勁的捍衛公平正義的動力,守望法治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