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我國首部系統性規范公共安全視頻管理的行政法規——《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正式施行。
該條例對公共安全視頻系統建設、使用進行全面規范,明確劃定了公共場所攝像頭的安裝范圍、備案制度及安裝禁區。其中,首次為家門口安裝的攝像頭、智能可視門鎖等設備劃定“行為紅線”。
安全與隱私的兩難博弈
代駱駱
我有兩位單身獨居姐妹,家里都裝了智能可視門鎖。有人敲門,她們在屋內就能通過手機看到訪客;不在家時,門口有人逗留也會被設備記錄。
靠著這些功能,她們成功擋住過醉酒的物業工人、因送餐延遲上門吵鬧的外賣小哥……但也拍到了鄰居進出、客人來訪的場景。?
隨著智能設備普及,攝像頭構建的網絡改變了社會形態,讓公共場所和私人領域的界限變得模糊。
“家門口”這個過渡空間被納入條例規制,顯示出法律對新型社會空間的認識在進步。?
在緊密相連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可能在無意間侵犯他人邊界。張三讓渡隱私,可能幫到李四;李四放棄權益,或許成全王五。
監控設備增多,可能會讓少部分人對社會信任產生質疑。但不管是獨居女性,還是空巢老人,大家會習慣提問:安全和隱私如何權衡?
公共安全和個人隱私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法律想平衡公共安全和個人隱私之間的關系,卻很難做到兩全。
法治探索的目標,不是個人隱私的讓渡,而是社會安全保障的提升。
針對在家門口裝攝像頭等設備,法律已劃出 “行為紅線”。如何提高公眾對此舉的認識,仍充滿挑戰。
調好家用監控“法治視角”
戴先任
如今城市居住密集、鄰里門對門常見,不少家庭安裝了智能可視門鎖等帶監控功能的設備,因其能保護人身財產安全,為生活帶來便利。?
然而,正對鄰居家門口或公共過道的可視門鎖,存在“雙刃劍效應”。即便安裝者無意窺探,但這類設備通常為24小時錄制,上傳云端的視頻可能包含大量人員活動及人臉信息。一旦安裝者主動泄密或設備遭黑客入侵,就會侵害他人隱私,甚至危及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
近年來,因監控攝像頭侵犯鄰居隱私權的糾紛頻發,多數以加裝擋板或調整位置解決。但仍有許多人安裝時沒有考慮此類措施,導致侵權問題愈發普遍,根源在于監管盲區。
家用監控不應“失控”侵權,劃定“行為紅線”,調好“法治視角”,才能讓其更好用于家庭安全防護。
2021年實施的民法典雖將 “私人生活安寧” 納入隱私權保護,卻未明確 “私密空間”范圍。
此次條例出臺填補了空白,明晰了家用攝像頭等設備的使用邊界,提醒安裝者平衡自身與他人權益。這有助于公眾增強法律與維權意識,明確權利邊界。
同時,要防范隱私泄露風險,需要相關設備生產者攻克技術難題,加強市場監管;用戶也要選用可靠產品,設置強密碼。
可視門鎖的“紅線”在哪兒
劉" 欣
近年來,具有視頻信息收集、儲存、傳輸等功能的可視門鎖類產品在一些注重住宅安全人士中受到歡迎。但是,隨著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可視門鎖類產品也被劃出了“紅線”。
4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行政法規《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第九條規定:在本條例第七條規定之外的其他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信設備及相關設施,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僅限于對該場所具有安全防范義務的單位或者個人安裝,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安裝。
據此,在一般的住宅小區的住宅大門上安裝可視門鎖,不是為了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安裝主體也不是對該所具有安全防范義務的單位或個人,因此不符合上述規定。
這意味著,今后可視門鎖的安裝和使用將受到限制。也就是說,必須符合以下三種情形之一,否則就有違法之嫌:
一是可視門鎖的“可視”范圍,不能包括任何鄰居進出其住宅而必須經過區域。此范圍可視為本人住宅安全范圍的合理延伸,在此范圍內安裝視頻圖像信息系統不會侵害他人的個人信息及隱私。但根據目前一般住宅樓的設計,很難將可視門鎖的“可視”范圍調整到如此嚴格限定的區域內。
二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取得所有進出其本人住宅必須經過或進入可視門鎖的“可視”范圍的鄰居同意。但這通常是很難辦到的。實踐中有很多侵權訴訟案件,都是因為被必經“可視”范圍的鄰居認為個人信息和隱私受到可視門鎖的侵犯而發生的。
三是取消可視門鎖的視頻攝錄、自動傳送云端等功能,僅保留夜間視物、可疑人物報警等功能,即將其功能嚴格限制為“貓眼”的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