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華城位于重慶忠縣東部長江之中的一座江中孤島——皇華島上。
今年初,2024年度川渝地區十大考古發現榜單出爐:作為宋元山城防御體系唯一的孤島型城址,忠縣皇華城遺址名列其中。
“聞說遷州處,皇華尚有城。當年資戰守,此日見樵耕。四面江灘合,一洲煙樹橫。頹垣猶斷續,斜日映波明。”清代王爾鑒的《皇華城》,寥寥幾句概括了皇華城的古往今來。
在這座抗元的古老城池里,發生了哪些歷史事件,又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縈繞在人們心間的謎團,經過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多年考古發掘,正逐漸解開。
唯一孤島型城址
眼看“五一”將至,家住忠縣忠州街道的張振林又想去皇華島看一看。這座位于三峽庫區“中心點”的島上有一座抗元的古老城池,很早就出現在他和小伙伴的童年故事里,令人心馳神往。
2023年國慶節,得知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向游客開放,張振林迫不及待來到渡口。
在渡船的轟鳴聲中,他渡江登島,一眼望見“皇華城遺址”題刻,內心涌起一陣激動。
“皇華島在《水經注》中稱其為‘江浦’,城址距今有近800年歷史。”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大遺址考古和保護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館員蔡亞林說。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6年啟動皇華城考古工作,蔡亞林是該項目的負責人。
據他介紹,南宋后期,面對元(蒙)軍的大舉進犯,南宋軍隊采取依山制奇、據險而守的方略,修筑了包括合川釣魚城、忠縣皇華城、奉節白帝城、云陽磐石城、萬州天生城在內的數十座城池,城中有林木田池可供長期駐守,且各城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防御體系,即著名的“山城防御體系”。
“皇華城便是其中重要一翼,同時也是整個山城防御體系中唯一的孤島型城址。”蔡亞林說,皇華城位于長江之中,利用四面環水、激流險灘和懸崖陡峭等地形優勢可以有效克制敵人。作為當時峽江地區的江防要塞,它也起著扼守長江航道的作用。
民間傳說,宋度宗趙禥曾在皇華島上,始筑城墻,興建府邸。“這是不對的。不過,皇華城所在地忠州(即現在忠縣)的政治地位,確實是因宋度宗而‘提升’過。”蔡亞林介紹,公元1253年,因宋理宗膝下無子,立侄趙禥為皇子。趙禥被封為忠王,當時的忠州就是他的封地。趙禥即帝位后,忠州因此升為咸淳府,府治就設置在現在的皇華城中。
《元史·楊文安傳》記載“(至元)十四年夏,進兵攻咸淳府……冬十二月,潛遣勇士躡云梯宵登,斬關納外兵……比曉,宋兵大敗”。從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到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皇華城作為忠州治所時長近20年,其中作為宋元戰爭山城使用約13年。
“皇華城原有兩重城墻及多座城門、墩臺,堪稱要塞,至今仍能見到諸多戰爭痕跡,城址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十分突出。”蔡亞林說。
如今,人們仍能看到皇華城北側山崖一石壁留存的宋代題刻,上書“保江”二字。
戰爭的硝煙雖已散盡,但血性與不屈的底色依舊鮮明。
忠縣有“忠義之州”之稱,皇華城正是忠義精神的真實寫照。
城里也有“朝天門”
皇華城到底什么樣?
自2016年以來,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開展皇華城前期調查、全島普探和考古發掘工作。
經確認,城址由島頂內城,西北外城和南、北一字城墻組成。現存夯土甃石結構的城墻5645.74米、城門5座、墩臺10座,內城總面積約57萬平方米。重點發掘大灣、冉屋丘、一號城門等9個片區,清理揭露房址、水池、墓葬等各類遺跡350余處,出土金、玉、銅、鐵、石及陶瓷等各類文物、標本3000余件(套)。
“考古工作基本厘清了城址沿革變遷、布局結構與功能分區,確認了衙署區、軍事區、居民生活區、耕作區、小型作坊區、墓葬區,乃至教育區等的空間分布。”蔡亞林說。
因后世沒有大規模的修葺與重筑,皇華城較好保留了宋元以來的原始狀況,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城址遺存豐富、要素齊全,踞島圍城、環江為壕的營造理念,在宋元山城體系中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研究我國宋元時期建置城市的典型案例。
在這里,考古專家發現了一批規格較高、形制罕見的重要建筑遺存,如排叉柱與拱券頂結構結合的一號城門,是我國古代城門形制轉變的重要見證。
“拱券頂的城門構造,大多出現在明清時期,宋代城門采用這種結構的極為少見。”蔡亞林介紹,皇華城外門道的特殊形制豐富了宋代城門類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可作為我國古代城門由唐宋排叉柱抬梁向明清拱券頂結構演變的珍貴例證。
“據《蜀中名勝記》所引皇華城《金魚堡記》,宋代這里也有一座叫‘朝天門’的城門,可以和重慶城的老城門朝天門媲美。”他表示。
此外,梯田片區揭露宋代以來連續使用五個時期的農田遺跡,大灣衙署遺址發現的碑石亭和柱網清晰的七開間大殿等,在既往中國宋元時期城址考古中均較為少見,具有重要的軍事史、建筑史和科技史研究價值。
忠州最早的書院在此
“宋淳祐初,云中常公福慶知咸淳府,開貢院,會梁萬二處之士,試其才之賢者貢于朝,榜其院曰‘宏文’,此忠州設立書院之始。”
《白鹿書院增設膏火碑記》這段文字記錄表明,皇華島上有著忠州最早的書院,名為“宏文”。
而經過考古發掘,昔日恢宏的“宏文書院”被找到了。
蔡亞林說,根據目前發掘的建筑遺址,可以初步推斷,這座書院有面闊5間的正殿,殿前還有泮池、飛橋和景亭。
在泮池中,考古專家發現了上千件被廢棄的物品,不僅有書院學子常用的文房四寶、錢幣、印章、棋子、骰子等,還有當時用于防守的鐵雷。
據介紹,皇華城發現的鐵雷,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爆炸性火器實物,也是世界中古史上冷熱兵器并用時代開創階段的珍貴例證。
出土的骰子同樣令人驚奇。
蔡亞林說:“它和我們現在所用的骰子大為不同,其上只有‘一點’和‘四點’兩個點數,其余二、三、五、六均不見,我們初步推測,可能是和當時流行的一種棋類玩法有關。”
實際上,書院建在皇華島上,意義不簡單。
蔡亞林表示,宏文書院遺址可與地方志相關記載互為印證,是宋元山城中首次考古揭露的性質明確的文教類型建筑。宏文書院為“忠州設書院之始”,也是戰爭背景下“斯文不墜、教化存續”的重要實證。因現存宋代書院建筑實物極少,宏文書院格局的逐步廓清將填補相關空白,豐富我國宋元建筑考古的實物材料。
此外,在皇華島東部的大灣臺地之上,宋代“淳咸府故治”的衙署遺址也破土而出。
衙署遺址坐北朝南、軸線清晰、依山就勢分布在5級臺地之上。衙署不僅建有面闊7間、進深4間的設廳,還有連接一二層臺地的工字殿。在正廳西邊,還建有配殿和碑石亭等建筑。
“修建于皇華島上的設廳與往常見到的衙署遺址建筑大為不同。”蔡亞林介紹,它的次間寬度僅有2.2米,比3米寬的梢間和盡間還要小,并不符合古代的營造規制。為找到這個“破例”的原因,考古團隊經過精準的探坑解剖,找到了疊壓于主體建筑下的早期三開間建筑,原來次間系沿用一期建筑開間,梢間和盡間位二期擴建形成。
相較于釣魚城、老鼓樓、白帝城等宋元山城防御體系中的衙署遺址,皇華島上的這處衙署遺址還有特別之處。
蔡亞林說,皇華城衙署遺址坐北朝南、逐級抬升、中軸對稱等選址布局特征,符合一般規律的同時又具有鮮明區域特色。而在其中發現的工字殿、碑石亭等建筑遺存基本不見于其他遺址,進一步豐富了宋元建筑考古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