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縣官渡鎮楊壩村,春日的陽光灑滿大地,幾位老人坐在院子里曬起了太陽。
“我來給你們做體檢。”54歲的李尚發跟老人們打著招呼。
“曉得今天做體檢,就是在等你,這事你念叨好幾天了嘛。”李婆婆瞇著眼睛回應。
李尚發是楊壩村唯一的村醫,村里男女老少都找他看過病。在村民眼中,李尚發總是背著助診包,推著摩托車在崎嶇山路上艱難前行,無論白天黑夜、刮風下雨,只要有人需要,他總會趕到。
今年三月初,李尚發獲評“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
談及這一份榮譽,他搓著粗糙的雙手笑了笑:“能看到村民健健康康地曬太陽,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少年立志 做一名仁心醫者
1971年,李尚發出生在一個大家庭,兄弟姐妹眾多,“吃飽穿暖”是全家人最大的愿望。
李尚發上小學一年級時,曾因消化不良而渾身不適,舅父用推拿按摩為他緩解了癥狀,這讓他對中醫產生了興趣。
“那些曬干的草根樹皮,一搭配就能治病,像變戲法似的。”回憶起童年,李尚發摩挲著桌上發黃的草藥圖譜。
在父親的幫助下,少年李尚發已能辨認百余種中草藥。
命運的齒輪在1981年開始轉動。
一天夜里,父親突發腸梗阻,村醫孫綜強連夜趕來診治。
“最好送到鎮上做手術。”孫綜強建議。但面對600元手術費,全家人一籌莫展。
“父親病倒,家里沒了經濟來源。我攥著繳費單發抖,腦子里想的就是弟弟妹妹怎么辦。”李尚發聲音低沉。
是孫綜強墊付了手術費,幫助李尚發一家渡過難關——手術很成功,父親半年后康復。
這場生死危機,讓李尚發深刻理解了醫者仁心的分量,十歲少年立誓:要成為孫醫生這樣的人。
1984年,在父母的支持下,李尚發師從孫綜強。經過4年苦學,17歲的李尚發正式成為一名村醫。
背上藥箱的那一刻,李尚發就踏上了他在楊壩村的“奔波之路”。
馬不停蹄 走出一條仁醫路
楊壩村有村民1226戶3558人,每戶門框上都釘著一塊特殊的木牌,正面是家庭健康檔案編號,背面寫著李尚發的電話號碼。
村里幾名孤寡老人的手機里,李尚發的號碼被設置為“一鍵直撥”;一些村民的手機通訊錄里,李尚發的手機號永遠排在首位。
“以前農村很多地方不通車,出診全靠兩條腿,一次走上三四個小時是平常事。”他回憶道,“最遠一次走了十五個鐘頭,到病人家里時,月亮都掛上山尖了。”
那是1995年,一位湖北漆匠因常年胃病引發腹痛,想到在巫山做工時認識李尚發,家人輾轉找來。
“走!”雖隔省界,李尚發仍二話不說,背著藥箱就上了路。
“遠近不重要,只要患者需要我,只要走著能去的地方,我隨時可以出發。”李尚發說。
直到2000年,李尚發才用積蓄買了第一輛摩托車,至今已騎壞8輛。
而在37年里,為患者夜行過多少次,李尚發也數不清了。
還記得一個暴雨傾盆的深夜,李尚發已睡下,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寧靜。
村民張華在電話里焦急地喊道:“李醫生,快來救救我爸,他胃痛得很!”李尚發迅速翻身爬起,披上雨衣、背起藥箱,沖進雨幕。
經過雨水沖刷,山路變得更加泥濘、濕滑,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難。但李尚發只有一個念頭:盡快趕到患者家中。
趕到后,李尚發顧不上全身濕透,立即診斷治療。經過幾個小時努力,患者終于轉危為安。
此時天已蒙蒙亮,李尚發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稍事休息后又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雷鋒醫生 “賒賬本”里藏著溫情
李尚發泛黃的診療記錄本里,夾著一沓“賒賬單”:
陳恢潤143元、向文鳳280元、王德貴肺炎用藥58元、周小芳兒童疫苗30元……
最近的一筆記錄日期是2025年2月20日——80歲的張代志患前列腺癌,墊付醫藥費千余元,發紅包200元。
37年來,李尚發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困難群眾墊付藥費累計超過10萬元,從未主動催討。
“都是鄉里鄉親,實在拉不下臉討要。”他合上記錄本說,“我相信,大家手頭寬裕了自然會還。”
村民楊永蘭患肝硬化需長期服藥,李尚發連續十年為她墊付藥費,如今已有近萬元。
“他總說先治病,錢的事不急。”楊永蘭哽咽道。
2005年村里修路,李尚發捐出五萬元;村里辦學校,李尚發也主動捐錢……盡管自己也不寬裕,李尚發卻總說:“家里沒什么大的開銷,能為鄉親們多做一點是一點。”
憑借精湛的中醫推拿和針灸技術,李尚發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聲名遠播。除了巫山本地和周邊區縣,甚至有四川、湖北、貴州的患者慕名而來。
“現在年紀大了,下地干活總腰疼。”村民楊長興不好意思地說,“每次找老李推拿,他連診療費都不收。”
對此,李尚發只是擺擺手:“舉手之勞。”
如今,李尚發還時常抽空教村民基礎推拿手法。“學會這些,小病小痛就能自己緩解。”他說。
盡管被稱作“名醫”,但李尚發始終銘記“醫者救死扶傷,貴在行善積德”的師訓,總是竭盡所能醫治疾病,細心周到地為患者服務。
楊壩村三千多口人,鮮少有人稱呼他“李醫生”——稱“表叔”“表舅”的居多,叫“叔公”“大伯”“老侄”的也不少。
“可能覺得叫醫生太生分。”李尚發笑著解釋,行醫三十七年,最珍貴的收獲就是這滿村“親戚”。
這份特殊的“親情”,讓李尚發難以割舍。
“只要鄉親們需要,我愿一輩子守在這里,守護他們的健康。”望著診所外熟悉的村巷,李尚發語氣堅定。
對話
《公民導刊》:不久前,您獲得了“第十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榮譽,有什么感受?
李尚發:倍感光榮的同時,感到更多的是激勵。我就想著,只要鄉親們還需要我,我就會在這里堅守,直到我走不動的那一天。
《公民導刊》:聽說子女以您為榜樣,也成了醫生,您如何看待這件事?
李尚發:他們選擇從醫,大概是受我影響——從小就愛守在診室,看我給鄉親們看病。
女兒長大后對我說:“爸爸,我也想當醫生,救更多的人。”她現在是奉節縣人民醫院的醫生。
兒子在巫山縣建平鄉瓜瓢村當村醫,最近總說:“等你跑不動了,我就回來接班,繼續給場壩村的鄉親們看病。”
如今他們都有了孩子,一家人聚在一起也會開玩笑說,希望這份醫者仁心能一代代傳下去,讓后輩們繼續為老百姓的健康盡一份力。
《公民導刊》:對以后有什么打算或期望?
李尚發:我希望“行走的醫院”能在全重慶市推廣開。這個項目是2023年7月在巫山縣的積極爭取下,由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指導、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扶貧與發展委員會聯合發起的,當時選了100個村衛生室成為試點。包括我在內的100名村醫,每人領到了一個“助診包”,里面裝有手持彩超儀、便攜心電圖機、血脂檢測儀等10多種設備。有了這些設備,以前必須去鎮衛生院才能做的檢查,現在坐在村頭的院壩里就能完成,真正實現了“未病先防”。
很多村民得了重病會去三甲醫院,但大病帶來的痛苦和醫療費用始終是雙重負擔。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目光關注農村基礎醫療,加大對鄉村衛生服務的投入,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