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知假買假,有限支持
一邊是虛標生產日期的“老白茶”,一邊是專找漏洞的職業打假人,這樣的特殊交易,又該如何適用懲罰性賠償?近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有關“老白茶”的買賣合同糾紛。
2024年4月,林某以300元/餅的單價在某茶行購買10餅某品牌白茶,不到一周的時間,再次購買10餅,總共支付貨款6000元。
上述茶餅外包裝標注了“福鼎白茶名稱:壽眉(茶餅),原料:太姥山老白茶,產地:福建·寧德·福鼎,凈含量:350克,產品執行標準號:GB/T31751,貯存條件:在清潔、干燥、通風、無異味、無污染的條件下貯存,保質期:在符合貯存條件下十五年內飲品最佳,生產商:福鼎市某公司,生產日期:2015年4月”等字樣。
收貨后,林某隨即向鼓樓法院起訴,稱該標注的產品執行標準號2016年2月1日才施行,而標注的生產商福鼎市某公司2017年5月22日才成立,該產品有虛假標生產日期以偽造老茶的嫌疑。林某覺得,案涉“福鼎白茶”虛假宣傳,該茶行應按照貨款價的十倍向林某賠償。
鼓樓法院經審理認為,食品與其標簽、說明書的內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銷售。案涉茶餅標注的生產商的成立時間晚于案涉茶餅外包裝標注的生產日期,標注的產品執行標準號也早于該執行標準的實施時間,可以確認案涉茶餅存在虛假標注生產日期以求高價售賣的情況。
茶行作為銷售者未盡到法定審查義務,銷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然而,鑒于老白茶茶餅可長期貯存的特殊屬性,而林某又未證實案涉茶餅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或對其造成實際損害,可適當降低懲罰性賠償標準??紤]到林某短期內兩次購買案涉茶餅20個,已超出正常生活消費所需,且林某近三年在福建省內提起類似訴訟案件高達幾十起,存在明顯牟利意圖,屬于“知假買假”,有違誠實信用原則,不應倡導。
據此,鼓樓法院判決茶行按照茶餅單價十倍賠償林某3000元,并退還貨款6000元,駁回林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虛假標注”行為,是指在商品上偽造或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或對其他反映商品質量、信譽狀況的各種因素作不真實標注,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標示,欺騙購買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若在食品標簽上故意錯標生產者名稱、地址、成分、配料表、生產日期、保質期等食品安全標準要求標示的內容,生產者或經營者應當依法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在判斷是否對消費者造成誤導時,應采取主客觀相結合原則,若購買者明知存在瑕疵,則不構成誤導,若不明知,則以是否會導致普通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產生誤解作為判斷標準。
然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定,在食品藥品領域,購買者明知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或者是假藥劣藥仍然購買并維權索賠的行為屬于“知假買假”。
在合理生活消費需要范圍內,知假買假者的懲罰性賠償請求可得到支持。在認定合理生活消費需要范圍時,可以綜合保質期、普通消費者通常消費習慣等因素判斷。
若購買者連續購買同一經營者的同一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后起訴要求對每次購買食品數量單獨計算懲罰性賠償金的,按多次購買相同食品的總數,在合理生活消費需要范圍內支持懲罰性賠償請求;若購買者連續購買后對每次購買食品分別起訴索賠的,認定合理生活消費需要范圍時,將結合“購買頻次”及之前訴訟已支持的部分進行綜合認定。
誠信經營是市場繁榮之基,合法經營是企業生存之本。經營者應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嚴審商品生產資質、標簽標識及廣告宣傳內容等,杜絕虛假標注、以次充好、夸大功效等違法行為,切勿為謀一時之利而損害商譽,因小失大。
依法維權是公民權利,理性監督是社會責任。消費者購物時應仔細核對商品信息并留存憑證,若遭遇虛假宣傳、質量問題等,可通過12315熱線等正規渠道投訴舉報,或依法提起訴訟維護自身權益。
法律保護基于生活消費需要的正當維權,對“知假買假”者的有限支持,既打擊和遏制違法銷售食品的行為,也對食品安全進行了保障。消費者切勿將法律賦予的維權權利異化為牟利工具。唯有買賣雙方共同恪守誠信,方能構建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
(來源:中國法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