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新聞報道的傳播生態和場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更迭。本文通過梳理和分析不同階段傳播生態的特點,指出我國對外新聞報道經歷了從“宣傳中國”到“解釋說明中國”,再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轉變,分析總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對外新聞報道的傳播生態走向,旨在為新形勢下對外新聞報道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播生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報道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8122 (2025) 04-0001-04
基金項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文化中心主義下的跨文化傳播障礙和超越——以澳大利亞為表述對象”(2023SK090);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在亞洲英文媒體的傳播研究”(TJWYZDWT1901-07)。
一、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的論斷,為我國處理國際事務指明了方向。我國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入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活力與動力,經濟社會實現歷史性跨越式發展,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媒秩序是“政治秩序的副產品,是經濟秩序的延伸”[1]。我國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角色的變化,引發了我們對傳媒秩序和傳播生態的思考。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呼喚著全球治理方式的變革,而新的時代使命和全球傳播生態則需要新的知識產出。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創新開展網絡外宣,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對外新聞報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的國際傳播生態中,開展更精準、高效的對外報道,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
二、改革開放以來對外新聞報道的傳播生態變遷
對外報道、對外宣傳和對外傳播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背景下,我國在外部信息傳遞和對外溝通方面使用的術語,它們反映了傳媒觀念的演變,見證了我國對外新聞報道工作傳播場域和傳播生態的更迭。梳理和分析不同時期的傳播生態是研究我國對外新聞報道傳播生態變遷歷程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我們發現歷史規律,總結歸納相關實踐和理論,從而有效建構對外新聞報道工作的理論體系。
(一)第一階段: 1978—1990年
1978年到1990年,我國對外報道事業逐步恢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的改善為媒介生態環境的恢復提供了保障,改革開放經濟政策的確立為對外報道提供了更多的話題和內容,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黨和國家將外宣工作納入改革開放的整體規劃之中,對外報道工作的發展軌道得以確立。
同時,這一時期的對外報道工作面臨著多個問題和挑戰。首先,媒體環境曾遭受破壞,我國的對外報道事業亟需恢復和調整。其次,新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為對外報道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條件,但也提出了挑戰。這一時期,政府是對外報道的主體,其新聞議程設置和內容取舍標準具有傳播者本位的特點,內容和形式較為固定。此外,當時的傳播技術相對有限,我國負責對外報道的報刊、電臺和電視媒體規模較小,且各媒體之間的協調與互動也較為欠缺。
(二)第二階段: 1990—2008年
這一時期,我國堅持改革開放政策,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吸引國外投資和技術,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的背景下,對外宣傳工作戰略調整以及新聞工作者能力提升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對外報道工作逐漸成為政府關注的重點。
1990年10月,全國第二次對外宣傳會議召開。同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改進對外宣傳工作的通知》,不僅明確了對外宣傳的基本性質、目標受眾、核心任務以及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而且對過去對外報道的實踐進行了系統的經驗總結,并規劃了對外宣傳工作的戰略舉措[2]。我國對外報道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媒體方面, 20世紀90年代,我國涌現大量對外傳媒機構,《中國日報》《人民日報》等媒體紛紛建立并完善海外版,《南方周末》《財經》等商業媒體也開始了對外宣傳的探索。這些媒體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聲音。在文化交流方面,我國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積極策劃和組織大型對外活動,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增進了不同國家之間的友誼和理解。例如, 1990年9月北京舉辦了第十一屆亞運會, 1999年5月昆明舉辦了世界園藝博覽會。這些活動吸引了大批國際媒體和游客前來報道參觀,加強了對我國形象的正面宣傳。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興起,我國開始運用新的傳播渠道和技術手段進行對外宣傳。2000年12月12日,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央視網、國際在線、中國日報網、中青網等中央網站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批準,成為我國首批重點新聞網站。這些網站在重大事件發生時開辟專題板塊,對我國重要新聞進行及時有效地報道,在國際傳播場域中傳遞中國聲音。
傳播學的引入也對我國對外傳播工作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有效推動了對外傳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高了傳播效果和專業水平。首先,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研究框架。依托傳播學理論和方法,學者能夠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對外傳播的現象、過程和效果,以及其與社會、文化等因素的聯系,為對外傳播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支持。其次,促進對外傳播更加規范化和專業化。我國學者通過研究和總結傳播經驗,提出了“內外有別”“受眾意識”“效果意識”等概念和方法,幫助傳播者組織對外宣傳材料,優化傳播效果。最后,推動我國的對外傳播研究與國際接軌。我國學者通過學習國際傳播理論,與其他國家學者交流,深入了解傳播對象和受眾的真實情況,有針對性地宣傳中國,有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傳播中的話語權。
從國際傳播環境來看,我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全球事務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全球治理領域,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和人道主義援助等活動,并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全球治理改革的倡議和方案。我國在世界政治與經濟秩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應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傳媒新秩序。在全球化背景下,對外報道不僅要突破地域上的有形邊界,還要跨越受眾認知、情感和價值觀差異等方面的無形障礙。這一時期,對外報道逐漸從“宣傳中國”向“解釋、說明中國”過渡。傳播主體用事實說話,幫助受眾理解事件的全貌和內在邏輯,多角度、多聲部報道,增強報道的客觀性和可信度。
總而言之,本階段的對外報道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這得益于巧妙運用報道技巧。但是,在全球化進程中,國際信息傳播仍呈現出集中化、跨國化的趨勢,四大英文通訊社占全球信息生產總量的八成,具有較強的議程設置能力,主導著國際社會信息的流向[3]。因此,雖然我國媒體“走出去”有了質的飛躍,但如何增強信息傳播“落地”的效果,仍是對外報道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第三階段: 2008年至今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傳播生態逐漸完善,深刻地影響了大眾傳播的模式。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做出了具體部署。在政策指引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步伐加快,各類媒體開始積極探索跨平臺、跨媒體的內容生產、傳播和運營模式。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文章,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傳播格局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的挑戰和機遇,全面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對外報道工作要認真貫徹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的重要思想,構建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傳播框架,最終形成既能有效引導國內輿論,又能有力應對外部挑戰的新型傳播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肩負的歷史任務,是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國的對外報道事業也從上一階段的“向世界解釋、說明中國”轉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講故事就是把澄清和說理結合起來[4]。也就是說,“講故事”是一種用講述故事的方式來傳播信息和建構認同的方法。它不僅依賴于講述者的方式和技巧,還需要完整的故事文本支撐。一方面,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情感化的呈現,增強用戶對信息的接受度;另一方面,要選擇性地突出某些情節或細節,在受眾心中構建起一個清晰、連貫的認知框架。通過講故事引發受眾的共鳴,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傳播中。“聲音傳播”就是話語傳播,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進行的。話語不僅能表達信息,還能影響人們的觀念、態度和行為,通過主題表達和交流來構建人們的共識和認同。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全球貿易爭端持續,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不確定性,國際傳播生態出現新的態勢。面對國際局勢和媒介生態的變化,對外報道工作應該在正確、理性的觀念指導下,打破傳播阻礙,建立共贏、互利的國際傳播新秩序。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對外新聞報道的傳播生態走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倡導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合作共贏,實現共同發展與進步,在國際社會中得到了廣泛認同。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應該是強制的、強迫的,不應該是單一的、單向的,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5]。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僅為對外報道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基礎框架,也為實踐操作指明了方向,幫助對外報道工作者在復雜的國際傳播環境中更好地開展工作。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對外報道議題設置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指出,當前國際形勢的基本特點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增多,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都構成了挑戰,不同制度、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處在命運共同體中[6]。在此背景下,我國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為目標,通過正確決策和有效治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我國的成功經驗對發展中國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要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將成功經驗傳播出去。在對外新聞報道中,媒體要增強自身在國際輿論場中的議題構建與引導能力。在國際事件發生或重大政策發布的關鍵時間節點上,要迅速反應,設置有指向性的議題,旗幟鮮明地發出中國聲音,表達中國觀點。
(二)體現人文主義和人文關懷
從歷時性角度看,我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礎上,致力于構建國際傳播“平衡格局”。在新的傳播生態下,對外新聞報道要堅持正面引導,讓“正面報道”為主的建設性理念成為新的新聞范式。同時,還要體現人文主義和人文關懷,倡導“多樣性文明互鑒”,契合“跨文化倫理性”,從受眾的長遠需求出發,拓展信息的人文內涵,關心人的心智成長,注重人的價值,滿足人的精神需求[7]。
(三)細分受眾,加強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傳播報道
當前,信息傳播不平衡現象愈加突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在全球范圍內公平分配信息資源,確保發展中國家能夠獲取和使用必要的信息技術和服務,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國際話語權。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因此,對外新聞傳播媒體要把視線轉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充分了解沿線各國的涉華輿情,做到細分受眾,精準傳播我國的發展經驗,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
四、結 語
回顧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新聞報道傳播生態的變化,能夠看到我國的對外新聞報道工作從“宣傳中國”到“解釋、說明中國”,再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轉變。新的時代使命與全球傳播生態呼喚新的知識生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我國的對外報道指明了方向。我們要以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為目標,用扎實的國際傳播實踐增強自身的傳播力和媒體話語的闡釋力,不斷提高國際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在知識生產層面注重衡量國際受眾的認知水平,在輿論引導層面主動設置重大國際議題,在文化建構層面以跨文化傳播的視野、思維和方法重塑傳播理念,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
參考文獻:
[1] 姜飛,張楠.中國對外傳播三次浪潮(1978-2019)[J].全球傳媒學刊,2019(2):18-20.
[2] 甘險峰.中國對外新聞傳播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18-258.
[3] 姜飛.構建世界傳媒新秩序的中國方向[J].中國記者,2011(7):18-20.
[4] 陳力丹.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國際傳播的論述[J].當代傳播,2018(5):7
[5] 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中國青年報,2019-05-15(02).
[6]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EB/ OL]. (2011 - 09 - 06) [2025 - 02 - 20]. http:/ / www. scio. gov. cn/ zfbps/ ndhf/2011n/202207/ t202 20704_130066. html.
[7] 單波,王金禮.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倫理[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1):36-42.
[責任編輯: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