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和迅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發生了變化,新聞信息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也發生了轉變。社交媒體平臺不僅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還參與到新聞生成、傳播和消費過程中。本文總結了社交媒體的發展歷程和主要特征,回顧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分析了社交媒體對新聞生產的影響,并提出了應對措施,旨在為新聞從業者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新挑戰提供建議。
關鍵詞:社交媒體;新聞生產;新聞質量
中圖分類號: G212; G2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8122 (2025) 04-0039-04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和迅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發生了變化。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不僅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還參與到新聞生產、傳播和消費過程中。這對傳統新聞媒體采編流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引發了對新聞生產流程和質量控制標準的重新審視。
一、社交媒體的興起
(一)社交媒體的定義
社交媒體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產物,通常被定義為一種允許用戶創造、分享內容以及參與社交互動的在線平臺。它借助網絡的力量,打破了時空限制,促進信息快速傳播;加強了個體之間的互動,將全球用戶緊密連接。社交媒體包含了各種形式的電子通訊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博客、電子郵件、視頻會議和在線論壇。每種形式的社交媒體都具備讓用戶分享文本、圖片、視頻和音頻等內容的能力,部分社交媒體還提供評論、點贊和轉發等互動交流服務[1]。
(二)社交媒體的發展
社交媒體的發展經歷了從邊緣到主流的迭變過程,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信息交流和傳播的主要平臺。最初,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工具,主要被用于通信和信息檢索。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用戶需求的增長,社交媒體應運而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LiveJournal、MySpace等早期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線上空間,讓用戶能夠創建個人資料頁面,分享日志、圖片和音樂[2]。隨后, Facebook、Twitter和微博等平臺相繼誕生,將社交媒體的應用領域從個人生活分享擴展到了新聞信息傳播。這些平臺通過提供即時通訊、內容分享和社群互動等功能,促進了用戶之間的交流,實現了信息快速傳播。
(三)社交媒體的主要特征
社交媒體的主要特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互動性。用戶能發布自己的內容,還能對其他用戶的內容進行點贊、評論和分享,形成高度互動的溝通環境。這種雙向或多向的交流模式促進了信息的快速傳播,加深了用戶之間的聯系[3]。
第二,即時性。多數社交媒體平臺都具備實時更新的功能,使用戶能夠獲得最新信息,快速響應時事,也使自身成為用戶緊跟時事熱點、分享即時感受的重要場域。
第三,個性化。社交媒體平臺基于用戶興趣和互動歷史,借助算法技術分析用戶的行為和偏好,為其推薦定制化、個性化的內容,提升了用戶體驗感,增加了用戶在平臺上的停留時間[4]。
第四,易用性。多數社交媒體平臺具有友好的用戶界面和簡便的操作方式,使不同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的用戶都能輕松上手,進行內容分享和交流。
第五,普及性。隨著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廣泛應用,社交媒體用戶分布在全球各地,形成了跨文化、跨地域的龐大網絡社群。這種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用戶數量上,也體現為社交媒體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傳統新聞生產流程
新聞生產的主要環節包括新聞的采集、處理、編輯和發布等。新聞采集主要依靠記者和通訊員現場收集信息,或追蹤官方發布的信息和其他新聞機構的報道。初步篩選收集到的信息后,將其送往編輯部門。在編輯階段,編輯負責對信息進行核實、整理和加工。這一環節涉及事實查證、語言潤色以及內容組織,目的是確保新聞報道既準確又易于讀者理解。此外,編輯還需要根據新聞價值和時效性,決定報道的優先級和發布時間。隨后,經過編輯加工的新聞內容進入發布階段。在傳統媒體時代,這意味著新聞會被印刷在報紙上,或通過廣播和電視媒體傳播。發布階段是整個新聞采編流程的重要環節,它標志著新聞產品正式呈現給大眾,等待受眾的接收和反饋。
總之,傳統新聞采編流程強調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通過編輯對內容質量嚴格把關,體現了傳統新聞媒體的專業性和責任意識。
三、社交媒體對新聞生產的影響
(一)新聞采集階段
社交媒體的興起對新聞采集這一環節產生了顯著影響。過去的新聞機構主要以記者的現場報道和官方信息為新聞來源。然而,新媒體時代,社交媒體平臺逐漸成為重要的公共討論空間,用戶和意見領袖通過平臺分享的信息常常成為新聞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對于此種情況,一些新聞機構開始借助社交媒體進行新聞采集,包括對突發事件的實時報道以及對大眾情緒和輿論趨勢的分析,提高了新聞采集的效率,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5]。
一方面,社交媒體上的信息為新聞采集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使新聞報道更加貼近現實,能夠通過多視角反映更廣泛的聲音。此外,社交媒體使新聞采集更加高效,記者能夠遠程跟蹤多個信息源,快速響應各地發生的新聞事件。
另一方面,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成為新的挑戰。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任何用戶都能發布內容,這就導致未經驗證的信息會被當作新聞源。因此,新聞機構在采集社交媒體內容時,必須進行嚴格的事實核查和來源驗證,以確保新聞的準確性。
(二)新聞編輯與校對階段
在社交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很快,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和校對人員能夠迅速響應,確保新聞的時效性。編輯人員需要在保證信息準確無誤的同時,加快處理速度,借助社交媒體監控工具跟蹤熱點話題,使用先進的內容管理系統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編輯人員要有效地管理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內容。這要求他們不僅具備跨媒體編輯技能,還要保持對新媒體語言和表現形式的敏感度[6]。
同時,社交媒體平臺上存在大量用戶生成內容,其真實性和可靠性難以保證。因此,在社交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和校對階段的事實核查工作更加復雜和艱巨。編輯人員需要運用專業知識和能力,認真篩選和驗證新聞來源,避免傳播假新聞和誤導性信息。
(三)新聞發布與分發階段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發布主要依賴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媒介,分發范圍和速度受到物理和技術條件限制。隨著社交媒體平臺的廣泛應用,新聞機構獲得了更加廣泛和即時的分發渠道。
首先,社交媒體平臺使新聞內容能夠迅速觸達廣大用戶。新聞機構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上發布新聞,通過用戶分享和轉發實現信息的二次傳播,這種具有即時性和互動性的分發機制使新聞內容能夠在短時間內廣泛傳播,拓展了新聞的覆蓋范圍,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可見度和影響力。其次,社交媒體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使新聞內容個性化分發成為可能。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和偏好,社交媒體能夠向特定的用戶群體推送他們感興趣的新聞內容,實現了對目標受眾的精準定位。這種精準化的分發提高了用戶的閱讀體驗,也為新聞機構帶來了更高的用戶參與度和互動率。然而,這一變化也帶來一些挑戰。互聯網活動家帕里澤(Pariser)在其著作《過濾氣泡:互聯網沒有告訴你的事》中提出了“過濾氣泡(echo chamber)”現象。他發現搜索引擎能夠隨時了解用戶偏好,并過濾掉異質信息,為用戶打造個性化的信息世界,但同時也會筑起信息和觀念的“隔離墻”,令用戶身處在一個“網絡泡泡”的環境中,阻礙多元化觀點的交流。社交媒體會導致用戶只能接收到與自己觀點相符的新聞內容,從而陷入“信息繭房”。此外,還有一些新聞機構過于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犧牲了新聞深度和質量,降低了自身影響力[7]。
(四)總體評估
社交媒體對新聞采編流程產生了復雜和多維的影響,涉及信息的采集、處理、發布和受眾反饋等多個層面。首先,社交媒體極大地擴展了新聞采集渠道,為新聞從業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源。通過社交媒體,記者能夠快速獲取第一手資料,包括事件現場的圖片、視頻以及目擊者提供的信息,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新聞的內容和形式。然而,這也使信息真實性和準確性成為挑戰,新聞機構必須投入更多資源進行事實核查和信息驗證。其次,社交媒體改變了新聞內容的編輯和發布流程,提高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新聞機構能夠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迅速發布新聞,達到即時更新的效果。同時,社交媒體還提供了豐富的互動功能,使新聞機構能夠直接與受眾溝通,收集反饋,調整報道策略。但是,這也要求新聞從業者必須具備更高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他們面臨著如何處理網絡輿論和維護新聞公正性的壓力。最后,社交媒體對新聞分發和受眾接收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新聞機構通過社交媒體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尤其是年輕一代。新聞內容的分享和轉發功能使優質內容迅速獲得更大的曝光量。然而,社交媒體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也會導致“信息繭房”,減少用戶接觸多元化信息的機會。總而言之,社交媒體對新聞采編流程優化既提供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因此,在社交媒體時代不斷創新和調整新聞生產流程,維護新聞的專業性和公信力,成為新聞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四、應對措施
(一)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社交媒體對新聞行業的影響引發了人們對新聞真實性與準確性的關注。在社交媒體時代,信息的生產和傳播機制經歷了根本性的變革,任何個體都能作為信息生產者參與到新聞的傳播中。這種開放性雖然增強了信息的多樣性,但也對新聞真實性和準確性提出了挑戰[8]。
一方面,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包含謠言、假新聞以及誤導性內容。新聞機構在采用社交媒體作為信息源或傳播渠道時,必須甄別真偽,保證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新聞從業者應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用先進的技術工具進行事實核查。
另一方面,算法技術驅動的內容分發機制會影響社交媒體新聞內容的選擇和呈現,導致重要但不夠“吸引眼球”的新聞被邊緣化。對此,新聞機構要恪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履行新聞工作職責使命,不能為了吸引用戶注意力、增加頁面點擊率而發布具有爭議性的內容,而是要基于新聞價值和重要性,在追求效率和吸引力的同時,保持新聞報道的全面性和平衡性。
(二)對用戶生成內容建立明確標準
社交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用戶生成內容(UGC)成為信息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聞行業的專業標準提出了新的挑戰。用戶生成內容指的是非專業背景的用戶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發布的新聞、評論、圖片和視頻等。這類內容因其原生態和真實性受到大眾歡迎,然而,由于缺乏專業訓練,往往存在較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會導致新聞信息有失偏頗。新聞機構在維護專業標準的同時,必須考慮如何吸納和利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用戶生成內容。
一方面,在涉及公共事件和突發事件報道時,用戶的現場記錄和個人見證能夠作為寶貴的信息源。新聞機構應整合用戶生成內容,豐富新聞報道的視角。另一方面,新聞機構面臨著如何篩選和驗證用戶生成內容的挑戰。為了確保引用內容符合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客觀性要求,新聞機構要建立一套明確的標準和流程,對用戶生成內容進行嚴格的核實和審查。要對內容的出處、真實性和背景進行深入調查,評估其新聞價值和影響[9]。同時,新聞機構也要向外界明確其使用用戶生成內容的規則和標準,增強大眾對新聞產品的信任。
(三)社交媒體影響下的倫理考量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社交媒體逐漸成為新聞采集、編輯和傳播的重要渠道,使新聞從業者面臨一系列倫理考量。媒體要在追求速度和熱點的同時,增強責任意識,確保報道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首先,社交媒體加快了新聞的傳播速度。但是,對速度的過分追求,有時會以犧牲準確性和深度為代價。新聞機構和記者要在快速響應社交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需求和維護新聞專業標準之間找到平衡點[10]。新聞工作者要養成嚴謹、公正、務實的工作作風,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培養敏銳的新聞觀察能力和卓越的新聞判斷能力,以新聞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為出發點,以黨和人民的需求為中心,自覺服務大眾,做好新聞工作。其次,社交媒體平臺中的可獲取數據越來越多,一些涉及隱私的“高敏感信息”會被泄露,從而損害個人權益。在編寫新聞時,記者要判斷哪些信息屬于關鍵,哪些信息能夠忽略,采用“去標識”技術剔除與特定個人存在聯系的高度敏感數據,避免侵犯個人隱私或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再次,社交媒體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雖然增強了新聞與大眾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會引發倫理性問題。新聞機構在管理社交媒體平臺時,要制定明確的評論政策,及時處理惡意評論和不實信息,保障大眾參與權。最后,社交媒體對新聞價值觀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倫理考量。在點擊率和用戶參與度的壓力下,個別媒體發布的內容趨向于娛樂化和表面化,遠離了新聞報道的核心價值和社會責任。新聞機構需要反思如何在社交媒體時代保持新聞的深度、嚴肅性和公共性,避免陷入流量驅動的陷阱。
五、結 語
綜上所述,社交媒體對傳統新聞采編流程的影響是復雜的,不僅加速了新聞的傳播速度,擴大了新聞的覆蓋范圍,還對新聞真實性、準確性和倫理性提出了新的挑戰。新聞機構必須在保持新聞的核心價值和倫理的同時,積極擁抱新技術,發揮社交媒體的優勢,創新新聞采編和發布模式。此外,還要加強對用戶生成內容的管理和篩選,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只有這樣,才能在社交媒體時代保持新聞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維護媒體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李錦.新媒體視域下的新聞編輯創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3(18):65-67.
[2] 蘇穎.新媒體技術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J].新聞文化建設,2023(23):67-69.
[3] 蔣力耘.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新聞編輯的創新研究[J].記者觀察,2023(24):69-71.
[4] 劉宏偉,宋紅梅.新媒體視域下傳統新聞的“出圈”策略[J].新聞文化建設,2023(13):113-115.
[5] 武韻.面對困難突破瓶頸——自媒體信息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沖擊及影響[J].新聞文化建設, 2023(10):150-152.
[6] 廖玉婷.關于社交媒體對傳統媒體新聞采訪的影響探討[J].傳媒論壇,2020,3(16):25-26.
[7] 劉朝霞,黃曉麗.社交媒體對傳統媒體新聞采訪的影響[J].傳播與版權,2020(2):17-18+21.
[8] 徐筱婧.新媒體新聞傳播方式對傳統新聞傳播方式的影響[J].記者搖籃,2023(3):18-20.
[9] 李迪.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短視頻新聞對傳統新聞報道的影響[J].新聞傳播,2023(5):67-69.
[10] 莫玉瓊.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編輯的創新發展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17 2-175.
[責任編輯: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