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是中華民族行穩致遠的根本支撐,其建構生成蘊含深厚的歷史邏輯、鮮明的理論邏輯和堅實的實踐邏輯。中國人民在創造偉大民族精神中鍛造文化主體性,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從近代蒙塵走向重建光大,在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建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的主體性自覺,筑牢中國道路的主體性根基,打開中國理論和制度的主體性創新空間,蘊含著建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理論密碼”。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在堅定文化自信、秉承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中建構,體現對中華文化底蘊的時代承續,集成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文化智識。
關鍵詞: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生成邏輯;“兩個結合”
DOI:10.15938/j.cnki.iper.2025.02.023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5)02-0154-07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是我們行穩致遠的根本支撐,其建構生成有著深刻的邏輯進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指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1]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建立和發展的歷史生成、理論顯成、實踐證成。這就要求我們運用大歷史觀,以立足中國、把握文脈、貫通古今、胸懷世界的學術自覺與寬廣視野,從歷史生成、理論自覺、實踐主動維度,深刻回答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何以建構的道理學理哲理,以為更好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提供有益借鑒。
一、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建構的歷史邏輯
馬克思主義視野中,主體性主要體現為作為現實的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立性、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文化本身是由人創造的,文化主體性本質上還是人的主體性的重要體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建構的主體力量,中國人民在創造偉大民族精神中鍛造文化主體性,中國共產黨引領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從近代蒙塵走向重建光大,在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建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1.中國人民在創造偉大民族精神中鍛造文化主體性
主體性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生成、發展和鞏固的。文化主體性亦然,是現實的人在自己民族的文化實踐活動中所體現的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覺、自信和主動。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交織在一起的。[2]“最初”既表達了作為精神生產的文化是對客觀實踐的直接反映,也隱喻著文化因自身發展而到“后來”對客觀世界的能動作用。這種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對客觀世界的能動作用,體現的就是文化主體性在文化實踐活動中的自我表達和現實主張。因此,文化主體性的創造動能來源于“現實的人”及其在文化實踐活動中的主體自覺和創造動能。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因此,人民群眾是推進文化發展建設的主體力量。如果離開人民群眾這一主體力量,文化必然失去生命力,文化主體性就必然會喪失。中國人民在漫長歷史演進中培育了歷久彌新、內容豐盈的民族精神,蘊含其中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展現了中華文明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歷史韌性與主體能力,映射了中國人民在與歷史、與自然、與社會、與未來的實踐交互中的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詮釋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生成的“精神密碼”,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深厚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這“四個偉大精神”,形成于中華民族自身發展歷程,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印證了中國人民依據自己民族的社會狀況、歷史境遇、文化傳統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自覺和主動,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生成的歷史演進過程。
2.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近代蒙塵
進入近代以后,伴隨“民族史向世界史”轉變的歷史進程,中華民族及其傳統文化遭遇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挑戰。近代西方在經歷意大利文藝復興、法國啟蒙運動、英國工業革命之后,率先進入人類社會現代文明。西方試圖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文明體系,構建自己在世界體系的中心位置,設法將其他文明全部納入資本主義文明體系。隨著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廣泛滲透,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針鋒相對,落后技術與先進科學對比鮮明,再加上西方現代化彰顯的“先進性”,中國的農業文明、落后技術盡顯拙態,明顯落后于西方文明,被貼上了“無用”的標簽。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無法應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既難以滿足“中華民族獨立發展”的精神需要,也無法回應“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時代命題。
在此種情境下,國人逐漸陷入文化自卑的心理狀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似乎陷落到某種歷史的窠臼之中。比如,梁啟超認為,近代中國人在器物上、制度上感覺不足,特別是在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胡適則認為“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3]陳序經更加直截了當地表明:“西洋的文化,是現代世界的文化。”[4]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度遭遇了動搖,在傳統與現代、先進與落后、孰優孰劣中展開,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被重重遮蔽和淹沒。雖說對于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局部堅守始終存在著,但總體上呈現式微局面。重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便成為近代以來各種文化流派、各種主義學說共同關注的基本主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讓國人擺脫文化主體性上的消極被動,激蕩起重建文化主體性的積極主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兩相結合,中國共產黨的應運而生,開啟了使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從失落中覺醒、從蒙塵中光大的歷史新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引領建構文化主體性
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信“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5]因此,在百余年文化建設中,始終把建立自己的文化主體性作為文化發展建設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從而引領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建立和鞏固。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重塑再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6]。這個“新文化”,應當具有“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7],應當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8]。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有了建立自己文化主體性的自覺意識,并在這種自覺意識引導下帶領人民開展了一系列新民主主義文化更新和轉型的生動實踐。比如,號召和引領人民藝術家通過文化創作,發展以人民為基礎的文化主體性;注重把愛國主義和科學素質教育統一起來,領導和推動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等高等院校建立;等等。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文化更新和轉型運動,引領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建立奠定堅實基礎。至此,中華民族文化徹底扭轉了被外國人看不起的時代,扭轉了主體性處于失落地位的局面,重塑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生長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充分發揮人民主體的先導作用,主動探索如何繁榮和發展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科學文化,為改變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文化需要的現狀,在社會主義建設熱潮中采取了一系列文化建設改革舉措,積極主動塑造社會主義文化氛圍。為適應和引領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需要,我們黨確立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采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案,涌現出一大批文化成果,培養了一大批教學者、科學家、醫護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團結力和向心力,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提升了中國人民積極投身建設社會主義的主人翁意識,推動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在順應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蓬勃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化建設,我們黨自覺發揚文化主體意識、推動傳統文化向現代文明轉型,帶領中華民族實現了文化主體性的生長和發展。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更新充實。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出要求,既要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也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到文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支撐作用。我們黨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要求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概念。所有這些,折射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應有的“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價值元素。隨著對外開放程度和范疇的不斷擴大,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下保持挺立,在與多元文明交融中主動吸收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先進文化“為我所用”,在面向世界和面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更新和充裕了文化的主體性。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升華鞏固。新時代我們黨帶領人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對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提出了要求。在這一歷史時期,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等,保證文化主體性建立的主體力量;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確保文化主體性的“社會主義”要素;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形成了建立文化主體性的重要機制;堅定中華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等,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主動,進一步升華和鞏固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二、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建構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9]“兩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黨和人民理論自信和文化自覺不斷提升的必然產物,蘊含著建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理論密碼”。我們黨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以“兩個結合”為根本途徑推進理論創新,以強大的理論力量在主體性建構意義上支撐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體、筑牢了中國道路根基、打開了中國理論和制度創新空間。
1.“兩個結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的主體性自覺
文化的生命延展,根本在于創造新的文化。文化主體性的建立和鞏固,要有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出現。如果沒有新的文化生命體,就不能鞏固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最終表現,體現在這個國家或民族的理論原創性和主體性上。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開辟了世界市場,主導塑造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格局。這種西方支配東方的“支配-從屬”關系,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貿易、交往等領域,也體現在理論、思想、話語、理念、價值觀等領域。由于近代中國在世界格局中處于“從屬地位”,導致中國的思想理論“失語失聲”,一度處于對西方思想理論的“學徒狀態”。這一時期,盡管中華民族文化被遮蔽,但由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統一性、創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質,因而具有了在歷史中自我發展、在現實中回應挑戰、在未來中開創新局的顯著優勢和超凡能力,確保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沒有因失落徘徊而完全喪失。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發生了深刻的“化學反應”,不斷造就“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10]
“兩個結合”這一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上的主動。如果以大歷史觀考察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盡管二者來源于不同民族地域、不同歷史境域、不同風土人情,但卻存在高度契合性。這一高度契合性,為二者在深層基因上能夠有機“結合”、發生深刻的“化學反應”,為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創造了前提條件。我們黨正是通過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根本途徑,讓馬克思主義“長著中國的特質”,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社會的文化形態,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生命更新,實現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創新歷程中,我們黨創立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通過“兩個結合”的根本途徑塑造的“有機統一的文化生命體”,這些文化生命體都有力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最新理論創新成果,既是“兩個結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更是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
作為“兩個結合”造就的新文化生命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張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強調用中國道理總結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念,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體現了中國傳統、中國文化、中國本位,亦有力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我們黨通過“兩個結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理想主張,又延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指稱的社會理想,特別是經由“結合”后的“偉大理想”,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融通中國與世界,標注了中華文明永續傳承和人類文明繁榮發展的至高點,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充分展現了“兩個結合”能夠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的主體性自覺。
2.“兩個結合”筑牢中國道路的主體性根基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具有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明證于道路上的自主性。保持自己的文化主體性,就是要堅持走自己的路,不能亦步亦趨。其實,文化發展上的“古今中西”之爭,說到底還是道路選擇之爭。也就是說,我們能否發展自己文化主體性,關鍵就是我們能否探索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我們所探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蘊的“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是其本質規定。我們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機活力,根本在于中國特色。而中國特色的關鍵,根本在于“兩個結合”這一途徑。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正是基于獨特的歷史命運、文化傳統、社會狀況、基本國情,堅持“兩個結合”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這一本質規定,并不是在中國大地上長出來的,而是來源于遙遠歐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這一本質規定,則是從中國大地上長出來的,指稱的是中華文明蘊含的樸素的社會主義元素,為馬克思主義“化中國”提供了歷史縱深和深厚文化根基。
回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歷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堅持“兩個結合”中走自己的路,開創的艱辛探索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打破了把“西方道路”奉為圭臬的話語霸權,就是“中國人精神由被動轉入主動”[11],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的最有力明證。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質規定的“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是堅持“兩個結合”的根本途徑筑牢的。同時,“兩個結合”這一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筑牢了主體性根基。我們在堅持“兩個結合”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了一條與西方現代化范式并行且通往世界現代化的新道路,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文明進步開啟了一種新文明類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當代中國和現代世界的雙重維度,展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主動,展現出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成就的民族意識和自我主張。由此可見,“兩個結合”筑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體性根基。
3.“兩個結合”打開中國制度的主體性創新空間
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理論和制度體系,往往也是這個民族或國家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體現。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尖銳矛盾,創造了為全人類解放的學說,構建了制度形態的“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相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又打開了更加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造新空間。經由二者相“結合”而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讓我們進一步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上的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比如,彰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深深浸潤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又如,我們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理論的創造性發展,也折射著中華文明蘊含的天下共治理念與“共和”“共商”的施政傳統;為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而實施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的“兼容并包、求同存異”這一偉大政治智慧。再如,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開創了人類國家治理的新模式,具有無比強大的發展動力、無比廣闊的發展前途,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繼承了“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統,體現了中華文明傳統的道義性特質。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結合,二者通過“挖掘”“激活”“注入”“貫通”“聚變”的互動機制,拉長了中國理論和制度創新的時間距離,拓展了中國理論和制度創新的空間視野,探索了中國理論和制度創新的未來縱深,奠定了中國理論和制度創新的歷史基礎和文化基礎。我們黨通過“兩個結合”這一根本路徑,創造了體現“自我主張”的國家理論和制度體系,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彰顯了十三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成為解析當代中國創造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密鑰”。特別是在當今世界深度調整和深刻變革中,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仍在較量,但已經發生了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中國式現代化和西方現代化的“兩種現代化模式”正在并進,但已經展現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優勢,展現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破解世界發展難題中的自我主張和文化定向。因為理論和制度是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體現,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具有顯著優勢,進一步印證和發展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兩個結合”打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的主體性創新空間。
三、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建構的實踐邏輯
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果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外在的客體去理解,就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只有“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12]在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構建的實踐中,“實踐”或“主體”指稱的就是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的社會。“沒有人的文化自覺,文化主體性就無從談起。”[13]離開人的文化實踐活動,文化主體性也無從談起。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始終以堅定的文化立場、積極的文化主動,破解在“古今中西之爭”的文化實踐中建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1.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建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創新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構文化主體性,離不開文化主體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接引,但并不是全盤的認同和接受,而是采取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每個民族創造的文明,都是這個“民族的自我意識”[14],都是這個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覺醒,其內在規定著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因此說,“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15]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在當代世界話語體系中與其他民族和國家主體性區別開來的核心要素就是本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歷史和傳統對當代世界的深刻影響,正是通過文化形態得以體現的。從這個意義和范疇來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成為當代中國語境中文化主體性的重要內涵。因此,我們應當以高度的文化認同,積極主動創新發展中華文明,讓中華民族內蘊的最基本文化基因與當代中國文化相協調、相適應,特別是在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向著人類文明高處推進時,試圖在新的歷史際遇中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生命,使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因子在當今時代被再度接引出來、發揮應有的時代價值,在傳統和現代、繼承和發展的辯證統一中建立起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繼承弘揚革命文化。在革命斗爭中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生來就長著馬克思主義文化基因,流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液,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無畏品格、非凡氣度、斗爭精神和價值追求,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革命文化作為一種“精神上的武器”,化解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化自信危機,實現了“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為塑造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注入強大創造動能和提供豐富文化資源。我們應當繼續在文化建設中把革命文化蘊含的先進理論、崇高理想、人民情懷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根本的價值選擇,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共產黨人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革命品質、革命傳統,把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構筑的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作為塑造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精神寶藏和動力源泉,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當代中國區別于其他國家文化的“主體性標識”,最根本的是“社會主義文化”。理解這一問題,還需要從應然和實然兩個維度把握。從應然維度看,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保證了我們的國家是堅持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這就決定了當代中國文化必然具有社會主義性質或者以社會主義為主流。在實然層面,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且已全方位融入到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彰顯著中國精神、凝聚著中國力量、升騰著中國氣象,讓中華民族堅定“走自己的路”有了更大的自覺和自信。“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越來越要求中華民族文化“走出去”,以先進社會主義文化宣揚自身的鮮明特征、堅定立場和自我主張。我們繼續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彰顯社會主義“主體性標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此過程中繼續建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2.在秉持開放包容中建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文明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動力源泉。“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16]中華文明因擁有無比自信,因而敢于在保持自己民族特征時,積極主動與其他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吸收各種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體現著中華民族對待其他文明成果的態度,也是建立我們的文化主體性的應有態度。黑格爾曾經舉例闡明這個觀點:希臘文明就因為在堅守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又吸收借鑒了東方世界的外來文明,并對東方文化和歐洲文化進行“結合”再造,才開創出人類文明史上的繁榮時期。希臘文明的輝煌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文化要發展,都要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互鑒,否則只會陷入封閉僵化、靜止惰性、孤芳自賞,甚至滅亡的危險境地。
中華文明本來就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縱觀中華文明演進史可發現,中華文明是高度自信的文明,從不拒絕先進文明,在保持獨立自主道路上堅持“以我為主體”,在保持本民族文明向自身內在規定方向發展的同時,積極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努力把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化成自己的文明。比如,古代社會的絲綢之路、佛教東傳、“伊儒會通”,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多領域開展文明交流活動,都印證了中華文明“堅持開放包容”“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17]的歷史自覺和文化主動。顯然,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引進西方的思想觀念、政治制度、科學文化等文明成果時,并不是全盤拋棄了自己在文化層面上的主體性,而是在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鋒激蕩、相互作用、相互融通中確保了本民族文化不被外來文化替代的主體地位,從而使中華文明形成了具有“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的開放體系。
需要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是,“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體現的不是改變自我、更不是變成他者,而是把外來文化積極內化為自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堅持“以我為主體”的堅定文化立場下豐富自我、發展自我、成就自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18]因此,我們應當以更加寬廣的全球視野和更加開放的胸襟格局站在人類文明至高點,在“兩個大局”相互激蕩的背景下,在把握好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的雙重維度中,實現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良性互動和借鑒發展,充分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的有益成分,把這些有益元素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不斷發展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主性、能動性、適應性和創造性。
3.在堅持守正創新中建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在辯證唯物主義視野中,守正創新體現了“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守正是本源、根基、本質和前提,為創新立魂、立本、立根,體現的是“不變”。創新是趨勢、方向、動力和方式,為守正求新、求進、求發展,體現的是“變”。 我們黨在百余年文化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守正創新這一根本方法,為建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19]只有在創新的過程中堅持守正,才能在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建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只有在守正的前提下推進創新,才能源源不斷為建設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注入活力。在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百年變局下,我們首要厘清的是守什么正、創什么新,清楚哪些方面必須守正、哪些環節必須創新,明白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在把握好守正和創新的辯證關系中發展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堅守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地位和正確方向。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才能不犯顛覆性錯誤。因此,“守正”是建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必然要求。一是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之正。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我們必須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之正,確保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不動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智慧理念和深厚的文明底蘊,我們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確保中華民族文化能夠彰顯“民族意識”和“自我主張”,使主體性接續發展。二是堅守“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之正。我們必須把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中華文明的豐富智慧更深層次注入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文明并推動中華文明向現代轉型,增強回應新的時代課題、把握時代變化、引領時代進程的歷史自覺、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三是堅守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之正。我們必須高度警惕和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把宣傳思想工作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確保我們黨始終是引領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建立的主體力量。
推動中華民族文化集成創新。“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20]我們應當立足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客觀現實,突破思想、觀念、意識層面的束縛,解答文化建設中的新問題、提出建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新方法,讓更多“變”的創新活力在中華民族文化建設實踐中充分涌流。我們必須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自覺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中國與世界的有機貫通,建立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
總之,建構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彰顯出深刻的歷史厚度、深邃的理論深度、深沉的實踐力度。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持續釋放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時代偉力,更好在當代中國發展和人類社會文明進步中展現文化意義上的堅定自信和世界擔當。
參考文獻
[1][5][9][10][16][17][19][20]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3] 胡適文集(第三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3:112.
[4] 張世保.陳序經政治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5.
[6][7][8]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7,708.
[11]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13] 王朝慶.“第二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的理與路[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4(1):41-47.
[14] 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研究(第一卷)[M].王佩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61.
[15] 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6.
[18] 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求是,2019(12):4-12.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