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紅色家書視域下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

2025-04-21 00:00:00秦立海孫春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5年2期
關鍵詞:紅色文化

摘 要:紅色家書作為一種極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革命史料和思想文本,真實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形成的對“家”“國”“人民”“人類”的情感認同。它既內蘊著中國共產黨人以家人、家事、家鄉為情感寄托的重家情懷,又映照著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救國抱負、堅定的戍國決心與殷切的建國熱忱;既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初心使命,又呈現出中國共產黨人以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為崇高理想的氣度格局。作為黨和國家的寶貴紅色基因庫,紅色家書承載著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一路走來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圖影,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以家庭為基點、以國家為核心、以人民為主體、以天下為己任的深沉濃厚的家國情懷。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家書;家國情懷;紅色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25.02.021

中圖分類號:D262.3;D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25)02-0138-08

紅色家書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寫給家人的書信,與普通家書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對家人的思念與家庭瑣事的交流,更多的是將家庭事務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字里行間流露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庭責任與國家使命,顯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對家情、國情、民情、世情的關切。雖然在特定歷史時期承載了一些黨的政治動員與宣傳功能,但總體來說作為“寫信人內心世界的反映”[1,紅色家書真實映照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思想情感與內心世界,詮釋出中國共產黨人以家庭為基點、以國家為核心、以人民為主體、以天下為己任的深沉濃厚的家國情懷。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對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高度重視,學界編輯出版了一系列“紅色家書匯編”①,為深入研究紅色家書提供了寶貴資料。同時,學界對紅色家書學術研究的重視程度加強,如2022到2023兩年中標了3項關于紅色家書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就學界研究現狀看,紅色家書雖然較之以往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涌現出一批研究成果,但整體還存在一些薄弱之處。如關于紅色家書的匯編基本停留在記錄層面,稱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成果;關于紅色家書的研究集中在中國共產黨精神品質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層面,立足紅色家書本身內容的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立足紅色家書文本,深入探析“紅色家書”中“家書”層面的“小家”的意蘊與“紅色”層面的“大家”意蘊,將紅色家書與家國情懷有機結合起來,以“家”“國”“人民”“人類”不同視角分析紅色家書中蘊含的中國共產黨人家國情懷思想,以期為紅色文化與中國共產黨的情感敘事研究貢獻綿薄之力。

一、以“家”為基點:以家人、家事、家鄉為情感寄托的重家情懷

紅色家書首先表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家”的情感與責任,即其對家人、家事、家鄉的情感表達與關心牽掛。中國共產黨人對于“家”的深情厚愛與責任擔當使其個人形象更加飽滿,充分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所具有的愛家重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的現代家庭美德。

1.對家人的牽掛與歉意

圍繞家人親情敘事是家書的主要行文內容。“在家庭中,人們形成神圣的、不可分割的夫妻之間的恩愛之情、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慈孝之情、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悌之情以及家族、宗族成員之間的友愛之情等血緣親情關系”[2。從紅色家書內容看,長期在外從事革命工作與建設事業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家人在心理上存有牽掛與歉意。

其一,表達牽掛之情。表達對雙親、愛人、子女的關愛與牽掛是家書的基本功用,紅色家書也不例外。如高文華急切問候道:“父親的身體如何,母親的身體如何?我非常想念。我總希望母親能看穿些……不必兢兢于一切,不必過分憂愁憂思呀!”[3鄧穎超掛念周總理寫道:“知你昨夜睡眠好,不曾受日間多人談話的影響,懸念著的心,如一釋重負……”[4楊進群叮囑兒子,“一早一晚你要穿得暖一些。如果一旦有凍瘡和患感冒的跡象出現,你要及時去治療,盡早把它們消滅掉”[5。紅色家書展現了“家庭的愛和親密這兩種最基本的人類情感”[6。家書開頭一句“見字如面”蘊含著與家人許久未見的感動,結尾一句“甚好,勿念”把對家人的愛護緊緊集中于信箋之上。長期與家人分離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孝親之情、鶼鰈深情、舐犢之愛訴諸筆端,以家書遙寄著對家人的無盡牽掛及其內心思家念家的細膩情感。

其二,表達歉意之禮。在黨和國家事業面前,中國共產黨人義無反顧,但在個人“小家”層面,中國共產黨人常常懷有歉意。如俞秀松在家書中請求家人諒解:“我在最近的將來恐還不能幫助家中什么……請你們暫且恕我……”[7趙世民在家書中寫道:“由于工作任務繁重,一個月難見兩回面,那種近在咫尺,恍若異地相戀的感覺,讓我內心存滿愧疚。”[8肩負革命和建設任務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小家停留的時間被擠壓,對家人的愛護與陪伴相比常人要少許多。尤其對革命戰士與軍人來說,每封家書都有可能成為其與家人生死訣別的遺書。如熊亨翰在家書中以“未報父母養育之恩”“罪孽深重”[9等話語表達身為子女的“不孝”。中國共產黨人對“小家”的歉意反映了其既牽念家人又無法時刻陪護家人的復雜心理,反襯出中國共產黨人的血肉親情與家國大義。

2.對家事的關注與措置

血緣親情作為聯結家庭成員的重要紐帶,促使家庭成員形成親密信任、互幫互助的家庭關系。正如馬克思所講的那樣,“父親、子女、兄弟、姊妹等稱呼,并不是單純的榮譽稱號,而是代表著完全確定的、異常鄭重的相互義務。”[10紅色家書除了作為作者與家人情感交流的媒介外,通常還會承載處理家庭事務的價值功用,涉及自身與家人之間、家人與家人之間的關系與事務。

其一,處理婚訂與托付之事。受五四思想解放潮流的影響,戀愛自由、服從革命大局成為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婚姻倫理觀。如麻植提及娶妻的條件之一即對方“要有志向做救國救民事業”[11。在此語境下,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常在家書中處理催婚退訂之事宜,請求家人能夠遵循個人婚配意愿。此外,家中親人的安置問題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常在家書中交待的重要事項。如楊開慧在犧牲前的家書中講道:“我決定把他們—小孩們—托付你們;經濟上只要他們的叔父長存,是不至于不管他們的……”[12中國共產黨人投身革命,將家中的老弱婦孺托付親朋予以照顧。這既包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家人的責任擔當,又鮮明反映出其為革命事業所做的家庭犧牲。

其二,就某事向家人表達問候、祝福、哀悼、感謝等。家書作為書信的一種,除交流感情外,通常還具備某些特殊功能。如文紹珍曾因天氣干燥掛念家里收成而修書。[13惲代英對弟弟、弟妹組建幸福家庭表達誠摯祝福。14毛澤東就岳母逝世向妻兄修書表達哀痛,并勸家人節哀。15陳毅在家書中感激嫂子的家庭貢獻:“孟熙謂嫂苦心經營,使家事略盡溫飽,弟聞之感愧……”[16家書中簡短的祝賀、哀悼、感謝之語蘊含著身負重任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家人家庭的關心,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有禮有節的君子形象。

其三,關心調解家庭矛盾。對于家庭中發生的爭端齟齬,中國共產黨人會保持關注并回信勸解。如李白寫道:“兄弟間口頭爭吵是難免的,大家都應退一步想,遇事須讓三分……”[17從紅色家書內容看,中國共產黨人通常建議采取民主的方式處理家中具體事務的分歧。如任弼時就女兒回國還是留在蘇聯表達建議的同時指出,“這一意見絕不是最后決定,你完全可以自己考慮對你怎樣更合適”[18。李騮先在家書中強調,“把民主在家庭切實實行,有問題召集全家成員協商”[19。中國共產黨人拋棄了封建的家長制,繼承發展了五四以來的民主、平等精神。他們將協商民主的理念融入家庭之中,充分展現出紅色家風所代表的現代家庭文明新風尚。

3.對家鄉的思念與關切

“思鄉是人類普遍的情感,這種情感不分階層,不分時間、空間”[20。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寄托的對“家”的情感,包含了其對于家鄉故土的思念與關切。

其一,表達思鄉之情。中國共產黨人因革命工作和建設事業長期離家在外,故土景色與家鄉變化無一不是其心中所念。如任弼時在家書中回憶鄉下春景:“鮮紅的野花,活潑的飛鳥,何等的有趣!”[21謝覺哉期待家鄉將來“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社糧滿倉,豬牛滿圈”[22。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所表現出來的對家鄉故土的思念之情,在其為國為民博大胸襟的映照下,愈能感化人心。

其二,關心家鄉建設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常在家書中關心家鄉發展境況。如熊雄叮囑兄長努力改造家鄉,“兄對鄉邑盡可盡力創設農會,兼辦教育也。”[23相比于從感性層面思念家鄉,關心建設家鄉更能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對于“家”這一層面的使命擔當。事實上,革命年代的一些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投身革命事業,與其家鄉動亂環境密切相關。如聶榮臻寫道:“又聞川戰復起,兵自增,而匪復猖,水深火熱之家鄉!父老之苦困也何堪?”[24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家鄉境遇的關注延伸到對中國社會的改造。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革命的勝利與家鄉環境的改善是同向的。只有政治上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才有可能徹底解決家鄉動亂問題。

在中國農耕文明的長期影響下,華夏兒女對“土地、家鄉和親人的依戀與思念”[25,歷經千年而未改。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既寄托著普通游子的思鄉之情,又表達了對家鄉建設發展的關心,是將感性與理性、仁愛與義行相結合,將改善家鄉與改造社會相統一的典范。中國共產黨人以家鄉的動亂環境審視中國社會的復雜狀況,以家鄉的發展變化審視黨和政府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彰顯出其在“治家”中實現“治國”的家國風范。

二、以“國”為核心:以救國、戍國、建國為歷史重任的愛國情懷

個人家庭是“小家”,國家和民族是“大家”。中國共產黨人對“小家”的情感是紅色家書蘊含的基本情感,對“大家”的情感是紅色家書區別于普通家書的獨特鮮明之處。從救國抱負到戍國決心再到建國熱忱,中國共產黨人將不同歷史時期的愛國情懷融入家書,以感人的文筆抒發了強烈的報國之情。

1.立志救國,引導家人成為革命的同路人

近代以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晚清與軍閥政府的腐朽統治致使中國社會貧弱不堪、暴亂橫行。面對嚴酷的社會現實,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表達了自己離家救國的偉大抱負。“爭國權以救危亡”[26“愿為救國救民而犧牲”[27成為紅色家書中的常見話語。在近代中國風雨飄搖、內亂不止的社會環境中,中國共產黨人的“離家遠游”意味著與家人長期離別乃至永別。許多父母深知這一點,因而對子女從事革命工作持反對態度。如何秉彝在家書中提及父親對其“悲怨責斥”[28

面對雙親的反對,中國共產黨人內心是較為復雜的。如許包野記述其在收到父親來信后不知作何回復的具體情形:“兒持起筆來,倒不知如何寫法,兒想——兒寫——兒寫了,又毀去……也不知寫了幾多次,毀了幾多次”[29。在此情形下,中國共產黨人的回信通常分為兩種:一是假意向父母承諾自己將不再從事危險活動。如林基路在家書中寫道:“目前決脫離一切團體關系,不參與任何活動。”[30二是向父母長輩解釋自己投身革命的具體原因。如冷少農對母親講道:“你老人家和家庭中一切人過去和現在的苦痛,我是知道的,但是無論怎樣的苦,總不會比較那些挑抬的和那些討田耕種的、討飯的、小偷們、土匪們苦痛……我想使他們個個都有飯吃,都有衣穿……”[31面對父母的“不孝”指責,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不改,始終堅定拯救中國的革命信念。他們從社會現實出發,向父母講明投身革命的偉大意義及自身的救國志向,并在家書中鼓勵家人奮起抗爭。如沈志昂對妻子表示:“環境決不因你流淚呻吟而就好了,一定要用萬分的勇敢起來!”[32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家書對家人進行思想啟蒙和革命動員,使他們從麻痹的日常狀態中覺醒過來。33這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改造傳統家庭的鮮明表現,適應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展現出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失志救國的情懷與擔當。

“拯救中國”是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在踐行初心使命過程中彰顯愛國情懷的重要標志。他們在家書中講述自己選擇從事革命的心路歷程,鼓勵家人奮起抗爭,教導子女后輩繼承革命遺志,推動傳統的“離散的個體家庭”轉變成為“開放的民族革命實驗場”,使家人由“革命的圍觀者”改造為“革命的同路人”。[34這一過程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的關切不是停留在同情的感性層面,而是切實將改變社會不公、拯救勞苦群眾作為自己追求的終生志向,反映出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與傳統家庭之間的力量博弈,展現出近代早期家庭革命的歷史圖影。

2.堅定戍國,激勵家人為民族戰爭貢獻力量

如果反對壓迫的救國志向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愛國初心,那么在戰場上涌現出的殺敵立功、保家衛國的豪言壯舉則是中國共產黨人愛國決心的生動表達。近代中國是民族國家概念。民族是國家認同的強大主體和最初源動力。在中國大地上,“炎黃子孫”等民族文化使得國與族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密。基于民族生存發展的共同利益及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在國家遭受入侵時,生長在這個國家的人民就會將國家與民族視為一體。中國共產黨人亦是如此。如高捷成在家書中寫道:“誓不求中華民族之解放,當不為中華民族黃帝子孫之一人!”[35在中華民族遭遇危機之時,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保家衛國,在戰爭前線或行軍間隙寫就一封封家書,在向家人分析戰爭形勢的同時,表達自己上陣殺敵的決心意志,強烈的民族情感與愛國情懷躍然紙上。如“倭寇不除,國無寧日,談何家全”[36是潘濤在家書中發出的吶喊,也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家國一體觀念的真實寫照。在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之際,中國共產黨人將保護小家與保衛國家相統一,在家書中以“國之不存家何在”[37說明個人家庭與國家民族之間唇齒相依的緊密關系。

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人還積極引導家中青年為國家和民族而戰。如王孝慈對弟弟表示,“你應立即奔上抗日的戰場”[38。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紅色家書內容充滿了視死如歸、臨危不懼的浩然正氣。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不言退縮,將個人生死交付出去,幫助家人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以實際行動詮釋出為國奉獻的民族大義與堅毅果敢的革命氣節。從紅色家書內容看,對于戰場上的流血與犧牲,中國共產黨人具有清醒認知。他們對于生死關系的理解,既承認和順應生死的自然規律,又強調在此基礎上“積極有為”。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對為國犧牲懷有一種光榮感。如程雄在家書中立志“保衛中華”,強調其是“為偉大而生,光榮而死”[39。對此,有的家人表示支持。如牟宜之鼓勵即將赴朝作戰的兒子:“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不必考慮任何問題。”[40但也有家人因擔心子女安危不愿讓其參與戰爭。如抗戰時期孫曉梅的姨母來信望其能回家。對此,孫曉梅回信道:“國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關頭,望母親能以國家為主,民族至上……”[41面對戰爭的危險和家人的擔心,中國共產黨人驅逐敵寇、保家衛國的決心堅定不移。在貪圖安逸與民族大義之間,中國共產黨人毅然決然地選擇后者,反映出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認知和深情大愛。

“殺敵立功”“保家衛國”不僅是國家遭受侵略時廣泛宣傳的動員口號,更是中國共產黨人表達愛國情懷,甘愿為國獻身的錚錚誓言。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明確拒絕家人的挽留,義無反顧奔赴戰場,同時引導家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教育家中后輩應在民族革命的戰場上實現人生價值。這一家國理念展現了革命戰爭年代作為民族戰士的中國共產黨人先國后家、將國置于家上的偉大愛國情懷,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與國家、民族生死相依的決心意志。

3.熱切建國,叮囑家人遵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懷著對新社會的憧憬,圍繞生產建設問題與家人通信往來。如王振乾在家書中寫道:“新的年代賦予我們新的任務——生產建設的任務。這要發揚革命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來對待新任務。”[42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集中力量建設新中國,暢想新中國的美好未來,是20世紀50年代紅色家書的重要內容。這與新中國凱歌行進的發展大勢相符,表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志向愿望與熱切心情。

針對家人對黨和國家的一些方針政策存在“想不通”“不配合”的情況,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予以耐心解釋,做了大量說服教育工作。如謝覺哉向家人解釋,“《土地改革法》是天公地道的”“由地主的土地所有制,進到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即是由地主當權進到勞動人民當權”[43。對于前往艱苦地區的工作調動,中國共產黨人勸導家人以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為重。如郭永懷在家書中叮囑女兒:“你們這次到邊疆去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戰略部署的一部分,對于你們的這個革命行動的深遠意義要有充分認識。”[44為使家人更好適應新中國的建設步伐,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要求家人盡快轉變思想,勸說家人服從黨和政府的工作安排,展現了其從大局出發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博大胸懷。此外,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防軍工方面缺少人才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教育子女以國家需要為標準選擇專業。如劉少奇在致兒子的家書中寫道:“你現在正在學習技術,也就是準備學會一門本領以便為祖國服務。”[45中國共產黨人對子孫后輩的期望與國家的建設需求緊密聯系,秉持“學習是為國家發展求知識”的家國信念,激勵子孫后輩努力成長為建設國家的技術人才。這是將國家需求融入家庭治理的典范,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時時刻刻為國家前途著想,為國家發展培育良才的愛國情懷。

“伴隨著社會發展及生產生活的社會化,家庭事務從私人領域逐步進入公共領域,家庭政策成為國家干預、管理家庭事務的主要方式。”[46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積極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全力支持和推動國家建設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灌輸傳達的主要觀念。中國共產黨人心系國家,堅持將國家需求融入家庭建設,堅持以革命家庭的標準嚴格要求家人,教育子女后輩成長成才,展現了和平建設時期齊家與治國的有機統一。

三、以“民”為主體:以“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為根本宗旨的人民情懷

家國情懷的根基在家、志向在國、實踐在民。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展造福人民的人民情懷蘊含于上千封紅色家書之中,展現出了中國共產黨人將人民至上理念融入治家過程的情懷壯舉。

1.秉承“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理念

“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從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所遵循的根本價值理念。這一理念在革命戰爭年代與和平建設時期所寫就的紅色家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并呈現出不同的時代內涵和特征。

其一,革命戰爭年代拯救人民出水火,崇尚建立人民政權。拯救黎民百姓出水火,實現人民翻身解放是新中國成立前紅色家書的核心立意。諸如“拿出最大決心和犧牲精神與人民立功”[47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表達甘愿為民犧牲奉獻的常見話語。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要想實現勞苦民眾徹底解放,就必須從制度上根除專制獨裁,建立人民政府。通過家書,他們將這一理念傳達家人。如林暉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府是“民主的政府,人人有理可講,不是過去的政府靠牌頭,靠勢力”[48。金方昌在家書中寫道:“誰說老百姓不能管國家大事?叫他來晉察冀看一看,這里的區代表、縣議員不是老百姓選的嗎?”[49中國共產黨人以解放勞苦大眾為目標,通過家書宣傳黨領導建立的人民政權,“有效增進了黨與群眾之間的情感,使群眾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人是為他們謀利益的政黨”[50,使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其二,和平建設時期堅定一切從人民出發的服務宗旨。中國共產黨人在“公”“私”問題上闡明人民立場及其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新中國成立后紅色家書中的常見內容。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尤其是黨內高級干部在家書中反復強調人民政權為人民服務、接受人民監督的特質。如陳毅對親戚來訪一事向父親解釋,“兒為一工作人員,更不可能破格辦事……一切均從人民出發”[51。董必武在家書中寫道:“人民革命的勝利,就是要使勞動人民不受剝削,能享受自己勞動的果實。”[52劉少奇教導兒子,“每一個人都不應當躲避黨和人民的監督”[53。中國共產黨人向家人強調人民享受勞動成果的正當性,叮囑家人將人民群眾的意見作為工作評價的“標尺”,是在治家中貫徹“人民享有”理念的鮮明表現。并且,中國共產黨人心系廣大人民群眾,時刻將困難群眾的生活生計問題記掛心中并設法解決。如董必武對家人表示:“我現在應當忙的,不是單想著我們自己家中怎樣生活的問題,而是怎樣組織全國工農軍民人等生產的問題;是怎樣解決幾十萬幾百萬災民的生活問題……”[54吳玉章在家書中要求侄子“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隨時注意人民疾苦”[55。中國共產黨人將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置于自身家庭利益之上,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生計問題視為亟待解決、刻不容緩的事情,充分反映了其為人民辦實事的情懷與擔當。“國、家關系的本質是政治上的公私關系。家、國之間的張力在公私之辨的視角下具有更深刻的內涵。”[56中國共產黨人將廉政思想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引導家人廉潔奉公、為民服務,充分反映了人民在中國共產黨人心中至高無上的主人翁地位,反映了老一輩革命家以身作則、公私分明、真摯樸素的人民情懷。

紅色家書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矢志奮斗”的深情與抱負。從革命戰爭年代立志拯救受壓迫人民到和平建設時期向家人強調人民政權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理念貫穿紅色家書始終,成為其秉承人民理念、堅持人民主體、踐行人民情懷的鮮明寫照。

2.踐行“一切依靠人民”的工作原則

“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風險挑戰、創造光輝業績的重要法寶。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記錄著其依靠人民開展各項工作的實踐歷程和情感體悟。

其一,堅信依靠人民取得革命勝利。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對群眾力量的深刻認識。如栗政通在家書中指出:“因為共產黨同廣大群眾有密切的關系,困不死,餓不死。”[57嚴熹在家書中寫道:“絕非單只發動軍隊力量即能成事,一定須有強大之民眾力量作后盾才能有效。”[58彭雪楓在家書中反復囑咐妻子在下層鍛煉,以切實工作59,并強調工作“越下層越好鍛煉,越深入越能具體了解,也就越能正確解決問題,越能建立信仰”[60。紅色家書之所以呈現出樂觀向上的敘事風格,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對群眾力量的充分信任。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61正是基于對人民群眾力量的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形成了持續強勁的戰斗力量。

其二,堅信依靠人民順利開展建設和改革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繼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在家書中教導子女后輩深入群眾,發揮人民智慧,推進建設和改革工作。如帥孟奇寫道:“我這次在農村在工廠,都看到他們造的萬能拖拉機,改良后的雙鏵犁……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力量。”[62朱德叮囑兒子,“深入了群眾中去,就真正會了解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如何完成”[63。人民智慧是中國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力量源泉。依靠人民發展,發展才有動力。64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深情講述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教育子女后輩向人民群眾學習,充分展現了黨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基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人將黨的群眾路線融入治家理念之中,在家書中反復向家人強調“扎根人民”“依靠人民”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工作的重要性。紅色家書所蘊含的中國共產黨人依靠人民開展工作,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相關內容,為新時代黨員干部在工作中深入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樸實深厚的人民情懷提供了重要借鑒。

四、以“天下”為己任:以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為崇高理想的人類情懷

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胸懷天下,在家書中把中國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以世界眼光分析國際局勢與人類問題,并以未來幸福可期的光明前景鼓舞家人堅定理想信念,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充分展現了其以“天下”為己任的人類情懷。

1.堅持胸懷天下、和平共處的原則立場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把自身發展置于世界發展的潮流之中,“堅持‘以天下觀天下’的理想和情懷”[65。紅色家書作為反映中國共產黨人內心世界的思想文本,真實記錄了其對人類問題的思考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如冷少農指出,“個人問題須在解決社會人類整個的問題中去求解決”[66。1941年周飲冰在家書中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認為中蘇的失利會給予英美以無比的打擊,迫使它們不得不結成一個反侵略陣線。這個強大的陣線會獲得全世界一切被壓迫人民的愛戴與同情。67在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的寫作空間中,突破了傳統家書對“家”之領域范圍的敘事,將個人解放與全人類的解放結合起來,將個人問題置于全人類視野中進行思考,討論世界形勢與人類社會生存發展問題,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作為共產主義戰士獨有的世界格局、天下胸懷與人類情懷。

新中國成立后,“以國家政權為依托,黨的人類關懷得以現實化、具體化、對象化”[68。為維護世界和平而斗爭,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尤其是黨的領導人家書中所表達的重要內容。如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鄧穎超在家書中寫道:“你們站在緊張、復雜、尖銳的國際斗爭的戰線上,正為著保衛世界和平、制止新的戰爭的莊嚴的事業而努力……”[69吳玉章在家書中向孫女講述了新中國“爭取和平共處”[70的原則立場。紅色家書記錄著時代變遷,反映出新中國初期中國共產黨人為維護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充滿著和平共處、以和為貴、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人類關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離不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71世界各國只有和平共處,才能制止戰爭、共謀發展。紅色家書所蘊含的老一輩革命家對世界和平的認知和追求,對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自覺擔當維護世界和平的歷史使命提供了重要借鑒。

紅色家書是蘊含“天下視野”的家書。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暢談“天下”之事,以寬廣高遠的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分析世界局勢,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72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人類、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通過家書中的情感話語傳達出美美與共的和合理念。這與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一脈相承、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世界眼光和氣度格局。

2.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遠大志向

人類是世界歷史的主體。“馬克思自始至終關心的都是人的問題,他對‘歷史’的研究,實質是關于他所說的‘人類生存’、‘人類發展’、‘人類活動’的哲學研究”[73。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確立了追求全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常以“為共產主義奮斗”或鼓勵家人,或表明自身的理想與志向。如張鳳九在家書中以“我們弟兄永遠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74與哥哥共勉。劉少奇、王光美希望女兒能“決心做個進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具有雷鋒式的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精神……”[75紅色家書中的“紅色”象征著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歷史征程中為共產主義矢志奮斗的激情與進步。盡管共產主義的實現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曲折的奮斗過程,但其所昭示的是沒有剝削壓迫,實現個體解放的空前未有的幸福境地。這一遠大理想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謀求人類進步的志向與情懷。

毛澤東基于全球視野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目標,且賦予“大同”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全新意蘊。76在紅色家書中,中國共產黨人雖未使用“世界大同”的概念,但卻明確表達出創造未來光明世界的遠大理想。如李立三立志創造“光明燦爛的新世界”[77,任弼時以創設“大福家世界”[78勉勵自己等等。紅色家書中的“光明世界”與近代中國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比。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創造一個“光明世界”“大福家世界”即是實現“世界大同”,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從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表現出的人類關懷與志向追求不難看出,其已然將改造黑暗的現實世界,創造人類社會的光明未來作為自己的使命任務,實現了民族與世界、個人追求與人類事業的有機統一。

紅色家書是具有人類情懷的家書。作為家國情懷向世界維度的延伸,“人類情懷”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追求光明世界和人類幸福的情感基因。中國共產黨人將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崇高理想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任務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出其以“天下”為己任的深厚博大的人類情懷。

結 語

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作為紅色家書的主要情感脈絡貫穿其中,表現出情理合一的鮮明特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將公共政策融入家庭空間,將天然的情感與后天的教化相統一,既在家書中傾注了對“家”“國”“人民”“人類”的深厚情感,又在化解“家”與“國”之間張力的過程中教育引導家人秉持大局觀念,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在治家中治國”的優良傳統。紅色家書所承載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家國情懷是一種兼具社會文化意義、政治意義和世界意義的博大情懷。中國共產黨人在家書中以“國”為中心,在“家”“國”“人民”“人類”之間構成的家國關系、國民關系、國與天下關系表征了在政治、文化、社會、外交等不同范疇內部分與整體的有機統一。在處理這些復雜關系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將個人置于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天下的大環境之中,將自己對家庭、社會、國家、人類理想的不懈追求訴諸筆端,使得一封封紅色家書超越普通家書的家庭內部事務交流范疇,成為記錄中國共產黨人心路歷程、彰顯其深沉濃厚家國情懷的重要思想文本。我們應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紅色家書所蘊含的中國共產黨人心念家國、心系人民、胸懷天下的思想偉力與家國情懷,為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豐厚的精神滋養。

注釋

① 根據編輯主體的不同,近年來出版的“紅色家書匯編”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黨委宣傳部門編輯的,如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編的《百年革命家書》(中華書局2021年版)等;二是家書研究者編輯的,如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編的《一百位共產黨員的紅色家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21年版)等;三是革命后代編輯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家書,如董紹壬編的《董必武家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謝飛編的《謝覺哉家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版)等。

參考文獻

[1] 張丁.小家書折射大時代[J].黨的文獻,2012(2):123.

[2] 龍靜云,賈英颯.倫理視域下的家庭共同體建設[J].中州學刊,2024(5):101.

[3][30] 吳青巖.品讀紅色家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63,172.

[4][6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鄧穎超通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5,94.

[5] 中國人民大學家書文化研究中心編.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22.

[6] 黎朝輝,趙曼.脫嵌與再嵌:家文化的復興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廣西民族研究,2022(5):80.

[7] 本書編寫組.初心——紅色書信品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

[8][11][12][23][27][35][36][44][47][48][46][57][58][66][67] 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百年革命家書[M].北京:中華書局,2021:386,52,112,12,51,170,216,365,284,266,51,294,177-178,133,243-244.

[9] 常浩如,聶紅琴.致我深愛的中國 烈士遺書的故事[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9:7.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

[13][29][31] 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雨花英烈家書[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7:46,87,52-53.

[14][15][17][24][26][45][51][53][55][63][70][75][77] 本書編寫組.紅色家書[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111,167,305,12,12,218,98,235,213,265,250,261,3.

[16] 陳昊蘇,陳丹淮,陳小魯,陳姍姍.陳毅家書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4:4.

[18][21][7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任弼時書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40,4,1.

[19][40][62][74] 張丁.圖說紅色家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29,145,48,223.

[20] 宋弘.思鄉:戰時華北根據地士兵的家庭觀念(1937—1949)[J].開放時代,2023(2):59.

[22][43] 謝飛.謝覺哉家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139,86.

[25] 蓋翠杰,紀倩倩.論思鄉情結產生的早期文化因素[J].理論學刊,2017(2):163.

[28][49] 朱永新.先鋒少年 紅色家書[M].海口:南方出版社,2021:24,182.

[32] 魯秋園.紅色情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7,51.

[33] 朱楷文.中國共產黨情感運用的歷史演進、道德語法與基本經驗[J].學海,2023(2):22.

[34] 張屹,張嘉友.家國之間:抗戰時期中共對傳統家庭的改造與民眾動員[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217.

[37][38][39][41][42] 張丁.一百位共產黨員的紅色家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1:74.68,81,86,134.

[46] 聶飛.家庭政策中的家國責任分擔研究[J].中州學刊,2018(8):75.

[50] 蒯正明.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經驗與啟示[J].理論探討,2022(5):18.

[52][54] 董紹壬.董必武家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145-146,134.

[56] 劉九勇.儒家家國觀的三個層次[J].哲學研究,2021(6):73.

[59][60] 武繼羽.彭雪楓將軍家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29,19.

[61]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64] 習近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10-26(2).

[65] 韓振峰,王俊鴻.“六個必須堅持”的功能探析[J].理論學刊,2024(3):26.

[68] 付巖志.演進、動因、啟示:從黨代會報告視角對中共人類關懷的三重觀照[J].理論學刊,2019(2):37.

[71] 習近平.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筑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24-09-06(2).

[72]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8.

[73] 苗啟明.論唯物史觀的深層實質:唯物主義人類觀——從表面理解馬克思到深入理解馬克思[J].云南社會科學,2006(5):23.

[76] 裴傳永.“大同”“小康”的概念傳承與意涵衍變——兼及中國共產黨人對“大同”“小康”的承古開新[J].理論學刊,2017(3):153.

[責任編輯:邢煒真]

猜你喜歡
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方面的作用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2:55:42
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的途徑探索
紅色旅游對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作用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2:37:19
依托紅色文化資源 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臨澤鎮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整理開發和利用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38:26
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
人民論壇(2016年23期)2016-12-13 11:13:35
新媒體環境下的紅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紅色文化書籍的歷史及裝幀的特色審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免费| 国产欧美在线| 夜夜爽免费视频| 欧美久久网| 亚洲动漫h|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日韩麻豆小视频|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91九色国产porny|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午夜视频www|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国产欧美日韩18| 黄色福利在线| 2021国产在线视频| 91美女视频在线| 亚洲三级色|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久久亚洲天堂|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欧美在线三级| 99精品欧美一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91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国内精品91|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亚洲美女久久|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色AV色 综合网站| 99视频国产精品|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