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就業優先政策,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近年來,伴隨著新產業、新業態的涌現,大批諸如自媒體人、自由譯員、互聯網營銷師、電商從業人員、民宿管家、外賣員等新就業形態不斷出現,為擴大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約有9億勞動者,其中新就業形態人員達8400萬,已成為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新就業形態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規范和發展,以更好發揮其在促進就業中的作用。
一、目前新就業形態存在的問題
1.政策制度不夠完善。一是現有政策法規滯后。如我國現有的勞動法律制度是以傳統就業方式為基礎設計的,普遍滯后于新就業形態發展。目前,不少地方還沒有專門為新就業形態人員制定就業創業扶持政策。二是行業分類跟不上現實發展變化。現有政策未能準確對新業態進行科學分類,行業標準的制定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變化。如人社部門的各類職業推介和用工平臺,沒有將新業態進行區分。三是各類政策扶持不夠。相關部門在管理、統計等方面沒有將新業態和傳統產業進行明確區分。就業資金補助范圍普遍不明確,具體幫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實現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更好促進就業的目標。
2.相關監管和責任落實難。一是監管依據不足。由于新就業形態屬新生事物,監管責任和依據規定難以跟上形勢,導致有關部門的監管監測缺乏法律依據和必要手段。二是勞動關系認定難。新就業形態大多數具有去雇主化、平臺化特征,平臺上大量勞動者雖受到平臺管理約束,但與平臺之間并無從屬關系,造成勞動者法律身份認定及權益保障難。三是平臺責任落實難。在具體實踐中,平臺一家獨大,存在隨意處罰從業人員現象,把本應由平臺承擔的責任轉嫁給從業人員,激化了從業人員與消費者之間的矛盾。
3.社保政策覆蓋面不夠廣。一是新就業形態人員參加城鎮企業職工社保成本較高。大量新就業形態人員的收入并不穩定,參加城鎮企業職工社保所有繳費項目均由本人承擔,超出了承受范圍。二是現行社保政策對新就業形態人員缺乏吸引力。新就業形態人員往往頻繁變更工作狀態或工作地點,而城鎮職工保險需要15年以上連續繳費,不得以事后追補繳費的方式增加年限,新就業形態人員的工作特性導致其難以達到參保門檻。三是新就業形態人員參保存在貢獻與回報不公平問題。新就業形態人員中外來務工者居多,按較高的標準繳納職工社保,返鄉后只能按原籍地社保水平享受相關待遇,影響了參保意愿。
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的幾點建議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作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重要內容。新就業形態對擴大就業容量、調節勞動力市場、保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對提升就業質量、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提出了新要求。為此建議:
1.強化頂層設計。一要明確界定增加類別。相關部門要積極應對新就業形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將新就業形態與傳統就業形態區分開來,制訂專項政策進行監管、統計和服務。據悉,人社部擬增加19個新職業、29個新工種,以充實新就業形態的種類,這是一種可喜的嘗試,期待新政策也很快跟上。二要科學分類精準扶持。要充分考慮不同業態的需求,明確什么就業群體可以獲得什么樣的就業創業扶持,讓政府部門支持就業創業的政策更加精準。三要堅持規范和發展并重。在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的同時,進一步優化服務,加強培育。對一時看不準而有一定潛力的新就業形態,可設置一定觀察期,對尚在培育期、具有成長性的新就業形態,探索“沙盒監管”,實現包容審慎和高效監管的有機統一,為其更好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2.提升就業供需匹配效率。一要調節和培育相結合。通過自主調節和積極培育,促進技能培訓與實際職業需求相匹配。推動行業認證,通過制定新就業形態職業技能標準,提高培訓的質量和信譽。為新業態發展留足空間,為促就業積蓄動力。二要優化數字治理體系。探索構建適配新就業形態發展的公平、透明的數字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新業態市場資源配置優化和就業供需匹配的促進作用。三要暢通勞動力流動渠道。建立靈活用工平臺、共享員工平臺等新業態勞動力市場,為勞動力流動搭建平臺、暢通渠道,賦能就業信息集成和精準匹配,為中低技能勞動力流動提供充足機會。
3.加快破解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困境。一要參照職業傷害保險試點做法。新就業形態人員量大面廣,無論是社會保障全覆蓋的制度要求,還是擴大參保面的需要,都應將其融入社會保障體系。可將“五險”做適當拆分,提高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的主動性。譬如,可以針對外賣騎手實行職業傷害保險。二要適度降低社保統籌費用。針對部分新就業形態人員將來返鄉社保轉移接續中只能轉走個人賬戶,統籌賬戶部分不跟隨個人轉移的問題,有關部門要給予支持,適當降低他們繳納的統籌費率。三要加強政策宣傳。部分新就業形態人員收入較低,更加重視眼前得失,要加大政策宣傳,給他們算長遠賬,增強其參保意愿。
(作者為九三學社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溫州市委會主委)
兼職編輯:常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