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運用CiteSpace知識可視化功能對檢索到的期刊論文進行共現分析,系統梳理近10年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研究現狀、熱點與發展趨勢,繪制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的作者共現圖、關鍵詞共現圖、關鍵詞聚類圖等。通過解讀這些圖譜,并結合高頻關鍵詞分析,探討近10年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的現狀、熱點問題及發展方向。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偉大政治創造。1948年,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堅持和完善我國的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共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多黨合作應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聯組會上首次提出“新型政黨制度”這一概念。中共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優勢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這一制度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八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共同參與國家治理,形成“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政治格局。其顯著特征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通過制度化、程序化的安排,集中各方意見,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這一制度有效避免了西方政黨制度常見的黨派競爭和利益撕裂,實現了廣泛的社會共識和團結奮斗。它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人類政治文明貢獻了新模式。國內關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聚焦于哪些熱點?遵循何種分析理路?未來研究趨勢如何?這些是本文意要解答的重要問題。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CNKI)選取文獻,以“新型”和“政黨”為篇名詞,檢索獲得相關文獻1066篇,對文獻做系統梳理、總結和分析。以2004年11月至2024年10月時間跨度進行篩選,刪除會議論文、報紙文章、活動通知、無作者及書評等文獻,最終得到有效文獻894篇,以此作為分析的樣本數據。本文運用CiteSpace知識可視化功能對檢索到的期刊論文進行共現分析,系統梳理近10年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研究現狀、熱點與發展趨勢,繪制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的作者共現圖、關鍵詞共現圖、關鍵詞聚類圖等。通過解讀這些圖譜,并結合高頻關鍵詞分析,探討近10年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的現狀、熱點問題及發展方向,以期為相關領域的實踐發展與理論創新提供參考。
一、基于CNKI和CiteSpace計量可視化功能的文獻現狀分析
(一)年度發文量統計分析
年度發文量統計能夠有效反映某一研究領域的關注度及其發展趨勢。自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并闡述“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以來,該領域迅速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相關研究文獻數量快速增長。根據對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學術論文進行的檢索與計量分析,繪制了近10年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的年度發文量統計圖(圖1)。總體上,近10年來該領域發文量呈現逐年增長趨勢,至2018—2019年達到一個顯著高峰,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學術界的熱點領域。
(二)主要機構及高產作者統計分析
在學術界,近年來出現了“超級高產作者”現象,這些作者在短時間內發表了大量論文。這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領域也初有顯現。浙江財經大學的作者華正學被CiteSpace軟件生成的作者共現圖(圖2)顯示為該領域的最高產作者。利用CiteSapce軟件的合作網絡分析功能分析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的科研合作狀況,將經過標準化格式處理的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設定相應參數,節點類型(Nodetype)設置為“Author”和“Institution”,時間切片單位為1,生成作者共現圖(圖2)和機構共現圖(圖3),圖譜中節點表示作者或機構,節點的大小表示發文量多少,連線粗細表示作者或機構間合作的緊密程度,線條的顏色和上方的時間光譜相對應。通過合作圖譜可以看出,新型政黨制度研究作者間合作網絡的密度和機構合作網絡的密度值均低于0.1,分別為0.0154、0.021,說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科研力量較為分散,集中化程度低,高產作者和高產機構之間的合作趨勢也不明顯,尚未形成聯系緊密的學術共同體。
通過對機構分布定量分析,可以有效反映各研究機構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領域內的影響力和關注度。根據圖3,高校政治學院(系)、公共管理學院以及相關馬克思主義研究機構成為主要力量,顯示研究視角相對集中,排名前三的研究機構分別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與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此外,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浙江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等機構的活躍度較高。
(三)期刊發文量統計分析
期刊在匯集和傳播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對該領域內相關期刊發文量的統計,可以有效評估各期刊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關注度,識別出核心期刊,為學者追蹤前沿研究提供參考依據。發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主要由中央和地方社會主義學院主辦。發文量最高的是《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共發表43篇論文,占總發文量的9.93%;緊隨其后的是《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以及《前進論壇》《中國政協》《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等。
(四)學科統計分析
通過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領域的學科分布統計(圖4)發現,學科分布呈現集中趨勢,“中國政治與國際研究”是該領域的核心學科,占總發文量79.41%;緊隨其后的是“政黨及群眾組織”,以及“馬克思主義”“文化學”“行政與國家管理”等。總體來看,其分布仍然較為局限,跨學科合作以及多元化學術視角仍有待進一步拓展。
二、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
(一)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是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總結,能夠反映論文的主題和核心。通過將樣本論文導入CiteSpace軟件,選擇“關鍵詞”(Key word)作為節點類型,生成“近10年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形成圖5所示的結果。該圖包含217個節點,通過250條連線相互連接,形成的網絡密度為0.007。度中心度是衡量共現網絡中節點重要性的關鍵指標。度中心度越高,節點在網絡中的中心性越強,表明其在研究中的地位越高,越可能是研究的熱點主題[1]。從圖5可以看出,“民主黨派”和“多黨合作”是兩個較大的關鍵詞節點,具有高度代表性。結合CiteSpace生成數據制作高頻關鍵詞表,如表1所示。
結合圖5和表1分析,“多黨合作”以82次的出現頻次和0.18的中心度位居首位。表明其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中占據重要地位,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緊隨其后的是“民主黨派”,出現頻次為52次,中心度為0.09,說明民主黨派同樣在該領域具有較高關注度。此外,“制度優勢”“國家治理”“政黨制度”等關鍵詞頻次也較高。從中心度來看,中心度較高的關鍵詞如“政黨制度”(0.23)“政治協商”(0.33)統一戰線(0.28)等。表明它們在研究網絡中的連接性較強,具有較大影響力。總體上,“政黨制度”“多黨合作”“協商民主”等關鍵詞節點外圍呈現出紫色并向外擴張,反映其在現階段的研究發展迅速,凸顯熱點和焦點。
(二)關鍵詞聚類分析
對比共現分析,關鍵詞聚類根據文獻的特征、分布規律等對文獻多種影響要素進行多元統計,有助于將分散的研究主題整合成較為清晰的研究群體。本文在關鍵詞共現分析基礎上,對關鍵詞作知識圖譜匯總,通過CiteSpace工具中的LLR算法計算得出該領域關鍵詞聚類網絡可視化圖譜,其中Q值為0.8693(大于0.5),S值為0.9618(大于0.7),顯示生成的聚類具有較高的置信水平,說明聚類結果合理,具有明顯輪廓特征。本文選擇“ShowtheLargestKClusters”選項,并展示9個聚類群(如圖6)。這9個關鍵詞聚類分別為“#0優勢”“#1制度優勢”“#2人民民主”“#3話語權”“#4政黨政治”“#5統一戰線”“#6多黨合作”“#7民主黨派”“#8比較優勢”“#9話語體系”。聚類結果顯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優勢”“話語權”“人民民主”“多黨合作”等核心主題上。
經由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的分析及對樣本文獻內容的篩選,得出近10年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研究熱點主要聚焦于以下四大領域。
1.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研究
學者們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的研究主要沿著理論創新與發展、實踐價值與治理效能、國際比較與文明貢獻等三條路線展開。其一,研究認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2],具有人民性、合作性和民主性特征,體現了執政與參政、領導與合作、協商與監督的有機統一[3]。其二,研究聚焦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獨特優勢,提出該制度通過政治參與機制、政策優化機制、增進共識機制和力量凝聚機制,實現權責對等與監督合作統一、利益表達與利益整合統一、穩定與活力統一,以及效率與效能統一[4]。其三,通過與西方政黨制度的比較,認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這些優勢超越了西方政黨制度中常見的對抗性質及短期利益驅動,為全球政黨政治的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為人類政治文明貢獻了新的形態[5]。同時,為推動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一些研究認為需要打造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6]。
2.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與全過程人民民主關系研究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與全過程人民民主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邏輯關系,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核心架構[7]。其一,新型政黨制度的本質是民主型、合作型、協商型的政黨制度[8],核心屬性就是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和多元化的參與渠道[9]。其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為新型政黨制度的效能提升開辟了新的理論視野,并提供了可行的實踐路徑,是新型政黨制度中多黨合作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10]。其三,新型政黨制度與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理論、實踐、文化和價值層面存在共同遵循,在體系架構與制度效能上實現雙向建構[11]。
3.中國新型政黨話語權構建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內涵解讀、價值意義、路徑優化,形成了系統性的理論框架。在內涵方面,研究強調其不僅體現為言說者的影響力,還應拓展到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四個維度[12]。在價值意義方面,構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對于遏制西方話語霸權、增強制度自信、提升制度效能具有重要意義[13],也是現代化國家建設中強大政黨建設的中國邏輯必然指向[14]。在困境與路徑優化方面,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構建存在理論滯后、主體作用未充分發揮、內涵外延模糊、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15]。為了突破當前的困境,研究提出從話語內容、話語主體、話語對象和話語傳播等關鍵維度入手[16],以及通過提升政黨制度效能、加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進一步夯實話語權構建的基礎[17]。
4.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與多黨合作研究
相關研究從歷史演進、理論邏輯、實踐效能等維度展開,為理解這一制度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從歷史演進角度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的必然選擇,具有深厚的歷史邏輯和文化根基[18]。在理論邏輯上,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理論體系不僅強調政黨之間的團結合作,還注重通過制度化、規范化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展現出獨特優勢[19]。實踐層面,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避免了西方多黨制下的惡性競爭和政治分裂[20]。
(三)研究熱點演進趨勢
關鍵詞突變分析(Citation Bursts)能夠揭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主題的熱點演進,反映學術關注點的變化及其時代背景的演變。本文通過CiteSpace軟件的突現詞探測功能,篩選出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領域發生顯著變化的15個關鍵詞(圖7),這些關鍵詞反映了近10年來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和趨勢。關鍵詞的變化趨勢展示研究脈絡與發展方向。2018年至2020年期間,學者們更加關注“制度自信”“民主監督”“中國化”“優越性”等議題,比如“制度自信”關鍵詞強度在2018年達到4.15,成為當時最強的突現詞。自2021年起,“治理效能”“制度權威”“人民民主”“黨的領導”逐漸成為該領域研究的核心話題,反映出新型政黨制度在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上的深刻思考。
三、研究結論及展望
(一)主要結論
過去10年間,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成果豐富,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制度優勢、人民民主、話語權和多黨合作四個方面,其中“民主黨派”“國家治理”“政治協商”等關鍵詞頻繁出現。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價值和實踐效能,為制度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提供重要支撐。
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有待完善。對其概念、內涵、意蘊的研究仍顯不足,圍繞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動態變化中的理想目標與現實改革演進關系這一新命題形成系統性理論體系仍然有待加強。二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實證分析有待補充。學界圍繞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進行了較多理論梳理或價值闡釋,但較多研究仍停留于宏觀政治理論闡釋上,缺乏立足社會微觀個案、社會心理與行為層面的經驗來分析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價值意義、實踐路徑與現實影響。三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力量有待整合。學科領域上,多從政治學視角出發,關注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的社會根基、內在邏輯與治理效能,跨學科合作較少。從政治人類學、法學、區域國別學等跨學科視角進行深入分析的研究相對匱乏,不同研究機構間的互動與合作仍顯薄弱,合作程度有待加強。
(二)研究展望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必須建立在學術體系創新的基礎之上,更多需要依靠實踐創新發展,拓展研究空間,不斷完善理論體系,增強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的學術自覺,提升學術研究范疇和質量。未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需從三方面持續探索:
一是建構系統性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理論體系。強化學術思維,在采用傳統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方法基礎上,還可以吸收人類學、經濟學、心理學的理論視角,強化不同學科相互補充。以創新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的知識基礎,扎根中國實踐,將研究重心進一步聚焦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應用,深入分析其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機制和治理效能,從而在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基本內涵、價值觀點上達成共識,形成系統性、完整性的理論體系。
二是豐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證研究。在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要加強實踐研究,回應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可結合社會調查數據,融合大數據分析、社會網絡分析與案例分析等現代技術手段,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開展研究。宏觀上,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歷史比較研究,揭示社會結構變遷中,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演變規律及其對國家治理的貢獻;微觀上,借助社會網絡分析、案例研究和田野調查方法,深入剖析社會個體對新型政黨制度認同的內生邏輯以及制度的治理效能。通過多維度實證研究,對實踐形態進行規律性分析與經驗總結,為完善和發展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提供科學依據,最終實現從“中國故事”向“中國之治”的飛躍。
三是從縱向延伸與橫向比較上拓展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研究空間。其一,從中國傳統文化視角出發,深入研究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發展脈絡和演變軌跡,挖掘其文化基因。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傳統等,闡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價值和優勢,構建并強化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這將有助于增強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認同感和制度自信。其二,加強對國際政黨制度的比較研究,分析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與西方政黨制度的差異與優勢,進一步凸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價值。同時,注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通過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方式,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故事,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
注釋:
[1]魏瑞斌:《社會網絡分析在關鍵詞網絡分析中的實證研究》,《情報雜志》,2009年第9期,第46-49頁。
[2]李軍剛:《理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的三重維度:結構、機制和效能》,《學習與探索》,2022年第10期,第54-60頁。
[3]臧秀玲、康樂:《充分發揮新型政黨制度優勢 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年第5期,第32-34頁。
[4]劉俊杰:《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四個獨特優勢》,《團結》,2020年第5期,第55-57頁。
[5]劉秀玲:《新型政黨制度所蘊含的中國智慧》,《理論探討》,2021年第1期,第125-131頁。
[6]蔡宇宏:《論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社會主義研究》,2020年第2期,第16-23頁。
[7]郭定平等:《新時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理論建構與效能提升路徑分析》,《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4年第3期,第92-106頁。
[8]王報換、劉玲:《全過程人民民主場域中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探究》,《智慧中國》,2021年第12期,第37-39頁。
[9]鐘世紅:《全過程人民民主視域下新型政黨制度效能的生成機理與提升路徑》,《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年第4期,第62-73頁。
[10]錢再見:《從理念到實踐:新型政黨制度何以增強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效性》,《團結》,2022年第4期,第14-17頁。
[11]張鐳寶、王衡:《協同互嵌:全過程人民民主與新型政黨制度關系論析》,《理論界》,2022年第12期,第21-28頁。
[12]楊松祿:《中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構建的四重維度》,《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第42-47頁。
[13]郭道久:《增強中國政黨理論國際話語權研究》,《統一戰線學研究》,2018年第1期,第59-65頁。
[14]王韶興:《現代化國家與強大政黨建設邏輯》,《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3期,第26-45頁,第204頁。
[15]郭道久:《增強中國政黨理論國際話語權研究》,《統一戰線學研究》,2018年第1期,第59-65頁。
[16]蔣銳、華方正:《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國際話語權構建:現狀、問題與路徑》,《理論學刊》,2023年第1期,第81-90頁。
[17]祝奉明:《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新型政黨制度效能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4年第1期,第26-33頁。
[18]張春滿、鄭鑫:《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對西方政黨政治的雙重超越:基于主次雙重范式的分析》,《學習與探索》,2022年第10期,第61-67頁。
[19]王天海、王彩玲:《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內涵、發展邏輯與文明價值》,《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20年第1期,第68-75頁。
[20]季春芳、李正華:《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紅旗文稿》,2024年第13期,第18-21頁。
(田新朝為九三學社中央參政黨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授,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高端智庫特約研究員;鄧惠丹為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本文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項目階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成果〔22JJD850013〕)
責任編輯: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