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大腦是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以及助推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手段。產業大腦作為新概念和新模式,尚無經驗可循,在發展中難免遇到瓶頸,亟待深入研究并探尋切實可行的破解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產業大腦是一種通過加工政府、企業、行業數據,提煉生成工藝技術、運營管理、行業知識與模型等可重復使用的數字化基本單元,進而匯聚形成的知識中心。針對不同應用場景,運用數字技術和網絡,對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進行跨組織、跨區域融合,構建個性化解決方案,更好助力企業創新變革、產業生態優化、政府精準服務。近年來,浙江、廣東、江蘇、上海、山東、重慶、江西等省市相繼開展了產業大腦的實踐探索,并取得明顯成效。實踐證明,產業大腦是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以及助推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手段。
浙江產業大腦的實踐探索走在全國前列。浙江產業大腦建設立足產業集群優勢,面向產業集聚度高的細分行業,以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為牽引、以產業鏈生態建設為目標、以數據資源要素賦能為手段,集成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創新鏈,以市場化方式運營管理,旨在打造可自我造血、持續發展的數字化賦能平臺。自《浙江省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產業大腦+未來工廠”以來,浙江已建立53個細分行業的產業大腦,打造600多個應用場景,累計服務15萬家中小企業,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約13%、提高經濟效益23%。為全面正確了解和把握浙江省產業大腦的建設現狀、發展瓶頸及破解路徑,九三學社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帶隊赴浙江臺州調研,并對杭州、寧波、金華和衢州的產業大腦從業人員、民營企業家和政府職能部門進行訪談。
一、產業大腦建設面臨的五大瓶頸
浙江省產業大腦賦能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運營,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進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初顯成效,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產業大腦從業人員和民營企業家對產業大腦未來前景普遍看好。但也發現,產業大腦作為新概念和新模式,尚無經驗可循,發展面臨五大瓶頸。
1.產業大腦建設“摸著石頭過河”,“三個全覆蓋”目標定位偏高?!兑浴爱a業大腦+未來工廠”為引領 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實現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30個以上重點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和百億元以上產業集群工業互聯網平臺全覆蓋。接受調研和訪談的80%以上政府官員、產業大腦從業人員和民營企業家認為,產業大腦作為新生事物,在“摸著石頭過河”中艱難前行,受企業數字改造的經驗不足、企業數字化改造的成功案例不足以及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的動力不足等因素制約,到2025年實現“三個全覆蓋”目標定位偏高,有些脫離實際。只有20%的被調研對象認為,“三個全覆蓋”目標能夠如期實現。
2.產業大腦建設中政府主導力量過強,市場需求驅動和競爭力偏弱。目前浙江建立的53個細分行業的產業大腦,都是在政府強力推動下建立的,企業參與度不高。接受調研和訪談的70%以上政府官員、產業大腦從業人員和民營企業家認為,政府力量過強,行政色彩過濃,導致產業大腦建設以行政指令為主要導向,以創造政績為最高目標,市場需求驅動偏弱,缺乏市場意識、成本意識和競爭意識,影響可持續發展。
3.產業大腦建設以技術專家為主導,懂市場、會經營的經營型人才緊缺。浙江八成以上的產業大腦,都是由從事研究開發、技術創新、軟件開發和信息化的技術專家為主導,懂市場、善管理的經營人才緊缺,由于缺乏深度的市場調查、分析和判斷能力,難以精準了解和把握企業的現實需要。目前,產業大腦為企業提供的數字化改造方案,雖然擁有一定的技術先進性,也有算力和算法優勢,但多數方案偏離了企業數字化改造的實際需求,企業認可度較低,很多數字化改造方案難以落地見效。
4.缺乏賦能成功企業的示范效應,多數企業對產業大腦賦能信心不足。接受訪談的企業家普遍反映,企業想通過數字化改造,實現業務流程再造、組織形態重組、商業模式重塑,進而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營利能力和競爭力。但在現實中,很難找到與自身企業類似的通過產業大腦數字賦能成功的典型案例。由于缺乏可觀、可感數字賦能成功的示范效應,中小企業對產業大腦數字賦能的實力和信心明顯不足,90%以上的中小企業在猶豫中等待,在懷疑中觀望。
5.缺乏系統性配套政策的有效支撐,產業大腦發展后勁和動力不足。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印發的《行業產業大腦建設指南》雖然已經明確了產業大腦建設的原則、內容、步驟等,但在省級層面還缺乏系統性配套政策的有效支撐。參與網絡訪談的產業大腦普遍反映,產業大腦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和低回報的創新性探索,在既無先行經驗可循,又缺乏系統性配套政策支撐的背景下,產業大腦普遍面臨發展后勁不足的困境,進而制約了提質增效和迭代升級。
二、產業大腦建設瓶頸的破解路徑
基于浙江產業大腦發展面臨的五大瓶頸,結合臺州的深度調研,以及杭州、寧波、金華和衢州的訪談結果,課題組提出以下五條破解路徑。
1.加強產業大腦建設的科學規劃,分級分類分階段設定發展目標。①強化建設規劃的科學性導向。依托實地調研、專家咨詢,明確企業的現實條件、實際需求,依照企業的個體特征和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科學設置產業大腦的應用場景和功能內容。②強化建設規劃的發展性導向。產業大腦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厘清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產業大腦發展階段的前提下,形成多層級、分層次的產業大腦建設規劃,細分不同產業與領域,為產業大腦建設制定相應目標與方案。③強化建設規劃的服務性導向。產業大腦的主要功能是賦能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產業大腦在向有共同意愿和需求的企業提供共性問題解決方案的同時,還應針對企業的個性化需求,設計產業大腦服務方案,賦能迭代升級。而對于部分數字化改革意愿不強或客觀條件不足的企業,采取“政府鼓勵、自愿參與”的方式,尊重企業的自主選擇。
2.改革和優化產業大腦建設模式,強化市場需求有效驅動。①提倡“國有控股+政府+社會資本”的融合模式。吸收地方政府主導模式、鏈主企業主導模式和產業園區主導模式三大產業大腦實踐模式的優勢,立足浙江省民營企業眾多、產業集群特色鮮明、細分產業高度集聚等實際,創新“國有經濟控股、地方政府主導”模式,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和市場力量深度參與。②合理設計和分配股權,有效激發各方主體活力。在產業大腦開發、建設、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動態調整的不同形式的股權分配,充分發揮國有控股的引導作用,同時激發社會資本的活力。③建立健全產業大腦與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通過鼓勵企業持股等方式積極引導市場力量參與,形成政府、企業、行業等多元主體的良性互動,激發產業大腦自身的“造血功能”,實現市場需求的有效驅動。
3.培養一批懂市場的經營人才,提高產業大腦的經營水平。在人才規劃和人才培養上持續發力,提高產業大腦建設團隊中經營人才的比重,讓產業大腦有效契合市場的現實需求,更好地服務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降本增效。①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經營人才的發展規劃。立足產業大腦的經營戰略和經營人才的現狀需求,設計相應的人才戰略規劃,并對規劃的執行進行適時監測和評估。②開展人才培養,做到“引”“育”結合。一方面積極實施引才工程,著力引進海內外相關經營管理人才,提升產業大腦人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本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產業大腦端和企業端開展經營人才培養工程,支持產業大腦經營性人才的線上培訓平臺建設和企業現有經營人才的素質提升培訓。
4.打造可觀可感的成功樣板,發揮產業大腦標桿示范效應。①激發不同區域的創新積極性,提振行業企業的信心和認同。通過建立產業大腦建設示范區等方式,針對細分行業的共性問題與應用場景,在浙江省不同區域探索低成本、模塊化、易實施、服務能力強、投入回收期短的產業大腦成功樣板。通過實際賦能效果轉變企業觀念,傳遞數字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②發揮不同產業大腦之間的互動聯通性,促進成功樣板的復制和推廣。聚焦細分行業產業大腦建設的實際問題,支持舉辦開放性的有關產業大腦建設的交流研討活動,在更大范圍內切實提升產業大腦的數字化賦能能力。
5.建立健全系統性配套支撐政策,增強產業大腦發展的后勁動力。①形成“2+1+X”的產業大腦發展政策體系。提升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印發的《行業產業大腦建設指南》和《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為引領 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的政策能級,形成全省適用的規劃方案,進而形成“2+1+X”的綜合政策體系,并適時啟動政策細化工作。②圍繞規劃方案出臺有針對性的配套政策。在金融支持、稅收優惠、人才支撐、試點示范、數據治理等方面,推出X項配套政策,并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針對現有政策,逐步提升自身的政策能級;二是根據不同市場和行業,在重點領域推出針對性的配套政策;三是強化政策績效的考核評估。加強對“2+1+X”產業大腦政策體系的政策考核,注重政策的協調性,通過有計劃的政策設計、實施和政策績效考評,對產業大腦的發展形成系統性政策支持。
(范柏乃為九三學社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韓飛為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李春洋為杭州市余杭區衛生健康局四級主任科員;徐仁軍為浙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數字經濟安全的動態預警、治理機制和法律保障研究 ”〔項目號:21amp;ZD089〕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