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教科書對金融定義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本文對金融做一重新界定:金融涉及貨幣、收入和各種其他資源的跨主體、跨時空配置與價值交換。所有涉及貨幣、收入和各種其他資源在不同經濟主體、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的配置與價值交換都是金融活動。
一、現有教科書五花八門的金融定義及其問題
現有教科書對金融的定義五花八門,可惜沒有把握金融的本質。我國學者編寫的《當代金融辭典》把金融定義為貨幣資金的融通,一般指與貨幣流通和信用有關的一切活動,主要通過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各種業務來實現。但是,人們買賣一般商品的經濟活動,也涉及貨幣流通和信用,但不屬于金融活動。博迪和莫頓的《金融學》對金融學做了定義,但居然沒有包含對金融的定義。貝斯特和布里格姆的《金融學原理》認為金融與錢有關,是生活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個人生活中碰到的投資股票、為退休做計劃、為汽車和房子等大件物品融資都歸屬在金融概念里。這一定義只是對金融的不完全定義。黃達的《金融學》將金融定義分為寬口徑和窄口徑。寬口徑的金融是指與物價有緊密聯系的貨幣流通、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體系、短期資金拆借市場、資本市場、保險系統以及國際金融等諸多部分所構成的大系統。窄口徑的金融特指資本市場。前者其實是金融系統的定義,后者只把金融定義為資本市場。
正如黃達所言:“金融是一個復雜大系統,金融學學科作為金融的理論反映,無疑也必然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在這樣一個金融學學科的系統中,要想按照一個或一組標準,清楚無誤、毫不含混地劃清層次以及逐層次的子系統,事實上是做不到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現有教科書對金融有五花八門的定義。但上述認定無法定義金融的看法仍然是有待商榷的。需要抓住金融的本質,并結合金融活動所涉及的類型和范圍,對金融加以定義。這也是解決定義金融難題的必要途徑。
二、金融概念和涵義的重新界定
鑒于現有教科書對金融定義存在上述不足之處,這里對金融做一重新界定:金融涉及貨幣、收入和各種其他資源的跨主體、跨時空配置與價值交換。所有涉及貨幣、收入和各種其他資源在不同經濟主體、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的配置與價值交換都是金融活動。這里,“各種其他資源”是首先用于價值交換的資源,從更確切的角度看,可稱其為“其他價值資源”。貨幣、收入和各種其他資源用于價值交換,均屬于價值資源。這里的“收入”似乎難以把握。實際上,一個人手里持有股票的賣出,可視為未來收入的跨主體、跨時空配置與價值交換。這樣去理解,就容易理解把“收入”列入價值資源。
上述金融定義里的價值,指的是市場價值,以貨幣價格來衡量;價值交換則指市場價值交換。值得注意的是,民間無息借款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金融活動,涉及廣義市場價值交換,體現為借款人以欠“人情費”的形式替代利息。
金融活動作為價值交換活動,是用價值交換價值,以價值交換價值為目標,不是用價值交換帶有某種直接使用目的的一般財貨,也不是用這些帶有直接使用目的的一般財貨去交換價值。一個人將貨幣、收入和各種其他資源留于自身的手里直接使用于消費或者投入到工農業生產或者一般商業活動,不屬于金融活動。比如,你拿手里持有的貨幣或者拿到的工資收入來購買一臺冰箱或者一輛小汽車,這不屬于金融活動。你直接買了種子、化肥和農藥,去種土豆,也不屬于金融活動,而是農業投資。你花錢租下廠房,買幾臺車床,用來加工汽車小部件,也不屬于金融活動,而是工業投資。你花錢租了一個沿街門店開個理發店或者面包鋪,也不屬于金融活動,而是一般商業投資。股票投資和股指期貨投資這類金融投資,就不同于農業投資、工業投資和一般商業投資,屬于金融活動。
可以說,金融涉及貨幣、收入和各種其他價值資源的“時空穿越”或“時空旅行”,它對于參與者本身的直接深層作用在于實現上述有關資源的跨主體、跨時空配置與價值交換。為此,要求金融按自身的特點發揮其功能。比如,保險可為人們的經濟活動與社會生活提供風險保障,信貸和股票可以幫助企業獲得資金融通,企業雇員股份期權可對企業高管提供正向激勵。又如,期貨合約可以幫助生產者對農產品、原材料等商品的價格波動進行風險管理。此外,由于各種金融活動都涉及貨幣、收入和各種其他價值資源的跨主體、跨時空配置和價值交換,而這些價值資源的利用過程對于金融服務提供者意味著很大程度的風險集中。這要求對相關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管理。因此,金融行業也被很多金融從業人員視作一種經營和管理風險的行業。但是,人們從事一般生產經營活動,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視為“經營和管理風險”。其差別是,一談到金融,人們馬上先想到風險與回報;一談到一般生產經營活動,人們則一般先想到收入與成本。
一種經濟活動是否旨在實現這種跨主體、跨時空配置與價值交換,也是區分它是否屬于金融活動還是一般經濟活動,尤其是一般商業活動的標準。
金融領域中貨幣、收入和其他各種價值資源的跨主體、跨時空配置與價值交換,可以促成一般經濟領域進一步的資源配置。比如,一個城里人拿到住房貸款,會買入相應的住房。又如,一個農戶購買了農業保險,會安心地種植水稻,而當他遭受自然災害并拿到保險賠款時,他的收入損失得到了補償,這為他來年繼續安心種植水稻和繼續買農業保險提供了正向激勵。
因此,不同的金融活動通過發揮其各自的功能,可以促進生產經營、消費或生態環境保護,總體上助力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一般金融活動與一般農業與工商業活動一樣,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維持或增進其生命、健康和福利的需要,因而在這個意義上,它們對于人們有其重要性,也就是有價值。在同一意義上,一般金融活動作為商業活動,與其他一般商業活動一樣,和一般農業和工業生產經營活動無異,都具有生產性,即都促進財富創造。
在真實世界中,存在很多類型的金融活動,比如存款與儲蓄、貸款、支付、清算、融資擔保、理財、財富管理、信托、基金、租賃、期貨、遠期交易、外匯交易、黃金交易、企業并購、股權融資、股票交易、債權融資、債券交易、票據貼息、貨幣互換交易、私募、風險投資、天使投資、民間借貸、投資咨詢等等。所有這些金融活動都涉及資源的跨主體、跨時空配置與價值交換,與上述金融活動對應,存在各種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比如,存款與儲蓄產品與服務、貸款產品與服務、保險產品與服務等等。至于金融市場(如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和金融系統,可視為金融活動的結構化表現。
三、金融的本質
上述對金融概念與涵義的重新界定,是基于對金融本質和金融活動類型與范圍的綜合考量。金融的本質首先在于它涉及貨幣、收入和其他各種價值資源的跨主體、跨時空配置與價值交換。金融活動對于參與者本身的直接深層作用在于實現上述有關價值資源的跨主體、跨時空配置與價值交換,并以此為直接目的。
金融活動涉及貨幣、收入和其他各種價值資源的跨主體、跨時空配置,而且這些資源的配置,是通過價值交換完成的。正如上文所述,這些資源配置與價值交換,還促成一般經濟領域進一步的跨主體、跨時空資源配置。比如,一個借款企業借到銀行信貸資金,就可以花費這些資金,把勞動力、土地和資本整合到自己手里,投入生產經營。歷史上,左宗棠在胡雪巖手里獲得外國財團借款,以未來收入作為抵押,為軍事行動提供資金支持,這是資源跨時空配置的典型案例。在現代社會,個人通過按揭貸款滿足居住需求,而投資者則通過購買股票,可以跨越地理界限,投資于全球企業。
金融活動所涉及價值交換中的價值,在市場層面表現為其貨幣價值,以市場價格衡量,反映因擁有這些用于價值交換的貨幣、收入和其他各種價值資源或金融產品而可享有的各種收益和權利。市場上看到的價值交換,會表現為以市場價格衡量的價值交換。
是否屬于價值交換,也是區分一項經濟活動是屬于金融活動還是屬于一般經濟活動,尤其是一般商業活動的標準。金融是用價值交換價值,以價值交換價值為目標,不是用價值交換帶有某種直接使用目的的一般財貨,也不是用這些帶有直接使用目的的一般財貨去交換價值。帶有直接使用目的的一般財貨涉及直接使用以滿足生活、生產、生態(即“三生”)需要的一般財貨,如小汽車、拖拉機、圖書、家政服務、勞動力、土地、廠房等。比如,清朝時山西平遙日昇昌票號的金融業務包括匯兌、存款、貸款、保險、抵押、典當、拍賣、承銷、發行等,都涉及作為金融活動的價值交換。
從底層邏輯視角看,貨幣、收入和其他各種價值資源或金融資產的價值,涉及金融交易參與者自身對這些資源或資產主觀評估的價值,其評估依據是這些資源或資產在滿足參與者自身的需要對于其自身的重要性,因而因人而異。買賣雙方都各有一個可接受的價值交換市場價格區間(比如,銀行可接受的年簡單貸款利率空間是4%-7%,一個農戶作為借款人可接受的年簡單貸款利率區間為3.5%-5.5%)。資源價值交換的實際市場價格(比如5%)即落在供求雙方各自可接受的價值交換市場價格區間之交疊部分內(這里為4%-5.5%)。如果供求雙方沒有這樣一個共同可接受的價值交換市場價格區間交疊部分,那就不會達成價值交換。
一般地,金融活動作為一種價值交換,達成交換的基礎在于,所涉及金融服務供求雙方中的每一方,對其各自換入財貨的主觀價值評估要高于各自換出財貨的價值。這里貨幣屬于作為普遍接受和使用的一般交換媒介,屬于特殊財貨,而其他各種生產要素與資源、產品與服務都是一般財貨。也就是說,供求雙方即交換雙方對于兩種有關交換品的主觀價值評估是對立的。否則就不會發生交換。供求雙方對于兩種有關交換品的對立的主觀價值評估是所有交換得以開展的條件。一個人從銀行借了10萬貸款,簡單年利率為10%,到年底需要還本付息合計11萬。銀行方對其1年后獲得11萬元還本付息額的主觀價值評估要高于它最初付出的10萬元貸款本金。借款人則認為,其最初得到10萬元貸款本金的主觀價值評估要高于他1年后支付的11萬元本息總額。在交換雙方各自的主觀價值評估中,價值涉及經濟主體可支配財貨(貨幣在此為特殊財貨)在滿足自身需要方面對于自身的重要性。
金融活動因為涉及價值交換,都離不開貨幣,都與或多或少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有關。貨幣的時間價值指涉及當前和未來可支配的貨幣在滿足一個人的需要方面對于該人自身的不同重要性。人們對未來的需求的主觀評價往往比較低,更傾向于更高評價即時的滿足。因此,人們愿意支付一定的利息來換取即時的利益,滿足即時的需求。具體而言,貨幣的時間價值就是指對于一個人而言,當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貨幣比未來獲得的等量貨幣具有更高的價值。比如,當前的100元人民幣對于個人的價值高于一年以后的100元人民幣。貨幣的時間價值在個人儲蓄、貸款和融資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對于一位資金鏈緊張的企業家,其貨幣的時間價值就很高,為此他愿意支付較高的利率來獲取貸款,以緩解資金鏈緊張問題。另外,即使是主糧種植方面的農業保險,投保農戶選擇該項保險時,也會多多少少考慮支付保險費的機會成本,其中就包含了對貨幣的時間價值的考慮。
金融作為一種商業活動,還要求以誠立本,立足于誠信和信用,否則就容易淪落為欺詐行為。但是其他一般生產經營活動也要求以誠立本。我們平時做人也要求以誠立本,所以金融的本質不能歸于要求參與者講信用。
金融業還集中了大量資金風險,又依賴于嚴格的風險控制,同時為個人、企業與政府的財務管理提供了避險工具,比如,個人或員工意外保險和醫療保險。金融行業被視為經營和管理風險的行業,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其他一般生產經營活動也存在風險。人們平時出門走街串巷也有風險。因此,將金融的本質視為經營和管理風險,其理由也不充分。
最后,一般金融活動和一般商業活動,與一般工農業生產一樣,都是在于直接或間接滿足人們維持與增進生命、健康和福利的需要,它們因此也都是生產性的,有價值的(也就是對于參與者個人間接滿足自身需要有其重要性),都促進財富創造。
(馮興元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孟冰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兼職編輯:常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