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智慧農業背景下,文章從農業職業教育培養“數字新農匠”的視角,分析了當前農業職業教育所面臨的數字化農業人才匱乏、數字化教學模式滯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動力不足等現實困境,并提出黨建文化賦能、重塑“數智”理念,對接區域產業、打造“一體”平臺,實施“雙融”驅動、培養“數字新農匠”的農業職業教育助力智慧農業發展的推進路徑,以期為農業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培養高素質“數字新農匠”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慧農業;農業職業教育;數字新農匠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5)04-0043-06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為賦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職業教育必須深化產教融合、實施科教融匯,以教育創新帶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1]2024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指出,構建數字鄉村,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要發展智慧農業,加強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因此,應發揮涉農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職能,加快培養鄉村本土化數字人才,全面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在智慧農業背景下,為適應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轉型需求[2],破解當前鄉村數字人才匱乏等困境,亟需農業職業教育探索“數智賦能、‘雙融’驅動、協同創新”的推進路徑,為促進綠色生態農業、智慧農業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數字化農業人才支撐。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信息化、數智化技術的應用,現代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讓數字技術賦能農業、加快形成數字農業新質生產力[3],離不開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支撐。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革命性的數字技術有助于成功實現農業數字化轉型。[4]數字農業是以數字化信息為農業生產的核心要素,將數字技術應用于產業鏈各環節,借助數字化手段對傳統農業生產、管理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模擬與監測的現代農業。智慧農業是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構建農業生產過程智能控制、精準投入、信息感知、定量決策和個性化服務的全新農業發展模式。[5]因此,發展數字農業與智慧農業是補齊農業短板、實現農業強國目標的必由之路。
數字化轉型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帶來新契機、引入新動能。[6]實現農業強國,發展數字農業,關鍵在于人才振興。2019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首次提出“高素質農民”的概念,即具備“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特征的農民群體。高素質農民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7]培養高素質農民,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提升農民數字素養是關鍵。2024年10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提升廣大農民的數字素養。農民數字素養是指農民借助智能設備和數字技術獲取與甄別數字信息,并利用數字信息進行互動交流、創造價值的能力[8],包括數字文化、數字技術、數字經營和管理能力等。2022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實施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工匠園區”。這體現了培養“數字工匠”人才的時代需求。“數字工匠”是指具有現代產業所需的技術技能,熟練掌握智能化網絡化技能,善于融入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復合型技能人才。[9] 當前,為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適應智慧農業轉型升級需求,亟需培養高素質數字化農業人才。因此,農業職業教育應以數字化技術和應用技能為支撐,緊跟農業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契合農業數字化發展,融入工匠精神與勞模精神,培養既懂智慧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又能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素質復合型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即“數字新農匠”。
二、智慧農業背景下“數字新農匠”培養的價值意蘊
(一)破解“三農”瓶頸問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促進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當前,“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確保糧食安全,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舉措,促進農業高產、優質、綠色、高效和可持續發展,解決“怎么種地”問題。因此,為縮小城鄉差別,補齊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三農”短板,亟需增強農業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為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必須大力發展面向“三農”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緊跟農業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培養既精通智慧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又具有較高數字素養、工匠精神,且能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高素質“數字新農匠”,以契合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二)構建數字化共生體系,增強農業職業教育適應性
職業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厚植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強化實踐意識,弘揚創新精神和綠色理念,賦予學生“三農”情懷,這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為此,亟待推進文化賦能與課程思政融合,培養扎根鄉土的本土化、數字化高素質農民,為賦能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撐。增強農業職業教育適應性,應對接智慧農業產業發展,將農業新產業、數字農業人才、農業科技創新一體推進,校農共建跨界融合的農業職業教育生態新格局。這是培養數字化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智慧農業背景下,構建產業、教育、人才、文化、科技融合的數字化共生體系,是解決“怎樣培養人”問題的生態內涵,也是農業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路徑的根本遵循。
三、智慧農業背景下“數字新農匠”培養的現實困境
數字化時代,實現農業強國的戰略目標,數字化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必先強。目前,我國卻面臨數字鄉村建設的人才匱乏、農業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和產學研用脫節嚴重等現實困境。
(一)數字素養不足,數字化農業人才匱乏
數字素養不足、數字化農業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發展的瓶頸。我國農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普遍偏低,農業信息素養和經營管理能力不足,難以滿足農業數字化轉型的人力資源需求。2021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顯示,農村居民數字素養平均得分為35.1分,城市居民的數字素養平均得分為 56.3分,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比城市居民低37.5%。這說明農村居民的數字素養遠低于城市居民。同時,鄉村網絡基礎設施薄弱,存在城鄉、地區差別。2024年5月,國家數據局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2023年,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 83.3%,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6.5%,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差距為16.8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城鄉數字接入的差距較大,“數字鴻溝”明顯,勢必造成農村數字化教育滯后。因此,鄉村本土化數字技術技能人才匱乏,是影響我國數字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二)發展智慧農業的路徑不暢,數字化教學模式滯后
一是智慧農業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契合數字化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不強。涉農職業院校現代農業專業群設置、模塊化課程體系與鄉村特色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不匹配。教學過程不能緊密對接農業企業一線生產過程,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缺乏校農共建的生產性實踐教學基地,制約了復合型數字化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導致產教融合困難。二是適應智慧農業創新發展的科教融匯難。一方面,涉農專業教師的科研素養不足。由于偏向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教師的科研工作與教學的實際需求脫節,很難聯系智慧農業生產的實際問題開展技術創新,立地式科技創新實力和服務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強。另一方面,農業科技成果、數字化農業生產新技術與企業實踐案例等較難轉化為教學項目,不易融入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致使培養本土化實用人才的路徑受阻。尤其在我國農村偏遠地區,由于數字化基礎設施薄弱,數字化教育模式滯后,鄉村數字化農業人才培養的內生動力不足。亟需校地合作,完善配套的政策制度體系,共建智慧農業實踐教學基地,構筑農業生產、教學培訓、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于一體的數字化實踐創新平臺,構建產科教互融共生的協同育人模式,以適應智慧農業產業發展需求。
(三)“產學研用”鏈接不緊密,協同創新動力不足
一方面,校農產教融合是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農科教融匯是農業科技創新元素與農業職業教育育人元素的有機融合。這種農業“產科教”間的耦合鏈接,需要一體化統籌和協調發展。而農業職業教育教學實踐卻把農業“產學研用”割裂開來,導致數字化的農業技術創新、農業人才培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與農業產業需求嚴重脫節,數字化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與數字化農業產業的契合度不高,數字化農業人才供給與智慧農業生產需求的匹配性不強。另一方面,科研反哺教學、數字科技賦能教學的良性互動機制不健全。由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路徑阻滯,農業職業教育缺乏數字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多元主體參與的育人機制不完善,“產學研用”一體化育人模式不健全,致使科技鏈、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對接不夠緊密,協同創新的動力不足。
四、智慧農業背景下“數字新農匠”培養的推進路徑
基于數字化發展理念,本文重點對接智慧農業產業,圍繞“數字新農匠”培養目標,借助文化賦能,打造數字化、項目化“產學研用”四位一體的校地多元協同育人平臺[10];通過融入科技元素和數字化技術,推進實施“雙融”驅動育人策略,旨在為智慧農業背景下高素質“數字新農匠”培養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一)黨建文化賦能,重塑“數智”理念
首先,賡續工匠精神內核,培育高素質農民。依托校村合作,實施校村黨建引領示范項目,強化農學課程思政,滲透“三農”思政元素,弘揚工匠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耕讀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真實的鄉村環境和數字化農業生產的田間,融入農耕文化,滲透“一懂兩愛”思想,厚植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大國三農”情懷,提升農科學生和鄉村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其次,強化數字化新理念,培養“數字新農匠”。服務區域智慧農業產業發展需求,面向鄉村基層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新型職業農民,開展數字化農業知識和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傳播新技術,培養造就一大批既有工匠精神和數字素養,又有農學基礎和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理念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加快數字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
(二)對接區域產業,打造“一體”平臺
第一,數字技術可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校企深度融合育人[11]。高職院校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需求是構建基于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因此,農業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構建集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和數字融合于一體的實踐創新平臺[12],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融通。“一體”平臺是“政校村企行研”多主體參與“產學研用”一體推進的數字化實踐創新平臺,借助產教、科教“雙融”驅動發展。一方面,通過對接智慧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實施數字化的農業職業教育與農民培訓,培育適應鄉村農業產業振興的“數字新農匠”;另一方面,將數字化的農業新技術、新成果融入智慧農業生產過程,推廣應用到田間地頭,促進智慧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13]第二,農業職業教育應通過“政校村企行研”多元主體聯建產教融合共同體,打造農學結合的數字化實踐教學平臺[14],構建“產學研用”四位一體育人模式,實現“校村企產教”深度融合。因此,涉農職業院校應設置智慧農業專業對接地方特色產業、課程標準對接農業生產崗位;實踐教學中應構建校農合作的“產業項目驅動”實訓新模式,培養學生的數字技能,帶動區域數字化農業產業項目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和實踐教學內容創新,切實提升高素質農民主體的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能。
(三)實施“雙融”驅動,培養“數字新農匠”
1.數智賦能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培育農業人才、科技創新和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也是推動農業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動力之源。因此,以服務智慧農業產業為導向,圍繞培養數字素養、數字能力,達成現代農業技術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崗位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無縫對接,是提升農業職業教育辦學能力的必然選擇。[15]一要重構校農合作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校農共同構建智慧農業專業與產業、課程與職業、教學與生產有效對接的農學結合育人模式,共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二要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突出“區域+校本”特色,對接地域特色智慧農業產業需求和行業標準,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和優化課程體系。開設農業大數據、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數字化專業課程[16],將智慧農業的科技創新元素融入課程,校農合作重構基于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模塊化課程體系[17]。三要重組與創新現代農業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基于產教融合,對接地域特色智慧農業生產環節,以農業生產流程和職業崗位工作為導向,遴選模塊化課程教學內容;將數字化農業生產場景、科研項目等典型案例轉化為實踐教學項目,強化培養新農科學生和新型職業農民的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術應用能力。
2.聚焦智慧農業,推進“三教”改革
數字化時代,高職院校專業數字化轉型要體現專業教師、教材和教法的數字化重塑。
第一,高職數字化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師。培養具有數字素養的新型職業農民,關鍵在于教師應具有數字素養和數字化教學能力。因此,涉農職業院校應通過校農共建,組織涉農專業教師、農業領域專家、科技特派員、農業企業技術骨干和鄉村工匠能手等,混編“雙導師”專業教學創新團隊。切實采取配套措施,強化師資培訓,滲透數字理念,提升“雙導師”的數字素養和數字化教學水平。同時,契合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需求,實施專業課程“雙導師授課”模式,打造涉農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金課”。
第二,教材是高職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載體。基于項目化、任務式教學內容,實施校農“雙導師”合作,共同編寫數字化教學案例、新型活頁式教材,開發優質的數字化專業教學資源。通過打造演示文稿、視頻、音頻、動畫、圖片、虛擬仿真等多媒體電子教學資源,豐富數字化教學素材。[18]同時,將智慧農業產業領域中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規范與新業態、新模式等數字元素融入模塊課程教學內容[19],將真實的生產實踐教學場景和典型生產案例轉化為實踐教學的關鍵技術和重要技能,進而動態更新現代農業技術專業課程的教材內容,使教學內容與新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第三,信息化教學模式和方法是現代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在數字化技能人才培養中,應采用“互聯網+新媒體”手段,優化模塊化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創新數字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一要改革傳統講授法,實施“雙導師”理實一體化授課制度。基于產業數字化、教學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愛課程等共享精品課程資源,運用虛實一體的教學方式,開展智慧農業專業核心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虛擬仿真教學、個性化差異教學、沉浸式體驗教學等,引導新農科學生進行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打造數字化活力課堂。二要探索與構建“產學研用”多功能整合的學習環境,強化以技能習得為核心的數字化農業生產實踐教學模式,將知識融入學生生活,把技能嵌入實習實訓環節。依托鄉村振興產業學院,精準對接真實生產場景,精心設計項目化、任務式實訓教學內容,扎實推進“校園+田園”的“校村企”共育模式。開展“田間課堂”現場教學,讓學生在實操中錘煉真技能;鼓勵新農科學生和新型職業農民合力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等,深度推進產教融合,全力培育扎根鄉土的高素質“數字新農匠”。
3.項目驅動科教融匯
科技創新是帶動農業數字化發展的核心動力[20],科教融匯有利于推進農業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因此,涉農職業院校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使科研服務教學、教學賦能科研。首先,基于地域智慧農業產業需求,依托科技創新項目,全力打造智慧農業生產實踐教學基地。深入對接智慧農業生產過程,將前沿的科技元素和產業變革的最新成果融入課程內容,精心重組模塊化的實踐教學內容架構,促使科研成果高效轉化為教學資源。其次,大力推行“產學研用”多元協同育人模式。以市域職業院校、鄉村振興產業學院等為依托,通過“校村企”合作,共同搭建“產學研用”協同運作的智慧農業實踐教學平臺。[21]借助數字化轉型的力量,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22],進而構建“產學研用”良性循環、協同共進的育人模式。最后,借鑒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員的成功經驗,精心組建“雙導師”科技創新教學團隊,積極開展技術入村專項行動,將先進的農業數字技術就地推廣應用。例如,借助“智能溫室”精準調控農藝作物栽培所需的環境條件,在田間實施智能控制與精準化管理,廣泛應用滴灌施肥、無人機噴藥等智能技術,全方位助力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生態農業的智能化、數字化高效發展。
(四)推進協同創新育人機制
基于產教、科教“雙融合”理念,圍繞區域特色智慧農業產業,通過校地合作不斷完善多元協同育人機制,優化現代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專業與產業同頻,教學與科研共振”的產學研融合育人路徑,致力于實現“政校村企行研”多主體參與的協同創新育人目標。
第一,構建完善的配套政策制度體系。一方面,需進一步健全“校村企”合作的相關政策制度,促進“校村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踐教學基地,促使先進技術向鄉村有效轉移,著力培育扎根鄉土的“數字新農匠”。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切實完善涵蓋政策、資金等方面的配套制度體系,統籌數字化產業與專業、課程資源的匹配需求,強化鄉村數字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業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數字基座建設,制定激勵政策以提升“雙導師”教學團隊的數字素養與專業能力。
第二,共建多元協同育人機制。為提升農業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與吸引力,應加強頂層設計,積極推動“政校村企行研”多主體協同培育數字化農業創新人才。一是完善地方政府、涉農職業院校、鄉村振興產業學院與地方農科院、農技推廣中心、農業企業產業園區等多元主體間的協同聯動機制,共同構建校地智慧農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二是校地協同探索“產學研用”四位一體的數字化人才培養路徑,創新構建“互聯網+智慧農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創建一批智慧農業科教合作實踐教學基地,優化智慧農業課程體系,革新數字化教學方式,推動校農協同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研發與成果轉化。進而,培養和造就一批既具有數字素養和經營管理能力,又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數字新農匠”,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2][10][13-14][16]崔濤,黃振.數字新農匠賦能鄉村振興的意義、困境及發展策略[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4(1):76-80.
[3]王琴梅,楊軍鴿.數字新質生產力與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61-72.
[4]TOMAR P, KAUR 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oT-based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Farming and Smart Agriculture[M]. Hershey: IGI Global, 2021: 1-24.
[5]趙春江.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戰略目標研究[J].智慧農業,2019(1):1-7.
[6]董芩,蘇德.數字化轉型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困境與路向[J].成人教育,2024(12):71-78.
[7]王澤峰,吉標.智慧農業發展背景下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19):64-72.
[8]蘇昕,張輝.提升廣大農民數字素養[N]經濟日報,2022-11-29(10).
[9]GRAMAZIO F, KOHLER M. Digital Materiality in Architecture[M]. Baden: Lars Muller Publishers, 2008:10.
[11-12]陳鋒.數字化時代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未來圖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9):5-10.
[15]巫福星,劉明炯.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涉農職業教育[J].河北職業教育,2023(1):25-28.
[17][21]董媛,王為民,胡貝貝.數字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3(18):70-75.
[18-19]郭璇瑫,陶紅.數字經濟賦能職業教育適應性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65-74.
[20][22]夏杰長,孫曉.數字化賦能農業強國建設的作用機理與實施路徑[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140-149.
(責任編輯:張宇平)
Real Dilemmas and Promotion Paths in Cultivating
\"Digital New Agricultural Artisans\" in the Context of Smart Agriculture
CUI Tao1, HUANG Shiting2, HUANG Zhen1
(1.Zao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Zaozhuang Shandong 277800, China;
2.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 Shandong 25035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ontext of smar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practical dilemmas faced by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digital new agricultural artisans\"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lack of digital agricultural talent, the lagging digital teaching model and the insufficient momentum for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appli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study proposes an integrated promotion pathway fo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upport smar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s: empowering through party construction culture to reshape" \"digit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concepts; aligning with regional industries, creating an \"integrated\" platforms; implementing the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riven by \"double integration\" and training \"digital new agricultural artisa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agriculture.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digital new agricultural artisans\".
Key words: smart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 new agricultural artisans; promo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