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和培訓是培養數字新農人的重要途徑。數字鄉村建設、新農人數字素養、職業教育和培訓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邏輯關系。針對職業教育和培訓在數字新農人培養過程中存在的頂層設計缺失、資源分配不均、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方式單一等問題,提出加大政府對數字新農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支持力度,統整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構建差異化“數字+”課程體系,打造數字新農人教學與實踐場景等措施,以期為數字新農人培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和培訓;數字鄉村建設;數字新農人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5)04-0049-07
數字鄉村建設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當務之急是為農村培養更多數字新農人。如何提升新農人數字素養,使其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這一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農人數字素養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邏輯關系
數字鄉村建設涵蓋了鄉村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農業生產的智能化轉型及鄉村治理的信息化創新等方面。新農人是具備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思維的鄉村從業者,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新農人的成長離不開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有力支持。因此,數字鄉村建設、新農人數字素養提升、職業教育和培訓三者之間具有密切的邏輯關系。
(一)數字鄉村建設與新農人數字素養提升的底層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加速邁向“現代農業”。在這一過程中,催生了具有新思維、新技術的農業從業者群體,“新農人”一詞也隨之被廣泛使用。所謂新農人可以用三個“新”來定義。第一,農民新群體,該群體以農為業;第二,農業新業態,不再延續傳統的做法,而是采用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第三,農村的新細胞,該群體是構成當今農村生命體的新細胞。[1]具體而言,新農人是一群重信息、重資源、重互利、重創新的農業愛好者、投資者、服務者,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同時,這類群體也被稱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和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有生力量。[2]隨著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現代農民需要具備從技術到管理的綜合能力,能有效整合生產要素并投入生產運營之中;還需要具備新理念,如依托直播平臺進行商品銷售。因此,新農人的“新”字不僅體現在人身上,還包括新技術、新工具、新理念。建設數字鄉村需要大力提升農民數字素養,而數字新農人是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核心力量。
1.數字鄉村建設對新農人數字素養提出了訴求
首先,新農人需具備數字意識和參與數字農業的能力。2024年2月,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的《2024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指出:到2024年底,我國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育體系更加健全,數字無障礙環境建設全面推進,群體間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智慧便捷的數字生活更有質量。數字化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引擎,而具備良好數字素養的數字新農人是實現數字鄉村建設的核心力量。作為數字鄉村建設的主體,新農人需具備強烈的數字意識及參與數字活動的能力。新農人要在農業發展中提高對數字的敏感度與對互聯網技術的接受程度,從而跨越傳統農業數字鴻溝,提升農業生產率和產品質量,使農產品順利進入市場流通。此外,新農人要積極參與社交論壇和農業交流會等活動,從中獲取第一手農業資訊和信息,調整和改善農業經營和運作模式。
其次,新農人需具備提升數字鄉村建設的服務能力。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培養新農人不僅要使其具備基礎農業素養,更要提升其在鄉村產業優化、人均收入增長、文化傳承等方面運用數字化技術的能力。[3]新農人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化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經營規范化、集約化;利用抖音、淘寶、微信等平臺,構建“線上+線下”的銷售體系,提高農產品市場份額,進而提升經濟效益。利用互聯網宣傳農耕文化,并積極參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推動文化傳承。
最后,新農人需具備防范和化解數字風險的能力。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鄉村數字化平臺搭建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農村的信息化建設往往面臨數據泄露、信息安全隱患等風險,一旦發生數據泄露事件,將給農村居民的個人隱私和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這需要新農人在運用數字技術的過程中,應有敏銳的洞察力,強化數字技術對農村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降低數字風險的危害。
2.新農人數字素養提升助推數字鄉村建設
在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新農人作為治理農村和數字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通過持續提高自身數字化水平,能夠為數字鄉村建設注入強大的力量。[4]
首先,新農人數字素養是釋放農村生產活力的強有力支撐。在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中,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納入了生產函數,并與傳統生產要素共同構成新質生產力。[5]新質生產力是與數字化的生產資料相適應的生產力躍遷,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傳統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數字技術這種新的形式形成新的質態,源源不斷地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在農業領域,數字化技術不斷改進農業運行模式,形成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提高各方面效率。
其次,新農人助力現代農業發展。新農人具有較高文化水平,掌握先進的知識、理念和技術,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提高新農人數字素養能夠為數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同時,新農人不僅能夠帶動老一代農民更新思維,采用現代化手段從事農業生產,還能用他們的成功經驗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建設,這也是對新農人駐扎農村的吸引。[6]
最后,新農人是促進鄉村有效治理的關鍵主體。數字時代的新農人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他們具備數字素養、數字安全意識和數字農業工具操作能力。新農人通過數字技術對鄉村的經濟、文化、環境、人才等進行高效地組織管理,是鄉村治理的關鍵。只有不斷提升新農人數字素養和技能,調動農民參與數字化建設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建設數字鄉村,從而達到鄉村振興的目的。
(二)新農人數字素養培育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依存邏輯
職業教育和培訓以培養特定職業或崗位所需的人才為目標,具有很強的職業定向性。一方面,職業教育和培訓為新農人數字素養培育提供數字知識和技能。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新農人可以學到數字化知識與技能,以及運用計算機、互聯網等工具進行數據分析。如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電商專業的特色優勢,發布全國首個電商直播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標準與題庫,形成了以“做解決問題型培訓”為宗旨的新農人電商素養提升培訓體系,為磐安縣培育了很多電商專業人才。[7]傳統農民中有許多老年人及學歷不高的留守婦女,無法做到與時俱進。在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時可以根據文化程度對這類人群進行細分,并根據分類情況提供相應的數字化課程與技能訓練,使這類人群能夠運用新興技術從事農業現代化生產,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農業數字化、智能化和機械化的轉變。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和培訓為新農人數字素養培育搭建數字化實踐平臺。通過虛擬農場,新農人可以在虛擬環境中練習數字技術,實現多元化培養目標。與此同時,平臺整合農業數據,幫助新農人學習如何利用數據分析,優化生產方式。
(三)數字鄉村建設、新農人數字素養與職業教育和培訓三者的內在邏輯
職業教育和培訓是培養新農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建成數字化鄉村、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因此,數字鄉村建設、新農人數字素養、職業教育和培訓三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
首先,新農人數字素養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和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實施鄉村人才振興戰略,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因此,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提高農民的科學素養、數字素養,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因此,加大數字科技普及力度,將培養懂信息技術、熟悉電子商務、掌握營銷渠道、了解智慧農業的新農人作為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提高農民數字素養。
其次,數字鄉村建設與職業教育和培訓共同助推數字新農人培養。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是新發展階段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基礎。數字鄉村建設對新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助推新農人數字素養提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其一,數字鄉村建設通過構建高效的信息網絡體系,實現“互聯網+農業”的深度融合,讓農民能夠及時獲取市場動態、技術資訊和政策信息,從而做出科學的生產決策。其二,數字技術的應用能有效優化農民對鄉村資源的配置。通過大數據分析,新農人可以精準識別鄉村發展潛力,從而引導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農村地區傾斜,有效緩解鄉村資源匱乏的問題。另一方面,新農人是推動農業現代化、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要素。通過系統化培育新農人,將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引入鄉村,助力現代農業發展?!吨腥A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國家支持全面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職業教育和培訓通過培養一批數字化新農人促進鄉村產業融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從而助推數字鄉村建設。因此,職業教育和培訓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時也對數字新農人的培育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新農人數字素養培育的現實困境
在數字鄉村建設的進程中,數字新農人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面臨著諸多困境,制約著新農人自身的發展,也影響著數字鄉村建設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一)頂層設計缺失,數字新農人職業教育和培訓缺乏制度保障
數字化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主導推進,而有效的制度供給是助推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重要抓手。當前已頒布的國家政策在促進新農人數字素養發展方面的指導較為欠缺。
首先,國家缺乏對數字新農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整體規劃,針對數字新農人教育與培訓的專項政策仍未落地,從而導致培育方向模糊。例如,在新農人職業教育和培訓中,應如何與當前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數字化需求匹配,缺乏系統性頂層指導,使得培訓內容和方式容易與實際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數字化應用脫節;同時,對于數字新農人的培訓主體、培訓對象和培訓資源等要素缺乏統籌安排,各方的職責不明,無法形成協同推進數字新農人教育和培訓的良好局面。
其次,國家有關培育數字新農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且針對性欠缺。在資金方面,沒有專門針對數字新農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穩定的財政投入政策,導致教育與培訓所需的硬件設施建設、軟件資源開發等方面受到資金限制。同時,對于參與培訓的數字新農人沒有足夠的激勵政策,如培訓補貼不足或覆蓋范圍狹窄,從而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方面,缺乏優惠政策和引導機制,導致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數字新農人培養的熱情不高,難以形成多元化的培訓格局。
最后,在數字新農人教育和培訓質量保障制度上存在漏洞。培訓的準入制度不完善,對培訓教師資質、培訓機構水平沒有明確規范,導致新農人數字化培訓質量參差不齊??己嗽u價制度缺失,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新農人的培訓效果,無法為提升培訓質量提供依據。此外,缺乏對新農人數字化培訓成果轉化的制度保障,使得培訓所學難以有效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影響了培訓的價值實現。
(二)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分配不均,數字新農人培訓受阻
在數字新農人培養過程中,職業教育和培訓存在著數字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國家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發布的《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發展水平調查報告(2024)》顯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具備初級及以上數字素養與技能水平的成年人數占比分別為63.23%、60.03%、56.90%,具備高級數字素養與技能水平的成年人數占比分別為18.50%、15.13%、13.80%。由此可見,中西部地區成年人數字素養水平不高,其整體數字化建設進程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首先,東部地區擁有先進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為數字新農人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而中西部地區數字化資源處于弱勢,無法滿足數字新農人的培訓要求。其次,東部地區能夠吸引優質的數字化教師,可保障數字新農人培訓的質量。最后,東部地區能夠與當地發達的產業緊密結合,使數字化教學內容更具實用性和前瞻性;而中西部地區數字化職業教育和培訓則存在資金投入不足、教師資源緊缺等問題,不利于新農人數字化培育。因此,人力資本支撐不足,政府數字政務能力與資金投入欠缺,西部欠發達地區在數字鄉村建設方面的挑戰大于機遇。[8]
(三)職業教育和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未能精準施策
2019年12月,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指出,當前及“十四五”時期是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順應時代趨勢、把握發展機遇,加快數字技術推廣應用,大力提升數字化生產力,搶占數字農業農村制高點,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讓廣大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數字新農人培養的目標是戰略性、全局性的。為實現這一目標,應針對新農人數字素養建立完善的數字化職業教育和培訓內容體系,并設計精準的實施方案,以培育高質量的數字新農人。而新農人來源廣泛,包括留守農民、返鄉創業大學生、返鄉務工人員等群體,多數培訓機構和職業院校在對新農人進行數字化培訓時沒有進行充分調研,對不同群體的個人經歷、文化背景和技術技能了解不充分,未能有效進行主體分類,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因此,在對新農人進行數字技術培訓時沒有對培訓主體進行精細劃分,導致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從而大大弱化了培訓效果。
(四)職業教育和培訓方式單一,數字新農人培育教學與實踐場景缺乏
首先,新農人數字素養培訓的內容與方式缺乏適宜性。一方面,現有的培訓內容往往過于理論化和抽象化。在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概念使得新農人難以理解和吸收,導致他們在實際應用中無法有效運用所學知識。例如,新農人難以理解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技術層面的知識,他們更需要的是與農業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實用數字技能。另一方面,培訓方式缺乏靈活性和個性化。大多的培訓采用統一的授課模式,沒有充分考慮新農人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有些新農人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他們希望能夠深入學習特定領域的數字技能;而有些新農人則是零基礎,此類人員需要從最基礎的操作開始學習。此外,培訓實踐環節不足也是一個突出問題。新農人需要通過實際操作來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但大多培訓僅僅停留在理論講解層面,缺乏實際的操作練習環節。這會使新農人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無法迅速做出準確判斷和有效應對。
其次,新農人數字素養培訓教學場景缺少。第一,缺乏模擬真實農業生產與經營的數字化場景。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點,當前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沒能通過數字化手段構建出如不同季節農作物生長狀況監測、不同地域市場需求分析等貼近實際的場景。這使得新農人在培訓中難以獲得針對具體生產經營情況的數字應用經驗,難以將所學知識直接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第二,缺少互動式的數字化教學場景。在培訓中,新農人大多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缺乏與培訓內容進行互動的機會。例如,在講解農產品電商運營時,如果能通過數字化平臺模擬網店搭建、客戶溝通、訂單處理等環節,并讓新農人實際操作和體驗,效果會更好。但現實中,這樣的互動場景十分匱乏,導致新農人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不夠深入。第三,缺乏基于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數字化教學場景。這些前沿技術能夠為新農人帶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比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能讓他們直觀地了解先進農業設備的內部結構和操作原理。但由于技術應用成本較高、推廣不足等原因,這類場景在新農人數字素養培訓中未落實到位。
最后,新農人數字化實訓基地建設受阻。當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培育數字新農人時所做的工作仍不到位。在數字化建設背景下,多數涉農企業未能與職業院校深度合作,這導致數字化產教融合基地建設未能有效落實。這種現象會使職業院校在對新農人進行數字化培育時更多地注重理論傳授而忽視實踐,尤其是一些數字技能型的培訓,僅側重講解數字技術的相關理論知識,無法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完整高效的數字化模擬實訓場景,進而導致實踐探索的缺失,難以提升其數字素養。
三、新農人數字素養提升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路徑
(一)重視頂層設計,加大政府對數字新農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支持力度
鄉村建設若要實現數字化轉型,則需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對農民開展專業數字化培訓。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
首先,政府牽頭制定數字新農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整體規劃,明確新農人培訓在農業數字化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通過組建專家團隊,深入調研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數字化需求,為數字新農人培訓內容和方式提供系統性指導,確保培訓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同時,清晰界定數字新農人的培訓主體、對象和資源,明確各方職責,建立常態化協調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協同推進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
其次,在資金政策方面,設立專項財政資金,保障硬件設施建設、軟件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投入。比如,構建數字化教學平臺、開發數字化農業相關軟件、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訓、打造數字化實踐基地等。同時,擴大對數字新農人的培訓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提高其參與的積極性。此外,制定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項目扶持等,引導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數字新農人的職業培訓,形成多元化培育格局,共同助力數字新農人培養。
最后,完善數字新農人培訓準入制度,明確師資和培訓機構的準入條件與標準。比如,明確教師應具備農業知識和數字化技能,相關培訓機構需有完善的數字化教學設施與實踐基地等,以保障新農人數字化培訓的質量。在培訓過程中,建立科學合理的新農人數字素養考核評價制度,從知識掌握、技能應用、實踐成果等維度衡量培訓效果。同時,政府要制定數字新農人培訓成果轉化機制,搭建數字化實踐平臺,加強與農業企業合作,推動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轉化應用。
(二)統整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打通數字新農人培訓堵點
首先,統整縣域培訓資源,全面提升新農人數字素養。第一,通過整合縣域培訓資源,匯聚政府、企業、院校及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例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為縣域數字新農人的培訓提供資金支持和方向指導;企業分享其在數字技術應用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市場需求信息;職業院校憑借教育資源優勢,開發適合培育新農人的數字素養課程。第二,統整縣域資源實現培訓內容的全面覆蓋。培訓內容不僅包括基礎的數字化知識和技能,如電腦操作、網絡使用,還涵蓋農業生產數字化管理、農產品電商營銷等與農業生產經營緊密相關的內容。第三,統整縣域培訓資源有利于優化培訓方式。通過統整縣域培訓資源,打造數字新農人互助陣地,線上線下同步打造集交流答疑、產品展銷、商務合作、電商直播等功能為一體的新農人會客廳,建立新農人自己的“根據地”。[9]此外,通過統整資源,建立完善的培訓評估和跟蹤機制,及時了解新農人的學習效果,根據反饋不斷改進培訓內容和方式,形成持續優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協調區域培訓資源,支持薄弱地區新農人數字素養培育。對新農人進行數字化培訓,重點是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國家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數字新農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財政支持,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為數字新農人的培育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同時,設立專項資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以增加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資金投入,為數字新農人的培育提供資金支持。二是建立全國性的數字化教育師資調配機制,鼓勵東部地區的優秀教師定期到中西部地區講學,并通過線上平臺對中西部地區新農人進行遠程指導,如錄制公開培訓課程、網絡直播講解等。三是推動中西部與東部地區產業合作,為數字新農人培育奠定基礎。鼓勵東部地區企業在中西部地區開展農業數字化項目,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同時為數字新農人提供實踐機會,使數字化培訓內容更具實用性和前瞻性。通過以上措施,逐步緩解數字化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提高中西部地區數字新農人的素質和能力,促進數字鄉村建設發展。
(三)構建差異化“數字+”課程體系,注重數字新農人培養針對性
新農人來源廣泛,在數字新農人培養過程中,根據其自身特點進行精細劃分,分類培訓,注重數字化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針對性和實踐性。
首先,返鄉創業大學生屬于新農人中的高素質群體,對他們進行數字化培訓時可采用多元教學模式。一是開展針對性的數字化培訓課程。根據農業領域的不同方向,如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等,設置涵蓋數字營銷、農業大數據分析、智能農業設備操作等實用課程,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二是搭建數字化實踐平臺。與當地的農業企業合作,為返鄉創業大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熟悉數字化農業的運作流程。三是建立導師制度。邀請有經驗的數字化農業企業家、專家擔任導師,為返鄉創業大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相關問題。根據返鄉創業大學生的視角及其專業技能,結合農業生產過程及經營模式,不斷拓展數字農業發展新形態。
其次,返鄉創業農民工也是新農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人群熟悉當地環境和資源,并具備一定的外出工作經驗,同時富有創新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對此類人群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開展基礎數字技能普及工作,包括電腦和手機操作等;根據當地農業特色,定制數字化農業課程,如電商運營和智慧農業管理;搭建線上線下學習平臺,線上為新農人提供課程,線下為其提供實踐指導。通過這些措施,逐步提升新農人數字素養。
再次,致力于農業創新發展的鄉村精英。這類人群對于農村農業發展具有前瞻性。對于此類人群需進行骨干型培訓,開展前沿數字農業技術培訓,涵蓋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方面;提供充裕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參與數字化農業項目研發;設立專項獎勵,激勵他們在數字化農業創新方面取得成果;組織實地考察,拓寬視野;加強產學研結合,促進數字化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等。讓此類群體成為數字鄉村建設的領頭人,引領數字農業發展新方向。
最后,留守農民是新農人中數字素養較低的群體。他們中大部分仍秉持傳統農業生產觀念,不能有效地將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不能高效地從事農業活動。對此類人群,首要任務是開展簡單的數字化培訓課程,從基礎的手機操作和網絡使用教起,并在鄉村設立數字化學習點,配備專人指導。同時,利用多媒體,如短視頻、動畫等形式進行數字化教學。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教授農產品電商銷售、農業信息查詢等實用技能。此外,設置相關激勵機制,提升留守農民數字化學習的參與度。
(四)豐富數字化教學模式,著力打造數字新農人教學與實踐場景
數字化教學與實踐場景能夠為新農人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激發新農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數字化教學實踐場景能夠模擬真實的工作和生活情境,增強新農人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數字化教學與實踐場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農人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學習與實踐。打造數字化教學與實踐場景對于數字鄉村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方面,構建多元化數字教學場景,滿足新農人基本學習需求。一是職業院校與相關培訓機構應加大對數字化教學設施的投入,配備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和穩定的網絡系統,積極打造“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保障數字新農人培訓質量。二是建立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定期收集受訓農民的反饋,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培訓內容和方式。
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豐富數字新農人學習與實踐場景。農業院校、職業學校要與涉農企業深度合作。首先,學校應根據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優化課程設置,將最新的數字農業技術和實踐案例融入教學培訓。其次,開展智慧農業教學,完善新農人數字化操作場景。職業學校需加強數字化教學場景設置,建設“智慧教室”“仿真模擬實訓室”等,為新農人提供完善的數字化學習設施,對接農業生產體系。最后,建設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提升新農人的實踐能力。搭建產學研數字化實訓基地,通過“頂層設計—試點探索—全面推廣”的基本路徑,遵循分類指導、重點突破、試點推進、統籌兼顧的基本原則開展數字素養教育,真正滿足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總體要求。[10]職業學校與農業龍頭企業合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立農業科技示范與實訓培育基地、展示中心等,為數字新農人提供高端學習實踐平臺。
參考文獻:
[1]汪向東.“新農人”與新農人現象[J].新農業,2014(2):18-20.
[2]張新蕾,劉福軍.我國新農人發展研究綜述[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2):45-50,128.
[3]高子鈞,高小媚.如何培養“新農人”[J].人力資源,2024(6):6-7.
[4]嵇睿.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文化建設的內涵困境及實現路徑[J].河北農業科學,2022(4):24-29.
[5]馬建富.新質生產力與數字新農人培育:耦合邏輯、現實困境與破解策略[J].當代職業教育,2024(3):4-13.
[6]孫皓凡,韓鐘毅.數字鄉村建設視域下新農人數字素養培育探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4(2):124-131.
[7]毛靜.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民數字素養提升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4(6):65-67.
[8]吳立凡.西部欠發達地區數字鄉村建設的三個著力點[J].人民論壇,2020(8):104-105.
[9]汪鵬程.以“新農人”培育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縣域實踐[J].重慶行政,2024(5):107-108.
[10]潘中祥,趙相坤.數字新農人的內涵及培育路徑[J].農業工程技術,2023(8):114-115.
(責任編輯:張宇平)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Digital New Farmers: Logical Relationship, Practical Dilemmas and the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Tong, MA Jianfu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ultivating digital new farmers. There is a close 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village, digital literacy of new farmer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response to th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digital new farmers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uch as the lack of top-level design,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the lack of targeted training content and the single training methods, it is propose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op-level design and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digital new farmers; integr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ources to clear the blockages in the training of digital new farmers; build a differentiated \"digital +\" curriculum system, emphasizing targeted cultivation of digital new farmers; enrich digital teaching models, and focus on creating teaching and practical scenarios for digital new farmers. These measures are intend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digital new farmers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igital village construction; digital new far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