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人-環境-作業(PEO)模式的作業干預對腦卒中照顧者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23年1月- 2024年1月醫院腦卒中患者(60例)及其照顧者(60名)為研究對象。在組間性別、年齡等基線特征匹配的基礎上,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腦卒中患者30例及其照顧者30名。對照組實施常規作業干預,觀察組給予基于PEO模式的作業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照顧者負荷、焦慮情緒。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提高,但是干預后4周、出院后2個月,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干預前,兩組照顧者負荷(CBI)5個維度(時間依賴性負荷、發展受限性負荷、身體負荷、社交性負荷及情感性負荷)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照顧者CBI各維度評分均降低,但是干預后4周、干預后2個月觀察組照顧者CBI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干預前,兩組照顧者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照顧者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均降低,但是干預后4周、出院后2個月,觀察組照顧者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基于PEO模式的作業干預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及照顧者中,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減輕照顧者負荷及焦慮情緒。
【關鍵詞】" PEO模式;作業治療;腦卒中照顧者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5)08--03
腦卒中是威脅人們身心健康及生命的常見病,經治療后患者往往會伴有肢體等功能障礙,甚至永久性殘疾,這加劇了照顧者的負荷。而照顧者的身心健康與患者的康復療效有著緊密的關聯,故緩解照顧者的壓力等也就成為了臨床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1]。針對作業治療而言,主要是指圍繞治療對象展開一系列的作業活動,其目的是促進患者康復、幸福等。近些年來,在醫療服務模式不斷改進的背景下,人-環境-作業(PEO)模式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在針對患者的同時也兼顧了其照顧者,有效彌補了常規作業干預模式的不足。本文主要就基于PEO模式的作業干預對腦卒中照顧者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3年1月- 2024年1月醫院腦卒中患者(60例)及其照顧者(60名)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首次發病;病程gt; 2周,且lt; 3個月;資料齊全。②照顧者:與患者為家庭親屬關系;無報酬。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等其他嚴重疾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其他原因所致運動障礙;精神病史;認知障礙。②照顧者:溝通或語言交流障礙;文化水平低無法獨立完成問卷者;中途退出者。在組間性別、年齡等基線特征匹配的基礎上,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腦卒中患者30例及其照顧者30名。對照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58~82歲,平均年齡61.39±3.66歲;照顧者男12例,女18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31±4.25歲。觀察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0.57±3.81歲;照顧者男11例,女19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27.08±3.97歲。兩組患者及其照顧者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作業干預。早期階段指導患者展開關節活動訓練、手功能訓練等,病情趨于穩定后,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增加訓練,包括坐位、步行、負重等訓練,每次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每日1次。
1.2.2" 觀察組" 實施基于PEO模式的作業干預,內容如下:
(1)個體(P)。①上肢訓練:以患者喜好為前提,合理的選擇運動方式,充分體現出個性化特點,訓練內容涵蓋上肢申肘、抓握、協調等,旨在促進患者依從性的提高。②認知訓練:康復師展開治療前,需對腦卒中照顧者展開培訓,促使其能夠利用背數字、詞組搭配等方式指導患者訓練,旨在增強患者的認知能力。同時,也需為照顧者講解康復訓練技巧、需注意的事項等,提高照顧者的照護能力,這對于促進訓練效果的改善起著積極的意義。③生活技巧訓練:在此過程中,康復治療師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讓照顧者來安排患者的視覺追蹤力訓練,指導患者日常生活技巧及行為,包括穿衣、進食、如廁等,旨在不斷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④情緒干預:治療期間要留意患者及其照顧者的情緒變化,不斷鼓勵、安慰患者或照顧者,幫助他們及時疏解負面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可基于制訂小目標,或是階段性目標的前提下,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這對于減輕照顧者的負荷也起著積極的意義。
(2)環境(E)。腦卒中治療過程中,指導照顧者合理調整患者的生活家居環境,如將扶手安裝在患者日常活動區域的墻面,或是衛生間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放置要保證患者易于拿取,如水杯、洗漱用品等。同時,也需做好清潔工作,保持室內通風良好,地面干凈、干燥,這不僅能夠預防摔倒等風險事件,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幸福感,促使其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3)作業(O)。①日常生活訓練:患者掌握一定日常活動技巧后,鼓勵其在照顧者的陪同下盡量獨自完成一些動作,包括洗漱、穿衣、行走等,旨在促進其生活能力的提高。②娛樂活動:治療期間,鼓勵患者及其照顧者共同參與一些集體娛樂活動,包括聽戲曲等,這不僅能夠促進患者身體機能的改善,且也能增進親情,提高他們的幸福感。
1.3" 觀察指標
(1)日常生活能力:基于Barthel(MBI)指數的前提下合理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數高低與能力呈正相比,即分數高則提示日常生活能力高。
(2)照顧者負荷:采用照顧者負荷(CBI)量表評估照顧者負荷,包括時間依賴性負荷、發展受限性負荷、身體負荷、社交性負荷及情感性負荷5個維度,分數越低提示負荷越輕。
(3)焦慮程度: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照顧者的焦慮程度,分數越低提示焦慮心理程度越輕。
1.4" 數據處理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提高,但是干預后4周、出院后2個月,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照顧者的負荷比較
干預前,兩組CBI 5個維度(時間依賴性負荷、發展受限性負荷、身體負荷、社交性負荷及情感性負荷)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照顧者CBI各維度評分均降低,但是干預后4周、干預后2個月觀察組照顧者CBI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照顧者焦慮程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照顧者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干預后,兩組照顧者SAS評分均降低,但是干預后4周、出院后2個月,觀察組照顧者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3" 討論
近些年來,在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劇的影響下,腦卒中發生率明顯提高,嚴重威脅著人們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同時,受腦血管破裂或栓塞的影響,腦部會受到嚴重損傷,且具備不可逆特點,患者后遺癥風險較高,包括肢體功能、語言功能等方面。相關研究顯示,對于腦卒中患者而言,其大多傾向于對肢體功能恢復的關注,但受病情的影響,發病后患者需臥床休息,這不僅不利于肢體運動等功能的恢復,且也不利于患者回歸家庭日常生活[2]。因此,科學、合理的展開康復治療就顯得極為關鍵,是縮短患者病程,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途徑。PEO是一種個體化干預措施,側重于人與環境的關聯及依賴,充分考慮了患者興趣愛好、照顧者期望等,由治療師與患者照顧者共同參與的一種醫患模式[3]。基于PEO模式的作業治療應用于腦卒中治療中,人與環境互動下,能夠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治療環境,提高患者依從性的同時,也減輕了照顧者的負荷。但就現階段而言,我國腦卒中作業治療模式仍然側重于對缺失功能的訓練,醫患間處于被動關系狀態[4]。有研究指出,基于PEO理論作業治療模式下,能夠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5],這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腦卒中治療中實施基于PEO模式的作業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對照組。說明,腦卒中治療期間,通過對家庭環境日常生活的模擬,能夠促使患者快速適應,加之在代償策略等支撐下,為患者順利從醫院過渡到家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從照顧者角度來說,腦卒中具備突發性特點,家屬是主要照顧者,需要快速的適應角色及環境,且需要堅持較長時間,短則數月,長者數年,進而就極易產生負面情緒,如焦慮、無望等,加劇了其負荷[6]。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照顧者CB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基于PEO模式的作業治療實施后,照顧者的負荷得以明顯減輕,促進了其生活質量的改善。究其原因在于基于PEO模式的作業治療實施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提高,這就增加了照顧者的空余時間,有利于照顧者放松身心。另外,當照顧者的疲勞感減輕后,照護積極性提高的同時,可能為腦卒中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日常照護,這對于改善患者預后起著積極的意義[7]。在此背景下,照顧者也會更加認同自身及患者,不會因照顧患者等而產生尷尬等心理,平衡了情感性負荷。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照顧者SA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該模式的作業治療能夠有效減輕照顧者的焦慮程度,這就為患者治療的順利展開提供了保障。相關研究指出,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強后,其照顧者的負荷也得以明顯降低,這就進一步減輕了其焦慮等負面心理。在實際的治療中,康復治療師要充分發揮指導、監督作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綜上所述,基于PEO模式的作業治療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及其照顧者中,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減輕了照顧者負荷及焦慮情緒,促進患者康復。
4" 參考文獻
[1] 吳圣婕,雷邁,黃東挺,等.基于ICF框架下PEO模式的治療性作業活動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臨床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2,13(2):22-28.
[2] 鄭婧.老年腦卒中患者主要照護者照顧負擔及賦權能力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1:221.
[3] 王贊麗,趙岳.腦卒中照顧者綜合照顧能力與照顧壓力的相關性分析[J].護理研究,2021,26(8):690-691.
[4] 朱玉霞,董惠珍,張榮艷,等.負性事件對青年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及干預研究[J].寧夏醫學雜志,2020,39(5):444-448.
[5] 雷梅.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照顧能力影響因素及照顧需求的質性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0,26(2):35-38.
[6] 李素娟,胡風羽,苗利娜.基于PEO模式的健康教育對老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焦慮抑郁水平和行為能力的影響[J].中國衛生工程學,2021,20(6):939-941.
[7] 文香.照顧者支持系統在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6(2):17-19.
[2024-07-0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