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中醫“治未病”理念下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5月- 2023年10月醫院收治的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包括質子泵抑制劑和抗酸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中醫“治未病”理念(包括中草藥調理、飲食指導和生活方式干預)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治療依從性、生活質量(GERD-Q)評分。結果" 聯合中醫“治未病”理念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患者按時用藥、健康飲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等4個方面治療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治療前,兩組患者GERD-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GERD-Q評分均下降,但觀察組患者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中醫“治未病”理念下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較好,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中醫;治未病;胃食管反流病;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259"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5)08--03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特征是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胸骨后燒灼感、反酸、胸痛等癥狀[1]。長期的胃食管反流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食管黏膜損傷、食管炎、食管狹窄甚至食管癌等嚴重并發癥。西醫治療胃食管反流病主要依賴于質子泵抑制劑(PPIs)、組胺受體拮抗劑(H2RAs)等藥物,以及生活方式的調整。然而,這些治療手段并不能完全根治疾病,且長期用藥可能帶來不良反應。
中醫“治未病”理念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后防復的原則,與現代醫學強調的疾病預防和綜合管理不謀而合[2],此治療理念不僅關注疾病本身,還重視個體的整體狀態和生活習慣。中醫學認為,GERD主要是由于脾胃虛弱、肝胃不和及氣滯血瘀等因素引起的。脾胃虛弱導致消化功能減退,肝胃不和引起氣機不暢,氣滯血瘀則會加重癥狀的發展。通過辨證施治,中醫采用調理脾胃、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有效調節體內的平衡狀態,緩解如胃灼熱、反酸、胸痛等癥狀,從而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4]。本研究通過臨床對比試驗,比較常規西醫治療與中醫“治未病”理念下治療的效果差異,觀察分析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以期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為患者帶來更全面的治療方案。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1年5月- 2023年10月醫院收治的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GERD的西醫診斷標準,即通過癥狀、內鏡檢查、食管pH監測等方法確診為GERD的患者;入組前未進行相關治療;基線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有心、肝、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患有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患者;對可能使用的藥物或治療有已知過敏史的患者;正在接受其他胃部相關治療的患者;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34~75歲,平均54.67±6.59歲;病程0.40~5.00年,平均2.14±0.59年。觀察組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年齡33~76歲,平均54.29±6.84歲;病程0.30~5.00年,平均2.06±0.78年。兩組患者上述一般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醫治療,給予患者多潘立酮片每次10mg,飯前半小時口服,每天3次;埃索美拉唑每次20mg,早餐與晚餐前半小時,每天2次;雷尼替丁每次300mg,睡前口服,每天1次,共治療8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醫“治未病”理念下治療,通過綜合性措施提升GERD的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具體內容如下。
(1)中醫辨證治療方法:①脾胃濕熱型:此類患者常見胃脘灼熱、口苦、口干、大便黏膩等癥狀。治療上采用清熱利濕的藥物,如黃連、梔子、茯苓等,通過清熱解毒、利濕和中,緩解癥狀,改善胃功能。②肝胃不和型:此類患者常見胃脹、噯氣、胸脅脹滿等癥狀,常與情緒波動有關。治療上采用沉香降氣湯、半夏厚樸湯等,通過疏肝解郁、理氣和胃,調節情緒,改善胃功能。③肝胃郁熱型:此類患者常見胸脅滿悶、反酸、口苦等癥狀。治療上采用四逆散等,通過疏肝解郁、和胃止痛,緩解癥狀,調節胃功能。其次,穴位貼敷療法:在中醫“治未病”理念下,觀察組采用穴位貼敷療法進行干預。選取關鍵穴位如胃俞、脾俞、中脘與足三里,使用黃芪、肉桂等藥物研磨成粉,調和姜汁制成貼敷劑,貼敷于選定的穴位,保持4~8小時,每2天1次。這種療法旨在通過藥物的局部作用和穴位的刺激,調理脾胃功能,緩解胃食管反流的癥狀。
(2)飲食起居指導:指導患者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飲食規律,多食用富含纖維的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油膩、生冷食物。推薦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胡蘿卜、南瓜、西蘭花等,確保營養均衡。也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推薦合適的藥膳,如山藥粥、蓮子百合湯等,進行食療調理。
(3)運動鍛煉干預:結合患者的身體耐受力,指導進行適度的運動鍛煉,如太極拳、慢跑、散步、廣場操以及八段錦等。這些運動能夠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并促進胃腸道的代謝能力,有助于改善胃食管反流病的癥狀。
(4)心理干預:首先進行知識宣教,詳細講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癥狀及治療方法,并重點強調遵醫服藥和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增強患者的重視度。通過心理干預措施如中醫情志護理、五音療法、冥想、轉移放松療法等,幫助患者調節情志,改善情緒狀態,提高治療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按患者臨床癥狀輕重分為4級,分別為0、1、2、3分。①顯效:癥狀消失或癥狀改善百分率≥80%,反流癥狀基本消失,雖偶有癥狀但很快消失,癥狀積分減少gt;70%。②有效:癥狀有所改善,50%≤癥狀改善百分率lt;80%,反流癥狀未消失,但較以前減輕,30%≤療效指數lt;70%,或者,原有癥狀改善1級(如從重度減輕到中度)。③無效:癥狀沒有明顯改善或反而加重,癥狀改善百分率lt;50%,反流癥狀未消失,程度未減輕,療效指數lt;30%,或者原有癥狀無改善。
(2)治療依從性:主要從按時用藥、健康飲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等4個方面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行評價,每項滿分1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依從性越好。
(3)生活質量:采用GERD生活質量評估量表(GERD-Q)對患者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和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評分工具通過一系列問題來量化患者的癥狀和不適感。采用0~5分的評分標準,其中0分表示無癥狀,5分表示癥狀非常嚴重。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癥狀越嚴重,生活質量受到的影響越大。
1.4" 數據分析方法
運用 SPSS 26.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按時用藥、健康飲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等4個方面治療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GERD-Q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GERD-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GERD-Q評分均下降,但觀察組患者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說明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較高。見表3。
3" 討論
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國民生活、工作、壓力等逐漸增加,導致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此對于人們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工作等均會造成嚴重影響。而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胃食管反流病為多因素作用的身心疾病,常規治療中多予西藥進行對癥治療,短期效果雖好,但預后復發率較高,不良反應明顯[5]。中醫認為本病情志不暢,憂郁惱怒,肝失疏泄,橫逆犯脾, 氣機升降失調,胃氣上逆;或肝郁化火,火灼胃陰,胃失潤降,食管失于濡潤,損傷胃及食管黏膜而發病[6]。治療中不僅需遵循健脾和胃、疏肝理氣、辛開苦降等原則,還需注重于生活調理,予以“治未病”理念的生活調護,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并預防病情反復發作[7]。本研究通過對患者開展針對性的治療,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同時進行治未病理念的心理、生活飲食、運動等干預,有效地幫助患者調節情緒,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態,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從而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與改善,并降低其復發風險[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了中醫“治未病”理念下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更理想。中藥的使用不僅能夠緩解胃食管反流的癥狀,還能通過調整脾胃、肝臟功能,提升整體健康水平。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GERD-Q評分低于對照組,則可見采用中醫“治未病”理念下治療,不僅強調藥物治療,還注重患者的心理狀況、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這種全面的關注能夠增強患者的主動參與感和治療信心,從而提高患者對治療方案的依從性。此外,GERD-Q評分的降低進一步說明了中醫治療對于緩解患者反流癥狀、減少不適感以及提高生活舒適度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中醫“治未病”理念下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較好,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4" 參考文獻
[1] 張悅,蘇坤涵,劉萬里.基于少陽樞機理論辨治胃食管反流病[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24,33(11):6-10.
[2] 盧冬冬.基于\"治未病\"思想從肝論治胃食管反流病[J]. 健康之友,2020(19):112.
[3] 張杰,顧勤.“三辨診療模式”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探討與應用[J]. 環球中醫藥,2019,12(8):1234-1237.
[4] 龔瀟坤,黎麗群,宋慶增,等.中醫“治未病”理念下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30(1):43-45.
[5] 桑志強,楊旭霞,楊芳,等.中醫治未病理念下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分析[J].健康之家,2022(24):101-103.
[6] 劉園園,謝勝,劉倩,等.中醫4P健康管理模式及其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運用[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24(2):104-107.
[7] 黃建春,熊榮華,張丹璇,等.“升陽益胃”穴位埋線療法治療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20,10(9):16-19.
[8] 蘇坤涵,劉萬里,楊璐,等.基于“治未病”思想構建胃食管反流病健康大數據管理平臺[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0,22(4):1068-1074.
[2024-10-30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