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由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理論研究基地受中共無錫市委宣傳部委托編著的《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無錫實踐》一書,于2025年2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該書以無錫為研究樣本,系統闡述了人文要素與經濟發展深度互構的城市發展新路徑,既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命題的地方回應,亦為區域發展研究提供了兼具學理深度與實踐價值的參考范本。
一、理論自覺:從地域實踐到學術建構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無錫實踐》的編寫,源于兩個重要的時代命題:一是地域性文化基因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轉化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二是地方實踐如何為區域發展貢獻智慧。無錫,這座承載吳文化基因、近代民族工商業搖籃與現代物聯網產業高地的城市,以人文經濟學的地方實踐,在歷史縱深與當代創新的交織中實現了從地域探索到理論建構的跨越。
(一)地域性文化基因如何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地域文化基因的現代轉化并非簡單的歷史遺產再利用,而是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發展內驅力。千年的運河槳聲與數字經濟的代碼共振,清雅的園林美學與智能制造的精密相融,惠山泥塑的非遺傳承與數字創意的活力共生——無錫用行動證明:文化的厚度,恰是經濟高度的根基;而經濟的創新,又能為文化開辟新的生長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梢匝芯恳幌逻@里面的人文經濟學。”[1]無錫的人文經濟學實踐正是這句話的生動注腳。從“布碼頭”“絲市”到“物聯網之都”,從東林書院的經世致用到“四千四萬”精神的時代傳承,無錫將人文精神嵌入經濟基因——工商文化中的商道惟誠,塑造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意識;江南文脈的疊山理水智慧轉化為生態經濟的空間治理模式;傳統匠人的匠心神韻催生了智能制造的品質追求。這種人文驅動經濟、經濟反哺人文的實踐路徑,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探索,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可持續的文化動能。
(二)地方經驗如何為現代化進程提供智識參考
當東林書院的經世致用精神融入科技創新的倫理自覺,當園林美學的咫尺乾坤思想轉化為產城融合的規劃思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便超越了發展的單一維度。書中以惠山泥人跨境電商遠銷歐美、物聯網技術助推非遺技藝全球傳播等實踐為例,展現出一條“地方智識—國家方案—文明交流”的路徑。這種路徑既非簡單的經驗復制,亦非抽象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跨學科分析框架,整合文化資源、技術倫理與生態理性,將無錫實踐經驗提煉為具有解釋力的理論視角,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既扎根本土實踐、又呼應時代命題的學術參考。
無錫的實踐價值,以其理論自覺的姿態突破“傳統—現代”“地方—全局”局限,證明文化主體性非但不是現代化的阻礙,反而能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的密鑰。這把鑰匙詮釋著經濟增長的人文向度,為中國式現代化探路貢獻地方智慧、提供城市范本。
二、實踐解碼:城市發展的三維線索
全書采用了“一條主線+三維線索”的線索結構,呈現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無錫實踐的研究邏輯。以“歷史積淀—實踐創新—矛盾破解—未來擘畫”為主線,貫徹無錫的演進歷程,逐層展現城市人文經濟共生發展的內在機理。在此主線下,通過時間、空間、要素三維線索的交織,構建起多維分析框架。
在時間維度上,以“歷史文脈—當代實踐—未來挑戰”為軸線展開:從千年工商文化基因的溯源,到當前數字化賦能傳統工藝、生態文旅融合等創新實踐,再到全球化與技術變革背景下的機遇挑戰分析,呈現無錫從千年古城向現代人文經濟高地蛻變的鮮活圖景。在空間維度上,圍繞“城市(無錫)—區域(蘇南)—國家(中國式現代化)—全球(經驗啟示)”的邏輯,研究視野從城市本體向更廣域延伸。立足無錫“太湖明珠”的本土實踐,輻射蘇南一體化中的文化經濟協作,對標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目標,進而凝練出具有啟示意義的地方經驗。在要素維度上,聚焦“文化基因解碼—經濟模式建構—科技人文融合”,揭示無錫以工商文脈滋養現代產業、以生態美學塑造城市品牌、以人文關懷提升幸福指數的獨特發展密碼,如第四章以新質生產力為例,剖析技術創新如何通過驅動傳統產業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優化人力資本三重路徑,推動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歷史與現實的交織:無錫文脈的現代轉化
從無錫“四脈”——文脈、水脈、藝脈、園脈的歷史積淀切入,以歷史與現實的交織為起點,剖析歷史文脈如何塑造無錫獨特的經濟形態,揭示工商文化基因與現代產業集群的關聯。近代民族工商業發祥地的歷史血脈,孕育了物聯網、集成電路等當代優勢產業;傳統園林“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藝術哲學,則催生出文旅產業園中有城、城園共生的發展模式。這些實踐表明,無錫的經濟活力始終根植于文化土壤,歷史文脈通過創造性轉化持續為現代城市注入發展動能。
(二)實踐與創新的突破:人文經濟的無錫模式
研究聚焦人文經濟無錫模式的創新突破。無錫如何以人文為底色,推動高質量發展,書中呈現三條路徑:“以文化經”路徑通過保護傳統村落、活化非遺技藝、建設“詩畫江南”文旅品牌,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動能;“以經化文”路徑借助數字技術、智能制造,推動傳統文化煥發新生;“科技人文共生”路徑以物聯網、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為紐帶,推動太湖生態治理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實現科技與人文的雙向賦能。這些探索不僅構建起文化、經濟、科技融合發展的生態系統,更重塑了城市競爭力的內核。
(三)挑戰與未來的思考:現代化進程中的無錫答案
研究直面無錫人文經濟發展的現實難題:如何實現無錫人文與經濟融合發展?如何有效整合無錫文化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如何建立創新機制推動無錫人文經濟發展?如何平衡保護與創新?如何破解人才與產業升級的瓶頸?對此,書中提出了人文經濟學的無錫路徑——以民眾福祉為發展導向,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創新動能,用生態可持續性劃定增長邊界,構建現代化發展的“人文坐標系”。無錫經驗昭示,當一座城市將文化基因植入發展血脈,讓經濟進步反哺人文傳承,便能在現代化浪潮中書寫出獨具東方智慧的成長史詩。
三、無錫經驗:經濟發展的人文轉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中強調:“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保?]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與經濟的內在聯系,為江蘇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無錫的人文經濟實踐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思考?,F代化不僅是技術和經濟的進步,更深層次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現代化。經濟發展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增長,而是具象為市民文化權利的普惠共享、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與精神世界的充盈豐沛。
(一)文化是高質量發展的深層動力
無錫的實踐表明,經濟競爭力不僅源于技術或資本,更源于文化賦予的獨特價值。無論是“四千四萬”精神對民營經濟的滋養,還是江南園林美學對現代城市設計的啟發,文化始終是無錫經濟的隱形引擎。這種價值不僅體現在產業形態上,更滲透于城市精神之中,使無錫在物聯網、集成電路等硬核科技領域始終保持著“精微之處見真章”的文化品格。
(二)新質生產力必須注入人文溫度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人文價值的回歸。無錫的綠能產業、數字文創等領域的實踐,始終以人的幸福感為尺度。物聯網技術不僅用于工業生產,更應用于智慧養老、生態監測,讓科技發展充滿人文關懷。當傳感器成為守護老人安全的電子家人,當數據流化作太湖藍藻治理的生態衛士,技術突破便與人的幸福感緊密相連。這種有溫度的新質生產力,在綠能產業布局、數字文創開發中一以貫之,重新定義了經濟增長的人文尺度。
(三)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基層智識
現代化道路不能脫離地域文化。各地應摒棄簡單的模式移植,轉而挖掘自身文化特質——正如無錫將工商文脈轉化為創新動能、將江南詩性美學轉化為城市品牌那樣,這種將傳統智慧融入現代治理的地方性實踐,不僅避免了文化失根的陷阱,更在各美其美的差異化探索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多樣共生的現實注腳。
(四)文化自信鑄就持續發展活力
文化自信是發展自信的精神基石。這座江南名城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實踐,印證了從文化自信到發展活力的關聯。無論是《二泉映月》的廣泛傳播,還是紫砂技藝在數字化設計中煥發新生,傳統文化不再是被封存的遺產,而是成為驅動產業升級、塑造城市品牌的活水源泉。如此將文化基因植入經濟發展中,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現代生命力,形塑了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內核。
中國式現代化為無錫照亮人文發展之路,指引這座城市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將經濟發展與精神豐盈緊密結合。無錫的探索,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地方實踐中的生動縮影,為其他城市發展提供了具有時代精神的無錫方案。無錫的實踐經驗表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文化多樣性為代價,技術進步不能背離人文價值。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文化的力量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而技術的進步唯有與人文價值相結合,方能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杜尚澤,潘俊強.總書記關注的這個題目,有中國的未來[N].人民日報,2023-7-10(01).
[2]落實好挑大梁的責任,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成績——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激勵江蘇廣大干部群眾銳意進取、奮勇爭先[N].人民日報,2025-3-7(02).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