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農民式科技青年是指在城歸群體中,擁有科技等重要生產要素的人群。在農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如何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農村空心化、現有人才路徑不足的背景呼喚新農民科技青年扎根農村。該文基于實證案例和推拉理論分析,認為新農民式科技青年扎根農村大有可為,同時面臨著認同、保障的困境,需要從頂層設計、完善機制等采取措施,以便科技青年更好地扎根革命老區,服務革命老區鄉村振興。
關鍵詞:返鄉青年;人才模式;新農民式科技青年;廣西革命老區;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3.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7-0187-05
Abstract: New-farm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youth refer to those who have important production factors such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mong urban returne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hollowing out\" rural areas, how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e background of hollowing out rural areas and insufficient existing talent paths calls for new peas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youth to take root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empirical cases and push-pull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new peas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youth have great potential to take root in rural area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recognition and protection, and need to be taken from the top level. Measures such as designing and improving mechanisms can be taken so th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youth can better take root in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and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黨中央對鄉村振興高度重視。據統計,自2012年實施脫貧攻堅戰以來,全國共派出250萬支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300多萬名干部到國家級貧困縣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1]。
何以留住鄉村振興人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的人才模式因流動性較大等局限性,亟須探索扎根農村的人才模式,來推進鄉村建設。2017年“兩會”期間,有學者創建了“城歸”的概念,是指對那些從城市“回歸”鄉村就業和創業的勞動力群體的簡稱[2]。在這個群體中,有一群青年,他們擁有科技、資金等生產要素,善于經營管理,能夠幫助當地農村發展社會經濟,這就是“新農民式科技青年”(以下簡稱“新青年”)。這個群體的出現,對于彌補目前鄉村振興的人才短板,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 鄉村振興遇到人才困境,急需新的人才引育模式
目前學術界對“新農民式科技人員”這一群體的系統研究還比較少,本文定義為:常住在農村的非原住群體,他們懂科技技術,有生產要素,懂經營管理,渴望在農村發展,他們來自城市或其他地方,在農村工作、創業、生活半年及以上,與當地原村民區別的人群。這個外來人才當中的屬于青年年齡段的人就是“新青年”,他們有居民身份,具有對常住村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與原村民一起完善基礎設施、營造文化氛圍,加強村莊治理,推動常住村振興發展。
1.1" 城鎮化導致鄉村嚴重空心化
改革開放以來,受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體制的長期影響,中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形成了剪刀差,促使人才從農村流向城市的單向流動,不利于推進農村振興。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 991 162人,占63.89%(202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 787 562人,占36.11%。這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 415 856人,鄉村人口減少164" 361" 984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
1.1.1" 鄉村人口總量減少且結構失衡
我國農村人口總量持續呈現下降趨勢,農村重要人力資源流失,這種流失使當地村民逐漸喪失了發展的信心和動力,無法積極尋求自身的發展。農村“空心化”導致宅基地空轉、耕地撂荒等問題,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同時人口結構不合理。最新數據顯示,占據鄉村總人口的54.97%均為40歲及以上的人群。而在年齡結構上,30歲至55歲的年齡段出現了明顯的斷層現象,這一階段的勞動力人口數量相對較少。農村振興面臨人口比例失調問題,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難以擔當主力軍,青壯年外流導致發展缺乏動力。
1.1.2" 鄉村具有封閉性,外來人才難以融入
一是戶籍制度導致城鄉流動受限。外來人口難以進入農村戶籍地開展生產生活,一方面,由于缺少本地戶籍,外來人口無法在本村申請宅基地,導致無法落戶本村,不利于在本村開展生產生活;另一方面,當前鄉村治理中,由于鄉村“空心化”導致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鄉村治理主體結構單一,監管缺失,而外來人才由于戶籍等限制,難以進入村領導班子參與鄉村治理。
二是宅基地管理的封閉性和排他性。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炒賣土地的通知》,首次禁止城市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這種限制使得宅基地的交易變得極其困難,也使得農民無法通過出售宅基地獲得資金,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封閉性和排他性的管理方式,不僅限制了農民的財產權益,也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三是集體經濟結構問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常僅限本村村民參與,以保障本村人享受集體經濟提供的公共服務。集體經濟組織仍然具有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特點,同時村社不合一的情況也較為明顯。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外來人員容易產生被歧視的心理,對農村難以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心理狀態可能進一步引發離散效應和短期行為,對農村的整體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1.2" 現有人才路徑的實現
一是大學生村官群體。大學生村官比村“兩委”干部成員更專業,更積極。他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能夠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做好村莊發展的整體規劃,帶領村民干事創業,為推動村莊發展添磚加瓦。二是駐村工作隊群體。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等作為鄉村振興引進的人力資源,提升和優配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完善農村組織建設,促進鄉村治理和產業發展,抓好選派、考核等相關制度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三是鄉賢返鄉群體。新鄉賢是指在本鄉土生土長、德高望重的人才,我們應積極激勵并引導各類社會力量投身鄉村振興的實踐,以實現“多種社會力量”的農村建設。為了構建一個充滿“鄉村情感的共同體”,我們應努力尋找并解決“鄉村人才短缺”的問題。新鄉賢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力量,他們的參與對于鄉村振興至關重要。
1.3" 已有人才路徑的局限性
一是下沉村屯深度不足。我國農村多年以來都是由血緣和宗族關系構成,形成了一個“熟人社會”。如果下派的大學生村官不是本村的人,他們就會被當地人視為“陌生人”或“邊緣人”,很難融入現存的鄉村社會。二是人才服務周期較短。組織任命的第一書記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相較于選派的大學生村官,他們雖然有后盾單位的資源,基層工作經驗豐富,但大部分任期都固定在兩年,人員流動性大,工作效果持續性受到嚴重影響。由于缺乏穩定的工作長效機制,在任期滿后,往往面臨著轉崗的困境,很少有人能夠繼續留在當地農村發展。這種情況不僅浪費了他們的才華和經驗,也限制了當地農村的持續發展。三是人才來源范圍較窄。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鄉賢等人才,由于戶籍身份與才干不對應,導致人才來源范圍縮小。大學生村官的選才范圍限定在高校畢業生,但這些高校畢業生不一定來自農村,也不一定在自己家鄉任職,第一書記的情況與大學生村官的情況較為相似,甚至選任范圍更窄,第一書記在選拔和任用人才時,通常會從上級政府中進行挑選和安排,但由于可供選擇的人員數量較少,他們對于即將派駐的村莊的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往往缺乏深入了解。
基于以上分析,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高質量發展面臨著農村空心化與封閉性疊加、人才缺乏與人才路徑局限疊加的雙重困境,“新青年”的人才模式為走出這個雙重困境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路徑。
2" “新青年”人才模式推動廣西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實證分析
為了深入分析“新青年”在廣西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筆者以“新青年”在百色靖西市祿垌鎮思侯村鄉村振興實踐來進行實證分析①,思侯村“新青年”在本村的發展中發揮了以下積極作用。
一是提升了村民技術。百色靖西市祿垌鎮思侯村第一書記,充分利用后援單位的技術優勢,組建了產業扶貧“智囊團”,把幫扶工作做實。第一書記積極與幫扶單位溝通爭取,依托該學院果樹、糧食、蔬菜、家畜和家禽等8支產業服務隊,組建思侯村產業扶貧“智囊團”,把墾區作為培訓平臺,把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送到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2018年至2019年全年舉辦果樹種植、家禽養殖技術等培訓班34期,培養了致富帶頭人30多人,培訓群眾1 655人次,為本村的產業發展培養人才。
二是帶動了資金進村。百色靖西市祿垌鎮思侯村第一書記多方籌措100萬啟動資金,將鋁礦開采后的拋荒地利用起來,打造成生態循環種植養殖示范區,將拋荒地變成“聚寶盆”。思侯村示范區2020年養殖麻鴨4 000羽和林下養雞6 000羽,集體創收達75萬元,新種沃柑365畝(1畝約等于667 m2,下同),新增種養大戶共45戶。繼續擴大產業規模,增強示范效應。
三是提振了鄉風?!靶虑嗄辍钡拇罅坑咳耄粌H帶來了科技的力量,還為村民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活力,還與當地村民共同組織開展了多項文化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包括廣場舞比賽、歌唱比賽等娛樂性活動,還包括書法、繪畫、手工藝等文化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村民們在忙碌的農活之余得到了放松和娛樂,還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和技能水平。因此,“新青年”的大量涌入,無疑為農村鄉風的文明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四是開拓了農村市場。思侯村成立了飛躍種養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有132名社員,制定了“思侯鴨”“思侯土黃豆”“思侯紅衣花生”3個農產品標準。組建電子商務工作站,拓寬產業銷路。第一書記充分發揮自己所學計算機專業的優勢,成立了思侯村電子商務工作站,將產品銷售電商化,并與京東名村、農源易購等平臺合作,將當地的毛豆、紅衣花生等名特優產品進行銷售,使農產品銷路難的問題迎刃而解。
五是提升了村民環保意識。一方面,新村民通過以身作則,可以將“村莊是我家,衛生靠大家”的理念傳遞給當地村民,成為原住民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這些“新青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村民展示如何將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和再利用,從而讓村民們了解到這些環保行為的實際意義和價值。
3" “新青年”人才模式推動廣西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分析
3.1" “新青年”人才模式的動力分析
“推拉理論”最初源自英國的雷文斯坦對于社會流動現象的理論解釋,主要觀點來自他在1880年發表的文章《人口遷移之規律》。他調查了19世紀英國境內的流動人口遷移情況,從中總結出7條人口流動規律。而后,學者巴格內對推拉理論作了進一步的闡釋,即人口流動由兩股“推拉”力量形成合力,人口流動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條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條件的因素就是拉力,而流出地不利的生活條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動就由這兩股力量前拉后推所決定[3]。
一是城市“推力”因素分析。在城市“推力”因素方面,對于那些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來說,過高的生活成本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在城市中,生活成本的上升往往伴隨著就業機會的減少,這就使得他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艱難。因此,城市生活的過高成本成為了迫使他們離開的“推力”因素之一。對于原本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來說,城市治理不善等導致“城市病”,居民生活質量下降,“推動”他們前往環境優美鄉村生活。
二是鄉村“拉力”因素分析。這些因素主要如下:經濟因素方面,鄉村經濟環境較好、招商引資政策優厚、產業特色明顯;從地理位置上看,交通便利、距離適中的大城市鄉村更受“新青年”群體青睞;生態因素上,鄉村寧靜舒適,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是生活節奏緩慢的“世外桃源”;在政策因素上,維護本村“新青年”的合法權益,一視同仁。以上這些因素共同形成鄉村“拉力”系統。
三是“新青年”個體價值判斷因素。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性中有追求需求不斷被滿足的愿望和動力,而當更低層次的需求得到后,就會向更高層次的需求去追求?!靶虑嗄辍边@一群體,普遍具備較強的發展意識,追求更高層次需求,提高自我滿足感。在鄉村發展中,該群體自愿貢獻,實現鄉村振興。
3.2" “新青年”人才模式的優勢分析
在鄉村振興的優勢方面,與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新鄉賢等人才群體相比,“新青年”群體的優勢明顯。
一是人才融入鄉村的意愿更強烈?!靶虑嗄辍笔侵鲃尤谌朕r村的群體,不同于大學生村官或第一書記由上級政府安排到村任職?!靶虑嗄辍睂Υ迩f的歸屬感更強,融入期望更高。相較之下,“新青年”群體融入農村的態度更明確。
二是人才帶動效果更持續。第一書記到村任職有一定任期,結束后回原單位任職或另謀出路,很可能造成其任期內發展產業或所做項目因離任而中斷,造成農村振興的預期目標未能達成。但“新農式科技人員”群體不同,他們是人才資源高度融入村里,因為他們定居在村子里,與原著村民形成鄉村振興的“命運共同體”,因此他們創辦開展的項目,都不會因為他們的搬遷而中斷。他們為了推動農村發展所做的努力,不僅僅是為了實現眼前的利益,更是為了后續能夠在村子里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是人才來源更廣泛。相對于大學生村官、第一書記,“新青年”這一群體人數更多,人才類型也更多,選拔范圍更廣?!靶虑嗄辍睙o戶籍限制,可居住和發展在當地村莊,包含的人才數量和人才來源均高于新鄉賢。
3.3" 當前“新青年”人才模式的困境分析
農村是一個有著自身特色的社會系統,“新青年”在扎根鄉村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需亟待解決的困境。
3.3.1" 社會保障層面:“新青年”民生保障不足
一是居民權益與戶籍制度掛鉤,如選舉權、被選舉權、醫療和養老等。由于我國現行城鄉二元的影響,這些權益在農村和城市存在較大差異。外來人口既不能繼續在自己家鄉享受權益,也不能與遷入地居民享受同等權益。二是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滯后性導致“新青年”這一群體難以享受宅基地使用權。三是鄉村在激勵“新青年”群體推動鄉村振興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充分,導致“新青年”群體在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在面對含糊不清的政策時,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嚴格約束,造成他們比其他本村人遇到更多障礙,進而影響更多外來人才為鄉村貢獻力量。
3.3.2" 社會認同層面:“新青年”身份認同感較低
在社會中,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信任將直接作用于社會制度的運轉。在農村,社會信任度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原村民對“新青年”這一群體的認同感,也有利于提升“新青年”這一群體對生活在農村的歸屬感,從而更好地增進新老村民之間的相互融合。但目前“新青年”這一群體的身份在各個鄉村還不是那么被認可,村民對“新青年”這一群體的認同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村“兩委”對“新青年”這一群體的宣傳力度還不夠。
3.3.3" 社會帶入層面:“新青年”有被排斥現象
“新青年”融入鄉村需要公平機會、被接納,能夠在當地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就說明他們已經融入了當地的鄉村之中,但很難做到每個原村民都能包容“新青年”這個群體。一些原村民排斥“新青年”這個群體的情況時有發生?!靶虑嗄辍眮碜圆煌貐^和民族,語言、風俗、生活習慣有差異,與當地村民交往易產生矛盾和沖突。若雙方不能及時且有效地進行溝通并解決這些問題,將可能導致矛盾激化,進而加劇當地村民對“新青年”的排斥心理。
3.3.4" 社會賦權層面:“新青年”政治參與不充分
如果“新青年”有暢通渠道全程參與農村振興事業,他們的實踐能力將會提升,自信心增強,熱情也會提高,并且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帶動廣大村民更積極參與村莊治理事業,促進農村社會穩定與發展。加強社會賦權可提升農村振興政策效果,化解矛盾,實現農村穩定有序。然而,目前一些村的“新青年”群體由于缺乏參與平臺、自認為能力不夠、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不暢通等原因,導致他們在參與鄉村治理過程中遇到較大困難。
4" “新青年”人才模式推動廣西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建議
4.1" 提升頂層設計,增強對“新青年”吸引力
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時,確?!靶虑嗄辍毕碛嗅t療、教育、住房和養老等權益保障,與原村民享受同等待遇。首先,做好產業規劃,對“新青年”這一群體的干事創業工作,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對“新青年”創業項目,在資金上給予主動對接、資金扶持、稅費減免等幫助。制定《“新農式科技人員”權益保障》,保障其合法權益,提高其創業積極性,促進地方產業振興。地方政府應結合國家教育體制、醫療體制改革的步伐,及時將當地改革與國家改革要求有效銜接,解決“新青年”群體的教育、醫療、住房問題。其次,積極推行《居住證制度》。對居住滿半年以上,有合法穩定就業或有合法穩定住所、連續就讀的外來人口,當地政府和村“兩委”統一發放居住證,確保“新青年”群體能夠充分享受教育、就業、基本公共醫療和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
4.2" 宣傳優秀典型,增強“新青年”身份認同
“新青年”身份認同是緩慢演變的過程,需調整角色,積極認可身份,提高在農村發展中的表現,爭取村民認可。因此,村“兩委”要有應對之策,不僅要讓當地村民認同接受“新青年”,更要讓“新青年”轉換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村莊發展中去。要完善“新青年”激勵體系,以強化“新青年”對自身身份的接納認同,激勵更多“新青年”積極投身農村建設。以修訂村規民約為突破口,加深村民對“新青年”的情感認同。在修訂《村規民約》適用范圍時,增加“新農民式科技工作者”這一群體,使“新農民式科技工作者”這一群體獲得與村民同等地位。同時,多方位廣泛宣傳“新青年”在農村振興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跡,為“新青年”進一步融入村莊、社區,營造新老村民融合發展的良好氛圍。
4.3" 樹立鄉村新風,減少新老村民沖突
一是提高農村包容性,讓村民認同“新青年”這個群體,親如一家,互相幫助,分享農村振興成果。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對村民的思想文化浸潤效果,培育優良鄉風、民風,推動原村民主動接納這個群體。向原村民宣傳開放包容的理念,可采取召開村民大會、舉辦全村范圍文化活動的形式。宣傳“新青年”融入村后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跡,講好“新青年”這一群體的故事,營造一個和諧共生的村居環境。對原村民自愿接受“新青年”群體的,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二是加強新老村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融通,增進信任,實現優勢互通。鄉村要為村民和“新青年”搭建學習交流平臺,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術、服務方式、經營理念等方面的幫扶工作。三是政府主導,宣傳新老村民共建共享共治思想。探索新老村民合作模式,建立共治機制,參與農村生產、土地整治、生態保護和鄉風培育等工作。鼓勵新老村民探索兼顧公平和效率、減少對抗、相互包容的分配方式。
4.4" 拓寬參與渠道,維護“新青年”權益
目前,“新青年”組織不完善,需改進規章制度、運行理念、內部監督等方面。隨著“新青年”群體的不斷壯大,需要一個制度健全的“新青年”組織指導,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首先,當地安排組織人員與“新青年”建立業務組,到全國各地走訪做得比較成功的同行,打造符合當地農村實際的“新農民式科技青年”。其次,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定期對“新青年”進行考核或評比,做到獎罰分明。舉報渠道應保持暢通,以防止違法亂紀和侵權等不良現象的發生。讓“新青年”組織真正發揮在村級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對在當地生活一年以上的“新青年”,當地政府和村“兩委”要鼓勵其參加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支持其進入委員班子,同時,還應為“新青年”這一群體加入農村經濟組織開辟渠道,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使“新青年”這一群體在經濟上合法地得到實惠。
5" 結束語
在我國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上一個地區都不能少,“新青年”人才模式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產生,需要政府部門提供頂層設計、村委會落實、村民接納,促進“新青年”人才盡快融入到當地,激發科技人才的優勢,從而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注釋:
① 案例來源: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派駐百色靖西市祿垌鎮思侯村第一書記黃欣同志的訪談,后期整理略有刪減。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2018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9-03-29).http://www.gov.cn/xinwen/2019-03-29/content2854930.htm.
[2] 姜姝.鄉村振興背景下“城歸”群體的生成機制及其價值實現[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3):140-147.
[3] 朱啟臻.農業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93.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科技界智庫重點課題(GKX2354);廣西教育廳第二批全區高?!叭恕本C合改革示范院系(A類)(桂教思政〔2023〕14號);2024年中央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經費(中央)雙高專項(A1-02-4101-24-001)
第一作者簡介:呂惠中(1991-),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黨建育人、思政育人、鄉村振興。
*通信作者:黃善慰(1981-),男,講師,輔導員。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