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文本,亦是探討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重要著作。盡管其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胚胎”,但通過梳理文本中的相關論述,能夠明確地看出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基本框架,其由存在論、本質論和發展論三部分組成。存在論——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基礎:現實的人應是物質的人,現實的人應是社會的人;本質論——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關鍵:人的本質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為勞動;發展論——馬克思人學思想的最終歸宿: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的發展程度,社會關系的發展推動人的發展,共產主義是人發展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人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8-0161-04
An Inquiry into Marx’s Anthropological Thought Based on The German Ideology
Zhang Xinq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The book The German Ideology is an important text in the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also a significant work for exploring Marx’s anthropological thought. Although The German Ideology is regarded as the “embryo” of Marx’s anthropological thought, a close analysis of relevant arguments in the text reveal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Marxist anthropological thought. This framework is composed of three main components: ontology, essence theory, and developmental theory. Ontology, the foundation, posits that real human beings are both material and social entities. Essence, the key, defines human essence as the sum total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identifies labor as a central aspect of human nature. Development,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highlights that the level of productive forces determines the degree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propels human progress, and communism represents the ultimate goal of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 German Ideology; Marx; Engels; anthropological thought
《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一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要文本,亦是探討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重要著作。盡管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并未直接設立章節來專門闡述人學理論或構建其完整體系,但通過梳理文本中的相關論述,能夠明確地看出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基本框架,其由存在論、本質論和發展論三部分組成。
一、存在論——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基礎
(一)現實的人應是物質的人
當我們要去探究關于“人”的問題之時,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作為人的我們是如何存在著的?其存在的狀態是怎么樣的?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洞察到了這一點,其圍繞“人是現實的人”展開其人學思想的闡述。這里所提到的“現實的人”是指在具體的社會關系中,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反映其存在和價值。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第一個前提當然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必須首先確定的第一個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體質組織和由此產生的個人對自然界的關系”[1]22。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強調“現實的人”是社會存在的基礎,只有通過在社會中與他人的互動、參與生產、勞動等實踐活動,人的本質才得以展現。因此,“現實的人”是與特定的歷史、經濟、文化背景相聯系的具體的人,是歷史存在的首要前提,并非胡亂編造而來的。
我們從事物質生活的生產開始,人們的這種生活生產是基本的前提。……這些前提既不是憑空想象的,也不是隨意虛構的,而是從事物質生產的個人,及其生產勞動所帶來的物質條件。[1]28
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指出“個人的存在和意識是以物質生活條件為基礎的”[2]71。“人們的存在本身即為其生活過程。”[2]71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基于物質實踐,指出人與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是一致的。
個人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本身。因而,人們如何表現他們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是怎樣的。由于他們的存在本質上與生產活動密切相關,所以他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與他們的生產方式相一致。[2]67-68
可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最基本的規定性為物質生產活動,在探索人學思想的過程中應以此為基礎。
(二)現實的人應是社會的人
在論證了“現實的人”的物質性特征之后,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站在唯物主義的角度對人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加以分析,揭示了人的社會性本質。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人的本質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是由其所處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總和。批判并超越了費爾巴哈所提出的“抽象人”“單獨的肉體的人”,和青年黑格爾派宣揚的自我中心的“唯一者”對人的本質的狹隘認識。這意味著人類的存在是與社會關系密切相關的,也即“現實中的人們的活動受限于他們生產力的發展及與此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交往”[2]71。正因為從事生產關系的人是處于一定的社會和政治關系之中,這就說明了人“是在具體的、可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而存在的,而不是在某種虛幻的孤立狀態中存在的”[2]73。基于此,《形態》指出在論述關于人的問題時應當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去考察現實的人,人們的全部活動都受制于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
“現實中的人們,他們的活動受限于他們生產力的發展及與此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交往(直到其最遠的形式)。”[2]152“由于受制于分工,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形成了一種社會力量,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2]30“個人的解放程度與歷史由地方性轉向全球性的進程密切相關。”[3]而“在尚未出現一個能夠超越特殊階級利益、僅僅反對統治階級的階級之前,個體從屬于某個特定階級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2]199
另外,《形態》一書中指出“人們的生產活動條件與他們的現實存在狀態以及片面存在狀態是一致的”[2]575。和“如果侵略者不遵循被侵略國家的生產和交往條件,他們將無法占有當地的財富”[1]68。綜上,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一書中對“現實的人即為社會的人”觀點的闡述是極為全面的。由此可見,馬克思在《形態》中所主張的“現實的個人”并非費爾巴哈等自然唯物主義者所主張的“抽象人”或生物意義上的人,而是自然的人、是社會中的人、是從事勞動的人、是歷史的人。
二、本質論——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關鍵
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本質的論述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二是“勞動”。
(一)人的本質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并非孤立的個體形式,而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如在《提綱》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某個個體特有的抽象屬性,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60。在《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論述道:“一切人所共有的關系在這里成為了‘人的本質’的產物和‘人的本性’的產物,而實際上,這些關系……是歷史的產物。”[1]566這一觀點明確了人的本質并非靜態的、固定的屬性,而是動態地嵌入于歷史發展的社會關系中。這表明,人的本質是動態的、歷史性的,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通過人類社會關系的演變而形成的。并且,《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以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作為基點,明確指出:人是作為主體又作為客體而存在的。與費爾巴哈等人所描述的抽象存在物不同,人類是具體的現實存在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體現人的本質的同時,人在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改變這些社會關系。因此,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下,人的本質是有所區別的,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的本質也隨之而變。
(二)人的本質為勞動
人的本質亦體現在勞動之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不能將意識、理性等特征作為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人不僅在意識上與動物不同,真正將人從動物中分開的,是他在生產過程中表現出的社會本質。只有通過生產勞動,人類才真正展現了自身的本質。”[2]67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所強調的生產資料的生產勞動過程,即勞動,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個人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他們特定的社會實踐和活動方式。每個人展示自己生活方式的方式,實際上也是他們自身的一種體現。因此,他們的生產方式——無論是生產什么或如何生產——都與他們的社會生活方式緊密相連。[2]67-68
因此,只有將人的本質建立在勞動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地理解人的本質。
三、發展論——馬克思人學思想的最終歸宿
(一)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的發展程度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是否能夠真正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認為:“每次人的自由的獲得,不是由人們對理想的理解或認知所決定的,而是由當時生產力的水平所制約和允許的。”[1]507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過去所有自由的實現都受到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制。生產力的不足常常無法滿足社會的整體需求,導致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少數人依賴多數人的勞動來滿足自身需求,從而壟斷了發展的權利,而多數人則為了生存所需而進行奮斗,因此,在革命性生產力出現之前,人暫時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2]507基于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產力水平的持續提升是實現每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將只能停留在理想之中,難以成為現實。勞動是人存在的基礎。通過勞動,人們創造了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生產關系、政治和思想等一系列的關系。倘若沒有勞動,社會關系和個人的存在都將不復存在。“這種持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活動是現實世界的基石。如果這種活動中斷,即使只是短暫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人類的世界和直觀能力,甚至人自身的存在,都可能迅速消失。”[2]77同時,勞動也是推動人類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通過勞動不斷地提升和發展自身。人不僅僅在發展中使得自然加以改變,同樣人自身也隨之而變,實現了生產力、人的能力、自然等各方面的發展;與此同時,在處理復雜的社會關系時,人們的社會關系本質和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會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提升。綜上,作為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的勞動,推動著人不斷地生產人自身的生命并加以發展。
(二)社會關系的發展推動人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社會關系的進步與發展,而這些社會關系也對人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人的社會交往范圍不斷擴大,社會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多樣,從而使個人的本質得以更全面地展現。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柏林的一些教師和作家局限于狹窄的地域,他們的世界只覆蓋從莫阿畢特區到科比尼克區,被限制在漢堡門以內。他們的生活條件使他們與外界的聯系降到最低。”[2]296在“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背景下,世界歷史使“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人的自由發展離不開社會交往的不斷擴大,狹隘的社會交往會阻礙人的發展和進步,不利于人個性的顯現。社會交往是人類文明延續和發展的前提,只有在交往的過程中,人才能不斷同社會產生聯系,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三)共產主義是人發展的終極目標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實現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是人發展的最終指向。他們認為,只有到了社會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真正地實現人的這種全面自由的發展。因此,共產主義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人發展的終極目標。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分為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兩個部分。人個性的自由發展是人全面發展的必備前提,且人全面發展的實現又受到人個性自由的制約。因此,在談論人是否能夠獲得全面而自由發展時,理應更為重視人的個性自由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最初的社會形態中,人們的個性受到“人的依賴關系”的壓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使得個性被淹沒。在社會發展的第二階段,即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的特性表現為對“物”的極度依賴,個性幾乎被完全抹殺,“物質關系對個人的控制和偶然性對個性的壓制表現得尤為尖銳和普遍。”[1]515資本主義社會將所有自然形成的關系轉化為貨幣關系,從而使得勞動本身成為工人難以忍受的負擔。唯有在第三個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社會中,個性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才能實現。在這種社會里,任何人都不受限于某個固定不變的活動范圍,而是可以根據自身的個性在各個領域中尋求發展。社會會通過調節生產來支持個人的多樣化活動,使得每個人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地從事各種活動:“今天打獵,明天捕魚,上午從事畜牧,下午進行批判,而不是固定為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2]85共產主義社會使得“有個性的人”最終取代“偶然的人”,只有到了第三種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社會中,“個體才能真正的擺脫地域和種族等種種局限,與全世界的生產(包括精神生產)建立聯系,從而獲得利用全世界生產(人類創造)的能力”[2]75。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所闡述的關于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論是其人學思想理論的最終追求所在,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論彰顯了馬克思、恩格斯對人性的思考和認知,體現了人本質的完整的復歸,彰顯了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完整性和超前性。
四、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理論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所提出的人學思想建構了全新的世界觀,推動了哲學的進一步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未確切地提出其人學思想之前,以往的舊哲學對人本質仍停留在對人片面的、靜止的,從抽象、思辨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認識上,以往的舊哲學家們認為真正的哲學就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對這個世界加以認識和解釋,并沒有真正意識到“人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如何通過人去改變世界,而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學思想打破了以往舊哲學的錯誤認知,真正意義上解決了關于“人”的問題,并把哲學從以往的認識世界解釋世界轉向到改造世界,從而誕生了真正的關于“人”的科學認識,即深入研究人的問題應當以“現實的人”為基礎,加以論證人的發展形態和終極目標,發現了人生存發展的規律,從而展開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所闡述的人學思想標志著科學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誕生,為人學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論,為之后的人學思想研究指明了方向。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學思想代表了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馬克思、恩格斯人學思想最為原始自然的狀態,揭示了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精髓和原有構思,是科學的馬克思人學思想的“胚胎”。
(二)現實意義
馬克思人學思想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武器。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終極指向,而這種最終的實現則是需要我們過渡到社會發展的第三種形態,即“社會主義社會”之中去。它要求人在發展的過程中充分地把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尊重人之為人所應有的價值和使命,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同時維護好社會關系,真正意義上實現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相處。這不僅僅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加以倡導的人學思想,更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共同奮斗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4]因此,在中國發展的關鍵時刻,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中國共產黨人更應當切實地學習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堅定理想信念,時刻不能忘記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關注人民所需所求,滿足人民的精神文明需要和物質文明需要,真正地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地做到立足于人的發展推動社會的發展,國家的昌盛。與此同時,馬克思人學思想也告誡人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應注重人類自身的發展,也要重視自然環境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發展,做到和諧共生。
五、結束語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所闡述的人學思想的偉大之處并不在于其是否為我們提供了完整的人學思想理論體系,而在于其打破了原有思辨性人學的束縛,從“現實的人”出發建立了科學的人學思想的基本框架,為后世人學思想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方法,開啟了人學思想研究的新紀元。馬克思、恩格斯的人學思想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7.
作者簡介:張馨倩(2002—),女,滿族,河北遵化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
(責任編輯: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