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在的學校,為普通高中音樂特色示范類學校,學生分為普通文化生與音樂生兩大類。從教育理念看,學校尊重學生發展,從音樂生的現實需求看,音樂高校的招生對音樂生的音樂素養與文化要求雖各有特色,但文化分數是錄取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生與普通文化生相比,他們既要完成普通文化生的文化課學習還要兼顧音樂生的專業課程學習,如何在有限的學習中提高音樂生的學習能力,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命題。結合學情與教情,筆者在教學設計中做“加法”、推動學生學習活動做“減法”,以促進音樂生“高質輕負”目標的達成。本文,筆者從教學的實施與評價角度談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推動音樂生的學習能力提升。
課前預習:從“摘抄詞匯”到“巧用導圖”
音樂生文化基礎較為薄弱,他們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較為欠缺,學習歷史較為困難。文化生的課堂可開門見山直接講授,而在音樂生的教學中則需要基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根據學情搭建更多的學習“腳手架”,為學生學習提供多個臺階。提高效率,搭建“腳手架”的第一步,是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課前預習模式。
學生在課前的預習可初步完成對書本內容的熟悉,有利于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筆者最先嘗試布置的預習作業為從課本中摘抄“重點詞句”,希望學生在摘抄過程中既能熟悉課本,又能提高信息提取能力,辨別“史實”與“歷史解釋”,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但在實施中,效果并不理想。認真的學生為了不錯過重點,采取“整段摘抄”的方式,態度較差的學生則是隨意摘抄書本的個別語句。經過思考,我們認為這樣的預習設計缺乏科學性。一是高估了學生的歷史信息提取能力,因他們對“重點”一詞把握不準確,歷史信息提取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二是“摘抄”的方式讓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局限在零散的知識點上,對課本的宏觀架構無法把握。
基于以上情況,我們創新設計了課前預習作業,讓音樂生能宏觀感知課本框架,微觀熟悉重點知識。結合在文化班的教學經驗,筆者想到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思維導圖,一般用于整堂課結束后,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構建知識框架、內化所學內容。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要求非常高?;谝魳飞倪壿嬎季S能力較弱,從基礎開始構建新課程內容框架實現較難的現狀,筆者將固有的思維導圖進行處理:保留基本框架,去除重點史實。學生在完成這項作業時,能大致了解本書框架內容,初步熟悉重點知識,為新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
課堂設計:從“知識整合”到“線索整理”
在文化班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在上選修內容時“以點帶面”進行知識整合,將必修內容進行穿插,幫助學生完善知識框架。
與文化生已經形成的線狀知識框架不同,音樂生的歷史知識以點狀零散為主?;谝魳飞鷮Ρ匦迌热葸z忘較快的特點,采用相同的教學方式會造成課堂效率的低下,同時也會激起音樂生對歷史學習的畏難情緒。
筆者借鑒其他名師的教學思路,緊扣課文標題“從……到……”,以此為突破點將相關內容進行“主線串聯”:“從采集到生產”,溯源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從天命到人為”,了解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從部落到國家”,探索農業產生對生產關系的影響。
考慮到音樂生的知識聯系能力較弱,筆者利用課本資料以插圖“遠古人類的生活想象圖”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回憶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特點。在此基礎上,通過舊石器與新石器兩個時期的生活場景對比,讓學生感受了解生活方式的不同,追根溯源得知是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生活方式從遷徙走向定居。
在“世界三大農業起源中心及其成就”的教學中,筆者以表格方式梳理知識點,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史實,通過地圖呈現的方式鞏固所學知識。
以“農業產生的意義”的教學為例,在文化班的教學中先給出“材料”,之后結合“材料”進行教學。為了降低音樂班學生的學習難度,我們以先“分散”再“整合”的形式,引導學生“尋找對應關系”掌握知識點。即,將材料中的觀點與書本中的觀點進行匹配,再整合出成段的表述強化知識點,讓學生學會用書本語言進行精準描述。
課后作業:從“結合所學”到“根據材料”
在作業題型中,非選擇題對音樂生是最具挑戰的。非選擇題的答案構成一般有兩種類型:一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回答,即通過材料的解讀、分析、說明、解釋,運用課堂知識進行回答;二是根據材料進行回答,即結合題目限定詞提取相關信息進行解答。在前者題型的答題中,音樂生因知識體系問題往往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難以把握答題方向;在后者題型的答題中,音樂生因能“抄到材料”,可以拿到不錯的分數。
根據學情,筆者將“結合所學”題型的訓練放到課堂教學中,通過提供答題思路的分析,讓學生順著“臺階”調動知識點的運用;“根據材料”題型的訓練,則放到學生的課后作業中。其目的有二:一是減少學生課后作業負擔;二是做到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對音樂生的歷史教學,還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在音樂生的培養中,如何發揮其學習優勢,激發其學習興趣?面對知識點繁多的教材,如何根據學情進行內容的精簡?如何在夯實基礎知識、提升思維能力的同時,進一步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都有待教師在日后的教學中多多嘗試與探索實踐。
(作者單位:杭州市長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