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我踏上了前往希臘留學的新征程,這是我等待了八年的夢想之地。
為什么會選擇希臘?這幾乎是所有人都會問我的一個問題。在多數人的認知中,希臘始終籠罩著雙重鏡像。由于希臘曾經深陷債務危機以及媒體的話題炒作,在很多人眼里,希臘是一個宣告“破產”的國家。但另一方面,圣托里尼的藍頂教堂、德爾斐考古遺址、古奧林匹亞遺址、帕特農神廟的斷壁殘垣,這些承載西方文明源頭的景觀每年吸引超3000萬游客,卻鮮少有人會考慮來這里留學。或許正因如此,每個得知我留學選擇的人,都好奇地追問背后的故事。
我的回答是:因為喜歡,這是我等待了八年的心愿。
現在想起來,當初決定去希臘留學其實挺奇妙的。那時候我對留學還沒什么概念,單純是被這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吸引,當時就有一個想法:我要去希臘讀書。但現實很快給我上了一課。當我開始查資料時才發現,希臘大學幾乎全是希臘語授課,不像英美那樣直接用英語上課。看著滿屏蝌蚪般的希臘字母,我對著電腦屏幕發了好久的呆。學習希臘語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那個時候我在想,是不是我沒有機會了呢?但很快我就否定了這個想法,我相信希臘這片土地總會給真心向往它的人開一扇窗。
留學機會難得,但是我愿意等待。在那幾年里,我不斷精進自己在歷史、考古方面的知識。那時慕課剛剛興起,我嘗試在國外的慕課平臺學習相關的內容,如文化遺址課程,高中時還參加過兩次萊頓大學的預設課程。第一次參加時我還懵懵懂懂的,面對專業術語以及大量的英文文獻,感到頭昏腦脹,只是聽懂了一些概念。第二次時因為已有學習基礎,我對于這門學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也鼓勵自己閱讀英文書籍。到高中畢業的時候,我仍然沒有獲得去希臘留學的機會,但我沒有放棄。
進入大學歷史系就讀后,我終于等到了一個轉機。有一天我看到了希臘大使館新聞處發布的介紹雅典大學本科課程的推文,順藤摸瓜搜索到了我期待已久的考古專業。那一刻,我知道自己離實現夢想只有一步之遙了。我立馬開始準備留學申請,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預感,這也許是希臘教育接軌國際教育的契機,在不久的未來,他們會開設更多專業讓國際留學生來到這里。
靜謐世界中的掙扎
每當我和別人介紹自己在希臘的學習生活時,我都不得不從一個永遠改變了我今后生活面貌的遭遇開始。剛到希臘時,我滿懷對學習的向往和期待,卻沒想到一場重擊我身心的危機不期而至。因為先天性疾病及幼年遭遇,二十多年來我只有左耳有聽覺,在極端情況下,右耳可以發揮作用,但在平日處于失能狀態。2021年10月,我在雅典大學的校園里淋了一場暴雨,這次意外使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左耳聽力,即便嘗試用助聽器刺激雙耳,也絲毫沒有反應。隨之,我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眩暈癥狀,嚴重到沒有辦法離開房間。我還要繼續完成在希臘的學業嗎?我應該怎么做,是放棄還是堅持?
經歷信念動搖、重組的循環往復后,我重新堅定信念——我要堅持完成學業,哪怕聽不見。首先要解決的是溝通障礙,我每次出門都會隨身攜帶紙筆,請求對方和我進行書面溝通。一開始我會擔心被拒絕,但實際并非如此,絕大多數人都很耐心地和我用文字交流,有時候也會用翻譯器,以確保我能理解他們的話語。這種方式極大消除了我獨自生活的恐懼,原來聽不見也沒有那么可怕。
四個月后,奇跡發生了,十幾年沒有使用的右耳在四個月高強度的聲音刺激下,對外界產生了反應,我能夠越來越清晰地聽到聲音。從那時起,我的人生進入新的階段,左耳依舊聽不見,腦海里的噪聲仍然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存在,但我已學會和它們共處,不再徹夜難眠,能夠全身心投入學業中。
身在異國,我習慣什么事情都靠自己,在這最難熬的四個月里,我把自己逼成了一個“六邊形”戰士,所有的事情都習慣了自己完成,痛苦與艱辛也都是自己扛過來的。但正因如此,重返學校后,一次田野考察課給我留下了極大的印象。
我跟隨教授在克里特島考察期間,需徒步登上一座未經人工開發的高山,去考察位于山頂的史前遺址。聽力障礙導致我的平衡感很差,腳下碎石又滑,我走得顫顫巍巍,一直擔心摔倒以及摔壞助聽器。上山坡陡得要命,我每邁出一步都非常艱難,是同學向我伸出了援手,他們拉著我攀上每塊石頭。下山之時,助聽器里灌滿風聲,影響我對于方位的判斷和交流,又是同學手拉手指引我踩住更加牢固的石塊,最終平安返程。
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讓我至今回味,向他人求助看似是一件輕松的事,實則對我來說很難。后來我與其他留學生交流時發現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同學的援助讓我產生了一種復雜的情感,原來我可以向當地的人、向身邊的師友求助。
曲折,但乘風破浪
在雅典大學的學習極大滿足了我對知識的渴望,我系統了解了基克拉澤斯文明、米諾斯文明、邁錫尼文明;參加了建筑、藝術、宗教等領域的考古研究。希臘神廟的構造、雕塑的演變、祭祀遺存與墓葬習俗等都讓人印象深刻。
最難忘的一次考古實踐是對馬拉松考古遺址的發掘,我當時激動得心臟快要跳出胸腔。在老師的指導下,我拿著手鏟和其他工具在一個陶器工作區進行發掘,當時烈日當空,而我卻渾然不覺、樂在其中。回家以后我才注意到自己手臂上的曬痕,脖子和身體已變成兩個色號,臉頰也被曬得通紅。
走出學校,雅典這座城市也蘊藏著豐富的學術資源。這里有十幾所外國考古研究機構,多數已矗立百余年,這些研究所的建筑都有一種古樸感,從外部建筑到內部陳設,都讓人感覺來到了上世紀。每個研究所都擁有海量的藏書,是散落在雅典城各處的學術寶庫。我最喜歡的事就是去那些研究所圖書館查閱文獻,雖然有些圖書館的每一處我都非常熟悉,但常去常新,可能在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未曾了解的書籍,進一步填充我的知識“地圖”。
希臘一直以來都是小眾留學國家,但這幾年希臘政府表現出對國際留學生的重視。希臘的教育體系也不斷完善,以滿足來自各國留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目前許多公立大學已開設英語授課的碩士專業,今年還新增了英語授課的本科專業,可見希臘教育正逐步向國際開放。
在希臘學習期間,當地人因鮮少接觸中國留學生而倍感新奇,常對我格外熱情,并稱贊我獨自赴雅典求學的勇氣。一次預約體檢的經歷我記憶猶新,當時我嘗試用希臘語與醫生交流,醫生大為驚喜,不停地夸贊我希臘語說得很流暢,并主動免除了問診費。房東后來解釋說:他特別高興見到中國學生來讀書,這是表達歡迎的方式。
但也正因為中國留學生非常罕見,我經常會遇到各種困難,比如在證件辦理等事務上,我逐漸學會在求助律師的同時自主查找資料,為后續流程做準備。這讓我意識到:在異國解決問題時,不僅生活困難可以大膽向當地人求助,主動尋求專業幫助同樣重要。
在希臘的這幾年里,我遇到了無數的挑戰,也經歷了一種完全不同以往的奇妙人生,就像人們經常提及的德爾斐神廟的箴言“認識你自己”,留學讓我在希臘這片土地的守護下,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邁進一步。
(本文作者畢業于希臘國立雅典大學東地中海與希臘考古學專業,獲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