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州作為粵劇的發源地之一,擁有深厚的粵劇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借助廣州高校教育資源積極探索粵劇教育的新模式,推動粵劇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邁上新的臺階。通過在廣州高校構建粵劇課程教學體系,巧妙地將現代教育理念與古老粵劇藝術相融合,強化高校粵劇師資隊伍建設,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掌握精湛的表演技藝,同時加強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技藝的傳承與發揚。這一創新的教育模式不僅豐富了高校的粵劇藝術文化教育內容,更為傳統粵劇的現代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展現了高等教育在藝術傳承中的重要使命與獨特價值。
[關鍵詞]粵劇;教育模式;廣州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J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5)04-0070-03
粵劇作為中華戲曲寶庫中璀璨的“南國紅豆”,承載著豐富的嶺南文化與深厚的歷史底蘊。然而,在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中,粵劇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嚴峻挑戰。特別是在觀眾老齡化、新生代興趣缺失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保護與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廣州作為粵劇的發源地之一,擁有深厚的粵劇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教育資源。近年來,廣州高校在響應國家號召、肩負文化傳承使命的過程中,積極探索粵劇教育與保護的新模式,旨在通過高等教育平臺,為粵劇藝術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基于此,本文通過研究探討粵劇在廣州高校的教育模式,以期為廣州乃至全國的高校粵劇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示,進一步推動粵劇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邁上新的臺階。同時,期望能夠喚起更多人對粵劇藝術的關注與熱愛,共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一、粵劇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粵劇最早起源于廣東,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發展至今已有數百年之久。多數學者認為,粵劇是在明清時期南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嶺南地區的木偶戲、山歌小調及外來聲腔等民間藝術,逐步發展演變而來。在這一過程中,粵劇不僅保留了古老戲曲的精髓,還不斷吸納新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成為集唱腔、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并在廣東各地廣泛傳播,形成了多個流派和風格。粵劇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色著稱于世,其唱腔音樂豐富多樣,既有高亢激昂的梆子腔,又有溫婉細膩的二黃腔;表演形式靈活多變,唱念做打并重,尤其是武打場面更是精彩紛呈。此外,粵劇還善于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精華,如將舞蹈、雜技等元素融入表演,使其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粵劇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經典的戲曲劇本,涵蓋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現實生活等多個領域,通過生動的舞臺呈現,傳遞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倫理觀念和人文精神。這些劇目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能夠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此外,粵劇在服飾化妝、舞臺布景等方面也極具特色,色彩斑斕、圖案繁復的戲服,精美的頭飾面譜,以及充滿嶺南風情的舞臺布景,共同創造出一個既真實又富有想象力的藝術世界。
粵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嶺南人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它不僅是廣東地區的文化名片,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在全球化的今天,粵劇的國際傳播與影響力日益增強,逐漸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為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粵劇在高校的教育成效及意義
(一)培養粵劇藝術的傳承人
在非遺粵劇藝術的守護與傳遞中,高校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激發學生對粵劇熱愛與追求的關鍵力量。通過將粵劇藝術巧妙地融入高校日常教學,構建了一系列涵蓋理論探索與實踐操作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地領略粵劇的魅力。這一過程,不僅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粵劇藝術的濃厚興趣和深入探索的渴望。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粵劇的魅力,高校積極組織各類展演活動,搭建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學生在參與籌備、排練與表演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粵劇發展歷史、藝術特色及文化內涵的理解,更在親身體驗中體會到了粵劇藝術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韻味。這種沉浸式的學習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使他們在享受藝術之美的同時,也堅定了傳承與發展粵劇藝術的決心。尤為關鍵的是,高校注重以實踐為導向的傳承方法,強調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在資深傳承人或藝術家的耐心指導下,學生從零開始,逐步掌握粵劇的唱腔、身段、表演技巧等基本功,并在不斷的練習與反思中提升表演水平。這種“口傳心授,身教并重”的教學方式,不僅確保了粵劇技藝的純正傳承,也為粵劇藝術的未來發展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接班人,為粵劇文化的綿延不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增強粵劇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高校作為知識傳播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其獨特的學術氛圍和廣泛的國際聯系為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將粵劇引入高校課程體系,學生在系統的學習與實踐中,逐漸成長為粵劇藝術的忠實傳承者與積極推廣者。他們不僅掌握了粵劇的表演技藝,更深刻理解了其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能夠自信地向外界展示粵劇的獨特魅力。這種由內而外的傳播方式,使得粵劇在高校師生中間迅速積累起良好的口碑與廣泛的認可度,進而通過他們的社交網絡與學術交流,將粵劇的影響力擴散至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同時,高校作為國際交流的窗口,為粵劇走向世界提供了廣闊舞臺。在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國際學術會議以及海外巡演中,粵劇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得到了世界各地觀眾的關注與喜愛。高校師生的積極參與和精彩演繹,不僅讓國際友人領略到了粵劇的藝術魅力,更增進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極大地提升了粵劇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作出了積極貢獻。因此,粵劇進高校不僅是對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生動實踐,更是推動粵劇乃至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戰略。它借助高校的教育資源與平臺優勢,為粵劇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更加開放、自信、多元的中國。
(三)推動粵劇傳承新思路和方法的形成
非遺粵劇進校園的一系列措施和教育手段,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的策略。這一舉措不僅顛覆了傳統師徒相傳的單一模式,更以其系統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為非遺文化的延續鋪設了堅實的基石。通過將粵劇融入現代教育體系,我們構建了一個跨學科、多層次的學習框架,讓學生在全面掌握粵劇藝術精髓的同時,也體驗到了知識傳承的連續性和時代性。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現代科技成為這一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驅動力。VR技術的沉浸式體驗、數字化技術的精準記錄與再現,不僅為粵劇的保護提供了科技保障,更為年輕一代的學習打開了全新的窗口。這些高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得學習粵劇不再受限于時間與空間,學生能夠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世界中,以更加直觀、互動的方式感受粵劇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保護與傳承這一文化遺產的熱情與責任感。此外,跨領域合作的深化也為粵劇影響力的拓展提供了強大助力,政府部門與文藝界、文化組織及企業緊密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構建了一個覆蓋廣泛、功能強大的文化傳承網絡。這一網絡不僅為粵劇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與動力,更為其在社會各界的廣泛傳播與深入影響鋪設了寬廣的道路。
三、粵劇在廣州高校教育中的有效發展路徑
粵劇在廣州高校的教育模式研究,是一個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性課題。以下是對該教育模式的詳細闡述。
(一)政策引導構建粵劇課程教學體系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高度重視,一系列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戲曲藝術進校園的政策相繼出臺,為廣州高校系統化開展粵劇教學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和強有力的支持。廣州本地高校應結合實際情況完善粵劇在高校的教學體系,旨在深化學生對粵劇藝術的認識并提升其實踐能力。在進行課程教學體系設計時,高校應依據粵劇藝術的獨特魅力與專業需求,精心規劃從基礎理論到專業技能、從歷史文化到當代創新等多個維度的教學內容。基礎課程著眼于培養學生對粵劇藝術的基本認知與興趣,通過講解粵劇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表演技巧等,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對粵劇的整體認識。專業課程則進一步深入,涵蓋唱腔、身段、武打、化妝、服裝設計等多個方面,旨在通過系統的學習與訓練,使學生全面掌握粵劇表演的核心技能。此外,課程教學體系的設計還應注重跨學科的融合與拓展,將粵劇教學與其他人文社科、藝術設計等領域相結合,開設如“粵劇劇本創作”“舞臺美術設計”“音樂伴奏與編曲”等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視野與多元化的學習體驗。這種跨學科的融合,不僅豐富了粵劇教學的內涵,也提升了學生在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遷移與綜合運用能力。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還應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與個性化發展。高校通過小班授課、一對一輔導、分組實踐等多種形式,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關注與指導。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創作與表演活動,通過實際操作與體驗來加深對粵劇藝術的理解與熱愛。高校系統化開展粵劇教學所構建的課程體系,既體現了對粵劇藝術傳統的尊重與傳承,又融入了現代教育的理念與方法。這一體系的建立,不僅為粵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與智力保障,也為高校特色文化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
(二)強化高校粵劇師資隊伍建設
在推動粵劇藝術在廣州高校中的傳承與發展進程中,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多維度、多層次出發,構建一套全面而有效的策略體系。首先,政策引領與規劃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的基石。高校應積極響應國家及地方關于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政策導向,制訂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與路徑,為增強師資力量提供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其次,人才引進與培養并重。高校應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優厚待遇等方式,吸引國內外優秀的粵劇表演藝術家、理論研究者加入教學隊伍。同時,加強內部師資培養,通過定期培訓、學術交流、實踐鍛煉等方式,提升現有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過硬的粵劇教學團隊。高校應根據粵劇教學特點與需求,優化教師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增強師資隊伍的多樣性與活力。通過實施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骨干教師支持計劃等,為粵劇教學隊伍注入新鮮血液,提升整體教學實力。在實踐教學方面,高校應加強與粵劇院團、社區文化機構等的合作,建立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與平臺。同時,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實踐教學,通過指導學生排練、參與演出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與經驗。強化廣州高校粵劇師資隊伍建設,對于傳承與保護粵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興趣、推動藝術創新以及促進高校特色文化教育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是確保粵劇藝術薪火相傳、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
(三)豐富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粵劇在廣州高校教育中的有效發展,離不開豐富多元的實踐教學,這不僅是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關鍵,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廣州高校的粵劇教學中,實踐教學的創新與拓展顯得尤為關鍵。高校應積極構建“課堂+舞臺”“校內+校外”的實踐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將粵劇學習延伸到更廣闊的舞臺上。課堂上,教師通過講解、示范、模仿等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掌握粵劇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巧;而舞臺上,學生則有機會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表演,通過排練、演出等實踐活動,提升自身的舞臺表現力與團隊協作精神。此外,高校還應加強與粵劇院團、文化機構、社區等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與平臺。例如,與粵劇院團合作開展聯合培養項目,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能參與專業的粵劇演出;與社區文化機構合作,組織粵劇進社區、公益演出等活動,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同時,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掌握粵劇藝術的精髓,還能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其創新思維與批判性思維。同時,實踐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鍛煉技能的平臺,有助于提升其自信心與自我效能感。更重要的是,這種全面的實踐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不僅在專業技能上有所提升,還在團隊協作、溝通交流、文化傳承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鍛煉與成長。
結"語
將粵劇融入廣州的高校教育對于粵劇藝術的傳承與保護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通過政策引導構建粵劇課程教學體系,為粵劇藝術的傳承融入了現代教育的理念與方法。強化高校粵劇師資隊伍建設,為粵劇教學隊伍注入新鮮血液,提升了整體教學實力。豐富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深入的理論知識掌握和現場的藝術表演實踐中,深化對粵劇藝術的理解和技藝的傳遞。在廣州高校的粵劇教育模式中融入這些教學實踐經驗與方法,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高校特色文化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
參考文獻:
[1]劉瑾.非遺背景下粵劇藝術的創新實踐[J].戲劇之家,2024(19):21-23.
[2]羅清,江燕.粵劇唱腔與民族唱法的比較研究[J].戲劇之家,2024(14):37-39.
[3]朱雁冰.高校粵劇教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21,12(2):175-176;179.
[4]李蓉.粵劇伴奏教學探析——以廣東粵劇學校為例[J].戲劇之家,2015(5):186-187.
[5]喻曉伶.粵劇進校園現狀調研及優化策略研究——以廣州市荔灣區為例[J].華夏教師,2023(5):51-53.
[6]駱悅.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教學相長——基于新布魯姆分類法探索構建規范與健全的粵劇教育評價體系[J].中國音樂,2024(1):188-199;208.
[7]沈有珠.漂洋過海逾百年,薪火相傳育人才——加拿大粵劇學院教學策略研究[J].戲劇之家,2024(10):24-26.
(責任編輯:趙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