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詳細分析解放戰爭期間滇系國民黨軍海城起義的歷史背景基礎上,敘述了中國共產黨通過發動戰役、策反敵軍、推動起義和完成改造,成功迫使駐守海城的滇系國民黨守軍起義投誠的歷史經過,從而歸納出具有啟示性的歷史經驗:建立組織健全與精準施政相結合的工作機制,軍事斗爭與政治攻勢相結合的分化機制,外線爭取與協同發力相結合的瓦解機制,訴苦運動與強化教育相結合的改造機制。
關鍵詞:解放戰爭;中共中央東北局;滇軍;海城起義
中圖分類號:K26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96(2025)01-073-06
東北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除了與國民黨軍展開正面戰爭外,還通過隱蔽戰線斗爭,利用敵軍內部之間的矛盾,積極爭取具有愛國思想的將領率部投誠起義。1946 年5 月,中共中央東北局(以下簡稱“東北局”)根據戰場形勢變化,適時發動了鞍海戰役。由于滇系國民黨軍一八四師抵達東北后被分散配置,與國民黨中央軍有矛盾,且部分將領具有進步思想,有爭取起義的可能。因此,東北局在戰役中以武力威懾的同時,通過開展政治攻勢對敵軍進行分化瓦解工作,最終迫使滇系國民黨軍在遼寧海城投誠起義。海城起義作為解放戰爭期間在東北的首次起義,動搖了國民黨軍心,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加速了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一、解放戰爭期間滇系國民黨軍海城起義的歷史背景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大部分軍隊在西南和西北地區,一時無法迅速開赴華北、華東,更無法快速到達東北。但是,國民黨向東北派兵的計劃并沒有停止。1946 年4 月,國民黨在東北的部隊“已有六個軍,連同地方保安部隊,總兵力達三十一萬人”[1]66。其中,滇系國民黨六十軍、九十三軍占東北戰場國民黨軍隊的1/3[2]195,因其與國民黨中央軍有矛盾,如果能夠爭取他們反蔣,在集中力量消滅東北敵軍上顯得尤為重要。
(一) 國共力量對比懸殊,獨占東北已無可能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擁有正規軍約二百萬人,加上其他軍事力量共四百三十萬人。共產黨只有六十一萬人,加上地方部隊和后方軍事機關共一百二十七萬人[1]3。與此同時,在美國支持下,國民黨嫡系部隊的裝備水平得到了飛躍性提升,從步兵到裝甲兵,從空軍到海軍,各個領域優勢盡顯。1945 年10 月13 日,蔣介石發布進攻解放區的“密令”,要求國民黨軍隊“遵照剿匪手本,督勵所屬,努力進剿,迅速達成任務”[3]43。11 月1 日,國民黨軍向山海關發動進攻,企圖達到控制北寧路,打開進占東北陸上通道的目的。由于我山海關守軍剛剛長途行軍到達這里,武器彈藥不足,衣服單薄,急需休整;特別是沒有建立起可以依托的根據地,群眾沒有發動起來,土匪甚多,地理、敵情不易了解,最終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被迫撤離。
國民黨軍占領山海關后,沿北寧路作“平壓式”推進連占綏中、興城、錦西等地。隨后,國民黨又利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一外交籌碼,向蘇聯方面施加壓力,致使蘇軍囿于條約束縛,無法對中共軍隊予以援助。這一外部形勢的變化,使得共產黨在東北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試圖“拒蔣軍于東北大門之外”已無可能。1946 年4 月,蔣介石為進一步擴大國民黨在東北的優勢,將新一軍、新六軍,還有七十一軍和六十軍等精銳主力調入東北戰場,使國共雙方軍事力量對比更加懸殊。在此嚴峻形勢下,中共中央在1946 年解放區工作的方針強調“各解放區要開展高樹勛運動,從敵軍內部去準備和組織起義”[4]1174,以便在關鍵時刻爭取國民黨軍隊棄暗投明,站到人民立場上來,達到削弱國民黨軍戰斗力,增強人民革命力量的目的。
(二) 滇系部隊在國民黨內積怨已久,備受排擠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以龍云、盧漢為核心的云南實力派掌握著當地軍政大權,他們對外部勢力尤其是國民黨勢力的滲透有著較強的抵制意識,導致蔣介石在某種程度上對滇系部隊十分忌憚。抗日戰爭結束后,蔣介石開始了對滇軍的一系列部署。他先是將滇軍8 個師調往越南執行受降任務;其次,命令杜聿明進攻五華山,威逼龍云下臺;接著,又把遠在越南的滇軍8 個師縮編為六十軍和九十三軍;最后,調遣其開赴東北戰場,參加反人民的內戰,企圖在戰爭中同時消耗滇軍力量。1946 年4月,滇軍到達東北,六十軍名義上歸第一集團軍司令官、滇系將領孫渡統轄,實際上卻被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分割使用,并把轄屬的一八四師單獨劃歸新六軍軍長廖耀湘指揮,接替鞍山至營口防務。這不僅打亂了滇軍原有的指揮和部署,還使其陷入了被動、分散的局面。
一八四師到達東北后,在沈陽設立留守處,接收了一棟日本人修建的三層樓房,用以存放不便帶往前線的物資。然而,《時與潮》報社在東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陽警備司令梁華盛支持下,企圖將報社牌子掛在一八四師留守處門口,強行霸占這棟小樓。不僅如此,一八四師抵達海城后,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還派遣兩名少將參軍以“協助工作”為由監視該師。其中一名少將駐師部聯絡組,另一名兼海城縣縣長,他們帶領由39 人組成的諜報組,攜帶一部電臺,常駐一八四師。潘朔端等官兵對這種行為,“雖極端憤懣,但仍盡量壓抑,勉強支撐”[5]465。
(三) 共產黨接觸滇軍、建立組織
滇軍是由云南地方實力派組建、指揮和武裝的一支相對獨立的軍隊,是近代中國一支頗具特色的武裝力量,它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抗日戰爭中均作出貢獻。一八四師轄屬六十軍,該師與共產黨的接觸可追溯到盧溝橋事變后。1938年1 月,六十軍開赴抗日前線到達武昌。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負責人羅炳輝在云南老鄉、三聯書店經理黃洛峰介紹下,首先認識了一八四師政治部主任張致中,并與其詳細分析了六十軍的抗戰傾向。同年3 月,一八四師師長在張致中陪同下,先后秘密會見了羅炳輝和葉劍英,并當面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請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二是請求八路軍選派政治工作人員到一八四師工作。羅炳輝根據他們的要求與滇軍工作統戰小組討論后,向中共長江局請示,“從延安派薛子正、張天虛等人到一八四師政治部,建立黨支部”[6]107,以擴大共產黨在這支部隊的政治影響。至此,中共中央在一八四師成立了第一個地下黨支部。
邯鄲起義后,為擴大起義影響,中共中央決定在國民黨軍隊中秘密開展反對內戰、主張和平的運動,并把開展對象的重點放在西北軍、滇軍、川軍等非嫡系部隊上,提出要從“國民黨在內戰中的致命弱點上來痛擊他們,瓦解其力量,促成第二個、第三個邯鄲起義的爆發,制止內戰的無限期延長”[7]801。1946 年4 月,滇軍到達東北,中共中央把策反瓦解滇軍作為奪取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一項決策確定下來,并從延安黨校等單位抽調了一批云南籍的共產黨員潛入滇軍做統戰工作。隨后,東北局根據滇軍的實際情況又制定了針對性方針:“各地應經過可靠的關系進行上層交友工作,不亂派人發生橫向關系,并選擇適當地方,組織滇軍工作站,散送宣傳材料。”[3]1911946 年5 月中旬,根據中共中央和東北局指示,冀熱遼分局成立以程子華為書記的滇軍工作委員會,主要部署對滇軍的策反工作。最終,東北局根據形勢發展需要通過“孫猴子對付鐵扇公主”和“新木馬計”的方法,里應外合,在軍事斗爭和政治攻勢的共同作用下,達到了動搖和瓦解國民黨軍心的目的。
二、解放戰爭期間滇系國民黨軍海城起義的歷史經過
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東北局圍繞軍事斗爭,一方面,積極開展政治攻勢,從思想上動搖敵軍;另一方面,實行既往不咎、平等對待的政策,感召敵軍官兵,不僅取得了鞍山戰役的勝利,還削弱了敵軍斗志,牽制了大量國民黨軍隊。為進一步擴大軍事斗爭的影響,共產黨通過宣傳統一戰線政策,采取“內外結合、上下并重”[8]的方針,迫使內外交困的一八四師起義,最終改造成為人民的軍隊。
(一) 中共發動鞍海戰役削敵斗志、破敵戰力
國民黨占領本溪后,東北民主聯軍為配合四平作戰,決定在中長鐵路南段選擇國民黨軍占領的較大城市據點進行攻擊。根據作戰任務,遼東軍區認為:“一方面,根據敵軍在南滿兵力分散,鞍山市區守備薄弱的情況”,決心集中優勢兵力,先從鞍山發起進攻,消滅鞍山守軍后,再向南逐次殲滅海城、大石橋、營口守軍。另一方面,遼東軍區為加強對攻打鞍山、海城部隊的領導,決定由第四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副政治委員歐陽文統一指揮,并通過軍事斗爭和政治爭取手段,瓦解更多敵軍。國民黨方面,五五一團團部駐扎在鞍山鐵路東側市政公署大樓,東倚鐵架山,南靠神社山,北倚樓房建筑,構成了環形防御,其中尤以神社山為要沖。若攻下神社山,可居高臨下,控制全市,掌握作戰主動權。1946 年5 月25 日,東北民主聯軍總攻鞍山,成功摧毀了敵軍重要防線,主陣地神社山被攻克。為抓住戰機,我軍乘勝追擊,迅速奪取江屋大樓③,并以此為據點向市府大樓展開進攻,逼迫殘敵退入女子中學內。
第四縱隊包圍女子中學后,為減少傷亡,爭取敵軍投誠起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摧毀女子中學周圍敵軍工事,使敵人堅守待援的信念被打破;其次,提審敵軍俘虜,了解女子中學內敵軍情況;最后,有針對性地開展政治攻勢,對敵軍喊話,交代政策。在軍事斗爭和政治攻勢的雙重作用下,“堅守在女子中學內的350 多名敵軍官兵全部放下武器,鞍山守敵大部被殲”[9]68。攻克鞍山后,為爭取時間趁敵軍北滿主力南援前攻下海城、大石橋,第四縱隊和遼南獨立師迅速向海城進發,黃昏時分完成了對守敵的包圍。在這一形勢下,東北民主聯軍決定對海城、大石橋守軍開展政治攻勢,迫使他們投誠起義。一方面,第四縱隊敵工部對鞍山投誠人員進行審查和教育,利用被俘人員以“現身說法”的形式宣傳我軍的寬大政策,明確利害;另一方面,要求剛剛投誠起義的官兵給潘朔端寫信,勸其以民族利益為重,率部棄暗投明。
(二) 中共策反敵軍打破僵局、促敵醒悟
東北民主聯軍攻克鞍山后,直接威脅海城、沈陽之敵。據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回憶,沈陽城內沒有精銳部隊,若共產黨發起攻勢,處境將十分危險。鑒于此,杜聿明決定派新一軍和六十軍一八二師增援海城守軍,以強化防線。然而,可實施支援的新一軍卻以“剛剛攻下德惠,全軍將士疲憊不堪”[10]18-19 為由休整三日,未予支援。海城守軍面臨著對前途和命運的選擇:“第一種,按照杜聿明的命令,與共軍為敵戰斗到一人一槍,其結果只能自取滅亡;第二種,率部消極應戰,束手就擒或棄城逃遁,結果就算不被恥笑,也要受到軍事制裁;第三種,反蔣起義,投奔中共。”[11]340 1946年5 月28 日,東北民主聯軍對海城外圍防御陣地發起進攻,成功占領東北方向的雙山子高地。29日,海城東側玉皇山守軍告急,東北民主聯軍距離該師指揮部僅一千米。在愈發嚴峻的形勢下,海城國民黨守軍軍心發生了動搖,最終韓先楚給潘朔端的一封信④為他們棄暗投明、反蔣起義提供了契機。經過反復商榷,潘朔端決定向東北民主聯軍首長寫信:“貴軍倡導民主……,如能諒解,愿步高樹勛后塵。”[12]73為了確保起義工作順利進行,一八四師決定派高如松、陳正富二人攜帶師長潘朔端、副師長鄭祖志、參謀長馬逸飛等人的聯名信與東北民主聯軍取得聯系,并希望商談起義安排。收信后,共產黨對潘朔端等人的起義意愿表示歡迎,即派第四縱隊作戰參謀鄧東進行談判。談判內容主要圍繞三個方面:“一是守城部隊一律放下武器,撤出城外,到指定地點集中;二是命令大石橋、營口的部隊將陣地交給民主聯軍,到指定地點集合;三是將在師部的國民黨特務全部逮捕,交給民主聯軍處理。”[9]83 潘朔端等人除要求把“放下武器”改為“全部起義”外,其余條件一律接受。談判成功后,一八四師按照東北民主聯軍要求派馬逸飛與韓先楚面晤,并表明起義訴求:“第一,部隊起義后不要編散;第二,起義部隊官兵同民主聯軍官兵同等待遇。”[9]84 共產黨始終秉持對起義官兵“不念舊惡,不咎既往、信任重用”的政策,在政治上與我軍一視同仁,在待遇上與我軍一律平等。據此,第四縱隊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促成了雙方談判的完成,一八四師在潘朔端等人的周密部署中準備起義。
(三)滇系國民黨軍投誠起義、回歸人民
雙方談判結束后,潘朔端考慮到平時部隊受蔣介石輿論宣傳的影響,為避免引起官兵思想波動,決定暫時不向部隊宣布實際意圖。鑒于此,潘朔端把起義事項分為四個部分,每部分由可靠人員負責。一是1946 年5 月30 日凌晨,全師在城外操場集合出發,向析木城開進;二是馬逸飛帶兩個連為先鋒開路,魏瑛帶一個營斷后,阻擊追擊部隊;三是鄭祖志派得力官兵,對蔣介石派來的反動分子進行監控,必要時全部逮捕,防止他們造謠生事,破壞起義;四是在部隊行軍休息時,再向全體官兵講清事情原委[9]85。30 日凌晨6 時,起義部隊秩序井然地離開海城,向東南方向的解放區析木城前進并接受改造。
海城起義是一場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的起義,是敵我雙方剛剛拉開戰幕,對敵人的一記重錘。為了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蔣介石下令要“不惜任何代價徹底消滅”[13]517 這支起義部隊。據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吉遼軍區司令員周保中回憶,國民黨軍隊利用地上和空中的優勢,把這支起義部隊逼到了中朝邊界。為避開敵軍的頻繁襲擾,部隊在王一知(周保中夫人)的引薦下乘火車進入朝鮮,經迂回輾轉安全抵達東北解放區。1946 年9 月,起義部隊在哈爾濱受到了羅榮桓、李立三等領導的親切接見,并在這里開始了部隊的整訓工作。
(四)中共整訓起義部隊進行政治教育、改造思想
一八四師投誠起義后,穩定部隊情緒,轉變部隊政治立場,并非易事。軍隊雖然已經起義,但還存在部分官兵逃離的現象,他們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錯誤思想,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其一,過去的軍隊實行薪餉制,起義后改為收入微薄的供給制;其二,國民黨有兩百個師的正規軍,裝備精良……,跟著共產黨沒有前途;其三,滇系部隊六十軍和九十三軍還在國民黨那里,逃回去有家可回。”[10]118 為了糾正這種思想,增強階級意識,遼東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分戰斗英雄、支前模范人物及文工團隊到部隊拜訪慰問,為官兵們巡回演出《白毛女》《血淚仇》等話劇,給他們以極大教育和鼓舞。與此同時,東北局還積極推動起義部隊開展生產運動,組織起義官兵伐木、開荒、種地,參加土地改革運動,使大部分官兵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不僅培養了艱苦奮斗精神,還改善了部隊生活,減輕了群眾負擔。
隨著起義部隊情緒趨于穩定,民主同盟軍第一軍①政治部主任徐文烈發現起義官兵大多是窮苦家庭出身,采用“倒過來講”的方式,能更好地幫助他們改造思想。首先,讓起義士兵控訴家人受鄉保長和惡霸地主的剝削、壓迫;其次,控訴本人在舊軍隊受長官打罵、欺壓;再次,宣講國民黨政權如何維護這一舊制度;最后,通過開展“反省訴苦坦白大會”來教育、改造起義官兵,站到人民立場上來。與此同時,潘朔端、徐文烈等人還通過講解中共黨史、軍史,進行兩種軍隊、兩種制度的對比教育,使訴苦運動的效果更好發揮出來,不僅活躍了部隊政治工作,還激發了官兵們堅強的戰斗意志和高昂的戰斗熱情。1948年6 月,東北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長春的國民黨軍采取了“軍事圍困、經濟封鎖、政治瓦解”的方針,在此期間,經過改造的起義官兵不僅配合我敵工部門以書信、密談等方式向六十軍開展了分化瓦解的政治攻勢,而且在對該軍的改造工作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解放戰爭期間滇系國民黨軍海城起義的歷史經驗
一八四師的起義經驗證明,國民黨軍并不是一個反動的整體,它內部還包含了抵觸其反動政策的部隊和官兵,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他們是能夠站在人民方面的。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以人民解放為根本,在軍民團結一致的基礎上,進行瓦解敵軍的工作,促成了東北國民黨軍的投誠起義,為他們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選擇。
(一)工作機制:健全機構與精準施政相結合
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東北局為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一面進行自衛反擊,一面發動和依靠群眾進行土地改革運動和剿匪斗爭,逐漸把國民黨在東北的軍隊消滅殆盡。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加強對敵軍的分化瓦解工作,這是我軍政治工作的三大任務之一”[2]193。1945 年10 月25 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在中央軍委和各個中央局、中央分局及其以下各級黨和軍隊機構內設立國軍工作部”[14]690,以加強黨對瓦解敵軍工作的直接領導。其中,城工部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配合東北民主聯軍戰場上的作戰,派遣人員進入蔣管區去“發動第二戰場,搞爭取和瓦解敵軍的工作”[3]191。由于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宗派主義作風由來已久,從中央到地方有眾多反蔣派系,根據張治中的回憶,蔣介石在下野時說:“我不是被共產黨打倒的,是被國民黨打倒的!”[15]782 他們在政治、軍事斗爭中與蔣介石貌合神離,積怨或深或淺,東北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充分利用這些條件,不斷進行分化工作,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針對國民黨“搶占東北、控制華北”“先關外、后關內”的圖謀,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黨內指示中指出:“為了粉碎國民黨的進攻,我黨必須對一切準備進攻和正在進攻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分化的工作。”[7]860 在對敵軍進行政治宣傳、分化瓦解過程中,敵工部門遵照黨的指示和政策,利用各種社會關系,通過各種渠道,聯合各種進步力量,深入到國民黨內部,采取“打進去拉出來”的方法,爭取和策動了國民黨官兵投誠起義。1946 年3 月,中共中央在《關于目前時局及對策的指示》中又進一步提出“統戰工作的開展、爭取和瓦解敵軍的要求”[16]145 。5 月,東北局成立了以程子華為書記的滇軍工作委員會。一整套組織機構的建立、對敵政策策略的落實,不僅為對國民黨軍情況的掌握、對投誠人員的處理奠定了基礎,還進一步為戰場形勢的發展,更好、更多地分化敵方部隊提供了條件。
(二)分化機制:軍事斗爭與政治攻勢相結合
在東北解放戰爭中,軍事斗爭成為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角力的主要形式。在此期間,依托強大軍事力量開展的對敵軍政治工作,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鞍海戰役的實踐證明,軍事斗爭與政治爭取工作的緊密結合,最重要的是分清對象。共產黨對于那些有愛國民主思想的國民黨官兵,通過政治、輿論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心戰宣傳”①,向其滲透政治主張,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欺騙宣傳。這不僅加重了敵軍官兵的厭戰情緒,還使軍事斗爭的效果呈幾何倍增加,達到了削弱反動氣焰、弱化斗志的目的。
軍事目標達成后,對敵軍的政治攻勢也十分重要。鞍海戰役中,一八四師殘余部隊退守到女子中學,第四縱隊敵工部采取喊話的方式,進一步對其進行分化工作,促使他們投誠。在喊話和宣傳過程中也需要講究方法,要盡量采用多種宣傳手段,從效果出發,這樣才能擴大“政治攻勢”的威力。例如,東北民主聯軍在前沿陣地向對方喊話,揭露蔣介石打內戰、反人民的陰謀,宣傳我軍對起義部隊的寬大政策,使敵軍了解戰爭真相,消除對我軍的盲目對立情緒,達到了分化敵軍的目的。另一方面,東北民主聯軍對愿意回家的投誠士兵按規定發放路費、開具證明,對攜槍械投誠的發放獎金,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弱化了國民黨官兵對投誠起義的排斥心理。實踐證明,要想把國民黨軍隊中具有民主愛國思想的官兵解放出來,成為人民軍隊,不能僅僅利用其內部矛盾,還必須采取軟硬兼施的策略,即軍事斗爭和政治攻勢相結合。
(三)瓦解機制:外線爭取與協同發力相結合
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從中央到地方、從各級黨組織到東北民主聯軍各部隊,對國民黨軍開展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外線爭取工作。這對于瓦解國民黨軍軍心,促使敵軍投誠起義起到了關鍵作用。對象不同,爭取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由于國民黨中下層軍官和士兵大多出身窮苦家庭,他們當兵的原因主要有:“其一,出于抗戰熱情;其二,被國民黨抽做壯丁;其三,沒有飯吃;其四,想升官發財。”[17]42 這些原因導致他們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為誰而戰,因此反動的思想也并不強烈,利于進行分化和瓦解。
然而,瓦解工作能否取得較好的效果,取決于爭取對象的思想基礎和爭取時機。抗日戰爭期間,潘朔端在武漢療養時,讀了許多進步書籍,對共產黨的政策有一定的了解。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以“接收”為名,行“劫收”之實,每當從大城市撤退便會蓄意破壞當地車站、碼頭、水電廠等重要設施,這些做法使具有愛國心和正義感的國民黨將領對自己的信仰產生了懷疑。東北局通過利用這些“缺口”和敵軍之間的矛盾,向他們宣傳共產黨的民主和平主張、優待俘虜政策,結合軍事斗爭,說明時局利害,從而迫使他們選擇棄暗投明的道路。這些經驗不僅完善了共產黨的勸降機制,而且也為長春和平解放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四)改造機制:訴苦運動與強化教育相結合
改造初期,起義部隊中不少官兵習慣國民黨軍推行的“人事獨裁”和“經濟獨裁”,反對經濟公開,強調“絕對服從”。東北局要推行“官兵平等原則”“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并不容易。據記載,徐文烈等政工干部通過調查發現,從正面宣傳國民黨“賣國獨裁”壓迫人民,不但與士兵親身感受距離太遠,還與其“正統”觀念相沖突,工作進展并不順利。鑒于此,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華提出“要大膽開放民主,大膽發動群眾,爭取士兵翻身的改造方針,以及‘自上而下的合法斗爭、自下而上的民主斗爭’工作方式”[10]141,決定先從士兵所受的具體剝削壓迫開始,開展訴苦教育運動。訴苦運動是一步一步開展的。“倒苦水”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算細賬”,通過結合駐地附近的土地改革運動,先算“剝削賬”;第三步是“挖苦根”,云南的地主剝削人,東北的地主也剝削人,歸根結底,剝削制度就是勞動人民的苦根。在改造海城起義部隊的實踐中,東北局發現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排序直接影響了教育的效果。在“倒過來講”的過程中,體現了“群眾路線”的思想精髓,找到了改造起義部隊的有效方式———訴苦運動。
參考文獻
[1]金沖及.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戰役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云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54 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戴茂林,李波.中共中央東北局:1945—1954[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
[4]毛澤東選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蔡惠霖,孔維吼.光榮的抉擇:原國民黨起義將領回憶錄:上冊[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7.
[6]楊升華.軍事家羅炳輝[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2 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8]馮治,董連翔.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將領起義投誠述論[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1990(2):64-67.
[9]劉東元.特殊任務:爭取曾澤生、潘朔端起義紀實[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
[10]高戈里.心路滄桑:從國民黨六十軍到共產黨五十軍[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11]謝本書.民國勁旅滇軍風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12]政協云南威信縣委員會.威信走出來的將軍:潘朔端[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13]趙素芳.周保中將軍傳[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1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 卷(1921—1949):下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15]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下冊[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3 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7]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工作教研室.軍隊政治工作歷史資料:第11 冊[M].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董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