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深入挖掘其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價值與潛力,剖析當前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有創新性與突破性的實踐策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石,旨在重塑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深度認知、真摯情感與堅定意志,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全新的理論與實踐指引,助力培育兼具深厚文化底蘊與強烈愛國情懷的新時代青年。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愛國主義;心理認同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96(2025)01-093-05
愛國主義,作為中華兒女最深沉的情感表達,是個人認知認同、情感認同以及意志認同的有機統一體,構成了凝聚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偉大精神力量。在全球范圍內,愛國主義教育已然成為各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將愛國主義教育擺在突出位置,更是在2023 年10 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將愛國主義教育置于更為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1]。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和各類群眾性主題活動組織機制?!盵2]38 由此可見,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借助其凝聚全國各民族力量,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關鍵路徑。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盵3]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前沿陣地,亟待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出發,探尋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路徑與突破契機,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與民族觀。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厚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與精神,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源頭活水。從古老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無不彰顯出個人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價值取向?!抖Y記·儒行》中所倡導的“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明確表達了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的愛國精神[4];而《論語》中“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警句,更是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舍生取義。這些經典語句與事跡,構成了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要義,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與價值指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家庭、學校和社會傳承,塑造了歷代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傳統節日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春節時闔家團圓,凝聚著對家庭和睦、國家繁榮的祈愿;中秋節賞月思鄉,強化著民族情感與國家認同。也常常以愛國故事、英雄人物為題材,在藝術創作與欣賞中傳播愛國精神,使愛國主義在民間文化中得以生根發芽、世代相傳。
二、心理認同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與困境剖析
當下,高校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積極挖掘各類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如各地紅色紀念館、博物館及影視劇中的愛國元素被充分利用于知情意培養。像上海理工大學劉湛恩烈士故居主題館、復旦大學陳望道故居展示館,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原創話劇《錢學森》等,皆通過情景交融提升學生情感認同以堅定其信仰,還有部分高校將愛國主義融入課程,推動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思政元素有機聯動,增強教育實效性。然而,“總體而言,當代青少年的國家認同程度高,但在國家認同及各個維度上存在著年齡、性別、民族、學校類型等方面的差異?!盵5] 這些差異映射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心理認同方面存在困境,亟待深入剖析與解決,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成效,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心理認同,助力其全面成長與國家發展。
(一) 內涵剖析:傳統文化的深度嵌入
在認知認同層面,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典故、經典文獻成為拓展大學生愛國主義認知視野的寶貴資源。從古代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讓大學生明白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到《史記》《資治通鑒》等古籍中記載的眾多愛國事跡,如蘇武牧羊北海十九載守節不屈,展現出對國家忠誠的高尚氣節。大學生通過深入研讀這些內容,能夠深刻領悟國家興衰與個人責任的緊密關系,從而深化對愛國主義的理性認知。同時,傳統節日文化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春節闔家團圓的氛圍強化了對家庭與國家歸屬感的認知,都在潛移默化中豐富著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知架構。
情感認同方面,傳統文化所營造的濃厚家國氛圍,如古詩詞中對祖國山河的深情贊美、對民族苦難的悲嘆,能有效激發大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共鳴。像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深沉的筆觸抒發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與悲痛;岳飛的《滿江紅》中“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激昂的詞句表達出對山河破碎的痛心疾首和精忠報國的壯志豪情,這些經典詩詞極易觸動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心弦。此外,民間藝術如剪紙、刺繡中常出現的吉祥圖案和愛國故事題材,戲曲中演繹的民族英雄事跡,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喚起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進而升華為對國家的深厚情感。
意志認同上,傳統文化中諸如“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堅韌不拔的精神故事,為大學生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堅守愛國信念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精衛鳥銜石填海,明知任務艱巨卻毫不退縮,這種頑強的意志激勵著大學生在愛國實踐中持之以恒、砥礪前行。同時,古代仁人志士在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舍生取義的事跡,如文天祥兵敗被俘后寧死不屈,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成為大學生在面對復雜國際形勢和艱難生活挑戰時堅守愛國初心的榜樣力量。這種源于傳統文化的意志品質,使得大學生在追求國家繁榮富強、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能夠堅定信念,不懼艱難險阻,將愛國之志轉化為實際行動。
(二) 困境剖析:心理認同多維困境
愛國主義積淀于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中,蘊含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憂國憂民、以道事君;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精神力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厚重的歷史底蘊。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向成長在新時代具有鮮明獨立個性的大學生,需直面其現實需求和現實困惑,立足大學生所處的時代特點,解決在現實中遇到的思想困擾、心理困惑、生活困難,厘清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解構帶來的認同困境。愛國主義文化和歷史的厚重感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實感存在的距離,容易導致大學生對愛國主義認知認同薄弱的情況,進而對新時期的愛國產生誤區。
1.認知認同困境。一是認知表面化。僅認識到愛國主義的部分內涵,沒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英雄模范人物進行深刻理解,從而產生對民族英雄存在的懷疑,甚至對我國優秀文化肢解,無法一脈相承理解其中內核。在經濟全球化、數字化背景下,西方國家解構我國傳統文化、滲透西方文化,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塑造負面中國形象、傳播西方理論,致使愛國主義載體模糊,大學生價值觀發生巨變,對于愛國主義的理解不夠深入,存在認知表面化的現象。二是認知片面化。物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人們進入快節奏的生活時代,快閱讀和碎片化的閱讀成為學習思考的主要方式。愛國主義根源于中華民族5000 多年的悠久歷史中,不求甚解、一知半解的閱讀方式,導致對愛國主義的理解不深,缺乏全面深入的認知。愛國主義根源于我國家國一體的思想,發展于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年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具有思想理念上的延續性、時間空間上的延伸性和心理情感的延展性,應全面深入地了解其內涵和特征[6]。
2.情感認同困境。一是現實環境挑戰導致情感體驗弱化。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歷史的。在時代變遷中,大學生的體驗感較弱,面臨著情感淡漠的危機。一是情感體驗上遭受現實環境的挑戰。當今,各種社會思潮涌入國門,暗潮涌動、歪曲事實、顛倒是非。自主性、個性化極高的“95 后”及“00后”因知識經驗與人生閱歷不足,在分析和看待問題時易受其影響。當“愛國無國界”等思想被接受和認同時,就可能導致他們產生愛國標準模糊化的問題[7]。二是多元文化沖擊引發理念認同缺失。多元文化與個性的發展背景下,西方文化中所謂“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吸引大學生,導致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從理念上缺乏認同,干擾引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三是現實環境的變化造成精神認同不足。“90 后”,特別是“00 后”的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生于幸福的時代,物質生活資料得到了極大滿足,對于艱苦奮斗、集體主義精神比較缺乏,反而是過度強調個人利益至上,強調享受主義,缺少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的認知。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缺乏有效話語轉換,單純的灌輸式講解和缺乏創新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被動接受,難以做到對愛國主義精神的情感共鳴,情感認同也會變得消極被動。
3.意志認同困境。經濟全球化加快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也促進了各種觀念的交鋒,價值觀念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特點。大學生現階段正經歷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容易受到各種價值觀念的影響。當今世界,多元價值并存。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很容易接觸到不正確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對愛國主義的曲解,嚴重沖擊了大學生對愛國主義價值的認同和意志力量。此外,西方國家極力推行資產階級自由化,通過文化產品的輸出,把這些價值觀傳播到我國,對我國大學生產生重大影響,動搖了我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歷史虛無主義抬頭,矛頭直指我國的歷史、黨的領導人和人民英雄,企圖進行文化和歷史解構,消磨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容易造成大學生思想迷茫、情感動搖的心理偏差。處于心理生理不太成熟階段的大學生意志力不堅定,易受社會亞文化的侵襲?!胺鹣怠薄皢省薄疤善健钡任幕汲敝鸩角治g消解大學生積極向上、奮斗拼搏的精神培育,異化蘊含奮斗拼搏的愛國主義思想,削減其意志凝聚力。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進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是世界各國教育的必修課?!盵8]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更應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價值觀激烈碰撞下,我們必須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從多個維度出發,既立足中國問題,又要具有國際視野,扎實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其時效性和親和力,增強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心理認同。
(一) 課程創新:打造傳統文化融合的思政金課
在高校思政課程體系里,要深度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打造有文化底蘊與時代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模塊。比如開設“中華傳統文化與愛國主義精神”專題課,梳理儒家“仁愛”“禮義”、道家順應自然與保家衛國、墨家“兼愛”“非攻”等理念中的愛國思想脈絡,剖析其與愛國主義的內在聯系。同時,運用案例教學法,引入“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華為堅守民族科技陣地等案例,讓學生在古今對比中,領悟愛國主義的時代內涵與價值。
一是愛國主義在內容上要堅持“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在對愛國主義內容進行設計時,要取之日常,符合時代,融入情境,進行時代語境轉化,推進創新性發展。例如,典型教育法就是通過典型代表的思想、行為、品質呈現,對教育客體實現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的教育實踐中,典型的選取往往離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過于遙遠,有疏離感,可效仿的難度也較大,教育效果差強人意。典型應來源于生活,有生活實體和觸感,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能提升愛國教育的效果。例如,高校在開學典禮或畢業典禮時,邀請優秀校友回校講話,用自身經歷激勵大學生的愛國情感;開展榜樣就在身邊活動,用身邊大學生的生動案例,作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
二是要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實現五個轉向,即從“灌輸”走向“滲透”,從“傳統”邁向“現代”,從“漫灌”過渡到“滴灌”,從“被動”變為“主動”,從“說教”轉變為“體驗”,要注意體現大學生在愛國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6],提升認知認同。在進行灌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應予融入滲透性教育。通過對引發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的愛國主題講解和現場答疑,結合“案例分析”“師生互換角色”“頭腦風暴”等形式把理論講清楚講透徹,幫助學生從理性和感性角度去分析認識社會中出現的對愛國主義的曲解。善用互聯網推進愛國主義教育融媒體化,打造移動的愛國主義課堂,加強愛國主義的理論認知。
(二) 文化育人:營造文化多元融入的愛國情感培育矩陣
黑格爾認為,人類的行動都發生于他們的需要、他們的熱情、他們的興趣,并且是一切行動的唯一的源泉。情感作為人類活動的導向動因之一,甚至會決定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愛國情感并非與生俱來,而是與后天教育和環境熏陶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在教育熏陶和環境潛移默化下增強對祖國的認同和榮譽感。感性認同教育是用“初認知”啟蒙人[9]。因此,深刻把握大學生的話語特點,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日常語境,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情感認同成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應然要求。
一是要針對當下,融入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代同頻,將課堂上、書本中的話語轉化為激發大學生心理認知與情感認同的時代話語。例如,將新民主主義時期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轉化為“強國有我,請黨放心”的時代話語。二是要融入線上。當代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要積極利用大數據、區塊鏈,找到愛國主義教育和網絡話語的結合點,用符合大學生認知習慣和情感需求的網絡話語達成愛國主義教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大閱兵結束后,“周總理,飛機不用再飛兩遍了”這句話引爆熱議,可以以此為契機,激發大學生的興趣,提升其自覺了解歷史,凝聚強烈的愛國之情。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搭建“體驗課”“行走的思政課”,在生活酸甜苦辣、國家成敗得失的感受中增強教育的“現場感”,提升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三是要融入個體。以大學生為主體,運用“對話式”話語方式、情理交融的交互形式,實現情景交融、情理結合的互動。四是愛國主義教育要融入大眾。將抽象枯燥的道理生活化,通過大學生樂于接納的方式,如短視頻、動漫畫、影視劇方式進行交流。例如,熱播劇《覺醒年代》《西北歲月》等成功“圈粉”大學生,這些高質量的作品可以在知、情、意三個維度對大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沖擊,喚醒其愛國情懷。
(三) 實踐拓展:推動傳統文化與社會服務結合
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理論、情感認同,更要轉化為堅定信仰凝聚全國力量,成為大學生的精神支柱,科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必不可少。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規范,進而提升其意志認同,是激發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保障。
一是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大學生社會公德修養中。社會公德作為大德的表現,是社會群體約定俗成地得到普遍認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內含著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協調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6]。愛國教育融入社會公德修養中重點就是要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愛國主義本身就包含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二是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中。職業道德是個體在實踐中從事職業活動所遵循的行為準則與規范,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熱情服務、奉獻社會等職業道德得到廣泛認同。其包含著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工作、人與生活的關系,需要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勞動觀與幸福觀作支撐。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在對其進行職業教育時,務必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三是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大學生個人品德養成中。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個人品德養成中,提升其在品德塑造中的作用,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養成良好個人品德。
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激發全國各族人民力量的過程中,面臨著文化解構、多元價值觀沖擊、惡意抹黑的現實困境以及時代語境困境,要把握時代脈搏,提升知情意認同,外化于行,深化愛國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J].求是,2024(19):4-16.
[2]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4.
[3]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EB/OL].(2019-11-12)[2024-11-20].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49284.htm.
[4]張云斌,黃珊,樊成梅.活用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師德師風建設[J].四川教育,2024(2):39-40.
[5]鄭航,顏小芳.青少年國家認同及其教育:困境與對策[J].當代青年研究,2015(4):5-12.
[6]章少哨,夏小華.心理認同視域下紅色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賾[J].教育探索,2023(10):78-82.
[7]徐國正,劉文成.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挑戰、原則與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2(3):102-109.
[8]習近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24-08-31)[2024-11-12].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08/31/c_1130197120.htm.
[9]蒙一鳴,何博.認同視域下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內在機理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4(4):113-119.
責任編輯:桂峰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