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闡述了中國傳統道德規范“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經濟倫理準則的可能性與可行性?;趯Α拔宓隆钡膬群c內在邏輯的深入分析,以及對其在現代性背景下進行的傳承、轉換和豐富,論證了其指導經濟領域的引領性、合理性、規約性、明智性、實踐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探討了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經濟倫理準則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倫理準則;五德;市場經濟
中圖分類號:B82;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496(2025)01-086-07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40 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得到很大滿足。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并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1],并且要“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1]。這種充滿人道主義精神與和諧精神的現代化追求,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又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因此,本文基于對中國傳統道德的傳承與弘揚來論證中國式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道德建設、道德準則的設定、道德規范的實施等問題。
一、現代化建設中經濟與道德孿生相伴
現代化建設必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提到經濟領域,道德就是無法回避的話題。經濟與道德,在學界通常把它們劃歸為兩個領域———經濟學和倫理學,把兩者的結合叫作新興的交叉學科———經濟倫理學。那么,這兩者真的可以分別對待嗎?它們真的是兩個可以分立的領域嗎?
中西方因地域與文化傳統的差異,關于經濟的概念有所不同。從字面來看,“經”有打理、梳理與經營之意,“濟”則表示救助、齊備與供給。經濟在本質上關乎資源的處理,一方面體現在資源有限的情境下進行生產、管理、分配與使用;另一方面涉及經世濟民,即從國家、民族和社會層面開展資源的供給與分配,以保障國計民生。關于道德的本質,有一種說法是“得”之“道”。如何能夠得到,要依據德性德行。道德本身就是調節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的準則和規范。因此,經濟與道德兩者本質上是有趨同性的,都涉及利益的分配,甚至可以說,道德在經濟中得以存在和成就,經濟在道德中得以維系和運行。
在經濟與道德的關系上,西方學界曾展開關于“經濟到底需不需要道德”的討論。有的觀點認為,經濟只是經濟,它是內在具有自我規律的社會現象,它的存在和發展是用商品和數據來表述的,甚至從經濟學中衍生出一門交叉學科———經濟數學。19 世紀70 年代,西方經濟學界興起邊際革命,經濟學開始轉型。學者們用嚴密且客觀的數理方法分析經濟,創建西方經濟學的學科體系。因此,經濟人的理性因素占據主導,經濟在一定程度上與人文和道德是分離的。邊際革命所帶來的數理分析方法雖然使經濟學在形式上更加嚴密客觀,但在追求經濟效益和構建數學模型的過程中,往往假設經濟活動主體為理性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體。這種假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經濟活動中的社會公平、道德責任等因素,而在實際經濟運行中,這些被忽視的因素又會通過市場失靈、貧富差距等問題凸顯出來,從而引發人們對經濟活動中道德因素的重新思考。20 世紀30 年代美國興起凱恩斯主義。凱恩斯論述了關于需求管理、充分就業的問題,成為宏觀經濟學的創始者,他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這種宏觀的視角和政策主張已經開始超越經濟學科的狹隘定義,國家整體經濟的運行和發展被放在重要位置,倫理的意蘊彰顯。1998 年印度人阿瑪蒂亞·森以其對福利經濟學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一生關注民眾的生存權利,期待社會能夠以公平、正義、積極、自由的方式實現人民的幸福生活。20 世紀后半葉,許多勇敢而有良知的學者將由美國企業家和商人的貪心導致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命安全問題公之于眾,引發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其后,越來越多經濟領域的違法與不道德行為被揭露,經濟與道德的經濟倫理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促使了經濟倫理學的誕生。
經濟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說明經濟是需要道德的。首先,經濟領域涵蓋資源的生產、分配、消費等環節,資源涉及人的基本生存和未來發展,經濟領域必然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糾葛?!榜R克思主義認為,經濟關系實質上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這里的利益是指處于不同生產關系、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們,由于對物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種利害關系?!盵2]經濟領域中人們之間的利害關系有上下和平等兩種,上下經濟關系容易產生剝削壓榨,平等經濟關系容易產生爭奪和欺騙。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就是道德產生的基礎,利益泛濫需要道德約束。其次,經濟領域附屬于群體領域,群體領域有趨于穩定與和平發展的需求,實現美好社會一直是群體領域的社會理想,因此,經濟領域既有實現大同社會的平均和關懷的理想,也有叢林法則下的競爭與沖突。不同的經濟理想構建不同的社會制度,崇尚不同的社會道德。最后,缺少道德規約的經濟領域會導致社會經濟活動的無效成本飆升,矛盾沖突頻發,整個經濟系統和社會群體系統的崩塌,經濟生活陷入困境和人類信任體系崩潰。經濟體系產生的同時,道德建設也應運而生。
二、“五德”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倫理準則的必然性
既然現代化建設中經濟與道德難解難分,人們總要選擇更合適的道德準則和規范來規約經濟領域中的思想與行為。對于相對宏觀的經濟倫理原則,可以用“真善美”這種中西方通用的三大理想作為標準,以功效真實而不斷趨于完美無缺的商品質量滿足人類真正的多樣的生活需求,形成多彩的生活與世界。但是,具體怎么做,依據什么準則來指導、評估、監督經濟領域里的人、事、物,就需要更細致更有落地性且內蘊著邏輯的道德準則?!叭柿x禮智信”這“五德”在中國歷經了漫長社會系統的篩選與檢驗,形成了相對完備的邏輯架構,是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且影響深遠的道德規范體系,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關鍵文化基因,易于被人們理解和接納。并且,這五個德性涵蓋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規范、道德認知以及道德踐履等五個層面。
第一個系統論述道德本質的中國古代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老子深刻揭示了道德的本質并非刻意為之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內在境界。這種對道德本質的理解為“五德”體系中道德層次的劃分提供了哲學基礎,引導人們超越形式上的道德追求,回歸到自然、本真的道德狀態,從而更好地把握“五德”中各德目在道德實踐中的內涵和相互關系。“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為什么人會失去上德?是因為人不知不智,人的欲望開始增長和泛濫,人努力地維系德性,保持仁愛的一體性,難以做到時,就用“義”來督促,“義”也不起作用時,就用“禮”來規范,不遵守“禮”的后果就是受到暴力懲戒。道、德、仁、義、禮的層次顯而易見。人的欲望構成社會生活,尤其是其中的經濟生活,道德準則和規范也就在社會經濟生活的矛盾中產生。孔子提出“仁者愛人”,用“仁”作為道德的內核,強調“禮”,試圖用維系社會秩序的等級道德規范來重新建立和平的國家。孔子的理想在動亂年代注定是失敗的,但是他所倡導的君子人格理想卻被傳承下來,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和財富,也是儒商的源頭。日本的商業之父澀澤榮一以儒學的“ 義利合一”為核心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創作了《論語與算盤》一書,主張把《論語》作為經商和處世的指導思想。孔子的“仁禮”偏重道德情感和道德規范,而孟子發現實施仁政非常難,于是強調意志力的“義”。孟子提出性善論的“四端說”,想從道德本體論的視角論證四種道德的天生性:“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泵献硬坏J為這四種德性是人天生就有的,還按照“仁義禮智”的順序明確地排列出來,并且以其“固有”的本體地位建立了儒家道統的道德準則基礎,也是“五德”的初期形成(漢代董仲舒把“信”德加入其中,成為完整的“五德”)。戰國時期的荀子提出性惡論,他倡導“禮法并重”“法之經,禮與刑”?!岸Y”不僅是道德規范,還是政治管理的制度規則。荀子將道德規范和道德踐履放在重要位置,強調道德教化和道德實踐的落地性,道德教育有了比較完整的體系。先秦思想家們提倡和論述道德思想及道德規范,其目的就是為了社會秩序的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寧幸福。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秦漢之后,中原大地又一次實現了統一,道德規范在和平年代和專制統治下又有了用武之地。漢代董仲舒繼承發揚了儒家倫理思想,把“信”德和“仁義禮智”四德并列,形成了“仁義禮智信”的“五德”規范,并稱為“五?!薄KJ為“五?!笔墙y治者和百姓都需要具備的道德品質,尤其是君主要以身作則,用“五常”來治理國家,也用“五?!眮斫袒傩铡KJ為“仁”和“智”的聯系密切,只有擁有足夠的智慧,才會懂得“仁”的重要,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道德踐履是密不可分的。到了宋代,儒學大師朱熹提倡“天理”和“三綱五?!保选拔宄!鄙仙健疤炖怼钡母叨取<热蝗酥杂捎钪嫣炖矶脕?,那么人之性的“五?!本褪亲匀欢坏摹_@樣,就把“五?!敝露橛钪姹倔w論的層次,成為禁人欲的天理。因此,在封建統治的漫長時期里,“五德”一邊發揮著重要的道德規約作用,一邊累積著人們對它的負面看法,到民國時期,“五?!备叭V”一起成為被批判的對象?!拔宓隆苯洑v了浮浮沉沉,在當代它又開始煥發新的朝氣,重新被人們認識、解讀、分析和傳承,并以更容易被人們理解的方式融入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
三、“五德”的內涵及內在邏輯
(一) “五德”在“五行”表意中的鮮明含義
“五德”作為道德準則和規范是具有抽象性的,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和學者必然會通過形象化的方法去論證和推廣“五德”。東漢班固在《白虎通》中,將“五行”和“五德”與人的五臟相對應,以天人合一的視角進行論證。他認為:“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東方者,陽也,萬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葉。”[3]384“肺者,金之精。義者斷決,西方亦金,殺成萬物也?!盵3]384“心,火之精也。南方尊陽在上,卑陰在下,禮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銳也?!盵3]385“腎者水之精,智者進止無所疑惑,水亦進而不惑。”[3]385“脾者,土之精也。土尚任養,萬物為之象,生物無所私,信之至也?!盵3]385 人將自己身體的五臟和每天生活其中的自然五象與“五德”聯系起來,更容易理解和相信其中的含義。
樹木是綠色的,寓意生機勃勃,代表“仁”的道德目標;道德目標的實現需要人的選擇和堅持,所以用金的寓意代表“義”的道德意志;道德目標的實現還需要人們行為的常規化和衷心的維系,形成火之“禮”,代表道德規范;制約的禮儀和制度需要落到實處,即“信”,以土的寓意代表道德的信守;踐履過程需要堅守合宜的準則,不為富貴權勢所侵,擁有智慧和清明的決斷,即水一樣深刻、清澈而靈活之“智”,代表道德認知和道德智慧,以此可以讓“仁”繼續得以生發。
(二) “五德”的內涵
“仁”著重探討兩人及兩人以上關系中的相處之道。身處多人關系中,需設身處地感受他人,在利益糾葛與矛盾沖突時,踐行“克己復禮”,秉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叭省笔且环N謙讓、勇于犧牲且致力于成就他人的愛,在社會層面,體現為對家人的孝悌、對君主的忠誠、對民眾的誠信以及對他人的關愛。
“義”的源字“義”是“羊”在上,下邊是人手持戈。上面的“羊”,其第一種解釋是基于字形結構的,“羊”字上邊兩點左右均分,中間部分左右對稱,在古代文化語境中,這種對稱結構常被視為公平的象征;其第二種解釋是作為祭祀之“羊”,體現了古人對神靈或祖先的信仰,而這種信仰在社會道德層面延伸出對“義”的尊崇;其第三種解釋是代表利益,包括可食用的美味以及維系生存的權益,表示“義”與利益的合理獲取和維護?!傲x”字的下邊是持戈的武士,也可以是“我”的意思,原意是為了公平(或信仰、利益)而戰斗,對個人則是我為公平(或信仰、利益)而戰斗。公平也好,信仰也好,利益也好,在原始社會,都有一個根本的出發點:為了美好的東西而戰,也可以理解為用武器維護善的利益。因此,“義”是比較剛性的詞。孟子不但“仁義”并提,還使“義”內化,即“義務心”和“義務感”[4]231。
“仁”與“義”的關系是如何通過“義”實現“仁”?!叭省钡膶崿F需要意志和勇氣,需要“應該”的選擇意志?!叭省蓖鶑娬{付出,而人性最吝于付出,人天生的缺失特點是具有占有性和不完滿的感覺,慣于通過索取來獲得滿足感。每個人都渴望從別人那里得到“仁”,而自己則需要克服人性對“仁”的反向天性,沒有“義無反顧,仗義執言,義不容辭,大義凜然”的精神,就很難克服人性內在的局限性。說到義氣,人們很容易想到“兩肋插刀,義薄云天”,不過“義”的內涵不僅僅是這一點。當然,從古至今,除了為國家民族的大義,還有企業內部管理的應該與適宜,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情誼和友誼,個體修煉自己的意志之力。因此,“義、宜、誼、意”都是“義”的含義。大義的“應該”以“義”為上,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而“宜”則比較溫和,取自保和犧牲的平衡點,所謀求的可能是基本生存、發展機會,也可能是一個公正公平的機制。“義”的特點屬于金的銳氣。
若從五行屬火的角度理解,“禮”具有火的特性。其熱情的特質表現為儀式、禮儀和禮貌,用于天人交往或人際交往;其熱的層次與熱灼效果體現為嚴格的規矩和規范,不容私情;其熱量特征則展現為外在的絢麗形式?!岸Y”更多側重于外在規則,是從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向道德規范層面的過渡。
明智而了知。“智”具有水的特點,無孔不入,可以深邃寧靜,也可以波瀾壯闊;可以小溪潺潺,也可以飛流直下。在處事過程中,人能達到什么樣的深度和境界,取決于其擁有怎樣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
人言可憑否?說的話,許的諾,能夠付諸實現嗎?“信”則是道德踐履的層面。“誠”為內,“信”為外。內在對天坦誠、對人坦誠,外在堅守承諾、履行約定?!靶拧笔堑赖麦w系中最落地的環節。“仁義禮智”偏于內在的思想斗爭和抽象的規范制定,“信”則決定了前面四者的有效性。
(三) “五德”的內在邏輯
“五德”之所以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在于“仁義禮智信”這五個道德準則各司其職、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且邏輯連貫。“仁”是愛人和以人為本,這是出發點。一切人類活動都是為了人的存在,沒有這個出發點和根本點,其他道德的存在就沒有了源頭和動力?!傲x”是義氣和意志,它是對“仁”的堅守,對愛和利益給予公正、無私的守護,對“應該”的意志堅持。沒有這種公正的意志力,“仁”的大愛難以推動。“禮”是制度和禮儀,是對仁愛的尊重和表達,是合宜性的制度規范?!叭省笔前l自內心的情感,“義”是決定動向的意志,它們都需要付諸實踐,“禮”恰恰完成的就是這個關鍵環節?!叭柿x禮”由內而外,由主動到被動,由原則到規范。但是,后人往往拘泥于外在的“禮”,而忘記了或者拋棄了內在的“仁”。外在的形式如果不能表達和達成內在的仁愛, 這種“禮”就失去了靈魂和真正的目的?!拔宓隆敝械摹爸恰卑腔邸⒙斆骱团袛?。它是對“仁”的認知深度,對“義”的是非抉擇,對“禮”的遵循和改革。有智慧才能明了“仁”的重要意義,知道“義”的堅守,而不會短視和急功近利,并且活用“禮”的規范和形式?!拔宓隆敝械摹靶拧笔钦\信和信用,是對“仁義禮智”的踐履,是履行承諾的責任,不能因為小利、近利、自利、短利而放棄“仁義禮智”的準則,這是為人處世之道。不能踐履的德性是空的言談,是海市蜃樓。一個人只有真正尊重和實現德性才是真正的道德典范。
四、“五德”基于現代性和平等性的轉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大特點就是經濟主體和生活主體的個體化,這種個體化體現在法律身份上和生活安排上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平等性。人們可以公開地謀取自身的利益,也可以明確地幫助別人獲得應得的利益;在矛盾和競爭中追求公正,在社會中也會有奉獻的義務和責任;禮儀不僅是人際交往的面子工程,更是約束各方行為的規范制度,同時也是拓展人際的公關方式和運行管理體制;“智”是判斷是非的智慧,但前提是充分了解信息,從而作出決策,并突破道德界域而培養創造能力;“信”在市場經濟中是最重要的道德操守,失信成為市場經濟的主要失德行為。因此,可以建立信用機制,打造信用平臺,從內外兩個方面建設誠信道德。
第一,“仁”的轉變?!叭省笔且磺行袨榈恼嬲齽恿?,在現代社會中不僅表現為愛人,還要愛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認知不斷深化,個體意識逐漸覺醒。在現代社會背景下,“仁”的內涵從傳統的人際關愛進一步拓展到對個體生命全面發展的重視,包括對自身需求的合理滿足以及對自然萬物的尊重,從而形成人道主義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第二,“義”的轉變?!傲x”是堅定地秉持“應當如何做”的意志。在現代社會,要堅守公平公正,依據公平原則行事,保障個體獲得合理回報與機會,構建公平環境;還要堅持義務奉獻,無論是個體受內在道德驅動,積極投身公益,還是個體受外在社會規范約束,履行應盡義務,都是共同推動社會在公正與奉獻中發展。在中國傳統道德中,“義”側重于責任性和強制性,而在當代社會,它是對平等主體的公正對待,對人心欲求的平衡把握,對貢獻社會的義務付出。第三,“禮”的轉變。中國一直是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國家等級制的禮儀尤其嚴密繁雜,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內在也發生了變化。例如,公關的方式更多了,有些不是為了走親訪友,而是為了謀求名利。規范的制定不再主要服務于等級階層,而是為了平等的民眾和群體的管理。第四,“智”的轉變。在國際競爭越發激烈的今天,智慧指的是做人的智慧,是關鍵時刻對道德的透視和選擇,還包括對未來發展的預測、謀略和判斷。在科技強國的大背景下,創新和創造成為最新的名詞,也是提升國家科技水平的關鍵。第五,“信”的轉變。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沖擊下,曾經“小圈子” 的人際關系被打破, “殺熟”“ 欺騙”“假冒偽劣”等現象偶有出現,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一定的危害。為應對這種情況,制度建設被提上日程。契約、合同、法律效力、信用評估、查詢數據平臺都成為維系信用的外力,以此減少和解決貪欲造成的矛盾糾紛。
五、“五德”作為經濟倫理準則的意蘊
(一) “五德”作為經濟倫理準則的含義
可以用一棵“五德”之樹來闡明“五德”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爸恰笔秦灤┤珮涞?,也是“五德”之樹的統帥。有了智慧,人們能對道德本身有深刻的認知,遵守道德、守住本心,有了足夠的智慧智力,才能認清前路,保持正確的狀態?!?信” 是樹的根, 人無信不立, 樹無土不固。“信”是社會穩定的磐石,也是經濟體系順利運行的保證?!叭省笔莿恿C制,有了維系生命和發展生命的人道主義目標,樹才能有茁壯成長的激情。“禮”是強大的生長助力,如陽光、如火,是溫暖、是蓬勃。在成長過程中,總有各種不足、阻力和誘惑,“義”就是那把尖銳的修剪刀,修剪掉不合適的枯枝,確保樹木合宜的生長方向和規模。
誠信之所以成為經濟的基石,是因為誠信守諾的背后是人們需要的安全、平等和尊重,是守信者人格的力量。守信者可以管理并抑制自己人性中的貪婪,讓別人相信自己不會因為更多利益的誘惑而讓合作者或者顧客承受意料之外的損失。只有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之基,人們才會愿意與之交易?!叭省钡膭恿υ谟冢瑹o論是生產者還是銷售者,都有義務為員工、顧客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最大的貢獻。一個管理者,如果不能把員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那么員工就沒有工作的動力;一個商家,如果不能把顧客的滿意放在第一位,那么銷售就會停滯;一個企業,如果不能把國家需要放在第一位,那么未來發展就會受限?!岸Y”的人際交往方式也在不斷豐富。人的平等性要求對人的尊重,而禮儀是表達尊重最直接的方式。做人之后再做事,只有先獲得人際的好感,才能實現人際之后的交易。在自由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人們時常面臨一些誘惑,如制假、賄賂等。堅守道義,無疑是對人性的嚴峻考驗。這便要求人們具備敏銳的智慧和洞察力,洞察社會、形勢、他人及自身,且需洞察入微。唯有洞察透徹,才能思考周全,進而作出最優決策。
(二) 經濟領域中失德的原因
既然道德準則在經濟領域如此重要,為什么人們常常難以遵守?可以用反推法來分析。為何有人不守仁?因為自私自利,唯我獨尊,不歷世情,不接天道。為何有人不守義?因為心志品格不堅定,不能經受住考驗,在選擇中放棄良知良心,唯利是圖。為何有人不守禮?因為利益誘惑,目中無人,投機心態,恣意妄為。為何有人不能智?因為利欲熏心,心智不明,信息短缺,選擇捷徑。為何有人不守信?因為仁心不足,意志不堅定,目光短視,規范不到位。由此可知,其中的核心原因是不能經受住利益的誘惑和意志的考驗,沒有足夠的智慧保駕護航。
(三) 經濟領域中“五德”彼此的聯系和影響
做到“五德”的德性要求,是很難的。有人認為,能具備一兩個德性就不錯了,有三個以上的德性就足夠了。其實,“五德”一個都不能少,少一個環節都會使道德效果大打折扣。五個德目的發展狀態不同,有高有低,互相彌補,但是缺少任何一個德目也不行。例如,憑借“禮”的熱情交際成功招攬一筆生意, 然而若未能堅守“義”,受小利誘惑而以次充好,最終失信于人,損害了“仁”所代表的對方權益,后果可想而知,需進行賠付、面臨訴訟、信譽掃地,從此失去合作機會,甚至在行業內聲名狼藉。因此,只有保證“五德”的每個環節都得以實現,才能真正成為成功的經濟主體。
(四) “五德”作為經濟倫理準則的意義和價值
發展經濟的初衷是為了保障人類的生存與推動社會的發展,實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物質以及金錢,僅扮演著工具和載體的角色,其本身并非人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道德具有內在的精神價值,它不但形成特定群體和社會成員的群體精神,例如民族精神,還可以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目標體系,為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理想前景提供努力方向[5]61。唯有深刻領悟這一根本要義,才能持續不斷地進行自我審視與自我提醒。以“五德”的標準嚴格要求并反思自身,從而避免迷失方向,不致忘卻根本;杜絕過度貪婪之舉,不做違背良心之事;避免損害他人利益,防止陷入目光短淺的境地,更不會見利忘義。這些不僅是取得商業成功的關鍵要素,也是做人得以成功的核心要義。
為此,“五德”作為經濟倫理準則是需要大力倡導和弘揚的,法律對不法經濟主體的制裁是有力的,但是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不可能時時刻刻訴諸法律,道德準則才是發展人的內在品格、減少社會交易成本、營造良好經濟發展氛圍的最好選擇。要通過制度建設、文化傳承和教育引導等多種途徑,推動“五德”在經濟領域中的實踐應用。例如,國家信用平臺機制的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勞動法的補充修改、慈善事業的發展、企業文化的倡導、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思政教育在高校及社會面的普及和深化等。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相關的經濟倫理準則相匹配。中國傳統“五德”經過現代性的轉換,可以很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其引領性、合理性、規約性、明智性、實踐性和其內在的嚴密邏輯性成為經濟領域的道德準則。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應用,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將發生巨大變化。“五德”在這種新經濟形態下,需要與新技術融合發展,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與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并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輔相成的現代化[6]。例如,在智能生產中,如何通過“仁”的理念確保新技術服務于人類,避免技術濫用對人類造成傷害;在大數據營銷中,如何依據“信”的準則保護消費者隱私和權益。要不斷探索創新,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經濟倫理教育體系,加強跨學科研究,從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視角深入研究“五德”的內涵和應用,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經濟倫理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1).
[2]劉海軍.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國家—社會”關系的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2024(12):8-15.
[3]陳立.白虎通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4.
[4]何懷宏.良心論:傳統良知的社會轉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5]李德順,孫偉平.道德價值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6]龔天平,吳銀霞.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人文經濟學價值新論[J].江蘇社會科學,2024(6):19-27.
責任編輯: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