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并舉,構成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國家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要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在其他課程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職業教育緊密對接崗位需求,與勞動教育結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進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然而,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仍存在著重視程度不夠、融合形式單一等困境。尤其是在“五育并舉”背景下,“五育”割裂、融合度不高、評價形式單一的問題更加凸顯。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課程實踐性強,迫切需要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技能人才,融入勞動教育具有高契合度和可行性。因此,探索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食品類專業教育融合模式創新,對推動勞動教育從“形式融入”走向“內涵升華”,實現“五育并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高職食品類專業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必要性
1.1 勞動教育是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落實立德樹人的必然需求
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當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亟需提高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事實證明,通過勞動教育,可有效提升食品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學者基于食育志愿服務開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利用專業技能為居民提供志愿服務,使學生職業素養得到顯著提升。還有學者構建“勞動教育+專業教育”的食品原料學課程體系,加強了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和勞動素養。此外,在食品加工相關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從而滿足行業需求。
1.2 勞動教育是高職食品類專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路徑
食品行業關乎國計民生,伴隨行業的轉型升級,迫切需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勞動教育,強化學生的勞動體驗,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并將所學技能內化為職業能力,有助于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高職院校雖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但傳統教學常陷入“重理論輕技能”或“實驗指導書式”的機械化訓練,學生缺乏對技術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突發問題處置等綜合能力。勞動教育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對接“從農田到餐桌”食品加工全產業鏈,引導學生沉浸式參與配方設計創新、成品質量檢測、膳食營養配餐全過程,可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解決技能培養與行業需求脫節的現實問題。以開展規范化技能訓練,如無菌操作標準流程為例,通過高頻次反復訓練,學生將操作要點內熟于心,從而顯著降低人為差錯概率。這種能力建構對保障食品安全意義巨大,更是突破“會操作不懂原理、懂原理不善應變”人才困境的關鍵路徑。
1.3 勞動教育是高職食品類專業實現“五育并舉”的實踐橋梁
在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新格局下,食品類專業肩負著培養“舌尖上的守護者”的特殊使命。勞動教育不僅具備實踐育人的獨特功能,更在本質上蘊含著“五育融合”的內在關聯,其多維度的教育特性使其成為實現全面育人的天然載體。高校在培養全面發展的食品專業型人才的過程中,必須要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構建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專業教育”模式,通過勞動教育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如在焙烤食品生產技術課程中,須同時兼顧學生的技藝訓練與美學素養提升,將食品之美與勞動創造性相結合,使美育目標得以在具象化勞動成果中顯性化。
2.高職食品類專業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2.1 課程嵌入表層化:“勞動+專業”系統融合不足
當前,高職食品類專業勞動教育普遍存在課程嵌入表層化問題。多數院校雖在實訓課程中設置勞動環節,但多停留于簡單操作演練、實驗室衛生打掃等簡單勞動層面,未能形成與食品安全管理等核心技能的深度關聯。同時,勞動教育內容與食品企業真實需求脫節。例如,在“雙碳”的新時代背景下,學生除應掌握設備操作技能,還應具備能耗控制、廢棄物處理等綠色勞動素養,但多數專業課程并未嵌入此部分內容,導致學生難以適應行業轉型升級。
2.2 資源協同低效化:校企-師資-設備聯動不夠
高職食品類專業勞動教育面臨資源整合不足、資源協同低效化的實際問題。一方面,校企合作多局限于頂崗實習等淺層互動,缺乏基于真實生產場景的協同育人機制。另一方面,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亟待提升,仍有部分專業教師缺乏食品行業一線勞動經驗,導致教學案例脫離真實生產場景,難以融入行業最新技術標準與倫理規范。此外,部分院校實訓室仍在使用傳統或手工作坊式小型設備,未對接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進行全面升級,無法模擬現代食品工廠的智能化生產環境。
2.3 評價機制片面化:“技能+價值引領”導向失衡
當前,部分院校現有勞動教育評價體系過度側重技能考核,而忽視勞動倫理與職業精神的培養。具體表現為“三個脫節”:一是評價維度與勞動本質屬性脫節,即過度關注顯性技能而忽視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內化;二是行業標準與教學考核脫節,未將低碳理念等轉化為可操作的評估指標;三是企業需求與培養過程脫節,僅有少數企業深度參與課程評價設計。以食品加工類課程為例,部分院校考核方案中關于食品加工技術、成品質量的考核評分占比較高,而副產品綜合利用、能耗效率等指標所占比例較低,導致學生忽視可持續發展等社會責任要素。
3.“五育并舉”視域下食品類專業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創新融合模式
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處理好五育之間的關系,發揮勞動育人的真正作用。在設置勞動教育目標時,要強調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高職食品類專業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現狀分析,課程內容、資源協同、評價機制方面的問題凸顯,從以上維度入手,系統構建“勞動+”融合創新模式,可有效解決當前人才培養困境,提升育人效果。
3.1 重構“勞動+”專項模塊課程體系
在課程內容重構上,構建“勞動+”專項模塊,將勞動教育嵌入食品類專業核心課程,以項目式學習驅動“五育融合”。基于“崗課賽證”融通,以儀器分析、焙烤食品加工技術等專業課程為基礎,設計以“從農田到餐桌”“從傳統到創新”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模塊。如在勞動周設置“食品全鏈路檢測”“傳統食品工藝創新”“創意西點制作”等模塊,將勞動技能訓練與專業知識應用緊密結合。以“創意西點制作”模塊為例,模塊對接全國職業技術院校在校生創意西點技術大賽,學生需基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糕點、面包衛生規范》(GB 7099-2015)等國家標準完成產品制作全流程。學生需完成原料篩選(樹德:食品溯源與誠信意識)、配方設計(增智:營養配比與化學穩定性計算)、工藝優化(勞育:標準化操作與能耗控制)和美學呈現(美育:造型設計與色彩搭配),最終通過體力勞動(強體:通常連續8小時生產實訓)完成作品輸出。在此過程中,通過“四階遞進”項目式學習實現“五育融合”。一是任務驅動,以企業真實需求為起點,如低糖翻糖蛋糕開發,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政策要求,強化社會責任意識;二是學科交叉,結合《食品化學》課程知識,解析乳化劑作用機理,運用《食品機械與設備》原理調控烤箱參數;三是價值內化,通過品質控制、反復訓練培養工匠精神;四是成果轉化,依托校內實訓平臺進行小范圍產品商業化試制,在包裝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開展美育。實踐證明,通過該模塊的勞動實踐,學生勞動素養顯著增強,其中,團隊協作與創新應用評分增值明顯。上述內容重構基于“勞動載體化、載體項目化、項目課程化”的閉環設計,使五育目標在具象化的勞動場景中實現有機統一,為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創新路徑。
3.2 搭建“校企社”“三維聯動”實踐平臺
搭建“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園區-社區服務站點”“三維聯動”的協同育人平臺,強化勞動教育生態體系建設。首先,在校內平臺建設中,深化產教融合,提升校內實訓基地的數量和水平。如校企共建“食品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等平臺,構建沉浸式實訓空間。學生通過輪崗,完成從原料驗收、標準化生產到產品追溯的全流程實踐,實現勞動態度培養、技能訓練、樹立責任意識等多維目標,技能水平與崗位適應能力顯著提升。其次,強化與校外企業園區的合作。學生通過“訂單班”“頂崗實習”等方式參與企業HACCP生產線管理、食品安全巡檢等崗位實踐,強化職業勞動技能。例如,茂名職業技術學院與佛山市海天(高明)調味品有限公司,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與中糧面業有限公司開展“訂單班”培養,將核心勞動技能納入課程標準,企業導師現場指導教學,實現技能顯著提升。
此外,在社會服務層面,構建“專業勞動+公益服務”雙驅動機制。拓展社會服務場景,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開展“營養宣教”“反食品浪費宣傳”“你點我檢”等志愿服務,將專業勞動與社會責任結合。以“營養宣教”為例,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食品專業開展“銀發膳食計劃”,學生團隊運用營養配餐技能,針對老年群體的飲食健康問題開展實踐活動。項目自開展以來,通過與多家知名餐飲企業合作,建立了多個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平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深入了解老年群體的飲食需求和健康狀況,學習并實踐老年膳食的制作和營養搭配技巧,為社區老人建立個性化健康檔案,研發低GI食品,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中。不僅培養了學生扎實的專業技能,還增強了其社會責任感和關愛老年人的意識。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依托校內農產品檢測中心,面向校內餐廳、校園周邊菜場、地方農戶合作社等開展“你點我檢”公益服務。學生參與取樣、樣品預處理、上機檢測、結果分析、出具檢測報告等檢測全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有檢測員、監督員等真實身份認同感,更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實現技能與職業素養雙增值。因所完成任務均對接真實崗位需求,學生所學即企業所需,在實習就業環節即可實現“零距離上崗”。
3.3 構建“雙師四維”多元反饋評價體系
針對傳統評價的重技能輕素養、重結果輕過程等現實問題,在師資建設方面,構建“雙師型教師+行業導師”協同機制。首先,注重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和水平,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專業教師需接受勞動教育專項培訓,并將勞動價值認知、勞動精神培育等指標納入教學能力評估。同時創新校企協同機制,聘請食品行業勞模、技術能手擔任兼職導師,打造以全國勞模、省級技術能手和企業實訓導師為核心的導師團,開展“大師課堂”“勞模進校園”等活動,實現課程思政無痕浸潤。
在評價體系上,建立“態度-技能-創新-社會影響”四維評價體系,豐富評價維度,以保障育人實效。其中,社會影響維度重點考察志愿服務的公眾滿意度。為全面評估學生學習效果,采用“勞動護照”記錄學生參與項目的過程性表現,并結合自評、互評、企業評價與社區反饋等多主體評分。例如,在“你點我檢”志愿勞動中,除考核檢測結果準確性外,還需評估團隊協作及“你點我檢”的社會效益,實現評價從“單一結果導向”向“綜合育人導向”轉變。此外,評價時應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統一,并建立結果反饋機制,即形成“評價-反饋-改進”閉環,全面客觀地反映勞動教育實際效果,突出職業院校學生人才社會屬性。評價改革實施以來,學生1+X證書獲取率、企業滿意度顯著提升。
結語
對于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而言,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系統性整合,既是落實職業教育類型化改革的實踐要求,也是實現“德技并修”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路徑。然而,研究表明,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食品類專業存在融入意識不足、彼此割裂、融入形式單一等諸多問題。本研究立足“五育并舉”的價值導向,進一步梳理勞動教育融合創新的痛點、堵點,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在課程建設、資源協同與評價機制中的現實短板,系統構建融合創新模式。從重構課程內容、搭建實踐平臺、改革評價體系等方面發力,著力破解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形式化割裂”的難題,促進了學生勞動價值觀塑造與專業技能提升的協同發展。
基金項目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2023NLDJ-ZZD04);江蘇省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研究會課題(2023JSJYDJ2146);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23SJYB2222)。
作者簡介
邵知揚(1990-),女,漢族,河南南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
*通訊作者
謝春芹(1976-),女,漢族,江蘇沭陽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食用菌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