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讀初一,作業明顯多起來,晚上經常寫到10點多,甚至11點多。當然會有睡眠不足的問題,為了省出更多時間,我們就在學校旁邊租了一套房子。
兒子學習成績一般。全班64人,他期中考試成績排44名,全年級近千名學生,他排名差不多在400名。不過我和他媽媽并不是很著急,也不太焦慮。相比成績,我更關心的是他的綜合成長、身心健康。更何況,我上初中時,學習也不怎么樣。
在相當程度上,我對孩子的耐心,來自對自己以前讀書經歷的反思。我小學時成績比較好,但是整個初中3年,都沒有找到讀書的節奏,是稀里糊涂度過的,以致初中畢業時,英語只考了37.5分,連冠詞有哪些都說不清。為此,我沒少挨父親責罵。
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我對自己說,我小時候沒有讓父親省心,現在也要接受自己的孩子不讓自己省心。與此同時,因為不贊同父親曾經的做法,我現在要改弦更張,接納孩子,包括他的種種不如意,從情感和精神上給予他充分的支持。
兒子的成績一般,但是能看出來他努力了,相比小學時也明顯自覺很多。也就是說,他在成長,雖然還有點慢。慢,那就讓我們一起陪著他慢慢長大,或許這樣能長得結實一些,穩靠一些。
國慶節后的一個周日晚上,與兒子一起出去買東西,回來時經過他們學校門口,我問他:“喜歡上學不?”
“說實話,不喜歡?!?/p>
“為什么?上學有那么多同學,有一起玩的伙伴,不好嗎?”
“有同學當然好,但是作業太多了。”
我沒說什么,不僅表示理解,甚至有幾分難過。國慶假期放假7天,學校布置了12套試卷,據說去年國慶假期的作業是17套試卷。放假回家時,兒子很沮喪,直到聽說另一所學校的同學有14套試卷要做,心里才平衡一些。
的確,孩子太辛苦了。看他每天晚上寫作業的樣子,我時常想起自己小時候,除了經常瘋玩,還會看電視、聽廣播,追著看《機器貓》《射雕英雄傳》《戲說乾隆》,初中時晚上抱著收音機聽《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現在想起都覺得美好。兒子這代人有什么記憶呢?家里的電視長年都不打開,他除了偶爾周末看個電影,平時偷偷拿手機看一會兒短視頻,實在沒什么可玩的了。
唯一的愛好是打羽毛球,每周堅持打一兩次,這是他屈指可數的放松。也因為學習緊張,精神緊繃,幾經考慮,我們養了一只貓。每天回來,他喂喂貓,和貓玩一會兒,放松一下身心。
有天中午,兒子一回家就說:“我們班的任同學太可憐了?!?/p>
“為什么?”我問。
兒子告訴我,任同學成績不是很好,前一晚做作業太晚,一直到凌晨1點多才睡。上午連早讀5節課,其中4節課都因為打瞌睡被老師叫起來,還有1節體育課跑了20分鐘。兒子很同情他,說:“上體育課時,我都想跟老師說,還不如讓他回教室睡一會兒?!?/p>
我告訴兒子,以后遇到類似情況,可以試著跟老師說說想法。如果有道理,或許老師會采納。
兒子說的同學上課睡覺的事,讓我想起他說自己有段時間也總是打瞌睡,主要是在早上,早讀結束后的第一節課,瞌睡不斷。于是,他早讀課后總是趴在課桌上睡一會兒,“就那10分鐘啊,你不知道有多舒服?!?/p>
我肯定他做得對。困了就睡,睡醒再說。上學,身體第一,精神頭兒第一,然后才是學習。學習成長,在生活中感知自己的感受,尋找自己的生命節奏,這些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我以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記得是讀高二第一學期時,下午上生物課,我不停打盹。老師發現了,朝我扔了粉筆頭。我倒是醒了,但不一會兒又瞌睡了,于是老師讓我站一會兒。一個學期的生物課都是如此,一上課就瞌睡,后來上生物課,我就主動站起來。一開始老師還奇怪,問我有什么事,我說沒什么,就是總打盹,還是站著聽吧。老師聽了有些哭笑不得。
期末,我的生物考試不及格。記得那年寒假,我每天早上起來自己看書補習,等第二學期開學,學習生物沒有任何困難。6月份生物會考(那時高中每門課都要會考,總共9門,通過才能拿到高中畢業證),我竟然是A,也是所有理科科目中唯一的A。
所以,打瞌睡又怎樣?睡一覺又能怎樣?相比嚴厲地對待學生,我更希望老師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和期待。
月考成績出來了,兒子回家講,某同學被生物老師批評了,因為他的語文、數學都是班里第一,生物卻低于全班平均分;還有某同學被某科老師批評了,也是類似的原因。
“這不是很正常嗎?”我說,“10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樣長呢!學習的事,除了極個別的天才,大多數人是有些科目好,有些科目一般,甚至比較差。考試的目的不是和別人比高低,而是發現自己學習中哪些地方不扎實,哪些地方有問題,好查缺補漏。”
他點點頭準備去寫作業。我還沉浸在不平的情緒中,又加了一句:“你們老師的做法是不對的,不能因為同學在自己所教的科目里成績不好,就批評他們。當然,老師這樣做,你也要理解。畢竟,哪個老師不希望學生有個好成績呢。但你也要明白,即使是老師,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也可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局限。我們要理解,更要明白這種局限,在自己身上克服這種現象。這就是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我感覺自己有些說教,但兒子沒有表現出反感,我就又補充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蔽抑?,兒子在慢慢成長,我們也會認真當好父母,陪著他一起慢慢長大。
摘自《莫愁·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