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模式,但在欠發達地區,受限于資源、觀念及地理條件,推進家校共育面臨多重挑戰。豐順中學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因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長期受限、產業結構單一等因素,梅州市被列為廣東省內經濟欠發達地區,豐順縣地處粵東山區,部分鄉鎮村落分散,尤其是偏遠山區如八鄉鎮道路條件較差,雨季易受滑坡、塌方等影響。豐順中學絕大部分學生家長常年在珠三角務工,部分學生的家庭教育相對缺失,導致家校溝通渠道非常有限,這也意味著學校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難度加大。因此,探索適合豐順中學的家校共育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校的德育工作成效,并能為欠發達地區的家校合作教育提供可行性的建議。
家校共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雖然豐順中學對家校合作一直比較重視,但由于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導致家校共育相關的培訓不足。同時因為豐順處于山區,部分鄉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部分學生甚至需要乘車2小時才能到校,導致家訪工作一直較難、較少開展。為調查目前豐順中學家庭教育現狀,2023年我們分別對學生、教師和家長發放了關于家校共育的相關調查問卷。隨機抽取不同年級和班級的學生問卷結果顯示,30.19%的學生表示對于家校共育的概念并不了解,63.02%的學生表示有所耳聞,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聽說過家校共育這個概念,但并不了解。而在對豐順中學309位老師發放的關于家校共育的網絡調查問卷中,157份有效填寫結果顯示,8.92%的教師從不主動聯系家長,20.38%的教師每周主動聯系兩三位家長,35.03%的教師每個月主動聯系兩三位家長,35.67%的教師每學期主動聯系的家長只有兩到三位。與之相對應的188份家長問卷調查中,71.28%的家長表示孩子上高中至今沒有老師進行家訪,25.53%的家長表示孩子上高中至今進行了1到3次家訪,僅3.29%的家長表示孩子上高中至今進行了4次以上的家訪。以上數據反映出家校合作中學生的角色被邊緣化、教師主動性低、家訪次數整體偏少等問題。
家校共育的困境成因
學生在家校共育活動中的參與度不高。家校共育的主體是學校和家庭,而這兩大主體之間的紐帶是學生。目前很多家校共育活動常常將學生排斥在外,比如家長會、家委會等,這些活動都沒有學生參與,這種做法的后果就是家校之間名義上“為了共育孩子”的合作,卻架空了孩子這一主體,導致學生在家校共育中的紐帶功能無法正常發揮。
家校共育的內容單一化、方式單向化。日常教師與家長交流的內容以學習成績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品德、習慣、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教師往往只針對個別“問題學生”與家長溝通或在學生犯錯誤時“請家長”,這種單向為主、缺乏互動的常態形成了教師向家長“傳遞信息”的局面,缺少家長向學校反饋的機制,家長之間的交互、家長與學校間的交互明顯不足,這也是學校一些教育教學措施得不到家長支持的原因之一。造成這種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學校和家長組織在組織性質、完善度等方面差異較大,各級家長委員會還不成熟、不完善,這導致家校在共育活動中的地位不平等。究其深層原因,這與教育評價、家校雙方共育意識不足等因素的相互影響有關。
部分教師對家校共育呈現消極態度。從問卷結果中可以發現部分教師聯系家長的頻率較低,甚至有8.92%教師從不主動聯系家長,這反映出學校關于家校共育的培訓不足,教師缺乏系統化溝通策略指導等問題。
交通不便和成本限制了家校共育工作的開展。豐順中學的學生來自豐順各個鄉鎮,山區地理條件導致家訪成本高、效率低,傳統家訪模式難以適應偏遠地區的實際需求。高中教師工作負荷大,教學進度緊張,很難抽出半天時間對偏遠地區進行家訪也是家訪次數偏低的原因之一。
以德育為核心的家校共育創新路徑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和原因分析,我們對豐順中學的德育工作制定了四種策略,強調將道德教育融入家庭與學校的協同實踐中,通過機制重構、場景拓展和資源整合,實現價值觀培育的深度滲透與行為養成的雙向賦能。
構建“學生—家長—教師”三方互動機制。學生作為教育主體,需在學業規劃、活動設計等環節擁有表達權;家長作為支持者,應賦能和聚焦家庭教育能力提升與資源整合;教師作為專業引導者,需統籌協調三方需求。例如,在制定班級管理規則時,可組織三方協商會議:學生提出行為規范建議,家長反饋家庭執行難點,教師結合教育目標綜合修訂方案,避免規則脫離實際。另外針對欠發達地區交通不便的情況,可以通過網絡視頻會議讓家長學生和老師同屏互動進行“云家訪”,確保意見傳遞無盲區。學校還可以通過項目式學習(PBL)將三方納入實踐共同體,例如可以開展豐順特色的“埔寨燒龍文化傳承”非遺項目調研:學生負責調研與成果展示,家長提供方言、民俗等本土知識,教師設計評價標準及邀請火龍制作人到校進行講解。在此過程中,三方通過分工協作自然形成深度互動,家長能力得到提升,學生增強了文化認同感,教師對學生工作也進行了深入開展,這種模式也是一種很好的家校共育途徑。
開發本土化德育課程。豐順縣入選梅州市紅色革命遺址名錄共62處,比較著名的如李堅真紀念館、八鄉灘良的東江革命根據地史料陳列館、大龍華鎮寶田廬、豐順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等。這些紅色愛國教育基地可以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和實踐機會。這種拓展不僅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知識面,還能培養家國意識,為其未來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另外教師還可以收集本地道德模范故事,如2024年5月舍命下跪攔車救人的“中國好人”黃建度等事跡,編制成冊供家長與教師共同學習。
創新家校溝通形式。對于欠發達地區交通不便不利于家校共同開展德育工作的問題,“云家訪”模式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有效破解了傳統家訪因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造成的“時空壁壘”。通過視頻連線,教師無無須翻山越嶺即可直觀了解學生家庭環境、觀察其學習條件,大幅節省時間與經濟成本,使家訪頻率從“一學期一次”提升至“每月定期”,確保教育關懷的連續性。另外,針對學生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參與度較低的問題,學校會嘗試布置一些交互式家庭作業,如家長帶動同學們制作一道美食、用一段視頻介紹家長的工作或者人生故事等,以親子互動形式開展家校共育工作。
強化政策與資源支持。通過學校和社區聯動,梅州市可構建三級聯動的家校協同機制,由市教育局牽頭聯合多部門成立家校共育指導中心,統籌全市家校合作發展規劃。該市級平臺可組建專家團隊開展課題研究,制定統一工作標準,并指導各區教育局成立對應分支機構。各區家校協同辦公室根據屬地特點細化實施方案,督促轄區學校設立家校協作委員會,形成“市級智庫引領—區級精準施策—校級創新實踐”的協同網絡。通過建立定期督導評估、經驗共享和動態反饋機制,實現資源配置優化、政策銜接有序和特色實踐孵化的良性循環,全面提升家校共育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利用社會資源,拓展教育途徑,讓優秀的家長成立家委會,參與學校部分政策的制定,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做好班級發展的后勤工作。
通過構建“學生—家長—教師”三方互動機制、開發本土化德育課程、創新“云家訪”等溝通形式以及強化政策資源支持,豐順中學近年來家校共育工作實現了系統性提升。家校互動從單向傳遞轉向深度協作,學生通過參與“埔寨燒龍文化傳承”等項目增強了文化認同感與自主性,家長在方言支持、實踐指導中提升了教育參與能力,教師借助定期“云家訪”和交互式家庭作業實現了對學生成長環境的動態追蹤。政策層面,梅州市三級聯動機制與家校協作委員會的建立,優化了資源配置和標準化管理,家委會的引入進一步拓寬了共育路徑。如今,家校溝通頻率顯著提高,教育關懷連續性增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協同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得到全面提升,為山區教育公平與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研究項目(德育專項)暨廣東省中小學德育課題“新形勢下欠發達地區家校合作新模式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2021JKDY125】
(作者單位:豐順縣豐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