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是指人類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審美既是藝術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類特有的生存方式,它是人類生命活動的提升。羅丹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認識審美的本質,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美,欣賞美吧。
談 美
[英]毛 姆
我發現美是個終點。我仔細考慮美的東西,覺得我所能做的唯有凝視和贊賞。它們對我引起的情緒是高雅優美的,可是我既不能保持這情緒,又不能重復感受它;世上最美的東西最終也使我厭膩。我注意到,從未臻完善的作品中,我倒能獲得更持久的滿足。正因為它們還沒有達到十全十美,所以它們使我的想象力得以有更大的活動范圍。最偉大的藝術品已經是盡善盡美,我無以復加,我不安寧的心靈只能疲于消極的沉思默想。我覺得美好高山的頂峰,你攀上了那里,就只有重新回下來。完美無缺是我們都追求的,卻又最好不要真正達到這境界。
我曾試圖從美學家那里尋找出人性中有什么因素使我們可能產生美的情感。我們慣常認為美源于人要求表現的本能,而我得說這是一種身心的狀態。或許在身心的結構中存在著一種生理功能,使某些聲音、某些節奏、某些色彩特別令人心曠神怡。然而也因為我們愛某些東西、某些人、某些地方,或者時光的流逝增添了感情價值,所以我們覺得美。
還沒有人研究過時間對于美的作品的影響。不僅僅是我們越熟悉它們,越看到它們的美,而且歷代的贊賞不知不覺地增加它們的美。濟慈的頌歌現在比他剛寫下它們的時候更美,所有從這些優美的詩歌中得到安慰和力量的人們積聚的感情使它們的詩意更加豐富了。審美情緒絕不是一樁簡單明確的玩意兒,它是非常復雜的,是由各種不同而且往往相互矛盾的因素綜合形成的。美學家們教你不要因為一幅畫或一曲交響樂激起了你的本能沖動,或者因為它們挑動了你忘懷已久的往事,或者因為通過它們引起的聯想,使你進入了神秘的狂歡狀態,就為這些圖畫或音樂所感動。這樣的勸誡沒有用,事實上你還是被感動。
藝術的價值,在于它的效果。倘若它只能給予快樂,無論是怎樣的精神上的快樂,它也沒有多大意思,或者至少不比一打牡蠣和一盅葡萄美酒有更多的意思。倘若它是一種安慰,那是夠好的;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邪惡,人們能夠有個隱逸的去處,確是好的,但并不是逃避邪惡,而是積聚力量去迎戰邪惡。藝術若要作為人生的一大價值,它必須培育人們謙遜、寬容、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事實很奇怪,藝術家只有在無意之中才能收到這個效果,正如蜜蜂是為了自己需要而制造蜂蠟,全然不知人類會拿去派各種各樣的用處。
(選自《毛姆隨想錄》,有刪改)
【寫作借鑒】
這是一篇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的論說文。本文首先從審美對象、審美者等方面闡述了影響人們產生美感的因素,然后從藝術的效果方面闡述了作者的藝術價值觀。文章敘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在論證過程中,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的審美體驗,一一列舉美感產生的種種原因和效果,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令人信服。
論美的欣賞的普遍性
[德]沃爾夫岡·威爾什
對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賞的普遍性的問題,回答是肯定的。所有人都喜歡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們有一些共同的審美偏愛。美的欣賞的普遍性可以列舉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與風景和人體有關。所有人都喜歡草原景觀,這種景觀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異和特定的階層差異。就人體來說,身材勻稱、面容姣好通常會被認為是美的。
第二種類型是對整體自相似形式的欣賞,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殼的構造。在黃金分割比中,我們能發現典型的整體自相似性。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協調關系,對于我們對美的欣賞是決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歡具有黃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種類型是對驚人的美的藝術作品的欣賞。這種欣賞的普遍性與非凡的藝術作品有關。泰姬陵、《蒙娜麗莎》或者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讓不管具有何種文化背景的人們都為之著迷。
當我們將風景或者人體作為美來感受的時候,這種感知依賴某種神經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當我們將整體自相似形式作為美來感受的時候,相鄰皮質區的共振產生更加深遠的皮質并行激活;對那些偉大的、驚人的美的藝術作品的經驗,依賴我們整個美的欣賞和認識構造的整體激活。這三種類型都意味著審美實際上就是大腦愉快,但神經刺激的范圍有所不同,而經驗的質量也有顯著的差異。在局部刺激中,我們體驗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們體驗到意味深長的愉快;在整體刺激中,我們體驗到驚人的美。
對風景和人體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為它們都起源于選擇效應,這種效應對智人的基因組產生影響,它們先于任何文化區分,這就是它們一直傳到我們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這種類型的美是在人類原始文化時期確立起來的,是人類特有的,它明顯朝生殖和生態方向發展,因此,在美學范圍中,我們也可以說它是善的體現。
對于整體自相似形式的審美偏愛,也是在系統發生過程中發展和選擇出來的。它在今天的普遍性,來源于相應基因結構的永久性。這種類型的美是在動物的認識發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有一個比人類更早的來源。這種類型的美的作用存在于認識領域。在美學領域中,我們可以說它是真的體現。
最后,我們在對偉大的美的著迷上體現出來的普遍性,很可能扎根于皮質的構造之中。由于這種構造在所有人中都是完全一樣的,不管我們具有怎樣的文化背景,我們都具備感知這種美的能力,因此這種類型的美的欣賞感知也是普遍的。這種類型極有可能是在人類文化時期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也就是在最近4萬年中發展起來的,它在這三種類型中是最晚的。這種偉大的美,獨立于任何生物的或者認識的利益,釋放出無目的的神經煙火。就這種意義上來說,只有在這種類型的美中,我們才真正地進入了純粹的美的領域,這是一個為美而美的領域。因此,在美學領域中,這種美是美本身的體現。
(有刪改)
【寫作借鑒】
作者一開始便說明了對“美的欣賞的普遍性”的理解,即它是不同文化中的人們超越了文化差異和特定的階層差異而產生的一些共同的審美偏愛。隨后從對美的欣賞的普遍性的三種類型分層次展開論述。在美學領域中,三種類型分別是善、真、美的體現,而只有在“非凡藝術作品”類型中的美才能令人進入純粹的美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