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天有不測風云”——不測風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禍福”——旦夕禍福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任何人不可心存僥幸,把自己獨獨看作例外。 ——周國平
②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 ——泰戈爾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教考銜接
精彩片段1
以前從來沒有思考過任何有關“苦難”的事情,周國平先生的《面對苦難》讓我一下子警醒,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是該補上“苦難”這一課了。
面對苦難,“鎮定”讓大家心有所依。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災難猝不及防、不請而來,有人大聲尖叫,有人驚慌失措,有人呆若木雞,有人腿軟如泥,種種表現不僅于事無補,反而更添幾分混亂,這時最需要的,是有一位鎮定自若的人勇敢地站出來,大聲地指揮大家有序撤離險地。此時的鎮定品質,就是定海神針,能夠讓驚恐的人感到安定,讓失望的人重新看到希望。
面對苦難,“自信”讓大家心有所向。大家不會忘記2020年春節前夕的武漢,當病毒肆虐時,是政府的沉著應對、醫護人員們的逆向而行,讓大家看到了戰勝病毒的希望,給了我們戰勝病魔的信心。中國抗擊疫情的方針,為全球、全人類的抗疫工作開創了一條新路。
(選自學生練筆《讀〈面對苦難〉有感》)
寫法取經
這是一篇讀后感,周國平老師的《面對苦難》只是一個引子,更多在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感,他認為災難來臨,“鎮定”和“自信”是兩種最為珍貴的品質,觀點明確,論證有力。
這篇練筆另一個值得學習的地方,在于作文語言的“陌生化”,特別是“自信”這個分論點,作者使用了舉例論證的手法,所舉事例婦孺皆知,并且已入選課本——選擇性必修上冊《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這樣的事例稍用得不好就會讓人覺得拾人牙慧,作者巧妙地重組了語言,突出了“自信”這一主題。在“鎮定”分論點中,災難來臨時的設想,運用情景再現,使文章動人心魄。
精彩片段2
我們渴望風調雨順,但偏偏“不測風云”才是天之本性;我們祈盼國泰民安,但偏偏“多難興邦”才是國家發展之必由之路。“多難興邦”,我們不要只盯著“多難”,被“多難”嚇退,“多難”無法避免,如何于“難”中求“興”,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中華民族之難的第一個來源是天災。地震、海嘯、洪水、冰雪、疫情,每一次災難都猝不及防,但我們有黨和政府的強力支持,有人民子弟兵的千里奔赴,有全國人民的愛心救助,每一次災難,我們都挺過來了,災后的重建,讓災區同胞重新燃起對生活的信心,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華民族之難的第二個來源是人禍。列強入侵、日寇肆虐、經濟封鎖……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求復興、求發展的歷史。從早期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民族、民權、民生”,我們推翻了封建帝制;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從驅逐韃虜到抗日戰爭勝利,我們推翻了三座大山,趕走了豺狼入侵,建立了新中國;從重回聯合國到今天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我們粉碎了西方對我們的經濟封鎖、科技封鎖。每一次災難最終都化作了國家進步的階梯。
(摘自學生練筆《“多難”不可怕,“興邦”方有為》)
寫法取經
①文章標題“‘多難’不可怕,‘興邦’方有為”和其他同學普遍采用的標題“也(我)談‘多難興邦’”等相比較,作者的文采可見一斑;②作者由材料引出觀點的技巧也值得大家學習,由“不測風云”到“多難興邦”,銜接自然,一脈相承;③兩個分論點的提出學習借鑒了必修上冊課文《反對黨八股》的寫作方法,結構清晰,一目了然。
素材拓展
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的幾篇課文《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包身工》《荷花淀》《小二黑結婚》《黨費》,能讓學生很好地了解“苦難與新生”,這一單元課文中所展示的“苦難”,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苦難,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小到一個人的抗爭,大到整個民族的抗爭,都是為了獲得新生。還有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長征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別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幾篇課文,也展示了民族面對災難時的抗爭。
除了以上兩個集中的單元文章外,課本中還有些單篇文章如《我與地壇》《竇娥冤》《祝福》等文章,其中也有我們可用的素材。
闡釋
以上所列課文,有的是反映個人面對苦難時的態度與做法,如《我與地壇》《竇娥冤》,有的是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對災難時的做法。其積極的主題就是抗爭,與時代抗爭,與命運抗爭,抗爭的道路是艱難的,但唯有抗爭,才能迎來新生,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長征勝利萬歲》等文章,滿懷驕傲與自豪,向大家展示了抗爭的勝利與榮光。
素材呈現
①2023年4月,北航大二學子王楨元報名加入藍天救援隊。成為藍天救援隊隊員后,除了繁重的學習任務,他每周都要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包括潛水、拋繩包、組裝駕駛沖鋒舟、醫療救援等等。在多次救援任務中,王楨元表現優秀。
——《中國青年報》
②2024年11月,首部華語輻射災難大片《焚城》在全國影院上映,該片講述了因放射物泄露而牽扯出的末日災難,不僅揭露了富商的洋垃圾黑暗鏈,還呈現了一場復雜的人性博弈。
素材解讀
素材①引發我們的思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旁觀者,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們也要替他人負重前行。北航學子王楨元主動加入藍天救援隊,并不是他不知道救援工作的艱辛,而是他心中有一份責任、一份擔當,并愿意為之投身其中。
素材②比較新穎,通過災難大片來警示人們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是生存還是毀滅,留給觀眾也留給讀者去思考。
居安思危方能防患未然①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高級中學 覃茜茜
人常言“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誰也無法預測明天和災難哪一個會先到,所以我們即使身處幸福,也要常思禍患——居安思危是一種人生智慧。②
居今日之安,當思往日之危。③我們常說“珍惜當下”,卻忽視了“珍惜往昔”。其實,昨日的苦難、昨日的抗爭都為我們今日的幸福做了最好的注腳;珍惜往昔,不忘苦難,我們更能明悟今日幸福之不易。當我靜心研讀《包身工》時,我才明白買辦資本主義對產業工人的壓榨,才明白了革命先輩為推翻“三座大山”付出的艱辛;當我靜默在白玉山塔前時,我更直觀地感受到了當年日寇鐵蹄對神州大地的踐踏……我們不能因為往昔的苦難就掩耳盜鈴,常思往日之危,能讓我們更加感恩今日之幸福,更加珍惜今日之幸福。④
居今日之安,當思身邊之危。③在偉大的民族復興戰略指引之下,我們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但作為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青年,我們不應該沉醉于國泰民安的表象,而應該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國家的前途在何方?民族的前途在何方?當前最大的危機,我個人認為在于承平日久,人們忘記了應對苦難的技能,特別是我們青年一代,從未經歷過苦難,萬一苦難來臨,我們很可能就亂了方寸。常思身邊之危,我們有必要對青少年開展必要的苦難教育、挫折教育、失敗教育,培養大家必備的生存技能。⑤
居今日之安,當思發展之危。③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們以“世界工廠”之名迅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四十多年的發展無法復制,我們即將面對的是信息化時代,是人工智能時代,傳統的制造業已難以適應新的形勢,“中國智造”需要我們青少年有全新的知識結構。“全球化競爭”對我們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勝出,我們則能步入新的發展快車道;失敗,我們則將失去一次競爭的資格與機會。⑥
昨日之苦難孕育了今日之幸福,今日之幸福又將創造明日之輝煌。我們雖然沒有經歷過那些苦難,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在享受幸福時,要時刻提醒自己:沒有永遠的幸福,只有恒久的挑戰,居安思危,我們才能推動時代的車輪毅然前行!⑦
①標題簡潔明了。
②言簡意賅,在簡單地轉述材料后迅速提出中心論點。
③三個分論點按時間先后——“往日之危”“身邊之危”“發展之危”,條理清晰,論證逐層推進。
④分論點一的兩個例證,有課本中的例子,也有課外的例子,思往日之危,重點強調感恩與珍惜。
⑤分論點二,強調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和擔當,提升了作文格局;同時提出對青少年開展苦難教育的必要性。
⑥分論點三,由發展之危談到“中國智造”,談到全球化競爭對我們的挑戰。
⑦首尾呼應,再次強調觀點,升華主題。
笑對苦難①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區高級中學 涂甜馨
當苦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是驚慌失措、瑟瑟發抖,還是像鴕鳥一樣把頭扎進沙堆假裝看不見?不,這些都不是正確的姿態。既然苦難無法避免,我們不如淡淡一笑,坦然面對。②
淡淡一笑,展示我們面對苦難的樂觀。“萬事遂意”只是一種奢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苦難的到來才是必然。無論你哭或是笑,苦難就在那里等著你,與其哭哭啼啼,不如淡淡一笑,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苦難我承擔,且不說最后勝負如何,總不能留給他人“凄凄慘慘戚戚”的形象,陽光、自信、樂觀才是青年人該有的樣子。③
淡淡一笑,展示我們迎接苦難的自信。雖然苦難常常猝不及防、不請而至,但我們卻也能“以不變應萬變”,那就是不斷強大自己——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是的,我們生活在幸福中,但不是泡在蜜罐里,少年毛澤東“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給我們做出了榜樣,不要沉溺于生活的“舒適區”,要挑戰自己、錘煉自己,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我們的自信源于自身的實力。我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最前沿的科技動態和應對各種危機的能力,大家設想一下,當我們成為這樣的科技小超人,何堅不摧?何難不克?又有什么樣的苦難能阻擋我們成長的步伐?④
淡淡一笑,顯示我們應對苦難的沉著冷靜。面對苦難,六神無主只會讓自己心如亂麻,讓同伴不知所措,倉皇應對更會忙中出錯、一錯再錯,唯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的大將氣度,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戰略上藐視苦難,戰術上重視苦難,條分縷析,各個擊破,最后取得全面勝利。⑤
淡淡一笑,展示我們對戰勝苦難后勝利的憧憬。社會的發展,是以不斷戰勝苦難為階梯的,每一個苦難背后,都隱藏著發展的契機,西方對華為公司進行科技封鎖,華為以麒麟芯片和鴻蒙系統的研發成功給予回擊。不屈不撓、愈戰愈勇正是刻進中國人骨子里的烙印,我們不懼風雨,我們更盼望風雨過后的彩虹!⑥
苦難就是生活給我們的成長禮物,拒絕不了也無須拒絕,坦然接受,并用苦難來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幾種調料,我們必將活得更精彩!⑦
①標題簡潔,一個“笑”字,境界全出。
②開門見山,以設問引出中心論點;同時,以選擇問句來駁論,增強了議論的氣勢。
③“無論你哭或是笑,苦難就在那里等著你”,巧妙化用,使議論的語言靈動有趣。
④苦難“不請而至”,擬人化的表達,活潑俏皮。走出“舒適區”,發展自己與“自信”的關系,這一段不僅說到自信,還談到了如何自信。第一人稱的運用和反問的結尾使議論語氣更強烈。
⑤以戰爭類比,形象生動,論證有力。
⑥“每一個苦難背后,都隱藏著發展的契機”,觀點新穎,以華為的發展例證,以“盼望風雨過后的彩虹”類比,論證方式靈活多樣。
⑦呼告式結尾再次強調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