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白居易
【追根溯源】
出自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但愛臧生能詐圣,可知寧子解佯愚。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點撥】
螢火蟲雖然發光,但卻并非是真正的火光,荷葉上圓圓的露水難道是真的珍珠嗎?螢火蟲、荷葉珠,雖然能以閃光的樣貌、晶瑩的外表來迷惑人,但假的終究是假的,不能以假為真,可遺憾的是,很多人往往被假象蒙蔽,分不清真偽,這非常令人可惜。
【適用話題】
借一雙慧眼、真與假、不被假象迷惑、透過現象看本質……
【創新示例】
四十年的畫竹經歷,成就了鄭板橋這樣一位大家。而這四十年光陰的苦練,絕非簡單的機械重復,他日間揮寫,夜間琢磨,“眼中之竹”早已深駐于心,如同一位沉默的老友;“胸中之竹”亦隨墨汁,一筆一畫流淌在紙面,別具一格,活靈活現。如此,何也?“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他如是說。畫竹如此,人生亦然。唯洞悉“眼中之竹”,擘畫“胸中之竹”,磨煉“手中之竹”,方可臻于至境,讓理想的光照亮現實。
洞悉“眼中之竹”,認清現實,抓住本質,守得云開見月明。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庇行┦廊搜劭诇\顯,只見皮相,未見骨相,而若要胸中有成竹,筆下有神竹,還需以慧眼撥去竹葉,剖開竹身,洞見竹特有的剛勁與高潔內核。蘋果成熟后會從樹上掉下來,而不會飛到天上去;春天的柳絮隨風高飛漫舞,卻遲早會落下……這看似沒什么名堂,卻引起了牛頓的思考。一番艱苦研究,“萬有引力”橫空出世,助推物理學創新高。再簡單的事物也有不凡之處,洞悉深思,然后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由此觀之,抓住“眼中之竹”的本質特征,是擘畫“胸中之竹”,繪就“手中之竹”的重要前提。
擘畫“胸中之竹”,明晰理想,心懷希望,萬里蹀躞夢為歸。
繪就惟妙惟肖的“手中之竹”,還需胸有成竹。羅曼·羅蘭曾說:“一種理想就是一種力?!彼信e著鐘芳蓉逐夢考古專業,綻放青春熱情;它支撐著樊錦詩經受住半世紀風沙的吹打,守護古老的壁畫;它呼喚著著彭士祿于花甲年重啟,一輩子為國家深潛……理想是人類心靈世界的核心,能點亮我們的心燈,亦能砥礪我們前行。青年科普作家趙序茅博士說,自己雖然從來不曾優秀過,但也從來不曾放棄過,始終懷揣著對科研學術的熱愛。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他終于收獲頗豐。吾輩青年風華正茂,定要敢于穿花尋路,深入云霧,擁抱理想霓虹,擘畫“胸中之竹”,心中有理想,筆下有力量,“筆下之竹”自然信手拈來。
(王瑞琪《眼明心亮砥礪行 "云程發韌必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