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患者通常會反復發作單側搏動性頭痛,還常伴隨惡心、嘔吐、畏光、怕聲,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視覺先兆”,即眼前突然閃現鋸齒狀閃光或暗點。最新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全球每年約有14.4%的人口受到偏頭痛的困擾,這意味著每7個人中就有1人飽受其苦。其中,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2倍。

“忍一忍就過去了。”這是很多偏頭痛患者最常聽到的話語。但鮮為人知的是,偏頭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僅次于中風的神經系統致殘性疾病。令人擔憂的是,我國超半數偏頭痛患者未規范就診,很多人在“亂吃藥-頭痛加重-亂換藥”的惡性循環中越陷越深。與其在誤區中越陷越深,不如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重拾無痛人生。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偏頭痛患者會有哪些認知和治療誤區。
很多人認為偏頭痛無法根治,只能靠吃止痛藥緩解癥狀。在門診中,我常見到患者隨身攜帶多種止痛藥,從布洛芬到曲馬多,最后吃啥藥都不管用了。事實上,偏頭痛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患者通過規范化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甚至達到臨床治愈的目標,同時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偏頭痛的治療分為急性期治療和預防性治療。急性期治療的目的是快速緩解疼痛并消除伴隨癥狀,常用藥物包括非甾體抗炎藥、曲普坦類藥物等。預防性治療的目的是降低病情發作頻率,減輕嚴重程度,常用藥物包括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抗癲癇藥物等。
如果患者每月頭痛發作次數超過4次,或頭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如持續臥床、影響工作學習),就可以考慮接受預防性治療。預防性治療通常需要持續3~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具體可根據病情調整。
一些患者擔心長期服用止痛藥會成癮,因此,在頭痛發作時強忍疼痛,拒絕用藥。這種做法不僅無法緩解疼痛,還可能加重病情,導致不規律用藥,甚至誘發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止痛藥成癮主要指的是阿片類止痛藥成癮,而偏頭痛常用的非甾體抗炎藥和曲普坦類藥物,其成癮性極低。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是指每月使用止痛藥超過10~15天,持續3個月以上所導致的頭痛程度加重或發作頻率增加。
只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使用止痛藥,并避免過量、頻繁使用,就不會導致藥物成癮。另外,常規止痛藥的常見副作用還包括胃腸道不適、肝腎功能損害等,患者只要定期監測相應癥狀和肝功能、腎功能,就可以有效避免這些副作用。
對于頑固性慢性偏頭痛患者來說,微創手術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部分患者對手術治療存在恐懼心理,擔心手術風險大,寧愿忍受疼痛,也不敢接受手術治療。這說明患者對微創手術治療是不了解的。
目前的微創手術治療包括星狀神經節阻滯、肉毒素注射治療、射頻,以及神經調控等方式。這些治療手段已經相對成熟,具有創傷小、患者恢復快、療效顯著等優點。經規范藥物治療無效、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頑固性慢性偏頭痛患者更應該考慮手術治療。大多數患者通過手術治療,頭痛的嚴重程度和發作頻率都會顯著降低,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也有人認為偏頭痛是“小毛病”,忍一忍就過去了,或者自己隨便用一些止痛藥,根本不需要去醫院就診。這種想法很不科學。
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發現,偏頭痛是第二大常見的神經系統失能性疾病,可以與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等疾病共同存在,還會增加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我國既往數據顯示,偏頭痛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存在不足,且普遍存在預防性治療不足、鎮痛藥物使用過度等情況。因此,偏頭痛患者需要規范就診和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誘發其他嚴重疾病。
出現以下情況時,患者需要及時就醫。
1.頭痛程度劇烈,影響日常生活。
2.頭痛頻率增加,持續時間延長。
3.頭痛伴有其他癥狀,如發熱、意識障礙等。

偏頭痛確實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其發病機理與多種基因變異有關,比如離子通道相關基因、神經遞質代謝相關基因等。因此,如果家族中有偏頭痛患者,親屬的患病風險會明顯增加,尤其是家族中有先兆性偏頭痛患者的,遺傳因素的影響更為明顯。
雖然遺傳因素在偏頭痛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遺傳是偏頭痛的唯一發病因素。環境和生活方式同樣對患病風險有著重要影響。飲食、睡眠、壓力等因素都可能觸發偏頭痛。因此,即使有家族病史,也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避免誘發因素來減少患病風險。
偏頭痛和飲食有一定的關系。很多患者在聽說某些食物和飲料有可能誘發偏頭痛的時候,會表現得很吃驚。實際上,對偏頭痛患者來說,常見的“危險”食物有酒精(尤其是紅酒)、咖啡因、加工肉類(含亞硝酸鹽)、味精和醬油(含谷氨酸鈉),以及含酪胺的食物(如巧克力、奶酪、腌制食物等)。
此外,不規律的飲食或饑餓,也可能誘發偏頭痛。建議患者養成記飲食日記的習慣,盡早識別個人的飲食禁忌,同時保持規律飲食和充足飲水,還可以有意識地攝入一些富含鎂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