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一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當小孩不吃飯的時候,一位母親常常這樣逗孩子:“趕快吃!你再不吃小心別人都來搶光了!”的確,在中國文化和現實境況中,不少人的行動原則就是搶先得到實際的好處和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一些人時時處處都不擇手段地“搶”,把我們的社會變成一個越來越崇尚“搶”的世界:在交通路口,我們看到了搶著闖紅燈的行人、自行車和汽車;在凡是需要排隊的地方——無論是物質領域還是精神領域,我們總能看到試圖或已經“加塞兒”的人……
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感受,圍繞“搶”這一社會現象,寫一篇文章。要求:題目自擬,文體自選,不少于800字。
【解析】
作文材料中母親的話語需要我們理性客觀地看待,這句話表面上是催促孩子吃飯,深層意思是怕被別人“搶飯碗”,即母親擔憂孩子在未來社會的職場競爭中處于弱勢。這種職場競爭的“搶”與下文中“闖紅燈”的“搶”在性質上是不同的:只要在規則容許的范圍內,職場競爭的“搶”就無可非議;而“闖紅燈”是違背規則的“搶”,這是我們明確反對的。因此,這位母親的話語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我們則要對此辯證分析,從中體會“搶”的積極意義。
本則作文材料雖然從多角度分析了“搶”的現象,而且重點從“搶”的不良角度進行了分析,但立意上還是要從正面積極的角度確定文章主旨,即我們應該如何做,而不是空談我們不應該不講規則地搶。否則,會讓文章帶入一些負面情緒,而且從時代發展和青年的成長角度觀照,也可寫“搶”的積極意義,只是一定要有辯證思考,明確搶什么、如何搶,才是有積極意義的“搶”。
【示范】
搶之有道 拼出精彩
古語有言:“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在危難和機遇面前,常有人耍小聰明,缺乏底線意識,搶著“加塞兒”。誠然,趨利避害乃人之本能,本無可厚非,但是如若“搶”之不武,恐最終貽害自身。故曰:只有搶之有道,方能拼出精彩。
搶之有道,不是投機取巧,而是勇于攻堅、敢為人先。……
搶之有道,不是見利忘義,而是見義勇為,當仁不讓。……
搶之有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相互激勵,實現雙贏。“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習總書記如是說。爭奇斗艷,讓世界流光溢彩。搶出風頭,不是損人利己;搶出個性,不是你輸我贏。王安石和司馬光雖有政見之爭,但他們堅守“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互相敬重,傳為佳話。揆諸當下,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因為彼此的存在,才不斷激發潛力,在正當競爭中“搶”出兩個飲料企業的巨頭。如果兩家企業都抱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固陋思想,不去提升自我,而是攻訐對方,還能有共同的發展嗎?英國哲學家休謨說過:“高尚的競爭是一切卓越智慧的源泉。”所以只有遵守規則,發展自我,“搶”才能提升彼此活力,實現雙贏。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時代大潮洶涌澎湃,需要勇立潮頭的弄潮兒。正值青春的我們當乘風破浪,到中流擊水,心懷道義,敬畏規則,“搶”出時代精神,“搶”出人生精彩。
(供稿 潘 寶)
題目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包漿”是中國文物鑒賞中的術語,指器物經過人的反復揩磨,并在長久的時間之后形成的光澤。包漿富有韻味,深得文物愛好者的喜歡。
包漿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解析】
“包漿”這個術語,源于中國深厚的文物鑒賞文化,它描繪的是器物在歷經歲月和人的精心揩磨后,逐漸顯現出的獨特光澤。這種光澤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變化,更承載了時間的沉淀和人的情感投入,因此,它富有韻味,深深吸引著文物愛好者。然而,如果我們將視角從文物鑒賞領域擴展到更廣泛的生活和社會領域,就會發現“包漿”現象其實蘊含著豐富的啟示。歲月的打磨讓人生更豐富,國家也需要在時光的激蕩中更加波瀾壯闊。因此,考生需明確“揩磨”與“包漿”的比喻義,并深入闡述“反復揩磨”“歲月沉淀”與“包漿”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包漿”現象不僅僅是中國文物鑒賞中的一個術語,它更是一種富有哲理的生活啟示。它提醒我們,無論是對待文物還是對待人生,都需要有耐心、有投入、有審美眼光,并在時間的洗禮中不斷提升自己。參考立意如下:
1.時光磨坊,成就非凡;
2.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3.包漿成文物之韻,揩磨譜人生之章;
4.反復揩磨培品性,時間漱洗見光澤;
5.古物藏韻味,人生礪芳華。
【示范】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磨難,往往可以砥礪青春成長,在時間的打磨中以展生命之光輝。
歲月的打磨讓人生更豐富,國家也在時光的激蕩中更加波瀾壯闊。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舊樓小舟,大國大黨。從貧無寸土、勢單力薄,到神州萬里、江山紅遍。回望百年,從嘉興南湖到湯湯赤水,從延安窯洞到北京城樓,中國共產黨領航操舵,歷經磨難,披荊斬棘,在險象叢生的密林中蹚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日月其邁,歲律更新;篳路藍縷,櫛風沐雨。中國共產黨在時光的淬煉中,終成百年風貌!當代青年也應有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恒心和毅力,直面挑戰,戰勝磨難。在時光的沉淀中,逐漸明白,接受磨難是為自我升華而做的鋪墊,可以讓人生更加精彩。
“包漿”讓古物藏納韻味,流淌出歷史風塵不能湮滅的風流。“包漿”讓青年于紛繁的塵世中沉淀出一份不為外物所惑的本真,在時光的磨礪中守住生命的底色,獲得精神的澄明!愿我們都能于生命“包漿”中,踏下一個個堅實的腳印,向陽拔節,熠熠生光!
(供稿 楊加賓)
牛刀小試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學習和探索,是青年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當今時代,知識和技能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年人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同時,青年人也需要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發掘自己的潛力和特長,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讀了上面的文字,作為一位青年人,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引】
本次作文材料由三句話組成。第一句是總括,強調了學習和探索對于青年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第二句解釋了青年人為什么要學習。第三句是提醒青年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結合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這一句回答了第二句,指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盲目地去學,而是要結合自身的實際去學,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有所作為。這三句話,能給時代青年特別是已經步入高三的考生帶來感悟和思考。高三學生,不管今后的路怎么走,學習和探索不能丟,要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制定出今后的學習目標,在探索中學習,這樣才能在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
(供稿 鮑亞民)
我寫我秀
讀書求術亦求道,不可過分求功利
一考生
談到讀書,我們就會不自覺想起那句著名的諺語:“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似乎道盡了讀書的好處。正因為書里什么都有,所以千百年來,一代代的讀書人前赴后繼,以前是考取功名,現在是各種考試,而最大目的就是通過讀書而功成名就。這句話其實充滿了功利主義的色彩,我們讀書似乎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在物質上的欲望。當然,這樣也無可厚非,社會要發展,每個人都想擁有更舒適的生活,功利性的追求也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
但是,只有功利性的讀書是不行的,功利性的讀書會讓人驕傲,變得自高自大。因為功利性的讀書,奉行的是成功主義的價值觀,比的是讀書量的多少,掌握知識的多少,獲得頭銜的多少。你獲得的東西越多,你就越成功。所以說功利性的讀書,并不能讓我們真正變得強大,它告訴我們成功是光榮的,失敗是可恥的,反而會讓我們更容易痛苦。這就是追求成功的悖論,那就是越渴望成功,你就會越害怕失敗,但越是害怕一樣東西,它就會越容易控制你,從而讓你越來越失敗。
而一個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輝煌的時候有多風光,而是在他遇到挫折的時候,在他低迷的時候,是否依然還有勇氣繼續前行。這樣的勇氣只有非功利性的閱讀才能夠獲得。雖然功利性讀書不可避免,但我們同樣需要非功利性的讀書,只有非功利性的讀書才能讓我們抵抗內心的虛空與虛榮。
人都是有虛榮心的,這種虛榮心讓我們會跟人比較,會追名逐利,從而變得患得患失。非功利性讀書的目的,不是追求外界的肯定,而是去豐盈自己的內心。閱讀世界文學大師的作品,可以讓我們看到不同的人物、生活和世界,幫助我們理解復雜的人性、命運和生活,使我們擁有更寬廣的胸懷和更堅定的態度來面對生活。它讓我們與自己的內心對話,讓我們思考,當剝離掉外界賦予我們的一切之后,是否還能如顏回一般怡然自得。
外界對我們造成何種影響,取決于我們看待它們的方式,我們覺得某樣東西重要,失去它必然會讓我們感到痛苦。非功利主義的讀書可以讓我們擺脫這種控制,但它不是讓我們不要這些身外之物,而是讓我們不為它所牽絆,有就好好享受,沒有也有沒有的活法。我們的內心由自己掌控,而不是隨外界變動,這就是智慧。
所以說,功利性的讀書是帶著目的去閱讀,會導致盲目自大,為名利所困;但非功利性的讀書,獲得的是智慧,智慧是一種領悟,它可以讓人一通百通,讓人變得輕松自在。
所以,知識是術,智慧是道。有句話說得好,有道無術術可求,有術無道止于道。
評析
這是一篇很成功的駁論文。文章一開始就通過引用著名諺語,強調人們讀書就是為了追求功成名就,這就為全文樹起了駁斥的靶子,但是這篇文章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在于其辯證思維的運用。作者先承認人們通過讀書滿足物質上的欲望本無可厚非,但緊接著指出,只有功利性的讀書是不行的,并展開了具體的批駁,分析非常透徹。接下來作者進一步指出,一個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輝煌的時候有多風光,而是在他遇到挫折的時候,在他低迷的時候,是否依然還有勇氣繼續前行,而這時非功利性讀書就顯得很重要。在強調非功利性讀書重要性的同時,作者又宕開一筆,指出人都是有虛榮心的,這種虛榮心會讓人變得患得患失,而非功利性讀書卻可以讓人們像顏回一般怡然自得。為了解除人們的誤解,作者又指出,非功利主義的讀書不是讓我們不要身外之物,而是讓我們不為它所牽絆。最后作者歸結出自己的中心論點:有道無術術可求,有術無道止于道。文章說理環環相扣,水到渠成。
(點評教師:吉學斌)
徜徉山間,隨處可棲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 姜 涵
人生如同登山,有人輕松登頂,“不畏浮云遮望眼”;有人盤桓山間,“迷花倚石忽已暝”;還有人流連山麓,“停車坐愛楓林晚”……要問何處風景更有情趣,哪種人生更有意義,可能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答案,而我以為,各處風景不同,其意趣亦無窮也。
清人張潮曾將人生境界比作觀月:第一層是牖中窺月,我認為那便是山腳之視角;第二層是庭中望月,那恰如山腰之視覺;第三層是臺上玩月,那正是山巔之視野。張潮之喻,乃是敦促世人追求開闊的視野廣博的境界。依我看來,這三種視角下的月亮其實各具風味,各有其獨特魅力。即如登山,身處不同之處,人的視野不同,感受不同,但你很難據此將所見之美分出個高下優劣。高山流云是一種美,小橋流水如何不是美?瀚海闌干是一種美,平湖秋月如何不是美?每一處都會有令人感動的風景,每一處風景都會讓人產生獨特的感悟。
有人總是傲氣地認為,人生的意義就在于登凌絕頂,于是乎對沿途的風景不屑一顧,行色匆匆,風塵仆仆,一往無前,周遭的一切美好只能化作他們身后稍縱即逝的背景。
其實,我們根本無需用“會當凌絕頂”來不停地鞭策自己——有些人腳力強健,可以不斷進取;有些人腳力一般,何妨隨遇而安。最高,未必最好。蘇軾登上高臺,卻發出“高處不勝寒”的千古浩嘆,我等凡夫俗子又如何經受得住山頂的清冷與孤單?木心先生曾獨自一人于山頂木屋中潛心寫作,卻也會因耐不住寂寞冷清,時時到山腳下與農家人話閑作樂。可見,長居山頂難免寂寞,難免有曲高和寡之苦悶。所以說最高處未必適合每一個人,對更多的人來說,徜徉山間,隨處棲依,才真是恰到好處。
“且行且珍惜”,這句話實在是醫治浮躁心態的良藥,它如一根柔而且韌的絲線,牽扯著那些只問目的不計過程的人們的匆匆步履,讓他們靜一靜,想一想,找尋真正適合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
一句“且行且珍惜”,奉勸人們珍惜當下,有一顆隨遇而安之心。“山頂”誠然可貴,“山腰”亦有風景,“山腳”同樣趣味無限。能夠從容地品味和暢享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景,表現出的正是對自己這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的自信。相反,沒有自己的獨特喜好和追求的隨大流的人生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乃至糟踐。
張潔的《我的四季》中有這樣一段話:秋天,我和別人一樣收獲。望著我那干癟的谷粒,心里有一種又酸又苦的歡樂。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別人干癟便灰心或喪氣。我把它們捧在手里,緊緊地貼近心窩,仿佛那是新誕生的一個自我。
我想,這絕不是敝帚自珍,而是找到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評析
文章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手法,將“適合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闡述得形象生動,深入淺出。作者以“登山”為喻,以“山頂”“山腰”“山腳”比喻生命中的各種不同境界,化抽象為形象,讓人讀來毫無枯燥乏味之感,這一點值得借鑒。
(指導教師: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