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到:“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具體情況以及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被提出前,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就已經對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做出了努力。探索二者結合的內在邏輯與發展進程,能更清晰地認識新時代如何更好堅持“第二個結合”,并為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提供實踐指導。
研究早期中國對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探索,要以“為何結合”“何以結合”為研究思路,探明中國早期社會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首先,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時代之需。馬克思主義傳入之時,雖然在社會層面已經推翻封建帝制,但思想層面仍舊封建自守。初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與本土傳統文化及紛至沓來、良莠參半的西方文化發生激烈碰撞。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既是幫助人們解放頭腦的需要,也是使馬克思主義被廣泛接受的客觀要求。
對于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如何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這一議題,需要在思想交匯與碰撞下不斷探索才能找到正確答案。早期知識分子學習馬克思主義,主要是為抨擊封建思想,這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遭世人詆毀與誤解。伴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學習,他們逐漸實現思想轉變。李大釗在系統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后,提出學習西方文化應基于中國國情,實現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雖有糟粕,但亦有支撐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有益成分和民族精神特質,二者需合理結合,以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
其次,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文明之彰。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認識到中西文化各有優勢,是世界文明進步的推動力量。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初期,其唯物論、階級斗爭理論沖擊并啟發了中國知識界,而探究五千年中華文明,亦能發現其中蘊含的哲學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雖重視對人們的思想教化,但也強調只有物質生活得到了豐盈,才能真正實現思想認識的提高,這種物質生命一體化的東方智慧,已經超脫了時空限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遙相呼應。此外,中國封建君主制度發展歷程中,“重民心”是其穩定維系的關鍵。如果政權失去民心,終究會走向覆滅的結局,這與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壓迫也存在契合性。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大浪淘沙,篩選出來的文化精華都與馬克思主義有切合的方面,這為后續實現二者的交匯融合提供了理論可能。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的各個傳播階段,均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更廣泛的認同,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助力;同時,傳統文化也需要融合馬克思主義,以剔除糟粕、保留精華,從而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
起初,利用傳統文化推介馬克思主義。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對封建文化的沖擊,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也在持續的觀念交鋒中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深層次的學習與吸收,他們認識到可以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抓手,匡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中大范圍傳播。
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蘊含了中華文化底色,其借由馬克思主義拯救中國的理想目標也帶有中國色彩。但對于二者關系問題,仍然提倡以一種“調和”的狀態實現雙方的文化共存;毛澤東早期便構建起融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理論體系,他提倡以一種辯證的視角來審視傳統文化,確切地表明既要以文化精髓為養料,也要堅決摒棄以封建綱常為主的文化糟粕。在借鑒陳獨秀的“大同”觀念來描繪馬克思主義未來藍圖的同時,還從傳統文化中探尋出與實踐觀相契合的文化元素,借助“經世致用”的觀點讓群眾生動切實地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而后,吸收傳統文化發展馬克思主義。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對傳統文化的借鑒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宣揚中,對二者的理解步步深入。
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后,李大釗逐漸摒棄以往推崇的“調和”理論開始探索如何利用傳統文化更好闡釋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嶄新路徑。在這一階段,他意識到要使馬克思主義在革命運動中煥發出真理之光,就必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必須不斷發掘幾千年來傳統文化中的理論精華,在其中尋找能夠與馬克思主義契合的觀點,共同指導革命實踐。毛澤東主張立足于具體的思想環境與社會環境,同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來發展馬克思主義,并提出:“如果要想對現在的社會發展略盡綿力,就必然逃不開‘中國’這個地盤。”他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所提出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等革命觀點在二者的文化內核中都能找到依據,使中國革命在接下來長期的實踐中有了更加具體科學的思想指引。
研究早期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交融歷程可見,二者結合成效顯著,但也存在短板與不足。對此需深刻反思,汲取歷史智慧與合理內核,為未來促進兩者和諧共生與深度融合提供啟示借鑒。
首先,要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這是不容置疑、不會改變的。要讓馬克思主義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都生根結果,就要堅持“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的運用原則。要在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下,以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艱辛探索為依據,以正確的態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守正創新,既要始終堅持,又要創新發展。因此,對待馬克思主義,既要牢記其在艱難時刻帶給我們的智慧引領與理論力量,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不動搖,又要注意結合新的時代條件與優秀傳統文化持續交匯融合,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交融才能更具時代性與先進性。
其次,要理性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之河中反復淘洗,不斷被灌注古圣先賢的智慧,才能以今日之優秀文化的樣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因此,在和平年代更理性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以現代文明賦予傳統文化時代魅力。既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習與考察,深挖其蘊含的思想精髓,將傳統文化在經年累月中傳承沉淀的“仁愛”“和合”“大同”等思想基礎與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觀點結合,使其成為新時代文化創造的基礎與本源。又要著眼于傳統文化的“賡續傳承”與“古為今用”,在保留其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推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融合,使其更加貼合現代審美需求,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融合實現新的飛躍。
最后,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新時代要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通,就要先把握好二者的發展要求,以此推動契合點之間的交流與結合,最大程度展現理論智慧,持續釋放聚合效應。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傳統文化點燃了新時代的火花,但究其根本,仍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意識形態,進行辯證法和唯物論更符合中國土壤的實踐嘗試。另一方面,在推動二者結合的實踐道路上,必須既結合深厚的歷史與文化現實條件,又貼合社會實踐發展的現實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保持正確性與可持續性。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