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城鄉融合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為新時代推進城鄉融合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意味著要讓數億農民共同邁入現代化進程。城鄉融合發展打破城鄉二元壁壘,促進人口在城鄉間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一方面,城市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廣闊就業空間,使其獲得更高收入與技能提升渠道;另一方面,鼓勵城市人才下鄉創業、服務以帶動農村發展活力,保障廣大農民在現代化浪潮中有更多發展途徑,避免人口規模成為現代化的負擔,而是轉化為發展的動力源泉。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將大量農村人口引入了城市,但農村仍然承載著數億人口的生產生活。目前,城鎮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遠高于農村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影響共同富裕實現的重要因素。城鄉融合發展有助于打破城鄉二元體制,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激發農村發展潛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間收入差距,讓全體人民邁向共同富裕。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一。城鄉融合推動城市先進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制造業的產品等物質文明成果向農村傳播,提升農村生產力與生活水平;促進城市現代文化、教育資源與農村傳統文化交流、互動和合作,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傳承鄉土文化根脈,實現城鄉物質與精神文明的均衡發展與相互滋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重要方向。城鄉融合發展有利于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的開發利用,城市的環保技術、資金可助力農村生態治理與綠色產業發展;農村的綠水青山也能為城市提供生態產品與休閑空間,形成城鄉一體的綠色發展格局,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家園。
城鄉融合發展通過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減少因城鄉差距引發的社會矛盾與不穩定因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同時,我國推進城鄉融合邁向更高水平,積累了不少經驗,如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多維度振興鄉村、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等。這些經驗對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城鄉問題有參考價值,有助于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決定》對新征程上我國進一步深化各領域改革作出了系統部署,明確提出:“要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具體包括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戶籍制度改革關聯著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進程,也關聯著農村居民的要素配置效率和收入增長水平。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落戶限制條件,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定居并享受同等公共服務待遇。同時要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水平提升工作,推動城市宜居宜業和可持續發展。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我國農村發展的基石和保障。首先要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即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使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始終充滿活力。其次,需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合理有序流轉,保障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活動規范且穩健進行。同時要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工作,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產業升級發展。
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在我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最艱巨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城鄉生產力發展差距較為明顯。首先要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化合作,以延伸農業產業鏈并增加農產品的價值。同時,積極培育農村電商、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業態,推動農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此外,構建城鄉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等協作平臺,引導城市工業企業將部分生產環節向農村產業園區轉移,達成城鄉產業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縣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之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加強縣域內公共資源的統籌配置和優化布局工作,推進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普惠共享,更好滿足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和生產生活需要。同時要加強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等工作,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要依托當地特色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等,培育特色產業,打造城鄉聯動的特色產業集群,壯大縣域特色經濟。
城鄉融合發展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和全過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內生動力,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與現代化建設道路。
基金項目:2024年廣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數字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邏輯及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MYYJ24S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