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好像我們已經不用學習什么知識了。任何事情只要問AI,它就會給出很詳盡的答復,比找個老師強多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首先,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假設AI是一個人,那么它作為一位對我們傳道解惑的“學者”,什么品質最重要?兩個選擇項:一是聰明,二是誠實。顯然,既聰明,又誠實最好。但是,兩者得兼太困難了?,F實中,一些AI 聰明過頭,而誠實遠遠不夠。
AI工具非常多,用過的人都知道,一些AI 工具面對相對“深度”的問題,可能選擇給一堆復雜的材料,卻不下任何判斷。和過去使用搜索引擎相比,沒有多大區別;更有甚者,AI還可能“顧左右而言他”,或故意“答非所問”,顯得情商極高。這些圓滑的風格,讓AI看起來非常聰明。它們肯定接受過縝密的預先數據訓練,然而,提問者卻收獲不大。
現在,一些樂觀者認為,AI的發展對人類的意義如同紙張的發明,它會帶來智力平權、信息平權,讓社會的中下層可以通過AI工具的使用,獲得原本只屬于社會上層的認知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階層晉級。
這種觀點可能有問題。要知道,紙張的發明并不一定帶來知識的向下普及,制度的變革更重要,有時候比技術變革重要得多。以古代中國來說,知識向平民階層的普及大潮,主要始于隋唐的科舉制度,而不是書寫工具的變革。
隋唐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國家力量對貴族制度形成前所未有的沖擊,平民階層有了法定的向上通道,所以更多的人有了讀書的動力。于是,來自社會更廣泛階層的士大夫群體真正開始崛起,貴族制也壽終正寢。要知道,隋朝開創科舉制的時候,已經距離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400多年。
信息技術的進步,雖然不一定以100% 的概率,立刻就帶來社會總體福利的增加和信息平權的實現。但不容否認,AI 時代肯定是一個讓人興奮的時代。那么,普通人如何在這個時代用好AI,提升認知呢?
回到剛才的論述,首先我們應該明白AI 是聰明的,但不一定是誠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擁有一個認知的底層框架,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個框架并不是什么高深的認知系統,而是擁有基本的常識。
舉個有點滑稽的例子。這兩年,到處都是“俄羅斯特產”的營銷視頻,后來被曝產品并非來自俄羅斯。實際上,如果你擁有常識,看這些視頻不到10秒,它就會露餡。
比如,推銷俄羅斯奶酪、牛肉制品的時候,畫面不但出現了膘肥體壯的奶牛,還出現了高聳的大風車和成片的郁金香,這顯然是奶制品之國、風車之國、郁金香之國荷蘭;有畫面出現了高山火車和高聳的瀑布,解說詞說俄羅斯農村風景秀麗,高品質的農產品都賣不掉。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一看畫面,就知道這里更可能是挪威或者瑞士;還有要推銷魚肉罐頭,視頻會展示“俄羅斯漁民”捕獲成千上百噸的金槍魚,然而畫面更像是北美漁民的季節性捕撈,而船體上還可能繪有英文字母。
除了擁有“自然常識”去識破一些顯而易見的漏洞外,經濟常識也很有用。比如,俄羅斯一年中時間很長的嚴寒天氣決定,它很難成為牛肉生產大國,“土豆燉牛肉”很大程度都靠進口。全球牛肉最便宜質量也不錯的是阿根廷、澳大利亞。中國人餐桌的進口牛肉中,阿根廷和澳大利亞是大頭。真正物美價廉的俄羅斯牛肉,應該產量不大。
常識是大腦的盔甲,擁有常識,可以識破信息過載時代那些顯而易見的謊話,以及聰明有余卻誠實遠遠不夠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