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5年1月19日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育部于2月11日發布758項新修訂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提升涉農職業教育水平提出具體要求。農民中職教育是國家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農廣校是農民職業教育的主體力量,應遵循中央指示,抓住改革機遇,辦好農民中職教育。2月16—20日,中央農廣校深入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石家莊市鹿泉區、藁城區、元氏縣等地,圍繞農民中職教育教學改革和職業教學標準落實落地情況展開實地調研,挖掘農民中職潛力,探究農民中職教育發展痛點與難點。
一、農民中職教育是大平臺
(一)農民中職教育是更新技術的重要渠道。傳統農民群體年齡普遍偏大,從業者主要集中在50-65歲,對新媒體和新媒介的接受度相對較低。農廣校深入田間地頭的辦學模式,精準滿足了這部分學員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教學、點對點服務的學習需求,成為他們更新農業技術的重要渠道。藁城區農廣校充分利用當地農業園區、示范家庭農場以及技術專家資源,開設流動課堂、農民田間課堂,通過面對面講解、手把手指導,周密策劃教學流程、精心組織教學活動、主動對接學員需求,為學員提供了精準、及時的教學服務。興隆縣農廣校則緊密圍繞本地特色產業,開設山楂生產技術、板栗生產技術等契合本地特色產業的選修課程,聘請國家級的鄉土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向學員傳授先進的種植技術,幫助學員更新知識體系,促進其產業發展。
(二)農民中職教育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橋梁。學員通常有自己經營的產業,經驗豐富、頭腦靈活且溝通能力極強。農廣校中職班在傳授基礎農業知識的同時,為學員創造了彼此信任、互通有無、守望相助的信息交流平臺。藁城區農廣校學員李智勇將中職班作為自家電商平臺選品銷售的資源渠道,不僅在班級內推廣自家的優質產品,也邀請其他學員將特色農產品上架自家平臺銷售,實現了互利共贏。鹿泉區農廣校學員侯瑞鋒創辦了設施農業公司,在銷售農產品的同時,也成為農廣校的農民田間學校和培訓基地,自研的生產設施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宣傳,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促進了產業的良性發展。
(三)農民中職教育是提升理念的重要平臺。與短期培訓相比,農民中職更具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基礎性的文化和學科課程有助于提升農民文化素養,定期組織的外出考察調研和交流活動,幫助學員開闊創業視野,拓展發展方向,并在較充足的時間內幫助學員調整發展模式,摸索前進路徑,助力產業發展。興隆縣半壁山鎮田杖子村黨支部書記賈博文深有感觸,作為一名軍轉干部,在2021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時,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狀況幾乎一竅不通。恰逢農廣校招生,他報名參加學習,兩年后他對國家“三農”政策、農業農事知識有了深入了解,為順利開展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并在選舉中實現連任。元氏縣農廣校學員丁力是一家種植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在農民中職學習期間,多次參與學校組織的優秀農業合作社考察活動,歸來后深受啟發,決定以中藥材種植為突破口,借鑒考察點研制專精產品的發展模式,打造屬于自己的中藥材產品品牌。
二、農民中職教育有大優勢
(一)河北省農民中職招生總體穩定。河北省農廣校高度重視農民中職教育招生工作,每年劃撥專項資金保證農民中職工作開展。近年來,河北省農民中職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均居全國首位,2024年招生數達到5631人,在校生人數為10872人,充分體現了河北省農廣校體系的強大實力和堅定信心。興隆縣農廣校與縣組織部合作,對100名村干部進行培訓并吸收成為農民中職學員,500余名中專以下學歷干部成為中職招生后備軍。
(二)河北省農廣校體系力量較為充足。河北省農廣校體系現有市級農廣校11個,縣級農廣校95個,專職教師近1000人,是保證農民中職教育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保障。同時謀劃開展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遴選工作,將“土專家”“田秀才”等行家里手納入師資庫,為農民教育培訓提供智力支撐。興隆縣農廣校每周開展講課練兵活動,促進教師隊伍能力建設,提升授課能力,鼓勵教師參與涉農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名課名師”評選、農民中職教育專業課程標準制作以及視頻課、微課制作等工作,極大提升了教學質量。
(三)各地辦學政策穩定有效。各地農廣校均將培訓與中職銜接作為中職辦學的重要切入點,采取多種方式動員吸納優秀學員參加農民中職教育。藁城區攜手婦聯培養農村婦女干部,組建農業創業巾幗班,并吸收學員成為中職學員,為農村女性提供了更多發展機會。元氏縣農廣校將培訓的跟蹤服務與中職實訓參觀相結合,為中職學員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學員學習效果更加突出。
三、農民中職教育有大挑戰
(一)機制創新難度大。農廣校按照“送教下鄉、農學結合、彈性學制”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常在農忙時通過微信群、視頻連線等方式開展臨時性的指導教學,無法及時納入到教學計劃和教學日志中,導致教學內容在紙面記錄上“比例失調”、內容缺失,無法形成完整的教學檔案,影響了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規范性。同時為滿足農民學員學習需求,實踐學時占比較高,這種課時分配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農民學員的學習特點,但也可能導致理論知識學習不足,難以滿足硬性的課時要求,一定程度上影響農廣校中職教育的認可度。
(二)政策貫通難度大。農廣校屬于農業農村部門,不僅承接教育培訓工作,還承擔著其他農業農村相關工作。在五級辦學體系實現大范圍多渠道工作開展的同時,基層農廣校教師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出現了教學素養偏弱、政策理解不到位的情況。在2021年發布的專業教學標準中明確提出了“三型課程”“四靈活”“五個教學環節”等要求,已在為基層校解綁,幫助基層校構建屬于自己的因地制宜的教學和課程體系,但在實際操作中依然存在偏差現象。
(三)經費支持難度大。調研各縣農廣校都反映,由于農民中職沒有專門的經費支持,辦學困難,現階段只能依托培訓經費和上級部門支持經費辦學,存在諸多限制。在培訓與中職銜接機制方面也存在不完善之處。例如,藁城區農廣校提出,在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訓與中職教育銜接過程中,由于資金支出來源、支出名稱等方面的限制,影響了銜接工作的正常進行,制約了農民中職教育的發展。
四、思考與建議
(一)深入開展農民中職教育教學改革。隨著教育部新版專業教學標準的發布,農廣校抓住機遇應主動入位,以全日制學校的課程標準為參考,積極吸收轉化,制定農廣校專有的專業教學標準。這一標準既要符合教育部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基礎規定,又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農廣校不同地域、不同對象、不同需求的特殊性。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應面向成人、高素質農民,覆蓋不同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覆蓋不同生產經營環節,為農民中職教育提供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規范。
(二)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建設。農廣校應發揮體系優勢,建立健全教學服務供給體系,為高素質農民提供精準的教學服務。一是推動完善培訓與中職銜接機制。依托學用貫通試點、高素質農民培訓和“頭雁計劃”培訓等項目,進一步推動學時學分互認、政策傾斜、優秀獎勵等措施的落實,激發學員參與農民中職教育的積極性,吸引更多優秀學員加入到農民中職教育的行列中來。二是完善需求調研機制。不僅對不同專業班提供不同的課程安排,針對同一中職班不同需求的學員,也應深入開展調研,詳細了解其個性化需求,提供針對性的教學供給和選修課,提高教學實效性。三是形成師資輪訓機制。提升體系師資教育素養,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新專業教學標準以及課程標準,補充教育心理學、教學理論和課程理論知識。
(三)做好宣傳工作,講好農廣校故事。主動入位開展宣傳工作,展示農廣校在農民職業教育領域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體現農廣校作為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的重要價值。通過多種媒體和手段開展成果展示,讓政府部門了解農廣校的職能和作用,認可農廣校辦學的必要性。讓農民了解參加中職教育的益處,提高參與農民中職教育的積極性。動員優秀教師和學員參與宣傳,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打造農廣校的良好口碑,展示農廣校的良好形象,提升農廣校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為農民中職教育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作者單位:中央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