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綠水青山,巧用農藥之道。茶樹種植中如何科學使用農藥?筆者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四方面來介紹。
一、教學分析
說課內容選自教材《茶樹病蟲害與綠色防控技術》,是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新形態活頁式教材,更符合茶農的學習特點和實際需求。依據國家專業標準、行業標準、崗位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茶樹科學用藥技術課程內容重點從認識農藥、配制農藥、使用農藥等三方面開展教學,以綠色環保為思政育人主線,旨在培養熱愛茶文化、嚴謹科學、守護生態美的新時代茶農,最終實現職業技能從達標標準向優秀標準階梯式提升。
授課對象為茶葉種植戶、茶園管理人員等,為更好掌握學情,課前通過問卷方式,對茶農的用藥行為、知識技能、學習特點等進行調查。從調查結果了解到,在用藥行為方面,茶農的農藥來源渠道相對正規,質量可靠;絕大部分茶農掌握了正確的施藥時間,但從年均使用農藥種類及施藥劑量顯示茶農精準、科學用藥意識較弱,主要還是選用傳統手壓噴霧器,先進施藥器械在茶葉生產上的利用率還相對較低。大多數茶農在施藥時,防護措施過于簡單,甚至有一部分在施藥時完全無防護措施。在知識與技能基礎方面,總體對病蟲的認識不準確,農藥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差。在農藥的選擇上,主要還是根據以往自身的經驗,存在見病蟲就打、盲目用藥,確定劑量不準確、在安全間隔期內采摘茶葉等現象,茶葉質量安全認知水平仍有待提高。在學習特點方面,存在偏好學習與實際生產活動緊密相關的知識技能,精力分散、記憶力較差、學習時間有限,傾向于向其他農民學習等特點。
對標高素質農民需求,根據農作物植保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標準,結合以上學情分析,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為對癥用藥、適量用藥、精準噴施,教學難點為藥物繁雜難以記憶、藥物混配難以精準、科學施用難以掌握。
二、教學設計
介于茶農學習特點,制訂了“三段六步”“先做后學”的教學模式。“課前疑,發布任務奠定基礎,課中學六環節夯實能力,課后練提升素養”,突破教學重難點。結合人工智能(AI)助手、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等線上教學資源,提高茶農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圍繞教學過程,對茶農的農藥法律法規,農藥質量鑒別、農藥配制、農藥使用等能力進行自評、互評、教師評、行業評等多維度的考量。并通過區分評估,探索茶農階梯式的增值評價,促使他們在各自的區域中發揮最大的專業價值。
三、教學實施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課程以農民為中心,以茶產業為根本,以綠色農藥應用技術為主線,培育新質生產力中的新質勞動者。以“任務1——知法守法、識藥明效”為例。
課前疑。通過平臺發布農藥管理法律法規知識測試,掌握茶農對相關法律法規條例的了解程度及易錯知識點,針對性設計課堂教學。
課中學。六環節開展教學,將所學知識由基礎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進行漸進式布局。在思維綻花火環節,以生活常見物品作問題探索激發學習興趣,如由問題“驅蚊花露水是不是農藥”,引出農藥管理條例對農藥的定義,并引發思考,摒除傳統農藥的觀念。在實踐出真知環節,根據課前學情分析,以“易錯知識點”相關真實農藥違法使用案例提高茶農注意力,引出茶樹禁用農藥種類,指出實際生產中茶樹農藥使用問題。在互動與合作環節,組隊進行情景模擬,如“冬季清園”等情景,自主探索農藥管理法律法規相關規定,構建學習小組促進互助學習模式。在難題攻克環節,針對教學難點“農藥種類繁多難以記憶”,梳理農藥分類、劑型演變到最適劑型的選擇,學習深度逐步遞進。在能力進階環節,發布農藥質量鑒別任務,自主分析借助中國農藥信息網、農藥電子查詢等系統,學會辨別農藥優劣,提升綜合能力。在總結評實效環節,自評、互評、教師評等多元評價,實現總結突破。
課后練。課后再次發布農藥法律法規測試,鞏固練習,茶農可利用AI助手隨時學習掌握。
四、教學思考
本課程通過多角度融入思政,思政全程貫通,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教學方式也由傳統的理論知識到教學示范、實操訓練,逆向翻轉,形成由做到學的學習模式,在做中學,系統孕育新時代茶農,助推茶產業發展。
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對標崗位需求,開發了茶樹病蟲害教學資源庫、防治手冊等,為適應高素質農民培訓需要、產業發展,需開發更新、更規范的資源庫。其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用學習通、AI等軟件系統進行數字智能分析,更真實、更全面地開展學員個性化評價,數字化育人評價體系。
(作者單位:貴州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