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子午炮到標準鐘:近代中國城市公共標準時計的引入與設置

2025-05-09 00:00:00封磊
人文雜志 2025年4期
關鍵詞:全球化

內容提要 近代中國圍繞構建同步性的公共標準時計所經歷的變革與變革本身,不僅是一項全球性兼具科學性的變革事件,還是一項國家化的實踐過程與社會變遷。近代歐美殖民國家利用時間規范消解其在遠洋航海、跨陸鐵路、越洋電報等全球霸權擴張的差異問題,先后經歷對本初子午線的確定、平太陽時替代真太陽時、標準時替代地方時、機械鐘表的普及等時制、時計與通訊技術的同步變革,并對近代中國的時間變革產生長達四個世紀的影響。文章以全球標準時生成與近代中國標準時的引入,關聯起與時間全球變革緊密相關的科學知識、設備技術與組織機制等關鍵要素,論析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全球同步性特征與地方差異性嬗變的關系。

關鍵詞 時計 時制 報時 子午炮 標準鐘 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K26;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5)04-0110-12

傳統時代計時測報系統在中西方社會中均有多樣的實踐,但自19世紀70年代后因電報技術成功的商業化運營后,圍繞確立標準時以及構建國家標準時播報系統等基礎設施的變革過程與變革本身,則成為一項兼具全球性與科學性的國家實踐。目前,國內學界涉及標準時的既有研究功不可沒,① 但尚未見基于全球標準時制而構建標準時播報系統的國家實踐與社會變遷的整體性研究。這一研究的關鍵是確立一個能將標準時與構建標準時播報系統密切關聯的科學知識、設備技術、組織機制等納入長時段、跨學科、跨國別研究的抓手。因之,本文以午炮為契入點,以全球標準時生成和播報的綜合性邏輯與近代中國地方主體性實踐相結合為路徑,關聯起與之緊密相關的科學知識、設備技術與組織機制等科學技術要素,以近代中國四種不同類型城市的公共標準時計的嬗變為主線,論析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全球同步性特征與地方差異性嬗變的關系,展示標準時計更多地是一種權威規定或社會規約而受到特定地方社會因素的制約,以期對本土化的全球史研究有所推進。

一、子午炮用于校準鐘表與標準時的全球化進程

全球史研究通常將一個跨越民族國家的對象置于全球性的宏觀進程中考察,同時也探求這一進程與地方國別的同步性聯系與差異性互動的關系。① 在目前對標準時計或新興報時裝置的研究中,對“午炮”(亦稱“子午炮”)在近代中國的出現、應用與演變,因其具有世界史、國別史或跨學科等的復雜性而成為研究難題。午炮(Noon-dayGun),是一種最晚于18世紀中后期出現于歐洲軍港城市的報時裝置。在軍港錨地或海港要塞,當太陽直射當地子午線時,在由海軍部指定的艦船上以燃放火炮的方式檢查、校正其全球位置。因聲音的傳播慢于火炮發射時產生的閃光煙霧,看到火炮的閃光煙霧比聽到聲音更準確;但閃光煙霧可能因濃霧天氣而失效,海軍部遂指示利用鳴放火炮的聲響作為時間的近似指令,但必須預留聲音傳播所需的間隔時間。鑒于當時所有其他的時間炮/槍(TimeGun)是陸基的,每日施放午炮的任務遂從海軍轉移到當地戍衛炮兵,各地海軍也開始以駐地炮兵施放午炮的準時聲響來校準天文航海鐘或鐘表等其他時計。② 因此,全球諸多軍港城市均有在每日正午鳴炮報時的傳統,午炮也成為此類城市重要的公共時計。此外,還有始于1829年在港口城市設置的用于校準船上鐘表的定時球(TimeBall)。③ 尤其是在1898年英國海軍部公布的154條為船舶導航的時間信號單中,有94個采用格林尼治時間的定時球與30個依據不同子午線時刻而設定的定時炮。④ 這一傳統雖非英國港口城市的專利,但大多來自英國,并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以及海軍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不同的是,海軍部青睞報時球,商會和市民則歡迎午炮。⑤ 1850年代后定時炮、定時球還與電報時間信號、同步電鐘,共同成為英國構建格林尼治時間自動播發系統的公共時計。⑥ 這與英國在近代早期開拓全球航海事業時引發的計時科學技術的變革密不可分。

在17世紀的遠洋航海中,定位遠洋航船的經度是世界性的科學難題。這一難題的解決得益于“以時間確定經度”的構想:地球完整自轉一周需24小時,平均1小時自轉15個經度,兩地的經度差相當于兩地的時差。若已知啟航船只起點的經度與時間,以及航行目的地的時間,即可推算出相同航船相對于起點位置的所在經度。⑦ 但關鍵在于,必須確保航船的起點時間與海上航行的本地時間的精確性,這對船上計時器的精確性和穩定性提出極高要求。1759年,能夠在遠洋航海啟程時設定好目的地時間的天文航海鐘被成功發明,能夠確保在航海環境下航船起點原始時間的精確性與穩定性。⑧ 自此,基于對航船起點的經度時間與航船的海上本地時間之間的時差的精準掌握,即可推算并定位航船所在的本地經度。這使得對本初子午線的擇定成為根本。當時各國自定的本初子午線有14條之多,⑨但到18世紀初時,穿過英國倫敦附近的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的子午線,已被眾多航海國確立為本初子午線。⑩ 因之,英國的遠洋航船通常會攜帶兩套計時器:一套是啟航時帶上船只并被設置為格林尼治時間的導航器;另一套是用于管理船上生活和記錄事宜的計時器。盡管航海鐘的精度極大改善,但難免受重力或航行狀況的影響而出現誤差,故需定時校準;而校準的計量標準即是正午太陽。因為太陽直射當地子午線是最直觀、最易觀測的天文基準,誤差最低,此時校準鐘表可確保時間基本準確。為將在午正時刻校準計時器的指令及時廣而告之,還需借助傳播迅捷且廣泛的報時方式。當時歐洲城市中既有在非正午時刻“用于標志士兵每日作息時間”的“時間炮/槍”(TimeGun)的傳統。① 因之,包括但不限于槍炮的軍器、樂器或禮賓等響器,均曾被用作在正午時刻校準計時器的號令裝置。② 19世紀初,英國確立全球航海霸權地位,其在開拓全球貿易網絡或殖民地的艦/商船上通常裝配火炮,在正午時分以施放火炮的方式號令艦長和船員們校準計時器,以確保在公海上的安全航行。這一方式隨之被傳播開來,并在港口城市中演變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及“禮賓的儀式”。③如哈利法斯克、④ 開普敦、⑤愛丁堡、⑥香港、⑦上海、⑧東京⑨等城市的午炮皆與此有關。

當時為遠洋航海而根據固定子午線所設定的起點時間,是正午太陽直射當地子午線時以裸眼觀測的估算值(即真/視太陽時),因觀測地點的不同以及太陽運動的橢圓軌道而具有非均等性,但確定精確的當地時間及其平均時間,則需憑借精密儀器或天文觀測圖。⑩因之,真太陽時并不能滿足流動性日益增強背景下對均等性、一致性、精確性和可計算的時間量值的社會需要。但機械時鐘走時并顯示的是全年真太陽日的平均值(即平太陽時),能夠解決這一問題。18世紀末,伴隨鐘表制造業及其工藝水準的成熟,便宜且精準化的鐘表已滲透至歐美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使“守時的概念得到普及”。⑾至19世紀初,歐美社會的時制已完成由當地視太陽時向日中平時(時鐘時間)的變革。⑿

19世紀中葉后,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歐美各地區、各國之間在人員、商貿、知識、物資和信息等的流動性大規模增長。加之19世紀70年代后電報技術的使用與越洋電報電纜的聯通,使人類在歷史上首次擁有覆蓋各大洲的經濟與通信體系。⒀因之,對構建在全球范圍內一致的、規則的且可計算的標準時的需要也愈益迫切。1883年11月,美國鑒于英國在全球貿易、航海業、商船噸位與造船業等的霸主地位,率先以基于格林尼治時間而編制的鐵路運行時間作為北美鐵路系統通用的標準時間,并將全國劃分為4個時區。⒁這為全球標準時的規劃與實踐奠定基礎。1884年10月,在華盛頓召開的國際子午線會議上,來自歐洲、南北美洲、亞洲等的25個國家,以民主協商與集體投票的方式正式確立以格林尼治經線作為本初子午線,①并將之作為計算全球地理經度、世界日、世界時的0°經線。② 全球標準時(GreenwichMeanTime,GMT)自此誕生,此舉是時間的全球化的標志性事件。

至19世紀90年代,英屬領地率先開啟地區標準時的統一運動。1892年,南非開普殖民地(CapeColony)采用GMT+1.5時間。1902年,南非地區以及葡屬東非一致采用GMT+2時間。在德屬東非領地內,開普時間還被廣泛用來校準鐘表。至20世紀初,歐屬殖民地的行政機構均仿效同期的歐洲國家,引入基于日中平時而建立的全球標準時,這些平均時大多是其首都或重要商埠、殖民地城市所在經度的世界標準時。③ 在東亞地區,日本政府于1896年正式使用GMT+9時間;伴隨其于1910年吞并朝鮮半島,迫使后者于1912年也使用GMT+9時間;④1902年,英國以GMT+8時間作為香港的官方時間,并被中國海關與其他通商口岸城市使用。在南亞,英屬印度政府于1905年采用GMT+5.5時間,緬甸采用GMT+6.5時間。在東南亞,1905年英屬新加坡、馬來聯邦、法屬中南半島與泰國等均用GMT+7時間,英屬北婆羅洲、菲律賓則采用GMT+8時間。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標準時的統一化運動進展迅速。如法屬海外領地統一標準時的進展與其國內城市采用格林尼治時間的措施一致,多在1911—1912年采用以小時為單位的標準區時制。英屬西印度群島與英屬圭亞那于1911年采用GMT-4時間。一戰后,尤其是伴隨戰后國際秩序的重構與地緣政治的變動,時間標準化運動主要以兩種方式在非洲與拉丁美洲展開:一種是戰敗盟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或未獲獨立的領地,被置于國際聯盟的“托管”之下,或以英法“監管”的形式迅速改用全球標準時,一種則是因政權更迭而自動改用全球標準時。1920—1930年間,則是大洋中小型島嶼或更小領地集中采用全球標準時的時期,直接導致公海標準時區與陸地標準時區的接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球大多數國家或地區、海島或公海等均已使用全球標準時,到20世紀50年代,頻繁的時間變動才塵埃落定。⑤

二、近代中國的時制、時計變革與標準時之國家化

如前所述,航海鐘、鐘表等時計的普遍使用與全球標準時制,最初起因于由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所推動的對海陸交通與國際貿易時間一體化的國際需要與統一規定。⑥ 這一過程經歷長達四個世紀的變革并產生兩大成果:一是在作為物質設備的時計上,鐘表被發明和廣泛使用;二是在作為科學知識或文化產品的時制上,平太陽時代替真太陽時、標準時代替地方時。16世紀末起,因西方天文學的全球傳播尤其是殖民擴張的東侵,明清中國也深受影響。如時間計量單位已采用西方“hms”法,國人對真、平太陽時的理解和對鐘表的使用也愈益深刻和流行,并對修訂歷法產生一定影響,但并未對明清中國產生聯動的時間變革。中國直到進入晚清特別是民國后,才開啟時制與時計的同步變革。

第一次時制變革是從“視太陽時”到“日中平時”,以太陽兩次凌過同一子午線所歷時間為一個視太陽日。但受地球以橢圓軌道繞日運行、觀測點位置不同、日地距離的遠近、黃赤兩道相交斜正的不規則性等因素影響,“太陽日”的長短參差不齊,故視太陽日具有非均等性。天文學家遂取真太陽的平均速度運行一日,稱為“平太陽”,平太陽兩次中天的時間稱為“平太陽日”,①二十四分之即為“平太陽時”。視太陽時與平太陽時之差,即時差。普通機械鐘表顯示的時間即是平太陽日,而用日晷、圭表等測定的時刻即為視太陽日,須加減相應時差,方合于平太陽日之時刻。

真太陽南中時,即太陽凌過子午線的時刻,稱為“視午”;“平太陽”南中時,即假定的“平均太陽”凌過子午線的時刻,稱為“平午”,鐘表正指12時;視時、平時不能完全重合而逐日有差。② 視午測影借助日晷、圭表等傳統測時儀器即可實現,故而測定的各“太陽日”的“日中”以其時差加減之即得“日中平時”。③ 但“改算平午的方法很復雜。所以,觀象臺歷書每日都載有‘日中平時’一欄”。此舉在1914年后由中央觀象臺在編制歷書時才始以平太陽時為準。④ 因此,日中平時即在測得真太陽日的日中時分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推算法改算出平均太陽日的日中時分”。⑤

伴隨20世紀20年代鐘表制造與進口數量的增加,鐘表已流行于通都大邑與內地城鎮。⑥ 這促使應用一種均等的、精確性高且可計算的標準來校準鐘表成為廣泛的社會需求,日中平時可滿足人們在視午時將鐘表校準為統一的平太陽日時的需求,成為校準鐘表的標準。因此,鐘表的普遍使用與日中平時的應用相得益彰,日中平時日益成為一種具有標準性的標尺而被社會廣泛使用,進而引起時制與時計的同步變革:“自鐘表盛行后,平時始于不知不覺之間風行于世,因鐘表速率平均,行太陽平時之故也”。⑦ 同時,因鐵路交通與時鐘時間的物理邏輯而使之成為一個流動的報時器,進而促使鐘表和平太陽時在鐵路沿線社會的應用。如民國《嘉定縣續志》記載:當地既有的“計時之器僅有日晷儀,用者亦不多,購買外洋鐘表者,尤為稀少。自輪船、火車通行,往來有一定時刻,鐘表始盛行”。⑧

第二次時制變革是從“地方時”到“標準時”。“地方時”與“標準時”的概念,進入民國后才被社會熟知。地方時指“地球每日自東向西轉,人在地面,居東的先見太陽,所以時刻段較早,居西的后見太陽,所以時刻較遲……日中平時所改算的時刻,是以吾人所居地方的子午線做標準,在地球上除同經度的地點外,沒有相同的時刻,這就叫做地方時”。⑨ “日中平時用各地方的日午做標準”,“要經過一層的改算方得標準時”,“由日中平時所改算的時刻,只得地方時和標準時有遲早的不同”。⑩為使同一時刻不得有先后之差,此時刻由各時區的中線決定。因此,在同一時區內,除中線經過之地以及地方時與標準時相合處,其余均有時差,“此為近世社會所通行之時法也”。⑾在傳統農耕時代,地方時給予民眾生產、生活的差異性影響極其微弱,但“現當五洲交通時代,國際往來至繁,故因地球自轉一周而成晝夜,各地時間之遲早不同,且須用標準時以求全世界或一區域之統一”,⑿特別是“我國國土廣闊,經度跨及六十度……若是只用一種標準時,自然有許多的不便”。⒀故而,制定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標準時便成為民國制度構建的必然舉措。

其實,標準時已在清末隨西方傳教士主導的天文測量活動而入華。1872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在滬建立徐家匯觀象臺;1883年,觀象臺即已將上海地方平時改為東經120°的時間,每逢禮拜一、五于正午12時鳴炮,為沿海船只提供報時服務。⒁1902年,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RobertHart)鑒于已開埠的31個城市及租界均位于沿海地區,為滿足和便利沿海航運、鐵路、郵政、電報及海關等部門和涉外機構對外交往的需要,確立以上海平太陽時(即東經120°時刻)作為沿海地區統一使用的標準時間,稱為“海岸/關時”,“內地各鐵路,如京奉、京漢、津浦各線和長江一帶地方也一律采用”。① 這為北京政府規劃符合中國實際的標準時提供了遵循的先例。

1918年,教育部下轄的中央觀象臺依據國際標準時制度,將全國規劃為中原時區(以東經120°經線之時刻為標準,即GMT+8,名上海時間,亦稱中原時間,后改稱南京時間)、隴蜀時區(以東經105°經線之時刻為準,即GMT+7,抗戰后改稱重慶時間)、回藏時區(以東經90°經線之時刻為準,即GMT+6,后改稱新藏時間)、長白時區(以東經127.5°經線之時刻為準,即GMT+8.5)、昆侖時區(以東經82.5°經線之時刻為準,即GMT+6.5)的“五時區制”,還以東經120°為標準經線編入1919年以后的《中華民國歷書》,并附錄各省會與重要商埠的地方時與標準時。②1928年南京政府對五時區制采取“亦沿用之”政策。③ 20世紀30年代,中國鐵路基本為南北走向,人口與經濟大多繁榮于中原時區,這為鐵路運行時間在標準時意義上實現統一提供現實的可能。1934年,國民政府鐵道部召開全國各路聯運時刻網會議,以當時主要鐵路干線為基礎,通過“實行負責聯運”“創辦水陸聯運”“舉辦鐵路與公路聯運”“訂定聯運時刻表”等規則并從7月1日起開始編制聯運時間。④ 翌年7月全國鐵路系統統一的標準時間正式發布。⑤至此,鐵路、船運、公路、電報、郵政、銀行等的聯動一體的時刻表(東八區時)成為國家化的標準時間。1939年,國民政府鑒于“各地標準時間極未一致”,又逢全面抗戰的非常時期,“關系交通、郵電、軍事、防空各方面,均屬重要”,特令內政部召開“標準時區會議”。該會議議決:中國標準時區仍執行五時區制,“每日由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負責授時,并交中央廣播電臺報告各地”,并規定“全國各地一律暫以隴蜀區時為標準”。此辦法于當年6月1日起正式執行。⑥ 自此,五時區制方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正式施行。中央廣播電臺每日分上午3時、下午6時、下午10時以長、短波同時報告標準時刻。⑦ 至此,自清末被動接受的“海關時”到民初主動規劃的“中原時”,再到因應抗戰需要而規定的“隴蜀時”,最終完成標準時的國家構建而成為影響國家行政、社會活動與民眾作息的標準時間。

1945年11月,國民政府宣布恢復五時區制,并規定由中央研究院負責授時、由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負責報時。此外,國民政府還命令各級地方政府備置收音機,指定專員“于每日一定之時間,按電信機關之時刻校準時鐘”,或“在市內設置標準鐘,或采用午炮與其他信號,傳報標準時于當地民眾”。⑧ 這一國家指令成為戰后各級政府及各地城市以設置午炮或裝設標準鐘為主而構建國家標準時播報系統的依據。至1948年3月,因東北九省行政區劃的調整與臺灣光復,原標準時區發生些許變動,但仍執行五時區制。⑨

總之,標準時以及用于傳遞或播報標準時量值信號的科學知識、物質設備、技術手段及其實踐,于清末被西方殖民當局輸入通商口岸城市。這與以英國為代表的歐美殖民帝國以其殖民侵略、經濟整合和文化輸出等在全球建立起非平等、非均衡的霸權秩序體系大有關系。與時間變革相關的科學知識、物質設備與技術手段等,亦是由歐美主導并在擴張和維持其全球霸權秩序體系時不自覺地輸出的文化產品。同時,近代中國在其現代化進程中基于構建國家標準時播報系統的需要,與之相關的科學知識、設備技術與文化產品等亦被逐步納入國家基礎設施體系與民眾的日常生活需求與系統化的社會實踐中,促成與標準時測報相關的設備技術和文化產品逐漸擺脫歐美殖民霸權輸出而實現社會化與國家化。這些綜合性因素,不僅促成中國標準時制度成為世界時制度的組成部分,還促使國家及其政府力量開始成為世界標準時制國家化與全球化的引擎。

三、近代中國城市公共標準時計之嬗變

近代中國業已發生的時計、時制等的聯動變革,不僅是一種基于天文測量與運算規則的時間量值信息,還是國家基于全球標準時制度而給予的權威規定、政府的制度化推行與高度組織化的社會規約,是規訓民眾社會行為與時間觀念的公共標尺。這一規定率先落實于各級政府在城市設置公共標準時計上。

第一類是由海關、天文臺與市政部門共同管理公共標準時計的商業性城市,如上海。

1869年,清海關稅務總司為配合助航設施的建設而建立海關測候所;1879年,鑒于徐家匯天文臺預警上海發生颶風的價值,以及此前與各海關測候所的配合,自1884年起海關總稅務司與徐臺正式建立通報氣象觀測的合作機制。① 其中,播報氣象及時間信號的即是午炮(時稱“警信炮”),所報時刻已改用東經120°的標準時,還設電動報時球,二者同在周五正午報時。② 1902年,“當時沿海各海關為統一時刻起見,用東經120°時刻,名為‘中國海岸時’”;1918年,各海關及徐臺用世界標準時區的東八區作為中原時區。③ 20世紀30年代,上海“全市的標準時刻,全憑徐家匯天文臺的觀測,每日按照一定時間,用種種信號公布”。而播報標準時信號的方式有海關管理的午炮、市政機構管理的標準鐘與無線電數種。其中,午炮系報東經120°平太陽時的正午信號,施放地點在浦東陸家嘴春江路以南海關所設立的船舶信號臺。公用局于1928年函詢國際知名商埠后,仿效其由官方主持監督、商企承辦自營的模式,于1931年10月裝設并啟用18具德國西門子牌子母電鐘。④ 另備無線電校時器,接收徐臺廣播無線電的時刻報告以校準母鐘。此外,還有兩種根據徐臺實測信息校準的信號臺和無線電臺。⑤ 抗戰爆發后,浦東午炮被迫停放。⑥

第二類是由天文觀象臺負責公共標準時計的軍港類城市,如青島。

1897年3月,德國強占膠州灣,為便利其港務及航政,于翌年3月設立報時球和氣象站,后陸續購入用于校準時刻的天文鐘和電氣時球。⑦ 1904年后,先由港務局后改由膠澳觀象臺于每日正午放午炮報時,持續至1914年被日軍侵占。日占后改立“氣候測量所”,每日仍以午炮報時。⑧ 1922年,北京政府收回青島后改稱“膠澳商埠觀象臺”;1923年,膠澳商埠警察廳命膠澳港政局于10月10日試放午炮,于15日開始施行。⑨

1924年6月,時任膠澳商埠觀象臺臺長的蔣丙然,鑒于報時的準確性而呈請膠澳商埠局撥付經費以改良午炮,并將施放午炮之事改由膠澳觀象臺負責。⑩7月11日,觀象臺(后更名青島觀象臺)與大成洋行簽訂改用電流施放午炮的合約,約定自8月1日起每日正午12時鳴放5聲,①“所授之時系標準中原時,即東經120°之時刻”。② 后鑒于電流施放午炮仍有失準問題,青臺于1926年4月1日起改用每日以無線電臺在上午8時30分與下午6時30分拍發精準時刻兩次的方式報時,③覆蓋北方其他設有天文臺或測候所的城市。④ 為提高報時精度而改用電音報時機,午炮于1927年7月25日被停止。⑤ 電音報時機遵循中原時,每日分上午6時、正午12時、下午6時三次報時,每次放音1分鐘。⑥ 至20世紀30年代,因青島城市空間的展拓,電音報時機已難敷社會各界對準確用時與校準的需求。恰逢上海中國標準時計服務社呈請青島市政府準予設立電氣公用標準鐘以利市民校時,1934年,市政府令青臺負責此事;青臺與服務社簽訂合同,裝置母鐘2具,子鐘15具,全市共56具。⑦

第三類是由軍方或公安局管理標準時計的政治中心或省會類城市,如北平。

北京作為元明清的都城,主要由鐘鼓樓向城區報時。晚清后,北京城區出現在高大建筑頂部裝置大自鳴鐘的西式鐘樓,以及日益流行的鐘表,均為報時賦予新的功能。但伴隨北京城區面積的擴大、人口規模的增大,以及由經濟、交通、通訊等促成的社會流動性的持續增強,舊有時計均難敷民眾對統一用時和校時的需求:“(京城)雖各家有鐘表,既無大鐘可以日日校正,又無大炮可以數日對準,故致鐘表彼此各有參差”。⑧ 鑒于此,1912年7月10日,教育部總長蔡元培“在國務院提議,擬設子午信炮”,并擬由“海軍部擔任燃炮事宜”,后議定“于正陽門西、順治門(后更名宣武門)東中間城墻上安設子午信炮”,⑨后因“限于經費經久未辦”。⑩1913年5月,教育部再次提請國務會議,議決由內務部籌設,⑾子午炮臺地址不變。⑿后就德國克虜伯大炮的調撥、火藥費、工作人員及其經費等問題,經內務部、交通部、海軍三部復勘,定于7月21日7時試演,時刻“以上海徐家匯天文臺之時刻為標準”,⒀并于8月1日正式施放,⒁后因時局動蕩延期至10月10日正式施放。⒂至20世紀30年代,鑒于午炮聲浪難敷全城、多處大鐘損壞及北城民眾呈請設置標準時計的請求,⒃北平市政府命公安局劃一市區時間;后者欲以午炮代之,但發現午炮“覓借無著”;在市政府向歷史博物院借用銅炮被拒后,只得“將正陽門午炮臺所存備份午炮一門暫行挪用,并擬于1933年元旦開始施放”。⒄這兩尊午炮所用的標準時信號,通過電話與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聯絡,后者于每日上午11時和下午5時收取上海徐臺等世界標準時的授時信號而為“華北時(即中原時)的中心”,①因之成為標準時計。② 至1934年,受新生活運動的影響,市社會局將裝設標準鐘納入當年的市政計劃,后因經費不足與職能部門的矛盾等原因,遷延至1936年10月才通告招標購入并分7處裝設獨立電鐘。③ 在此期間,市政府飭令市內的公共時鐘“一律以午炮報時信號為準,切實校正”,并責令市工務局監督執行。④ 午炮因北平市政府的授權而再次成為市內標準時計。七七事變后,午炮于1938年1月被侵華日軍停放,⑤戰前裝設的7具標準鐘則“由午炮室接管”。⑥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先后兩次推行《全國各地標準時推行辦法》,要求各地各級政府遵照執行。為此,北平市政府于1945年10月1日起短暫恢復午炮,并使用北平時間(即東八區時)以便市民對表。⑦設置標準鐘,再因公用局與工務局的職能矛盾而遷延至1948年。同時,市區內的其他標準時計,還有市警察局于每日正午在景山施放一分半的警笛⑧與北平廣播電臺的報時節目。⑨

第四類是由市政與學會、商會、企業等聯合設置標準時計的工業類城市,如天津。

1870年,李鴻章在行署設子午炮,1905年后遷址至淮軍昭忠祠(即李公祠);受時局影響,自甲午戰后午炮很可能時斷時續。⑩20世紀20年代,天津已是北方最大的工業城市。市內的午炮、舊有大鐘、工廠汽笛等均是公共時計,但多呈“混淆”和“紊亂”狀態。⑾真正為劃一標準時而設置標準時計并由市政部門主辦此事,則自1930年始。概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0年12月—1937年7月,是專業學會配合市政設置標準時計的時期。1930年底,天津市尚無標準時計,社會局呈請市政府“添設午炮或號笛”。⑿1931年初,因經費支絀、人事調動和標準鐘“覓購無售”,市政府決定恢復午炮。當時華北水利委員會測候所之午炮,每日與佘山天文臺核校二次,每周與世界主要天文臺核校無訛,“堪為標準”。⒀市政府遂命社會局擬定章程,以該午炮為標準時計,并以之校正各廠汽笛與各處舊鐘。⒁1934年,則在三處地段各裝標準鐘一座,并規定使用中原時。⒂1936年,市政府正式發布以該午炮為標準時計的通告,使之有“標準時刻炮”之稱。⒃七七事變后,午炮被侵華日軍廢止。

第二階段,1946年1月—1947年9月,是市政與商會、行業公會、企業等社會團體協同設置標準時計的時期。1946年1月,為落實行政院于上年底發布的推行標準時的指令,市政府旋即將增設午炮、修理或裝設標準鐘作為養成市民守時習慣的主要工作。① 2月,市政府指示由社會局、警察局、工務局會同辦理,②三方就午炮和標準鐘的裝設地、設置費、修理費及管理方等問題經多次會商后商定:修理舊標準鐘三處,新設標準鐘一座、設午炮一座。③ 但至5月底發現“新鐘及午炮均無從購買,所有舊鐘業已破壞不堪,無法修理”④的問題。三局遂于6月6日商定:“擬以九十四軍警備司令部樓頂之舊日本公會堂之警報機代替,每日十二時鳴一次”。⑤ 但報時警報機與此前國民政府為紀念抗戰勝利而設置的紀念警報器,二者因音響上的相似和鳴響時間上的不一致而混淆難辨,被警察局于7月3日下令“一律停止發放”,并令自5日起“全市所有工廠公司等所有汽笛,盡行停止發放”。⑥ 警察局此舉使天津市再次出現沒有標準時計的局面。

鑒于此,市政府于9月底命令:“每日依照當地電信機關之時刻,校準時鐘一次,以資標準時間劃一、兩利工作”。⑦ 但此舉仍難敷民眾對使用和校準標準時的需求。為此,市政府于1947年1月指令市電信局建立標準時報時臺,設立“供各界查詢標準時之用”的“專號電話”。⑧ 同時,還將設置標準時計的權限下放各機關、商會與企業等社會團體。如責令全市鐘表商行在門店臨街櫥窗或門外適當位置“最少設標準鐘一只”,⑨并指令由公用局主辦此事。⑩之后,公用局、鐘表商店、市商會和各行業公會等就設置標準鐘一事協同推進。⑾鑒于正在此期間仍無標準時的公共播報裝置,市政府指令“正午報時利用工廠汽笛每日鳴放一長聲”。⑿為此,公用局再次召集設有汽笛的數家大型公司商討,但因接到北平防空司令部天津情報所要求“停止發放”的電令而作罷。⒀8月,公用局公布全市33處標準鐘商號的名稱、負責人及地址。⒁9月,市政府啟動新一輪裝設標準鐘工作,市政府外事處改變此前由社會局采購德商標準鐘的做法,徑直向中美企業公司采購10具美國電動標準鐘。① 但因時局動蕩,這批新購標準鐘直到1948年10月才運抵天津。

第三階段,1947年10月—1949年1月,是市政府強力推行標準時的時期。1947年10月開啟的新一輪裝設標準鐘的工作因時局動蕩遷延至1948年9月。為避免在10月1日夏令時結束與推行標準時的轉換之際可能出現時間錯亂與效率低下等情況,市政府強令社會各界遵守標準時間,并向各級政府、社會團體、公司企業等下達執行標準時間和變更工作時間的命令。② 適逢上年外事處采購的美國電動標準鐘運抵天津,迅即于12月9日裝竣,13日驗收接機通電。但伴隨1949年1月天津解放,這批裝設甫成的標準鐘被新中國的新市政工作接管,③午炮也大體于1949年末或20世紀50年代初退出近代城市標準時計的行列。④

四、余論

在對時間的全球化的研究中,學界多習慣于對世界史、國別史的宏觀進程的概括,卻對隱藏其后的地方差異性多有忽略。揭示二者之間的關系,囿于一方的視角是偏狹的。在全球史視野下,本文以全球標準時生成與播報的綜合性邏輯與近代中國主體性作為相結合為路徑,關聯起與之緊密相關的科學知識、設備技術與組織機制等關鍵要素,以揭示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全球同步性特征與地方差異性嬗變的關系。

首先,從子午炮到標準鐘的嬗變歷程,是近代以降計時測報系統在時制、時計與通訊等領域發生的兼具全球性與科學性的同步變革。在時制上,不僅實現由真太陽時向平太陽時、地方時向標準時的變革,還是自19世紀70年代后時間測報科學化的結果,最終促成以機械時鐘使用的日中平時為基礎的標準時的全球化。在科學知識上,經歷從對當地天文現象的觀測到對機械時鐘的普遍應用與依賴,以及從對天文觀測的不均等性到對數理計算均值的嬗變;在物質設備與技術應用上,不僅經歷從子午炮、電音報時機、工廠汽笛、防空警報機、無線電臺、電信局專號電話到電動標準鐘的嬗變,還經歷從觀象測時、聽令而行到對標準時量值信息的電訊化傳播方式的依賴的嬗變。這些嬗變內蘊著以機械化、自動化、電訊化的方式對構建精確、同步、穩定與普遍的標準時遠程播報系統的追求與實踐,本質上是傳播標準時信號并與稀缺的計時器之間建立同步的傳播與校準機制的國家實踐。這應是造成近代中國城市標準時計歷經系列嬗變的根本因素。在組織機制上,因受技術落后、經費不足、人事變動、權責不明與時局動蕩等地方性因素的影響,近代中國城市的標準時計與各通訊系統之間缺乏統籌而往往各自為政,未能建立起互聯、互通、互動的播報與校準的機制,也是近代中國城市公共標準時計發生系列嬗變的重要因素。

其次,近代中國城市公共標準時計最終嬗變為標準鐘,實質上是時間的標準化、全球化與國家化的雙軌并行。其一,近代時間的標準化與歐美國家的殖民擴張、全球貿易、文化輸出同步進行,一開始即是一種非公平、非均衡的霸權實踐活動。正是趨于全球化的世界要求時間進行通用型的變革,但得到支持的解決方案或執行實效,則是由充滿差異的民族國家完成的。其二,對時間的測報與時制的標準化,以及構建同步化的播報系統,是現代國家基礎設施的必要內容。正如有學者指出的,自19世紀下半葉起,精確并同步的時間測報已從主要存在于專業的天文臺內轉變為整個社會的需要,尤其是對國家的生產、通信與交通系統的效率的影響至為關鍵;①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精確且同步的標準時測報系統,不僅是將國家的時間、空間和社會組織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整合起來的時期,還是現代國家在領土范圍內構建一套技術官僚的時間網絡的重要任務。② 國民政府自主規劃五時區制后,連續三次在全國推行標準時并令各級各地政府裝設標準時計,自然是這一全球潮流中的地方實踐。其三,國家的政治或時局進程,對以天文臺、廣播電臺、市政機構等國家基礎設施來構建國家標準時的播報系統提供保障,而與之相關的科學知識、設備技術、組織機制等的普遍進步,在促使與全球進程同步的同時,也使近代中國的時間變革被廣泛地置于全球科學技術進步的范圍內。其四,近代科學學會、商業公會、公司企業甚至科學家等社會團體或民眾等在構建國家標準時播報系統的實踐中,也在不同軌道上發揮重要作用。

再次,從子午炮到標準鐘的系列嬗變歷程,也是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產生時空同步化治理的需要的反映。近代已降,城市化進程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城市人口的持續性膨脹、城市空間及其功能不斷擴增,由多元社會主體之間以某種方式整合起在國際、國內具有同步性的經濟關系,以及社會結構重組的過程。正如時人對廣州施放午炮的評論指出的:“時刻報告為文明都市所必須,午炮施放能助電鐘功效所不及。在過去的廣州市而言,允為廣州市善政之一。惟近年以來,廣州市之面目日非,群樓高聳……且城市范圍逐漸擴大,非獨一午炮聲音所能全達”。針對廣州市標準時計也經歷從午炮到電音機再到獨立電鐘的嬗變過程,時人還指出:城市標準時計之變,“其根本要點,不在方法之差異,而在時刻之測報”。③即如何精準測量、同步播報標準時以服務于有效管控城市時空秩序的需要,也是導致標準時計歷經嬗變之因。故而,以上海、青島、北京和天津為代表的商埠、軍港、政治、工業等不同類型的城市裝設的標準時計歷經嬗變,實質是為滿足城市時空治理對同步性的需要。這反映的是近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被日益整合進由商業、軍事、工業與文化等共同編制的技術社會網絡中的本質。

最后,近代中國城市公共標準時計的嬗變,還體現的是時間的全球化與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疊加共進。自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各國時間體制的變革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均是全球性現象,西方計時測報系統因其能滿足非西方國家對構建民族國家、統一國內時政的需求而被后者的政府及其城市率先自覺接受、自動適應與主動實踐,并被逐步納入日常化的社會需求與系統化的社會實踐中。某種程度上來說,全球時間變革與全球城市化進程二者是疊加共進的。但還應看到,盡管近代中國城市的地方差異性與時間全球化進程同步進展,但地方性因素仍是制約全球同步性的關鍵。因此,從子午炮到標準鐘的嬗變,在相當程度上燭照的是近代中國標準時的國家實踐在設備技術、組織機制、城市化等的地方差異性與全球同步性共存并進的復雜面相。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歷史學院

責任編輯:黃曉軍

猜你喜歡
全球化
新冠疫情的暴發遠不是讓各國變得更加孤立,而是讓全球化出現改觀
英語文摘(2020年5期)2020-09-21 09:26:30
關于全球化與博物館再定義的幾點認識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30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好奇心與全球化是如何推動旅游新主張的
英語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28
凈能源危機:特朗普的貿易戰與全球化的終結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2:0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經濟全球化面臨4個重大挑戰
中國自行車(2017年5期)2017-06-24 10:45:32
“雙反”反出一個中國光伏加工全球化
能源(2016年10期)2016-02-28 11:33:26
全球化戰略必須因地制宜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国内视频精品|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成a人片| 亚洲不卡影院|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福利视频99| 最新国产在线|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国产va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最新国产精品鲁鲁免费视频| 天天躁狠狠躁|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天天射|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99视频全部免费|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伊人久久婷婷| 国产一在线|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亚洲精品777|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亚洲天堂伊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色九九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99视频国产精品|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在线网| 欧美日韩综合网| 国产欧美日韩91|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婷婷综合色|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99re在线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