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版畫創作中,平面構成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不僅被廣泛應用于作品的設計與創作過程中,也成為表現創作者思想情感和創作理念的關鍵手段。傳統版畫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印刷技法著稱,在現代化的語境下,平面構成的應用使版畫藝術擁有了全新的視覺體驗。通過對平面構成元素的巧妙處理,創作者能夠打破傳統版畫的限制,創作出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和獨特藝術魅力的作品。
一、平面構成的基本概念
平面構成,作為視覺藝術中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主要通過對平面空間中各種元素(如點、線、面、色彩等)的合理安排和組合,實現藝術表現的效果。它強調形式的獨立性與整體性,注重視覺感受和藝術美感的傳遞,且通常不考慮三維空間的立體表達,更多側重于二維平面中的表現手段。
平面構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歐洲。當時,工業革命為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變革,傳統的藝術形式與設計觀念受到沖擊,創作者們開始探索新的藝術表達與設計方法。俄國構成主義、荷蘭風格派以及德國包豪斯學院等藝術流派與教育機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俄國構成主義強調對結構和空間的理性分析與構建,追求藝術與技術的融合;荷蘭風格派則注重運用簡潔的幾何形狀、純粹的色彩以及非對稱構圖等手法來塑造畫面,如蒙德里安的繪畫,以簡潔的線條和鮮明的色塊在畫面中展現出了獨特的秩序感;德國包豪斯學院將構成主義和荷蘭風格派的理念進一步整合與發展,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的平面構成教學體系,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設計師與藝術家,深刻影響了現代設計與藝術教育的發展方向。隨著時間的推移,平面構成不斷吸收新的藝術思潮與技術成果,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成熟且應用廣泛的學科,在平面設計、廣告、插畫、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等眾多領域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1]
二、平面構成對當代版畫創作的影響
在當代版畫創作中,平面構成不僅是藝術作品形式語言的基礎,它與版畫技法、主題表達的融合與創新,也極大地推動了版畫藝術的發展。通過巧妙地運用平面構成元素,版畫創作者能夠在圖像的層次、結構、色彩等方面進行創新,改變傳統的視覺表現方式,進而創作出更加富有藝術表現力的作品。
(一)平面構成與版畫技法的融合
平面構成與版畫技法的融合為當代版畫創作開辟了新的路徑,極大地豐富了版畫的藝術表現力。在傳統版畫技法的基礎上,平面構成的元素和原理被巧妙地加以運用,從而營造出了獨特的視覺效果。以絲網版畫為例,絲網印刷的特性使其能夠精準地復制圖形和色彩,為平面構成元素的呈現提供理想的平臺。創作者可以將設計好的點、線、面等元素通過制版印刷在畫面上。在創作過程中,利用網點的大小、疏密變化來表現不同的灰度層次,從而構建出豐富的明暗關系。例如,人物肖像類絲網版畫通過細小網點在面部的密集排列來塑造暗部陰影,而稀疏的網點則用于表現亮部高光,使人物形象具有立體感和質感。此外,線條的運用也十分關鍵,通過不同粗細、形狀和方向的線條制版印刷,可以勾勒出物體的輪廓、紋理和結構。例如,在描繪建筑風景時,筆直的線條用于展現建筑的框架和邊緣,曲線則用于表現云朵、樹木等自然元素,這些線條相互交織、組合,形成了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的畫面構圖,彰顯了平面構成在絲網版畫技法中的形式美感。
平面構成與木刻技法的結合同樣營造出了別具一格的藝術效果。在木刻過程中,創作者通過對木版的刻制來形成畫面形象,依據平面構成原理,在木版上對圖形元素進行精心設計和布局。例如,利用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刀痕來表現點和線的元素,大面積的鏟刻則形成面的效果。在表現光影時,可以通過有規律地刻制線條的疏密來營造明暗變化,形成類似素描中的排線效果。此外,通過對木刻版面上圖形元素的正負形處理,能夠產生獨特的視覺趣味。例如,在刻畫一只鳥的形象時,將鳥的外形作為正形刻制,而周圍的空白部分(負形)則巧妙地設計成樹枝或云朵的形狀,使畫面在簡潔中蘊含著豐富的層次感和想象空間。這種正負形技法的巧妙運用正是平面構成在木刻版畫技法中的創新體現,使傳統木刻版畫煥發出了新的活力。石磊的版畫作品《朝花不夕拾》系列,就是平面構成與版畫技法融合的典型案例。石磊在創作中嘗試解構和打破水印版畫的原有概念,通過與其他藝術形式并構,創作出具有個人風格的當代水印圖式。在他的作品中,從材料到技法,均體現了東方審美的觀念,這種融合使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展現出了當代藝術的新面貌。[2]
(二)平面構成在主題表達上的創新
從敘事性主題表達來看,平面構成的元素組合和形式法則能夠構建出獨特的敘事結構。例如,創作者通過畫面中圖形元素的重復與漸變來暗示時間的流逝或事件的發展進程。在一幅以“城市變遷”為主題的版畫中,創作者運用相同形狀的建筑圖形元素,以由小變大、由簡單到復雜的漸變排列,直觀地展現了城市從初始發展到繁榮的過程。同時,創作者利用元素的對稱與均衡分布來營造不同的氛圍,從而表達對不同階段城市發展的感受。如在表現城市建設初期的畫面中,創作者采用較為對稱均衡的構圖,強調城市有序規劃的感覺;而在描繪城市快速擴張階段時,則運用不均衡構圖,表現出城市發展活力與混亂并存的狀態,使觀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傳達的關于“城市變遷”這一主題的內涵。
在抽象主題表達方面,平面構成更發揮了重要作用。創作者借助點、線、面等元素的純粹組合以及色彩的抽象搭配,來傳達深層次的精神情感和哲學思考。例如,在以“心靈探索”為主題的版畫作品中,創作者運用大量不規則的點和扭曲的線條,以密集的排列和強烈的色彩對比來表達內心的焦慮與困惑;或者通過簡潔的圓形、方形等幾何面的組合,以柔和的色彩搭配來傳達內心的寧靜與和諧。這些抽象的圖形和色彩組合沒有具體的物象參照,卻能通過平面構成所營造的形式美感和情感氛圍,觸動觀眾的內心,引發他們對內心情感的思考,使版畫藝術在主題表達上超越了具象的描繪,進入更為廣闊和深邃的抽象表達領域。例如,石磊在《朝花不夕拾》系列版畫創作中,以中國式符號為題材進行創作,提煉傳統形象,并將其與水印色塊相結合,傳遞出東方的審美情趣。作品從圖示的構成、結構的思考向對繪畫語境、東方繪畫符號的分析以及對符號、線條、色塊的意象表達轉化,體現了平面構成在主題表達上的創新。石磊通過打破傳統版畫技法的界限,重新審視版畫中“形”的構建。他對線條、色塊、符號的反復排列與變形,使得傳統元素在平面構成中獲得了全新的藝術語言。通過抽象化的方式,創作者引導觀眾從平面構成的視覺效果中,感受到一種更為深刻的情感訴求,進而思考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之間的深層聯系。通過分析石磊的《朝花不夕拾》系列版畫,可以看到平面構成在當代版畫創作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以及它在推動版畫藝術發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3]
三、平面構成在當代版畫創作中的應用
(一)圖形元素的運用
在當代版畫中,圖形元素的運用是平面構成的核心,它通過點、線、面等基本元素的巧妙組合和變化,營造出層次豐富、動感十足的視覺效果。圖形元素不僅承擔著傳遞情感、表現主題的功能,還對畫面的空間感、節奏感、動靜關系等產生重要影響。點、線、面作為平面構成的基礎元素,它們的應用為版畫作品賦予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表達空間。奇奇·史密斯的凹版作品《山羊蛾》展現了點、線、面三者在當代版畫創作中的深度融合與創新運用。在這幅作品中,創作者巧妙地運用點作為視覺焦點,通過細小的黑色點在畫面上形成一種密集的視覺網格,帶給觀眾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線條的運用則十分流暢且富有表現力,蜿蜒的線條將點與面連接起來,營造出一種畫面的動態感和層次感。同時,面在此作品中并非傳統的單純填充背景,而是由一系列不規則的色塊構成,通過留白與漸變色塊的巧妙融合,形成了豐富的空間效果。在這幅作品中,點、線、面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映襯。點通過其微小而集中的形式吸引觀眾的目光,線條則引導觀眾的視線在作品中移動,而面與色塊的搭配則為整個作品注入了節奏感與層次感,形成了強烈的空間感和視覺張力。這種點、線、面有機結合的方式使得作品《山羊蛾》充滿了動態的藝術美感。
(二)色彩與線條的結合
通過線的排列、彎曲、交織或斷裂,創作者能夠引導觀眾的視線,讓畫面產生節奏感和流動感。線條的粗細、長短、曲直等變化,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情感。線的引導作用在版畫作品中,常被用于構建畫面布局,增強作品的結構性與層次感。日本當代版畫大師森村玲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色彩運用而著稱。他不追求高純度的鮮艷色彩,而是偏好使用低純度的色彩,這種色彩選擇反映了東方藝術中含蓄、內斂的審美特點。在他的版畫中,色彩不僅僅能填充畫面,更是情感和氛圍的載體。例如,他經常使用黑色背景,這不僅突出了作品中的主體,也為整個作品增添了一種深沉的氛圍。森村玲的線條處理體現了他對版畫藝術的深刻理解。他的線條細膩而有力,能夠精確地勾勒出畫面中的形狀和結構。在版畫中,線條的運用不僅僅是為了描繪形象,更是為了表現出節奏感和動態感。他通過線條的粗細變化和排列組合,營造出一種視覺上的節奏感,引導觀眾的視線在畫面上移動,增強了作品的動態效果。[4]
(三)空間與層次感的表現
面作為平面構成的一個重要元素,具有更加具體的視覺表現功能。面不僅能夠建立起畫面的基礎結構,還可以通過與其他元素的配合,形成對比或和諧的畫面關系。面通常用來構建畫面的主背景、色彩塊以及人物或物體的輪廓。通過對面的大小、形狀、排列方式的巧妙運用,創作者能夠營造出豐富的視覺效果,甚至能夠讓畫面產生空間感。以陳浩的木刻版畫《遺留》系列為例,這幅套色木刻版畫通過對面的巧妙運用,展現了空間感與層次感。陳浩在作品中使用了簡潔的線條和塊面來表現物體的形態、質感和空間感。[5]畫面中的主體物被置于一個由幾何形狀構成的背景前,這些幾何形狀通過大小和色調的變化,營造出一種向前后延伸的空間感。同時,主體物的輪廓和背景之間的對比,進一步強化了畫面的層次感。在《遺留-2》這幅作品中,陳浩通過對面的處理,構建了畫面的主背景和色彩塊。畫面以灰色調為主,表現出了作者的內心情感與審美觀念。通過對色彩純度和飽和度的控制,使畫面更加豐富和生動,同時也營造出了一種深邃的空間感。在《遺留-4》這幅版畫中,陳浩通過對不同形狀和大小的面的排列,營造出一種節奏感和深度感。畫面中的元素雖然簡潔,但通過巧妙地布局和色彩搭配,形成了一種立體的視覺效果。這種對面的巧妙運用,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也使畫面的空間感和層次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對陳浩《遺留》系列版畫作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面在構建空間感與層次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創作者通過對大小、形狀、排列方式的巧妙運用,不僅營造出了豐富的視覺效果,還成功地在二維平面上營造出了三維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對面的深入探索和創新應用,為提升版畫藝術的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平面構成在當代版畫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創作者對傳統藝術形式的繼承和發展,也展現了當代藝術對創新和提升表現力的不懈追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藝術觀念的不斷更新,平面構成在版畫藝術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突出。未來,平面構成將在當代版畫藝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為觀眾帶來更加多樣化、立體化的藝術視覺體驗。
參考文獻:
[1]楊爍.當代版畫創作中的空間特征[J].美與時代(中),2021(06):79-80.
[2]母貝旎.觀念與審美——當代版畫創新的實驗路徑[J].美術觀察,2023(04):150-151.
[3]彭肜.當代版畫知覺經驗的延展與再造——認知文化研究視野下的陳琦藝術[J].認知詩學,2022(02):171-177.
[4]鄒君宇.當代版畫中肌理語言的探索與運用[D].浙江師范大學,2023.
[5]王霖.以版為媒——當代版畫媒介化表達的邊界實驗[J].美術觀察,2022(07):154-155.
(作者簡介:韓立業,男,碩士研究生在讀,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造型藝術研究lt;版畫gt;)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