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山東曲阜,文風雅氣伴著微風拂面而來。這里是魯國古都、孔子故里,老街的馬路上青石悠悠,護城河畔楊柳輕搖。每天早晨古城墻南門都會舉行開城門儀式。城門一開,人潮就涌進了孔廟,瞻仰儒家文化。走在曲阜,總是能頻繁地看到國學堂,餐廳的招牌上都主打著孔府家宴。這不禁讓人感嘆,儒學在曲阜,不僅是城市氛圍和學校教育的滲透,更是一種獨屬于這座古城的生活方式,包括美食。于日常三餐中細品儒學,是一種生動且深刻的方式。
曲阜的菜系以魯菜為主,源自曲阜的孔府菜也是魯菜的一個重要分支。自宋代起,孔子嫡長子孫世襲“衍圣公”封號,共八百余年。衍圣公府世代享受尊榮,飲食自然是頗為講究精細,這也秉承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孔子思想。孔府菜肴歷經廚師們代代相傳,形成了獨有特色的技藝體系。2011年孔府菜烹飪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孔府宴也成為曲阜的一種美食文化風潮。
歷史上究竟哪些菜肴曾經上過衍圣公府的宴席難以道道溯源,然而菜肴中所承載的文化則一直代代相傳。許多菜肴的背后都有典故,譬如“魯壁藏書”這道菜,講的是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將儒家經典簡冊砌于孔子故宅墻壁中,使得這些書免于被毀。西漢時,魯恭王劉余擴建宮室,拆毀孔子故宅,發現這批簡冊。后人創作了“魯壁藏書”的菜肴來紀念此事。如何表達“藏書”之意,現代的廚師們各自有自己的理解。在曲阜魯能JW萬豪酒店的陬園?孔府宴中餐廳,主廚張繼文將大明蝦隱藏于“蜂巢”中。蜂巢以豬油澄面加咸蛋黃制作,炸制過程中對油溫的拿捏十分講究經驗。明黃的色澤,蓬松的質感與適當的蜂巢空隙都決定了口感。入口酥香,細細品嘗時咬到彈牙的蝦肉,有發現驚喜之感。
不難發現,孔府宴的文化屬性將菜肴烘托得更有底蘊。主廚正是從食材選取、食器造型、制作工藝和歷史故事等方方面面鏈接古今,創新孔府宴,用味覺打開一條跨越時空的通道,讓人們用味蕾細品儒學。
秋醬黃牛肉
選取魯西黃牛肋排,以八角、桂皮、香葉等30多種香料腌制,經鹵煮后剁碎并重新塑形。過油炸香,撒上海苔及堅果碎。入口酥香,鮮咸帶甜的復合味濃郁。
尼山踏青
將青豆用高湯浸5小時后蒸熟、涼透,切成米粒大小鋪在盤底。將手剝蝦仁剁出膠質,加蛋清和泡發好的珧柱絲,蒸制而成。
蟬衣豆腐
與傳統的孔門熏豆腐不同,這道菜將曲阜熏豆腐剁成泥,加上蝦米、蝦膠和香蔥做餡料。外表用蛋清和面粉調糊,過油輕炸,呈現出薄如蟬衣的酥脆外皮。外皮輕柔,內餡咸香。
一品海參
海參中釀入蝦膠,用蛋皮卷上海參和蝦膠后切片,鋪在碗底,放入筍絲、里脊絲和干貝,倒扣于盤中,加入清雞湯。多樣的食材帶來豐富的質感和層次,伴著清澈溫潤的湯水,帶給人綿延的回味。
陽關三疊
將雞胸肉剁成泥,加入蝦膠、海參和筍絲,用雞蛋皮卷起后切段,疊起來煎至兩面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