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族群,雖然足跡遍及全國各地,但客家人始終葆有對故鄉的深厚感情,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執著。客家文化正是在這樣的遷徙和融合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它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又汲取了南方土著民族的營養,使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從大氣磅礴的客家圍龍到優雅動聽的客家山歌,再到色香味俱全的客家菜肴,無不透露著客家人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文化的尊重。\"對客家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不但可以使我們對這一族群的精神世界產生更加完整的認識,而且有助于我們汲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力量,體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具體實踐。本文旨在喚起社會各界對客家文化的關心與愛護,為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貢獻力量。
一、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蘊
客家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精髓,又吸收了南方各族的營養,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系統,是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瑰寶之一。客家文化的獨特之處在各個方面都有體現,從精美的文字到別具一格的服裝,從獨特的建筑到特色的美食,再到多姿多彩的民間美術,無不展示著客家文化獨有的韻味與內涵。客語是客家文化之魂,它既是溝通的媒介,又承載著客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情懷。在長期的遷移中,客家方言已成為維系族群認同和文化傳承的一條重要紐帶。它不僅保留了古漢語的許多特色,還融合了江南話的部分因素,從而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系統,使人在聆聽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客家民居和土樓是客家人在外漂泊時,為適應自然環境、抵御外來侵擾而創造出來的一種建筑奇觀。它既有防衛的作用,又融合了客家人追求和諧與美好的愿望。堅固的城墻和宏偉的土樓,都是客家人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精神面貌的體現。其內部構造、裝飾和寓意都是客家文化的具體表現,令人在贊嘆之余,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客家文化的深厚內涵。
二、客家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客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盡管歷經多次遷徙,但客家人始終保留著對“中國人”的認同與歸屬感。他們與各族人民相互交融、和諧相處,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內涵,既可以加深對客家人歷史與文化的理解,又可以增強我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與熱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多元與包容,才能更好地激發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同時,客家文化所蘊含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互助等優良品格,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鼓舞著我們在新時期不斷進取,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努力奮斗。
三、挖掘客家文化內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
(一)深化文化研究,挖掘客家文化精髓
要想更好地發掘客家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就必須深人研究客家文化。這既是對史料的梳理,也是對客家文化現象、文化象征和精神的深入剖析。近年來,學界對客家文化的研究不斷深化,涌現出一批極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客家文化大辭典》的編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工作。該辭典從語言、歷史、地理、建筑、藝術等各個方面,全面系統地收錄了客家民俗、宗教、飲食、慶典等相關內容。編纂過程既匯聚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集體智慧,又有客家民眾的積極參與,對客家文化進行了全面而多層次的梳理和發掘。《客家文化大辭典》的編撰,不但對學界有很好的研究價值,而且為普通讀者打開了一扇認識和理解客家文化的窗戶。通過這本辭典,人們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客家文化的獨特與豐富,加深對客家文化的認同與喜愛。同時,在此過程中,人們可以加深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格局的了解,增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牢固構筑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客家文化大辭典》中關于圍龍的記載,除了對圍龍的結構、作用和分布作了較為詳盡的敘述外,還對圍龍中蘊含的客家人的防衛智慧、家族意識和審美追求等深層次文化意蘊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通過對這一文化現象的深層闡釋,人們會進一步了解客家文化并非只是物質層面的建筑,而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產。這一文化傳承與“家國之情\"\"團結互助”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加強文化傳承,弘揚客家精神風貌
客家文化中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互助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要重視開展文化活動、營造文化氛圍,強化對少數民族優秀品格的繼承與發揚。客家山歌節就是成功繼承和發揚客家精神風貌的一個成功范例。梅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客家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一年一度的客家山歌節不僅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更是客家人展示自身文化特色的一個重要舞臺。歌手們以樸實的語言、優美的旋律將客家人的生活狀態、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演繹得淋漓盡致。山歌既是對歷史的追憶,也是對文化和精神的繼承和贊頌。通過山歌節這一平臺,客家文化得以更廣泛地傳播,使更多的人認識、認同客家文化具備的特殊價值。同時,山歌節還推動了客家與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加強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交流與友誼。山歌節所呈現的客家精神風貌如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互助等,都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核心價值觀有著很好的契合性,從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基礎。比如,山歌節上的《客家謠》就以其渾厚的曲調、樸實的歌詞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它展現了客家人頑強拼搏的精神面貌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這樣的精神風貌不僅激發了客家人自己的進取精神,也將深刻影響其他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的興旺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促進文化交流,增進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
文化交流是促進各民族相互理解和團結的一種重要方式。只有加強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協作,才能更好地發掘客家文化內涵、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年來,“走進客家文化校園”活動已在全國各地開展并成為推動文化交流的一大亮點。該活動將客家文化傳承人及藝術家等請進學校,為學生及家長獻上客家文化節目及講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下感受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通過各種活動激發他們對客家文化的興趣。例如,組織學習客語、做客家飯、參與民間活動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此項活動既充實了校園文化的內涵,又加深了學生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與認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異和多樣性,從而培養起平等、團結、互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一次“走進客家文化校園”活動中,一位客家老奶奶來到學校為學生講解客家的歷史和客家人的生活習俗。她用生動的語言、親切的語氣娓娓道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通過此項活動,學生不僅領略了客家文化的特有韻味,還深切地感受到中華多元文化的豐富與包容。
(四)強化文化認同,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園
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必須強化文化認同。想要讓人們真正認識和喜愛客家文化,就要讓客家文化深人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支柱。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建立,是強化文化認同、構筑共同精神家園的一種有效方式。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公園,通過修客家古建筑、展示客家民俗、演繹客家文化藝術,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全面認識客家文化的平臺。游客可以在古色古香的客家圍龍屋中徜祥,領略客家風情;品嘗正宗的客家菜,探究客家飲食的奧妙;欣賞客家山歌和采茶戲,感受客家特有的藝術魅力。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建成,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極佳的休閑場所,還生動展示了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了市民對客家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它也連接起客家與其他地區,促進了不同族群文化間的了解與交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民族團結進步的理論和實踐。公園內的一尊“客靈”雕像,以其宏偉的造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園區的地標。這座雕像反映了客家先祖的創業歷程,展現了客家人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每當參觀者站在雕像前,都會被其精神所打動。
(五)推動創新發展,煥發客家文化新活力
在繼承和發展過程中,客家文化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客家文化創意產業,是煥發新活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以客家文化為基礎,通過創意設計、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手段,將客家文化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這既是一種文化消費方式,也是傳播客家文化的有效途徑。以客家為元素設計的旅游紀念品、以客家歌謠為主題的音樂作品、以客家美食為特色的餐館等,都是客家文化與創意產業結合的亮點。大力發展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不僅能夠提升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能為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文創產業的發展還能帶動周邊多個行業的聯動發展,如旅游、餐飲、影視等,成為地方經濟的新增長點。借此契機,我們應積極促進客家文化與現代科技和時尚元素相融合,創造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客家文化產品,使其煥發新生。[]例如,一家客家文化創意企業就推出了一款名為《客家風情》的移動游戲。該游戲以客家文化為背景,在虛擬的游戲世界中向玩家展示客家獨特的魅力、豐富的民俗以及客家人的勤勞和勇敢。參與者能在游戲中親身體驗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并與他人互動交流,加深對客家文化的認識和認同。這一創新舉措不僅為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徑,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新途徑。
四、結束語
客家文化歷經風雨洗禮,至今仍熠熠生輝。在繼承和發揚客家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既能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能深刻理解和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客家文化是一份寶貴的財富,不僅屬于客家人自己,也屬于全國人民。讓我們攜手并肩,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包容的心態,共同保護、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研究客家文化,使其在新的歷史時期綻放更加燦爛的光芒,為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與力量。我們期待更多人加人這一行列中來,共同為中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崔勝利.客家民俗體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J].湘南學院學報,2024,45(02):65-69.
[2] 陳洪流.客家兒童玩具及其文化內涵探析[J].玩具世界,2024(07):64-66.
[3] 同[1].
[4] 同[2].
[5] 劉國珍,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加強客家文化生態保護[J].民主,2023(01):38.
[6] 同[5].
[7] 吳良生.歷史內涵與現實認同:河源“客家古邑”的文化建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3):102-105.
[8] 同[7].
[9] 周波,黃秀鑫,黃海英,等.地方特色小種類茶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梅州客家茶為例[J].廣東茶業,2017(03):27-30.
[10]吳嵐.贛南客家服飾文化旅游價值與創新設計研究[J].上海服飾,2023(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