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席卷全球的環境下,數字經濟的表現異軍突起,催生出許多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加速了各個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作為我國人口較少民族典型代表的赫哲族,在數字經濟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其農業產業發展也迎來了新的契機。赫哲族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資源優勢。此外,赫哲族主要聚居于黑龍江省的“三鄉兩村”,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以及烏蘇里江的交匯處,又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地域特色極為鮮明,因此能夠構建起民族與地域特色兼具的文化產業體系。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赫哲族的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發展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實現融合發展,促進本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動更多民族地區與人口較少民族的新興產業的發展。
一、數字經濟對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影響
農業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立國之本,在數字經濟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引領與驅動作用日益明顯的背景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效率、市場運行機制等多項內容亟待創新與變革。農業產業在生產環節、經營環節、管理環節和服務環節等方面呈現出明顯的數字化特征,農業生產更加智能化,農業經營更加網絡化,農業管理更加高效化,農業服務更加便捷化。數字經濟對農業產業的生產經營方式、鄉村治理水平、農村公共服務、鄉村生態環境、農民生活質量以及鄉村文化建設等方面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文化產業涵蓋范圍廣泛,滲透能力強勁,能夠與諸多產業相互協調、聯系并共同發展。當前,市場上的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化,消費者對于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遠高于單一的物質消費需求,文化產業已成為現代人文化消費與傳承的重要載體。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的發展擁有了更多的數字機會。依托數字技術資源,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真實、形象生動的文化體驗與感知,更充分地開發與挖掘豐富的文化資源。例如,數字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人工智能技術,就是模擬人的意識和思維過程而產生的一種以類似人類智能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文化產業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更真實地還原文化歷史場景,更廣泛地傳播文化價值理念,更有利于深度挖掘文化產品的豐富內涵,打造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業態與新產品。因此,數字經濟不僅進一步強化了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發展壯大了文化產業,更是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延續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與瓶頸
(一)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
赫哲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其民族文化歷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密山新開流新石器時代的肅慎文化,雖然人口數僅有5000余人,屬于人口較少民族,卻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跌巖起伏、源遠流長的歷史賦予了赫哲族獨具魅力的民族歷史、民風民俗、文化藝術、傳統服飾、特色飲食等多方面的民族文化特色。天然的區位優勢與獨具特色的傳統赫哲民族文化為赫哲族地區各產業的發展及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不竭動力。
赫哲族的農業生產經歷了初始的以自然捕撈為主的漁業,后又經歷了漁業輔以狩獵業的農業生產階段,新中國成立后進入到漁、獵、農業聯合生產合作社階段。如今,隨著漁獵資源的不斷減少以及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調整,赫哲族逐漸形成了以種植業為主的多元化農業產業結構。隨著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赫哲族農業產業發展也在相應地做出調整與變化,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在保證種植大規模水稻的前提下,不斷擴大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種植面積,積極發展綠色水稻、木耳、魚產品等新型特色農業產業,積極提升農耕作業的機械化水平。
赫哲族的文化產業以古老悠久的民族歷史與資源為基礎,開發了一批富含赫哲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完善了赫哲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夯實了赫哲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例如,雙鴨山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建成了饒河四排赫哲風情園,包括捕魚展館、狩獵展廳、藝術展示區、多功能演藝廳、親身經歷體驗館等設施,并投資興建了富含濃郁赫哲族文化元素的民居,在保護和傳承赫哲族文化的同時,也推動了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此外,赫哲族的民族文化中不僅有典型的說唱文學、特色舞蹈、樂器、民族節慶活動等,還有獨特的食魚習俗、特制的魚皮獸皮服飾以及樺樹皮畫、魚皮畫等經典裝飾品,“伊瑪堪”\"薩滿舞”\"魚皮制作技藝\"\"樺樹皮制作技藝”等文化傳統分別被列入聯合國、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進一步豐富了赫哲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內涵。同時,赫哲族文化產業發展還以烏日貢大會、開江節、河燈節等大型活動為契機,進一步開展赫哲族文化和民俗的宣傳推介,不斷擴大赫哲族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聯動與融合勢在必行。當前,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兩者之間的合作與滲透也在逐漸深入,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特別是“數字龍江”建設戰略的提出,更是將黑龍江省數字化農業產業發展擺在了關鍵位置。目前,赫哲族所分布的“三鄉兩村”已建成一批與文化產業融合的農業旅游景點。例如,佳木斯敖其赫哲村建成的敖其灣赫哲族旅游區,其景點景觀主要包括敖其新村、赫哲族文博館、薩滿神屋、神樹廣場、敖其灣影視城、狩獵休閑區等,人選全國首批百家休閑鄉村旅游示范點,實現了傳統民族文化與鄉村風光的結合,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增效。此外,依托赫哲族所處的區位優勢和特色民族文化資源,“赫哲文化 + 生態農業”赫哲文化 + 休閑農業”已成為當地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模式。例如,撫遠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被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授予2017年度“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該村生態環境良好,帶有濃厚的赫哲文化底蘊,并成立了以村名冠名的生產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發展良好,收入逐年增加。“農業 + 文化 + 旅游”的發展模式以及“農文旅康”融合的發展模式已成為赫哲族地區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瓶頸
1.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與相應的政策支持不足
目前,雖然國家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產業并積極扶持文化產業,黑龍江省也十分關注赫哲族的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但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仍然缺乏系統性的頂層設計。融合統籌發展機制的缺乏,導致農業與文化部門之間協調溝通不暢,推出的相關產業政策執行不力,農業企業與文化企業無法開展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市場。同時,這也不利于培養和吸引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人才。
2.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配套設施不盡完善
赫哲族所分布的“三鄉兩村”地處偏遠,周邊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聚居區內的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與城市差距較大,特別是交通不便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例如,雙鴨山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距離省會哈爾濱800多千米,尚未連通鐵路與高等級公路,也沒有開通城際旅游直通車,嚴重阻礙了赫哲族民俗文化風情、優質農產品等資源的對外展示與推介。
3.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中產品的開發設計有待提升
當前,赫哲族的農業種植多為常規作物,特色經濟作物較少,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也多是常規的觀賞、游覽和游客體驗。民族文旅產品形式單一,僅為參觀博物館、欣賞赫哲族民俗表演等形式,這些都屬于產業融合發展的淺層次產品,赫哲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全方位的開發,產業內涵尚未深入挖掘,對赫哲族文化的宣傳和傳承效果并不明顯,進一步影響了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效益。
4.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市場營銷能力較弱
赫哲族特色農產品與文旅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并不高,消費群體的體驗感和滿意度也有待加強,這就凸顯出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缺乏營銷工作的規劃和實施,也沒有打造能力過硬的營銷團隊。特別是在宣傳推廣方面,傳播渠道陳舊、傳播力度不足、傳播范圍有限,從而導致赫哲族豐富悠久的文化資源無法融入農業產業發展,阻礙了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
5.產業科技水平發展滯后
數字經濟能夠為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提供科技創新的動能,然而,赫哲族所分布的“三鄉兩村”多位于沿邊地區,缺乏產業發展與科技融合的條件,產業科技創新整體投人不足,未能建立起產業信息交匯的綜合化數字服務平臺。例如,數字農業技術沒有得到普遍推廣,導致赫哲族地區農業污染問題突出,限制了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康養農業的發展;文旅產品開發設計中缺少科技化和智能化因素,影響了消費群體的觀感和體驗。
三、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
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赫哲族地區應充分重視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頂層設計,構建有效的政策引導和管理體系。首先,赫哲族所在地方政府要發揮主導與引導作用,加強農業、文化以及旅游等相關部門的互聯互通,明確兩個產業融合發展的定位與目標,并為產業融合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其次,在土地、財政、稅收、金融投資以及人才等方面推出相應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企業以及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參與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最后,在加強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的過程中,還要特別重視數字經濟與數字技術的影響,要讓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符合數字時代的發展要求,并確保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的穩定性與延續性。
(二)完善配套設施
為了促進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必須盡快完善融合發展所需的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首先,解決交通不便問題。應加大高等級公路、江橋、鐵路建設投入,構建鐵路一公路“零換乘”的綜合交通體系,延伸公交服務網絡;其次,借助云課堂、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縮小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城鄉差距,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積極建設數字化鄉村服務平臺,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更便捷的全方位服務。此外,赫哲族所分布的“三鄉兩村”還應加快鄉村環境建設,改善村容村貌,重新規劃整個“空心村”,因地制宜地改造閑置宅基地、自留地及民居,建成具有赫哲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務設施。
(三)推動產品創新
數字時代,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必須重視產品的創新開發與設計。首先,實現農產品與文化資源的深度融合,結合赫哲族漁獵與食魚文化的傳統,著重發展鱘魚、鯉魚、大馬哈魚等特色魚產品的精深加工,打造赫哲族特色鮮明的魚產品品牌;其次,借助數字技術中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重新開發設計文旅項目與產品,著重增加參與性和體驗感,使消費群體能夠真實感受伊瑪堪說唱、魚皮手工藝品制作等赫哲族特色文化傳統;最后,在對產品不斷創新開發設計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開發設計的新產品能否迎合消費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是否準確合理定位了產品開發設計的目標,能否有效傳承與發展赫哲族民族文化等。
(四)提升市場營銷能力
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大力的宣傳推廣,以提升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認知度,這就對所有參與者的市場營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時代的到來,為市場營銷的開展方式創造了更多可能。例如,新媒體的應用極大地拓寬了宣傳范圍,增強了買賣雙方的交流溝通,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在赫哲族產業融合發展中,要以數字農業熱點為基礎,結合赫哲族特色文化資源、自然旅游資源以及相關產業發展,全力創建赫哲族特色文化品牌,推動赫哲族產業融合發展走向品牌化與市場化。在提升市場營銷能力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保護赫哲族民族文化的本真性,防止優秀民族文化被篡改、杜撰及扭曲。此外,還要避免民族文化資源的低質化與同質化開發利用。
(五)強化產業科技發展水平
在數字時代,產業科技發展水平能夠直接決定產業融合發展的效果,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函須產業科技創新的賦能。首先,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克服地緣劣勢,積極吸引外部資金對赫哲族地區的科技創新投入,并與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多方合作,研發適合赫哲族鄉村發展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其次,還需要建立能夠滿足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發展所需信息交匯的綜合化數字服務平臺,需強化產業信息的交流與對接,拓寬產業融合的宣傳途徑,從而擴大赫哲族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增強赫哲民族地區的整體市場競爭力;最后,強化產業科技發展水平需要注意數字技術應用的強度與力度,避免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
四、結束語
將傳統文化元素嵌入數字經濟是傳統文化與數字經濟互動融合的重要實踐,數字經濟能夠為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新的動能。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赫哲族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必將順應時代潮流,快速融合發展,進而帶動更多民族地區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走向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王力力,依托數字經濟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策略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04):63-67.
[2] 田川流.論鄉村文化產業的內涵及其發展策略[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02):29-36+157.
[3] 周錦.數字經濟推動文化產業價值共創:邏輯、動因與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2(09):165-172
[4]韓光明.鄉村全面振興視域下赫哲族產業振興實踐路徑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4(02):84-93.
[5] 邱洪斌,于善波,崔秀蘭,鄉村振興背景下赫哲族“農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05):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