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省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狀態,養老服務要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需求,這對養老服務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常見的養老模式主要為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分別占比96% , 1% 其中,居家養老占比最大,意味著居家養老對于人才的需求量也最大。京津冀協同發展促進了省養老服務需求量的進一步增加。居家養老服務質量關系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水平,失能、半失能以及高齡老年人有著較大的照護需求,對于醫養結合的需求較為迫切,因此,照護人才隊伍建設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基于醫養結合背景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面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分析養老服務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途徑,嘗試構建省全域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及省養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以期培養更多專業的社區居家醫養結合服務人才。
一、人才供給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總量不足
1.需求量較大
首先,“醫”\"養”分離導致醫養結合需求量大。雖然根據省相關部門的要求,全省375家二級及以上醫院為老年人開通了就診“綠色通道”,但社區居家養老的老年群體依然面臨著“醫”“養”分離的情況,上門就診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醫療衛生系統中也缺少能夠針對老年人提供上門醫療服務的人員;其次,慢性病、失能、半失能、獨居老人數量較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省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1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240萬,失智老年人70多萬,五成以上的老年人處于空巢狀態。這部分老年群體對于居家醫養結合養老的需求量較大,對于醫療服務質量的要求也比較高;最后,受京津冀養老協同發展的影響。隨著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的推進,很多戶籍為北京、天津的老年人選擇到養老和生活。這些老年人對于“跨城養老”的熱衷度較高,截至2024年12月,北京、天津共有37萬多名老年人到省養老,使得省對于養老服務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提升。
2.供給量較小
首先,養老護理員流失率高。據統計,由于工作內容復雜、工作認可程度低、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等因素,導致養老護理員流失率過高,年流失率在 30% 以上,人均工作年限較短。
其次,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人才渠道來源受限。目前,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人才的供給渠道主要依賴于社會招聘,利用互聯網或線下招聘的形式對在崗及失業群體進行招聘,沒有專業、年齡等限制,導致聘用人才往往無法滿足養老需求。
最后,高校養老服務人才供給能力有限。據統計,省現有高等院校(包括本、專科院校)128所,各市高校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省內高校所開設的專業中,與養老相關的共有13項,其中,只有石家莊高校的養老相關專業設置比較全面,其他地市均存在問題。秦皇島和衡水的高校對于養老護理員的培養能力有待提升,多地市高校的社會工作、健康管理、老年保健與管理、中醫養生保健等專業設置欠缺,養老服務人才供給量較少。特別是秦皇島和張家口兩地的高校,分別只設置了3個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根本無法滿足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人才的供給需求。多地欠缺對養老服務管理方面人才的培養,目前只有石家莊學院開設了該專業。
(二)高素質人才供給欠缺
一方面,現有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人才素質較低。老年人中失能者占據較大比例,生活無法自理,而現有養老服務人才大多年齡較大,缺乏專業護理知識,無法提供上門醫療護理服務。相關數據表明,目前 78% 的老年人患有“四高”等慢性病,具備醫療衛生知識護理員的短缺,導致其居家養老醫療服務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養體系設置問題。由表1可以看出,省各地市高校中,護理、康復等多種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培養多為??茖哟?,學歷水平相對較低。另外,省內的128所高校中,未設置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的高校有44所,占比超過 30% 。
(三)家庭醫生數量較少
目前,社會大眾對于健康服務的需求程度普遍較高,對家庭醫生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024中國居民家庭醫生需求調研及發展報告》指出,我國 78% 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對于健康監測和慢性病管理的需求較高。截至2024年9月,省全科醫生人數為3.45萬人,萬人全科醫生數為4.66人,雖然高于全國水平,但與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實踐所需數量相比依然偏少。
二、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法
當下,養老服務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精準化以及專業化特征,構建需求導向型的養老服務體系需要加大人才方面的供給側改革。
(一) 發揮高校人才培養主渠道作用
根據省高等院校專業設置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城市高校并沒有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特別是在老年護理、老年口腔等醫療領域。在社區居家醫養結合人才供給方面,省需要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在專業設置方面,省應當鼓勵高校以醫養結合為中心,組建老年醫療及保健服務專業群,根據居家養老群體在醫療衛生方面的需求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增加醫養結合人才的培養及供給;其次,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省內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應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準確識別醫養結合服務的市場需求,特別要加強應用型本科教育中養老服務人才的培養,為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培養高層次人才;最后,實踐“ 證書制度。養老服務趨向于多層次、多樣化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亦呈現多元化。高校在培養體系設置中應當實踐
證書制度,一方面,提升未來醫養結合服務中醫療衛生人才的綜合素質水平;另一方面,讓管理、藝術、教育等多個專業的學生成為養老服務人才的潛在來源,以滿足養老服務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二)完善養老護理員培養
首先,利用職業培訓增加養老護理員數量,提升養老護理員素質。市場中的教育培訓機構可以利用比賽、專業人員培訓等方式,培養具有充足醫療衛生知識的養老護理員,與其所屬區域范圍內的社區進行合作,定期為居家養老群體提供上門護理服務;其次,各類養老機構應加強對在崗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利用課堂教學、脫崗培訓、師徒制等方式提升在崗養老護理員的衛生防護知識,增加持證養老護理員的數量;最后,完善養老護理員的薪酬、激勵等制度。提升養老護理員的薪酬待遇,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研究養老護理員的需要和需求,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利用宣講、報紙、新媒體等渠道對優秀養老護理員工作進行宣傳,提升養老護理員的職業榮譽感,降低養老護理員流失率。
(三)構建社區居家醫養結合產業集群
以產業集群為理論基礎,在政府引導下,構建社區居家醫養結合產業集群(詳見圖1),將社區居家醫養結合概念擴大化,多渠道進行養老人才供給,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需求。
首先,增加全科醫生供給量。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增加全科醫務人員供給量。醫聯體內的醫療衛生機構要加強護理人才培訓,挑選優秀護理人員為老年人提供上門醫療服務,并利用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等方法加強對在崗醫生的培訓,提高轉崗培訓合格率,有效增加全科醫生的數量。此外,針對全科醫生的培養,高等院校也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據調查,省內只有一所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增加了全科醫生培養,遠遠無法滿足全省對全科醫生的需求。因此,各高校要根據社會需求加大對全科醫生的培養。
其次,老年人對于上門醫療服務的需求程度較高,主要表現在口腔健康、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等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適老化改造,鼓勵其提供上門醫療衛生服務。
再次,推行“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理念。5在省內積極推行“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理念,鼓勵社區工作人員學習老年護理、老年保健、老年心理等相關知識,加入社區居家醫養結合服務隊伍,以提供養老護理服務換取“時間銀行”的積分,增加養老人員供給。另外,鼓勵物業等服務機構為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群體提供相應服務,輔助開通“就醫綠色通道”,根據其服務內容及服務時間兌換相應積分。積極開發“活力老人”的勞動潛力,鼓勵其加入“時間銀行”互助養老隊伍,特別是具有醫療衛生知識及經驗的“活力老人”。
最后,養老教育及培訓機構要加強與醫養結合養老院、護理院、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中心和康復機構的合作,建立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需求導向型培養模式,加強對養老護理員及養老服務管理人才的培養,增加人才供給的渠道來源。
三、結束語
隨著省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深以及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的需要,省內的養老服務需求總量越來越大,同時,隨著人們對健康管理重視程度的增加,社區居家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在貫徹“健康老齡化”理念的過程中,省需要加大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從人才供給量和供給質量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不斷完善醫養結合養老人才培養體系,增加養老服務人才留用率,以保障在冀、來冀老年人的健康養老水平。
參考文獻:
[1]張斌,于靖霖,管玉平,等.濟寧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問題與優化策略[J].衛生職業教育,2024,42(21):145-148.
[2] 王東,滕思維,王英.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養老服務人才供給的路徑研究[J].科技和產業,2022,22(11):113-117.
[3] 曹丹,易娟.健康老齡化視域下高校養老服務人才供給的SWOT分析及優化策略[J].衛生職業教育,2024,42(04):15-18.
[4] 李德鵬.汕頭加快打造養老服務產業集群[N].汕頭日報,2024-01-28(002).
[5]尹尚菁,李冰,供給側視角下的養老人才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河南開放大學學報,2024,37(02):89-9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