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布與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創新產業的結合,與鄉村文化的活力復蘇相融匯,已然形成一股不可逆轉的趨勢。這種交融不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延續大有禪益,而且能夠激發鄉村經濟市場的新活力,帶動地方文化產業的繁盛與傳播。深入研究地方非遺文化產業或創新型產業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相互作用,顯得尤為迫切且富含理論價值。本文通過文獻研究與實地田野調查進行個案分析,挖掘北川羌茶存在的主要現實問題,以期推動其活態傳承,鑄就特色品牌。
在四川省的崇山峻嶺間,有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一—羌族。他們自稱“爾瑪”或“爾”,被譽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主要分布在風景如畫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等縣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羌族自治縣。羌茶是中國四川地區特產的一種黑茶,其制作工藝與一般黑茶相似,在北川羌族自治縣有著廣泛的種植和生產,是我國高山茶的著名代表之一。羌茶文化也在羌民不斷的種植、處理與炮制茶葉的過程中逐漸凝練而成,當地“寧可一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的民諺,充分證明羌茶文化已經深刻印人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
一、北川羌茶歷史與制作技藝
北川羌族在很早時便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飲茶文化圈。當地居民不僅愛茶,而且經常聚在一起品茶,分享泡茶技巧與種植方法。不僅如此,當地人還經常通過茶葉進行貿易往來。早在唐朝時期,當地就開始了邊茶貿易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形成了一條獨特的茶馬之路。北川羌族自治縣位于四川省北部,地形以山地為主,享有充足的陽光和豐富的水資源,全年平均氣溫適中,降雨量充足。這種優越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茶葉的生長,四面高山環繞,霧氣繚繞,濕氣重,日照時間少。這樣的天氣最適合茶葉春后發育成肥壯嬌嫩的芽頭,這樣的芽頭蘊含了羌茶的特殊品質,鮮美醇厚。諸多歷史原因賦予了羌茶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古羌人認為,茶是神靈賜予他們的圣物,因此,當地人極愛喝茶,不僅在日常勞作中飲用,在婚禮、宴請、喪葬、家族會議中也經常飲用羌茶。
羌茶的制作工藝極其繁復,每一步都蘊含著深厚的匠心與細致的講究。從采茶與攤晾開始,茶農精心挑選生長在海拔約1300米的高山生態有機綠茶。采摘時,鮮嫩的茶葉萬萬不可密閉存儲,要確保空氣流通,隨后立即平鋪在竹編簸箕或特制席墊上,達到適度萎凋的狀態。緊接著是手工殺青的關鍵環節,羌族人民將攤晾好的茶葉細心裝入竹簸箕進行殺青。在此過程中,需不斷翻動茶葉,以確保受熱均勻,保持茶葉的純正風味。殺青之后,進入揉捻階段。匠人們以輕柔至逐漸加重的手法,沿同一方向揉捻茶葉,促使茶葉成型以避免苦澀味道的產生。揉捻完畢,茶葉還需經歷烘焙及再次攤晾的交替過程。通過反復烘烤與適度冷卻,使茶葉香氣更加醇厚。之后,進入回鍋理條的重要步驟。此過程旨在進一步塑造茶葉形態,同時,加深其風味,確保茶葉內部的水分徹底蒸發。最終,茶葉還需經過提香、抖毫與妥善保存的處理。提香時,利用白炭火在火盆中燃燒產生的適宜溫度烘干茶葉,使茶香濃郁而純正。抖毫是為了去除茶葉表面的茶毛及雜質,確保泡出的茶湯清澈透亮,口感清新。經過這一系列煩瑣而精細的工序,羌茶最終呈現味道純正、香氣撲鼻、耐泡持久的獨特品質。
二、非遺文化傳承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機理
(一) 發揮自身特色,為鄉村振興提供經濟動力
隨著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北川羌茶的創新發展之路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勇于探索,大膽嘗試“北川羌茶 + 互聯網”及“北川羌茶 + 旅游”等創新策略,打破傳統框架的束縛,深度推動北川羌茶向著現代化、產業化方向轉型升級。在助力當地茶產業繁榮發展的征途中,互聯網無疑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這一平臺,我們可以高效傳播羌茶文化,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吸引并引導相關配套企業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例如,負責茶葉采摘、包裝設計、制罐生產等環節的企業,自發地在周邊地區落地生根,形成一條緊密相連、協同發展的產業鏈條,促進當地就業機會的增加,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為脫貧攻堅戰的勝利貢獻不可或缺的力量。\"“北川羌茶 + 旅游”的模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底蘊與旅游產業的廣闊市場巧妙結合,能夠讓游客在采摘體驗與泡制中,深刻感受北川羌茶的獨特魅力。
(二)創新呈現形式,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滋養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鄉村本土優秀文化借助網絡直播、數字藏品、數字博物館、動漫及游戲等多種數字化手段,得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被更廣泛的人群認識和欣賞。這一過程不僅為本土文化的傳播開辟了新路徑,更為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契機。以“數字西湖”項目為例,杭州市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設立了虛擬現實體驗館,引人智能導游服務,并運用全息投影展示等多元化手段,使游客仿佛穿越時空,重返千年古都,親歷宋代西湖岸邊的繁華盛景,從而更深層次地探索與感悟那個時代獨特的人文風貌與情感韻味。通過數字化手段的創新運用,鄉村本土優秀文化得以更加生動、直觀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三)融合現代視角,為鄉村振興提供治理基因
AI數字人“爾瑪茶妹”的驚艷亮相,無疑是北川羌茶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式突破。這一基于前沿人工智能技術的數字形象,不僅如生地展現了羌族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傳統茶文化,更通過聲音克隆、實時面部表情生成等尖端科技手段,為訪客打造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互動體驗。這種創新的融合方式,既保留了羌族茶文化的獨特韻味與精髓,又為其披上了一件面向未來的華麗外衣,展現了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無限魅力。面對現代科技的飛速選代,推動北川羌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是一項既長遠又艱巨的任務。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必須不斷探索文化遺產與先進科學技術的深度融合路徑,以打造一種既尊重傳統精髓又洋溢現代氣息的獨特旅游體驗。這樣的體驗,無疑將為北川羌茶乃至更多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一種新的可能。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羌茶產業發展的現實梗阻
(一)價值困境:鄉村非遺在當地居民心中的地位日漸衰落
自古以來,羌茶作為一種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飲食習慣,一直深受人們的青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飛速發展,眾多青年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更傾向于選擇見效快、回報豐厚的行業。曾經掌握著羌茶制作技藝的老一輩手藝家已逐漸步入晚年,而年輕一代卻對這一傳統飲品的制作與傳承缺乏興趣與熱情,使得羌茶技藝的傳承面臨著極大的斷層風險,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劇羌茶傳承的困境。
(二)創新困境:北川羌茶生產存在同質化現象
在經濟迅猛發展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眾多傳統手工藝品與農產品正遭受著工業化生產的強烈沖擊。現代化的生產方式雖然在短期內增加了市場供應量,卻嚴重損害了羌茶原有的風味與質量。工業化生產方式往往忽略了原材料的精挑細選與加工過程中的細節把控,如過度依賴化肥、農藥,以及采用機械化的快速干燥手段等,這同樣加速了傳統手工技藝的消亡,進一步削弱了羌茶的文化內涵與市場競爭力。
(三)產業困境:生產環境的發展滯后于產業興盛的需要
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遠,信息傳播渠道有限,外界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及其特產羌茶的了解相對圓乏;另一方面,相較于那些已經樹立起鮮明品牌形象的知名茶葉,如西湖龍井、碧螺春等,羌茶在品牌建設方面明顯存在短板,缺乏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與手段。這不僅極大地限制了羌茶的銷售范圍,也讓眾多潛在消費者失去了品嘗這一獨特茶品的機會。此外,在一些規模較小的茶廠或家庭作坊中,由于設備設施簡陋、操作流程不規范等原因,炒茶過程中的衛生尺度把關不一影響了茶葉的質量與口感,還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四、鄉村振興視域下北川羌茶的存續策略及傳承路徑
復興羌茶文化不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導,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根據市場需求調研,針對性地改革羌茶文化產業生態鏈,從而推動羌茶文化的活態傳承。
(一)以活態傳承為基礎,打造傳統羌茶新形象
北川地區目前擁有的優質茶葉品種尚不算豐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北川毛尖、北川毛峰、北川雀舌等茶葉品種,在開發與推廣方面仍需加大力度。經歷了“5·12汶川地震”后的北川,其茶葉產業在重建中逐漸整合資源,合力打造川苔子茶、羌茶等茶葉品牌。同時,大力弘揚羌茶文化知識,進一步提升全縣茶產業的整體水平,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在保障茶葉品質的同時,傳統茶文化的發展同樣至關重要。罐罐茶作為羌族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應作為茶文化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更應作為一項獨特的旅游文化,吸引更多人前來了解。為提高羌茶品牌的知名度,北川羌族自治縣成立了茶葉協會并于2013年起,在每年清明節期間舉辦羌茶節。這一舉措不僅弘揚了羌茶文化,更推動了羌茶產業的蓬勃發展。通過建立特色茶文化博物館、舉辦茶文化節等活動,加強了對羌茶文化的保護和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喜愛羌茶,從而推動了羌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以現代市場為導向,運用高新技術新平臺
在遵循傳統制作技術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口感。同時,加強品牌宣傳和市場推廣。借助互聯網、電視媒體以及知名大IP的力量,提高羌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利用文化節慶等活動加強宣傳,推廣羌茶文化,提高年輕人對羌茶的興趣和認知度。加強對消費市場的調研,深入挖掘消費市場的需求和喜好,據此來塑造產品特色,增加產品的差異性。積極開展品牌宣傳活動,讓消費者更加了解獨具特色的羌茶品牌,從而贏得市場地位,推動品牌和市場繼續向前發展。3綜合不同茶葉種類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功能,突出茶葉具有其他飲料不具備的優越性。倡導“茶為國飲”,不僅僅簡單強調茶的文化底蘊,要使“茶為國飲”生活化,通過飲茶品茗,培育新時代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
(三)以教育引導為契機,發掘年輕一代新受眾
在當今社會,許多年輕人面臨著自我認知與人生目標的迷茫。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不少年輕人盲目追求所謂的“金飯碗”,然而,許多人卻因過度競爭而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最終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正如知名IP\"李子柒”所展現的那樣,她不僅通過視頻作品傳達了中國人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同時致力于推廣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既具有個人特色又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選擇,為許多當代年輕人提供了新的啟示。主動學習羌茶的種植、炮制技藝,并積極參與相關實習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個人經歷,也為未來就業開辟了新的可能。在當今多元化發展的時代,傳統的職業路徑并非唯一的選擇。青年們可以大膽探索新興行業或小眾領域,如數字媒體、環保科技、文化創意等。這些領域往往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個人成長空間。
(四)以政策支持為保障,開創系統傳承新局面
近年來,政府大量開設羌茶藝傳習所,通過展覽、講解等方式,向公眾展示羌茶的歷史、制作工藝、飲用習慣等方面的知識,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羌茶文化。不僅如此,傳習所還常常舉辦茶藝表演、新茶品鑒等活動,提高人們對羌茶的認知度和興趣,從而促進羌茶產業逐漸進入廣大人民的視野。提供羌茶藝培訓課程,致力于培養專業人才,為羌茶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但是,僅僅讓社會接受羌茶是不夠的,在當地高校開設專業也是重中之重。茶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可以系統地傳授茶的歷史、文化、禮儀等知識,有助于年輕一代更好地了解并傳承這一文化遺產。同時,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茶藝也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窗口。茶藝不僅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種職業。通過專業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茶藝表演、茶葉鑒別、茶館經營等方面的專業技能,為將來就業或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5]
五、結束語
古羌文明,源遠流長。發展羌茶文化對于地方文化品牌宣傳和市場推廣大有禪益,能夠實現文化與經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目的。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賦予了非遺茶文化全新的定位與生機,我們應借助大眾傳媒、品牌效應、產教研融合等,不斷打造良性產業鏈生態環境,促進非遺茶文化的活態傳承。
參考文獻:
[1]陳海燕,傳承與創新的交響曲:非遺賦能鄉村文化振興[J].文化產業,2024(33):97-99.
[2]方霖霏,非遺文化傳承發展路徑研究:以茶文化為例[J].福建茶葉,2024,46(11):172-174.
[3]陳廣明,莫力麗,鄉村振興戰略下“一縣一品\"案例研究[J].農業經濟,2024(11):132-134.
[4] 謝向英,林子琳,非遺活化視域下閩南拍胸舞的存續策略[J].綏化學院學報,2024,44(11):79-82.
[5] 曹雨蒙,張云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機理和路徑[J].山西農經,2024(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