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出技術破解文化折扣的“內容認知接入—閱讀習慣適配—文化價值增值”三維敘事重構框架:調整敘事本體形式以彌合文化差異,通過多模態技術提高受眾對閱讀作品的解碼能力;圍繞敘事主體市場接入需求強化文化轉譯鏈接,以EPUB3.0標準和聯邦學習框架支持出版主體進行文化轉譯與閱讀體驗優化;借助敘事客體的價值再生產推動跨文化認同,基于NFT和數字孿生等技術搭建傳播網絡,深化海外受眾的文化價值共鳴。然后針對二次文化折扣、作品“去文化性”和跨境版權治理等技術挑戰,提出我國各類出版主體需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積極營造跨文化共容空間,搭建國際版權合作通道,以促進優秀數字閱讀作品的高效傳播。
【關" 鍵" 詞】文化折扣;數字閱讀;敘事重構;技術賦能;文化共鳴
【作者單位】陳雅賽,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出版傳媒系,上海市編輯學會;莫穎,上海師范大學現代傳媒發展研究中心;陳怡如,上海師范大學現代傳媒發展研究中心。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項目“數字出版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5.04.0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戰略部署。此外,《出版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實施出版走出去工程,構建起從國家戰略到行業實踐的多層次政策實施框架。這些都標志著我國文化出海戰略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能”雙維提升的轉型。
在此背景下,數字閱讀作品作為文化出海的高滲透率載體,在國際傳播領域展現巨大潛力。《2023—2024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1],我國數字閱讀作品海外傳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以網絡文學為代表,其國際市場規模突破40億元,覆蓋海外活躍用戶近2億名,主要傳播區域已經從東南亞擴展至歐美在內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數據表明,數字閱讀產業已形成以網絡文學為頭部、有聲讀物與互動敘事作品為新興增長點的梯次化輸出格局。然而,在數字閱讀作品加速傳播的同時,文化折扣現象也出現新的特征、新的面向,不斷制約出海數字閱讀作品傳播效能的提升,其中作品的文化符號體系沖突、跨境市場適配度低、消費形態單一、海外市場傳播面狹窄等問題尤為突出。究其根源,多數出版機構仍局限于淺層的神經機器翻譯(NMT)、嵌套式的文本可視轉碼及單一的作品賦形等技術的機械應用,未能充分挖掘技術賦能下數字閱讀作品的界面自適應、文化認知校準及多元價值增值等方面的潛力,導致跨文化共鳴的生成始終面臨系統性障礙。
基于此,筆者從多模態敘事、本土化敘事和再生式敘事三個維度切入,深入闡釋技術賦能作品實現“內容認知接入—閱讀習慣適配—文化價值增值”的創新邏輯,探討數字出版技術如何突破新型文化折扣的制約,拓寬數字閱讀作品出海影響力的有效路徑,從而提升中國文化出海成效,進一步助力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一、數字時代文化折扣的嬗變及敘事重構框架
1.文化折扣理論溯源及其數字閱讀時代新表征
文化折扣理論最初發軔于西方學界,后經引入在我國實現本土化發展,經歷了從傳播經濟學到跨文化傳播領域的理論變遷,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香農(Shannon)和韋弗(Weaver)最早在其傳播模式中揭示了信息編碼—解碼時因個體認知及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產生的損耗機制[2],這一機制后被霍斯金斯(Hoskins)和米盧斯(Mirus)進一步概念化為文化折扣,并指出文化折扣是由于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目標市場受眾難以認同文化產品的風格、價值觀、信仰、歷史等元素,從而引發的文化價值貶損現象[3]。具體到我國的文化折扣傳播困境,其問題核心在于東西方受眾在整體性認知與分析性認知上始終存在差異[4]。學者們普遍強調通過跨文化交流激發受眾情感共鳴,進而實現文化價值內化這一傳播策略的必要性[5]。這就要求敘事主體采用融合普世價值與本土特色文化的“文化對沖”策略,以增強作品的國際接受度,降低文化折扣的負面影響[6]。
進入數字閱讀全球化時代,文化折扣的內涵與表現形式經歷了深刻變革,呈現三重范式轉變。首先,隨著作品的形塑手段從單一趨向多元融合,文化折扣的作用路徑從傳統的“直接傳播—價值折損”轉變為技術中介作用下的“多模態傳播—價值博弈”。其次,作品的價值傳遞方式從簡單的輸出與疊加逐步轉向更為靈活的嫁接與融合,文化折扣的產生根源也由靜態的文化語境隔閡演變為動態的文化轉譯沖突。最后,作品的文化消費模式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式解碼,文化折扣的表現形式也從跨文化市場準入障礙演變為文化符號再生與適應障礙。這一嬗變過程不僅凸顯了文化折扣在數字閱讀領域的結構復雜性,同時也塑造了其在數字生態中的新形態,這種新形態深度影響了我國數字閱讀作品國際市場接受度及傳播效果。因此,出版業亟須采取一系列措施彌合認知差異,建立有效的情感聯結并融入共通價值,以克服這一困難。
2.敘事重構的實踐價值與應用框架
數字閱讀時代的文化折扣困境表明,單純的技術優化難以實現跨文化傳播的真正突破,關鍵在于重構出海數字閱讀作品的敘事范式。通過跨文化視角下的敘事策略創新轉化,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質的同時建立國際受眾的認知共鳴,提升中國故事在全球傳播過程中的適應性。敘事重構不僅涉及情節構建、人物塑造與背景設定等要素,還涵蓋敘事主體、本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具體而言,破解文化折扣的核心在于三個維度的思路建構:一是通過調整敘事本體表現形式以彌合文化差異;二是將敘事主體接入目標市場需求以強化文化轉譯的深度與質量;三是借助敘事客體的文化共鳴與價值再生產推動作品的貼地傳播。
然而,在全球文化出海傳播實踐中,敘事重構的既往實踐大都在解決淺層文化符號認知障礙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仍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文化轉譯失誤、價值觀沖突及技術工具滯后性等深層矛盾。以起點國際Webnovel平臺的網絡小說《斗破蒼穹》的跨文化改編為例,其中東方“蒼穹”的武道內核被直接置換為西方宗教語境中的天堂概念(如“斗破蒼穹”被直譯為“Battle Through the Heaven”),導致其原有的文化內核在跨文化語境中未能實現精準的語義轉譯。這表明,當前數字出海閱讀作品的敘事局限在于文化符號能指的錯位、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敘事邏輯斷裂以及敘事模式與受眾接受習慣間的錯配等方面。這種單純的“符號拼貼式”敘事重構邏輯已難以滿足Z世代受眾的數字閱讀作品需求,也難以真正黏合文化間的價值裂隙。因此,出版業亟須通過技術手段調整敘事重構策略來進一步回應當下的文化折扣困境:在敘事本體層面強化文化作品形制的創新,在敘事主體維度培育跨文化敘事接入能力,在敘事客體維度建立敘事的互動深化機制。出版業唯有實現多方敘事要素的系統重構,才有望突破數字時代文化折扣的困境,構建具有全球傳播效力的新型敘事范式。
基于此,本文提出構建以技術為支撐的出海數字閱讀作品敘事重構的三重基本框架。首先,通過多模態敘事重構提升作品的表現力,讓數字閱讀作品能夠走得出去。其次,利用本土化敘事重構策略提升作品的海外市場適應力,助力數字閱讀作品把路走寬。最后,借助再生式敘事重構策略持續提升文化價值的海外可持續影響力,確保我國數字閱讀作品能夠真正在海外行穩致遠?;谶@三重基本框架,回歸前文提到的“內容認知接入—閱讀習慣適配—文化價值增值”創新邏輯,后文進一步討論借助技術手段重構我國數字閱讀作品敘事的實踐路徑,以提升其出海傳播效能,推動文化折扣向文化共鳴轉變。
二、技術賦能出海數字閱讀作品敘事重構的實踐路徑
1.多模態敘事技術彌合跨文化解碼鴻溝
優質的文本表達是數字閱讀作品能夠充分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切實觸達海外受眾的重要基礎。中式高語境文化意象與海外低語境受眾的認知經驗之間存在顯著的文化解碼鴻溝,不僅增加了跨文化理解的難度,還嚴重阻礙了文化價值的深度傳遞。然而,在敘事本體層面,當前數字閱讀作品出海面臨的核心挑戰在于大量作品僅經過機械的數字化處理,實質上并未實現文本語境的深入轉化,未能達成深層次目標。同時,文本呈現形式單一,缺少海外受眾更易接納的傳播形態,也進一步引發了跨文化解碼的障礙。
對此,多模態技術通過接通海外讀者的多感官通道(視覺、聽覺、觸覺等),進一步賦能敘事本體的重構,優化海外受眾的內容認知接入邏輯,進而有效彌合跨文化解碼鴻溝。多模態技術通過動畫、影音等立體視聽手段將抽象的文化意象符號具象化,能夠結合眼動追蹤、情感識別等知覺捕捉技術,實時識別海外受眾在閱讀過程中的理解難點,為神經層面的最終認知校準提供有力支持。這一過程最終構建了跨文化傳播中的“認知—監測—優化”閉環,顯著深化了跨文化交流的質量。
首先,增強現實(AR)技術作為當前最具成本投入優勢的技術之一,能夠顯著提升讀者的文化接受效果,促進文化共鳴。通過重構文化符碼的視聽拓撲模型,AR技術能夠為海外受眾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幫助他們在文化意蘊的傳遞中實現對作品認知的深度接入。以AR版《西游記》出海法國為例,該作品將主角孫悟空的金箍棒變化等動作轉化為可視化交互效果,讓法國讀者能更真切地理解“七十二變”這類抽象的東方神話意象。在這一過程中,AR技術突破了文字表達的局限,以兼顧文化內核完整性與跨文化解碼質量的多模態手段打造了數字閱讀領域的“視覺辭典”新范式。
其次,基于跨文化讀者從視覺到理解的認知斷點,眼動追蹤技術可以獲取讀者具體的閱讀停留視點數據,實時識別海外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解碼障礙節點。通過精準追蹤讀者的眼動路徑,該技術提供了依據科學視覺反饋進行作品可視化重構的新思路。如華為閱讀AI眼動翻頁技術能夠根據讀者凝視作品的時間自動觸發系統翻頁動作,若將此技術進一步精進,優化為彈出式的可視化窗口,能夠實時為海外讀者提供復雜文化符號的拆解與演示,將有望大大提升讀者在解碼陌生文化元素時的效率。
最后,腦機接口技術的應用能夠為敘事的全過程動態優化提供支持,輔助完善敘事重構提高受眾解碼效率的路徑,尤其是該技術已驗證了情緒識別與內容動態調節之間的關聯性[7]。盡管腦機接口技術尚未廣泛商業化,但其將神經信號納入內容適配參考依據的原理,可以有效助力海外讀者在閱讀數字閱讀作品過程中的內容認知接入以及跨文化解碼。
2.本土化敘事策略適配受眾閱讀習慣與精準價值轉譯
在全球化的數字閱讀市場中,中國數字閱讀作品的國際化傳播不僅需要確保海外讀者能夠看到其文化價值,還要確保這些文化價值得以準確理解和吸收。這就要求數字閱讀技術支持傳播推廣者的敘事主體重構海外讀者的閱讀習慣。目前,作為文化產品的直接傳播者,出海數字閱讀作品的敘事主體(如出版社、電子書平臺等)在作品出版和發行過程中面臨雙重錯位的瓶頸:一是敘事載體形式與目標市場的閱讀習慣適配不足,國內作品的制版形式往往與某些國家讀者的閱讀習慣不符;二是文化符號的內涵價值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轉譯偏差。這些錯位引發了數字閱讀作品在文化出海過程中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例如,中國文化中的龍通常象征祥瑞,在西方語境中卻往往象征著邪惡。這表明文化符號差異常常會解構文本原有的意義網絡,如果不協助海外讀者進行情境解讀,可能會扭曲文本的內在意涵。因此,基于閱讀體驗適配邏輯,制定本土化敘事策略,引導跨文化受眾進行文本的深入解讀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在作品傳播過程中,敘事主體不僅需要對敘事語境的接入與文本意義的價值建構進行本土化轉譯,使其更加契合目標市場的文化理解習慣,還要引導海外讀者以適應中國語境的轉譯方式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這一過程要求出版社、電子書平臺等敘事主體從源頭進行積極干預,確保作品能夠充分向海外受眾展示其文化價值。
在文化閱讀體驗的適應性上,EPUB 3.0作為國際標準,具備自適應排版引擎,能夠自動調節以適應多元文化場景,從而滿足目標市場受眾的特定閱讀需求。一方面,該標準具備終端感知、自適應、翻頁反饋以及分級注釋等一系列強大的傳播功能。另一方面,基于這一標準的系統能夠自動識別各類終端的特性,精準匹配目標市場讀者的閱讀習慣。此外,它還能根據算法邏輯將中外數字閱讀作品進行動態調整。例如,通過預設不同國家屏幕尺寸適配規則,系統可自動調整、優化圖文比例,以滿足不同數字終端的用戶閱讀需求。同時,感官協同模式能夠模擬實體閱讀中的震動頻率,進一步提升讀者的沉浸式閱讀體驗,有效拉近作品與海外讀者的距離。分級注釋設計則幫助讀者實時理解中式文化背景,同時避免對實際閱讀空間的搶占,得以平衡數字閱讀作品的敘事內容與文化闡釋之間的視覺比例。這些優勢共同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跨文化共鳴的產生??傊?,EPUB 3.0框架能夠通過動態排版,促進東方敘事風格的跨文化適應,避免因界面設計不當而導致的文化誤讀。盡管EPUB 3.0框架在國際層面已被廣泛認可,但此框架下的系列技術模塊尚未在我國實現全產業鏈覆蓋,其在本土化應用和推廣方面仍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未來,隨著智能翻譯、量子算法等新興技術的引入,該框架有望為數字出海作品中國敘事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除了積極進行閱讀界面的視覺適配,敘事主體還應持續關注并強化出海數字閱讀作品的傳播價值轉譯,從而在全球市場中深化作品的文化根基。聯邦學習框架基于分布式學習的“數據不動模型動”訓練邏輯,為出海數字閱讀作品在本土語境中的接入與自我迭代提供了持續優化的動力。該框架有助于精準適配跨文化符號的轉譯,確保敘事結構、文化價值和禁忌規避的有效整合。例如,《三體》英文版對科技概念的增量解釋體現了本土文化市場的有效轉譯。在這一框架下,技術驅動的跨文化敘事重構可通過三種路徑實現。首先,同態加密技術在兼顧數據隱私保護與趨勢分析的基礎上,能夠幫助創作者高效識別并處理不同文化間的語義安全邊界,從而通過敘事重構確保海外讀者的文化認同在安全范圍內。其次,橫向建模技術通過構建文化解碼坐標軸體系(如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高語境與低語境的對比),為敘事主體生成針對特定目標市場的敘事重構方法論提供有力參考。例如,在歐美市場,敘事主體可以適度增加英雄成長的敘事比重,避免“標準化”文化輸出導致作品在跨文化適應上的不足。最后,動態參數聚合技術通過實時處理海量加密行為數據(如章節點擊熱區、頁面停留時長等),推動敘事模型的持續優化,確保作品能夠在短期內進行細節調整,在海外市場自主扎根。與傳統的人工調研方式相比,聯邦學習框架縮短了文化背景差異的診斷時效與跨文化適應的調整周期,有效避免了潛在的敘事沖突。這種技術驅動的本土化敘事重構路徑,不僅促進了文化折扣向文化共鳴的實質性轉變,還實現了價值輸入與文化轉譯的深度融合。
3.再生式傳播網絡激活作品可持續影響力
數字閱讀作品的海外市場拓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并非簡單的跨國傳播,需要在全球語境下考量作品的文化適配性與傳播效能。這一過程特別需要建構一個能夠引發受眾共鳴的中國文化數字閱讀生態。這要求敘事主體遵循價值增值的邏輯,以敘事客體為核心,推動作品及其衍生內容影響力的持續深化,實現其國際傳播價值的廣泛輻射。這種方式可以增強作品對海外受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當作品海外市場熱度下降時,傳播力衰退可能會限制我國出海數字閱讀作品在海外讀者群體中的文化價值裂變與情感共鳴。因此,敘事主體可利用技術協同效應構建海外讀者為核心的再生式傳播網絡,通過縱向延伸作品增值產業鏈、橫向拓展宣傳節點的路徑,賦予我國出海數字閱讀作品更持久的生命力。
從縱向層面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多模態IP開發、NFT和數字孿生等技術能夠協同賦能數字閱讀作品傳播產業鏈的開發,通過深度挖掘文化內核,創新文化載體,提高作品的附加價值,拓寬海外受眾的文化體驗與選擇空間。在內容創作方面,AIGC能夠高效完成文本翻譯與本地化適配,輔助多語言敘事創作,滿足不同文化市場的需求;在IP孵化方面,多模態IP開發技術推動開放作品生態建設,將單一文本轉化為一源多用的插畫、音頻、短劇、互動游戲等,延長IP生命周期并拓展作品的多元敘事維度;在價值增值層面,NFT技術通過重組敘事元素,將文化符號轉化為可編程、可組合的元宇宙資產,協同數字孿生技術打造虛擬文化產品,不僅可以幫助受眾聚焦作品的文化價值亮點,還能增強作品與受眾間的價值鏈接,推動讀者主動對作品進行深入的個性化解讀。此外,NFT技術通過區塊鏈為虛擬文化資產提供唯一性確權的特性,有望進一步拓展作品的收藏價值屬性,延展其市場生命力。盡管當前技術準入門檻仍然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其能夠延長出海數字閱讀作品的文化產業鏈,助益文化基因的傳承與傳播,為數字出版企業的國際合作開辟更多領域。
從橫向維度觀察,數字閱讀作品的跨文化傳播通過構建平臺化協作式傳播網絡實現了作品的文化價值裂變與認同升級。在多元社交媒體的生產賦能之下,海外用戶得以在去中心化的數字生態中聚集形成自主參與式的價值共創社區,通過UGC內容的社交圖譜傳播,觸發文化價值的指數級增長。以TikTok平臺的BookTok社區為例,超過千萬名創作者通過個性化解讀與多模態轉譯重構作品內涵,形成用戶自發的內容增值機制,有效激活原著作品的跨圈層傳播勢能。同時,數字閱讀作品可借助本土KOL的文化解碼能力突破算法繭房,在多元語境中建立情感共通渠道,突破文本價值的傳播邊界,實現深度滲透。此外,在宏觀層面建構平臺化協作網絡,通過用戶畫像分析與動態反饋機制形成需求驅動的敘事優化準則,可進一步整合產業資源。例如,借鑒Everand等平臺的協同創作模式,建立作者—平臺—讀者的價值循環體系,有助于作品在持續迭代過程中維持其文化適配性與增值潛力,進而促使海外受眾實現從內容消費到價值共創的認知轉變。
三、出海數字閱讀作品的技術隱憂與應對之思
1.視覺轉譯引發二次折扣:技術干預彌補文化誤讀
在大規模、去中心化的出海數字閱讀作品的可視化轉譯過程中,“符號在場而意義缺席”的文化困境凸顯。盡管技術不斷推動表達形式的多模態創新,但在文本轉譯的過程中,文化意象的解碼深度常常滯后于技術賦能的效率,導致原本應有的深度文化價值意涵停留在淺表的視覺表達層面,跨文化傳播的意義被簡化或削弱,進而引發二次文化折扣的可能。例如,Webnovel平臺的投放素材使用AI生成圖片輔助創作者完成內容輸出,畫面的關鍵元素往往迎合歐美受眾的偏好,如狼人與吸血鬼、霸總等設定,卻與中國原著的精神內核相割裂。這種技術引入偏離了最初清除文化傳播障礙、實現文化共鳴的目的。因此,如何在引入先進技術的同時確保出海作品的文化保真度,成為敘事主體當下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為規避數字閱讀作品出海時視覺層面的二次文化折扣,發行方作為敘事中介需搭建敘述本體與受眾間的溝通橋梁,實施有效的技術干預與流程把控,構建從作品源頭出海、跨文化推廣到文化轉譯的閉環保障機制。在作品進入流通渠道前,發行方應聯合原作者、譯者及策劃推廣者評估商討可能引發文化折扣的文化意象,為作品打造專有的數字文化符號詞典,確保翻譯與文化轉譯精準傳達原作品的文化內涵與價值。作品初步流通后,發行方要全程監測、分析讀者的閱讀行為數據,如章節停留時長、劃線標記等,設置與專有文化符號詞典結合的AI浮動層,通過建立認知補償窗口為讀者提供權威的文化解讀與文義闡釋,避免產生文化誤讀問題。作品進入廣泛傳播階段后,發行方可借助UGC社區發起與專有文化詞典相關的標簽討論和二創活動,以此推動海外受眾對作品文化本源的深入認知。此舉不僅能為二次創作者精準解讀文化意象提供助力,還能從根源上規范衍生作品的內容與表達,避免出現背離作品原意或惡意篡改的情況。此外,該過程能有效強化文化的主體性,保障作品的文化內核在長線傳播進程中得以妥善保護與傳承。借助各環節的協同合作以及技術的有力賦能,發行方能夠在數字閱讀作品出海進程中構建起閉環保障機制,有效避免文化折扣現象,增進海外受眾的跨文化認同感。
2.算法偏向加劇“去文化”擔憂:間性治理模式掃清障礙
“去文化性”指的是出版物原有的文化內涵由于不恰當的傳播方式而被削弱或抵消,從而無法有效傳遞其應有的文化價值[8]。在我國數字閱讀作品出海過程中,主要面臨兩種由算法引發的“去文化”困境:基于流量導向的算法技術構建了以娛樂屬性為主的傳播壁壘,致使受眾錯失了諸多蘊含文化價值的作品;跨文化語境疊加導致平臺對作品標簽的錯誤分類,進而掩蓋了作品在傳播過程中應突出展現的真實屬性。
這些困境主要源于以下方面。一是當前海外平臺的算法普遍傾向于以“眼球經濟”為利潤驅動,優先推薦娛樂性較強的作品,較少考慮作品的文化內涵。這一算法偏向性干擾了海外讀者對中國數字閱讀作品整體文化含量的判斷,可能帶來過度娛樂化和類型單一的負面印象,側面減少海外受眾探索更多中國優質數字閱讀作品的機會。二是一些海外數字閱讀平臺的算法分類方式不完善,導致本應該展示中國特有文化內容的作品被錯誤地歸入其他敘事標簽,作品的深層文化意義因此遭到誤解或扭曲。例如,閱文集團的《全職高手》英譯版在Webnovel平臺推廣時,文章標簽疑似因算法推薦邏輯偏差,誤用同人文常用標簽#UNPRINCIPLED(背德),導致作品中原本積極向上的電競逐夢文化內核被異化。這種技術邏輯缺陷不僅降低了中國數字閱讀作品在海外市場的能見度,還加劇了文化誤解。
然而,要消解數字閱讀環境中的負面算法生態,單靠敘事方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聯合海內外的各類出版主體積極入局,以營造“間性空間”的方式協同應對技術帶來的負面作用。一方面,在進行技術優化時,敘事主體應將平臺算法作為切入點,通過平臺、技術人員和創作者之間更為細化的對話,共同完善作品的標簽分類機制。在雙方達成共識的框架內,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出海數字閱讀作品的文化完整性。同時,平臺還應該不斷豐富數據庫并優化推薦內容,既保護優質出海數字閱讀作品在海外市場的傳播力免受技術“反噬”,又強化既有機械算法體系中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明確各方的權責界限,確保協商治理的有效性也至關重要。在數字閱讀作品出海過程中,國內外出版主體應明確技術分類與責任分工,為技術賦能作品全球傳播消除障礙。例如,若作品因算法分發失誤被錯誤分類,導致點擊率下降,應追責相關技術方及其審核人員,以此警示行業規范。同時,基于技術層面的精確規制與協商,可以有效避免跨國法律法規的復雜性帶來的障礙,從而提升數字閱讀作品的文化傳播效果。
3.跨境差異引發版權治理難題:版權保護聯盟協同治理
數字閱讀作品的大規模出海通常伴隨海量作品的跨境版權流動與保護問題。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版權保護法律法規上的差異,合規性問題已成為中國數字閱讀作品出海傳播的一大挑戰。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閱讀終端的普及,中國數字閱讀作品在出海過程中面臨盜版作品網絡傳播、衍生產業侵權以及翻譯版權糾紛等版權保護挑戰。此外,跨境版權治理中的標準不統一也加劇正版作品市場份額的侵蝕,嚴重擾亂傳播生態秩序。就此,針對中國數字閱讀作品在出海過程中面臨的跨境版權治理與保護難題,結合不同技術與出版產業的實踐,筆者提出以下應對策略。
第一,構建以區塊鏈技術為支點的跨境版權全周期管理平臺。借助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多節點、可溯源等特點,建立跨國版權存證系統,由出版機構、技術平臺和監管機構共同參與,實現中國數字閱讀作品的創作時間、內容表達和版權歸屬在全球范圍內的可驗證性。同時,平臺能夠實時追蹤作品在海外平臺的傳播路徑和收益流向,為非法傳播和衍生作品侵權等問題提供法律追責的數據支持。
第二,采用文化嵌入保護技術,在數字出版作品的源文件中嵌入文化語義水印,加大版權保護力度。利用對抗訓練方法,AI模型能夠識別并理解特定的中華文化符號,如“長城”和“太極”這些符號即使在機器翻譯過程中被改寫或遭遇侵權,也能通過技術水印標記追溯其原始語義和侵權節點。這種技術手段為翻譯侵權糾紛的判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確保了文化符號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第三,建立國際化版權保護聯盟,推動國際版權規則的制定。中國數字閱讀作品出版主體應積極參與國際版權保護規則的制定,主動發起與AIGC內容比例溯源、署名權判定等共性議題的規則提案。此外,中國數字閱讀作品出版主體可倡導建立基于文化源流和文化基因的多結構數字版權地區性聯盟(如東南亞數字版權聯盟),以便在相似的文化市場中進行版權合規策略的協商與優化。建立以可溯源為核心的國際化版權合作思維,能有效提升中國在國際版權規則制度中的話語權,同時為解決出海數字閱讀作品的審查、版權流通及糾紛問題貢獻中國方案。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痹诋斚露嘣夹g重構全球文化傳播秩序的新紀元,傳統線性傳播模式中的文化折扣效應已演變為數字時代技術中介下的海內外文化動態博弈。本文圍繞數字閱讀作品出海過程中面臨的解碼門檻、閱讀習慣沖突及傳播效力減退等困境,以敘事重構和技術賦能為核心,構建“內容認知接入—閱讀習慣適配—文化價值增值”的跨文化傳播實踐路徑。研究表明,多模態敘事通過提升受眾的解碼能力、適配本土化閱讀習慣以及轉譯符號價值,能夠有效促進跨文化理解。此外,再生式傳播網絡的構建有助于增強文化的可持續吸引力。以上技術賦能敘事重構的實踐路徑,為我國數字閱讀作品克服文化解碼障礙、符號價值錯位和傳播力衰退等困難提供了支持,從而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質性飛躍。
技術賦能在推動數字閱讀作品國際化的過程中也為數字閱讀產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包括如何減少二次文化折扣對文化保真度的影響、算法壁壘加劇的“去文化性”風險及跨境版權治理標準的缺失。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技術干預閉環”、“間性治理模式”和“版權保護聯盟”等策略進行系統性的應對。未來,中國數字閱讀產業應在以下三個方向上進一步強化:一是以海外讀者為對象,建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文化符號認知補償系統,進一步提高跨文化轉譯的深度;二是以兼顧效率與倫理為目標,共建國際化版權規則,優化全球數字出版生態;三是圍繞Z世代的需求,拓展“開放敘事—用戶共創”式的傳播格局,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傳播格局中的競爭力。
數字閱讀作品不僅是當下中國文化出海的重要載體,還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橋梁。通過技術與敘事的深度融合,中國故事有望突破文化折扣的限制,在全球范圍內激發更深層次的文化共鳴與價值認同。這一進程不僅能夠重塑國際數字文化貿易的規則體系,還能為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注入持久動力,助力中國在全球文明互鑒中書寫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2023—2024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發布[N]. 出版商務周報,2024-09-21.
[2]CLAUDE E SHANNON, WARREN WEA
VER.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 Urbana: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1.
[3]COLIN HOSKINGS,R. MIRUS. Reasons for the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J]. Media,Culture amp; Society,1988(4):499-515.
[4]郭慶光,滕樂. 跨越文化 尋求共識:從文化與認知的視角重新審視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方式[J]. 國際新聞界,2011(4):30-36.
[5]喻國明. 跨文化交流中的三個關鍵性傳播節點:關于減少和消除“文化折扣”的傳播學視角[J]. 新聞與寫作,2020(3):62-65.
[6]顏純鈞. 新形態、新問題、新趨勢:21世紀中國電影[J]. 東南學術,2018(5):207-214.
[7]呂寶糧,林進燈. 專題:情感腦機接口[J].智能科學與技術學報,2021(1):34-35.
[8]李丹丹,李瑋. 文化數字化戰略下多語種網文平臺出海路徑[J]. 出版廣角,2024(1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