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強化思維能力訓練是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重點。數學是一門邏輯嚴謹的學科。數學課堂不僅能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創新性,還能促進學生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數學在培養小學生理性思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小學數學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打造思維型課堂,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意識,引發學生參與思維活動,多角度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將小學數學課堂打造成培養思維型人才的高質量教育平臺。
一、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現狀分析
(一)主動思考意識薄弱化
主動思考意識是小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內驅力。學生只有具備強烈的主動思考意識,才能專注于數學問題的思考,才能發揮個人的數學潛力,實現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當前小學生的主動思考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大多數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其數學思維發展緩慢。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多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如被動聽講、大量習題運算、反復機械地練習解題技巧等。學生極少質疑數學課堂內容,更極少通過主動思考分析自主理解數學概念、規律及其應用,難以形成個性化的認知體系。這種狀態下,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并對教師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心理。因此,小學生的主動思考意識非常薄弱。
(二)思維角度偏于單一化
開闊的思維角度是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維度之一。學生在遇到數學問題時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整合現有的認知儲備,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的多種方法。然而,當前小學生的思維角度卻偏于單一化。一方面,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主要采用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法向學生灌輸統一的數學知識。教師的認知模式會嚴重影響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統一的學習內容也會限制學生思考問題的維度;另一方面,很多小學生將“做對題”作為主要學習目標,卻忽略了解題思路的重要性,更期待能準確計算出正確的答案。這種以獲取數學知識、掌握解題和運算技能為目的的學習態度,導致學生的學習行為止步于題目的正確答案。很多學生在計算出正確答案后便失去了繼續探索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無法得到拓展。
(三)缺乏針對性思維引導
針對性指導是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輔助。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機會,還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思維指導,幫助學生抓住數學問題的關鍵,以正確的思維方式解決數學問題。然而,當前小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活動并未得到針對性指導,學生很難通過自主思考掌握利用數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其數學思維能力提升緩慢。在傳統教學經驗的影響下,教師習慣用說教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缺乏啟發與引導。當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往往習慣憑借經驗行事,直接向學生講授解題方法,而非具體分析學生思維中的偏差,糾正學生的思路,給予學生針對性地引導,從而影響了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效率。
二、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實施原則
(一)生本化原則
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是一個主觀性、自發性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本著生本化原則,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創新學習的平臺,重點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訓練。在課堂上,教師要具體分析數學課程內容的特點,深入了解學生的數學認知現狀,按照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規律設置數學任務鏈。教師還要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數學任務鏈展開深度探究思考,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猜想和預判,鼓勵學生積極實踐與論證猜想,自主探究完成數學任務的方法。這種自主性的學習體驗能幫助學生主動獲取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數學基本思想,收獲基本活動經驗,系統完成數學課程體系的深度內化與創新應用,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升。
(二)靈活性原則
在指向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小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本著靈活性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思考空間,從而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挖掘學生的學習需求,圍繞數學主題構建涵蓋數學概念、規律、原理、運算方法及其應用創新的系統化知識體系,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更多問題,產生更多質疑。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中,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留出自由思考、深度探究的空間,指導學生依據個人見解對數學現象展開多角度分析思考,不斷嘗試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有效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方面形成“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三)應用性原則
數學思維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活動形式。根據數學思維的概念可知,實踐應用活動是提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指向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的課堂上,教師要遵循應用性原則,引導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技能進行應用創新,培養學生從數學視角分析客觀現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挖掘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將相關的生活問題引入教學,組織學生以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分析生活實際問題,思考出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結合能強化學生數學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果提升。
三、小學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問題導入,激發思考意愿
強烈的思考意愿是小學生開動腦筋,專注數學問題分析的必要前提。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學生的興趣,合理設計有趣的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意愿,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有趣的課堂問題能引發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展開深度思考。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在不同的數學知識探索環節設置不同的問題,或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或激發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深度思考,或在課堂開始環節設置懸念,以形式多樣且具有吸引力的數學問題導入數學主題,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深度思考,增強學生的主動思考意識。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認識(一)》為例,在課堂開始環節,教師可以從生活視角出發提出“生活中,我們都見過哪些圓形的物品呢”等問題。學生能輕松地找出車輪、球、盆、硬幣、摩天輪等這些常見的圓形物品。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車輪要制作成圓形?換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可以嗎”。這個問題能瞬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將學生的思路引入對圓形特征及圓心和半徑的探索上,指導學生通過主動思考深入探究課堂內容,使學生能充分利用圓的基礎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
(二)探尋規律,提升抽象能力
小學生正處于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培養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是數學課堂的主要教學任務之一。教師應發揮數學學科的優勢,充分利用相關內容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訓練。數字與圖形在現實生活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且其應用多呈特定的規律狀態。學生需要通過自主思考從數學現象中提煉出特定的數學規律,然后掌握運用數學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帶領學生探尋數字與圖形的規律,引導學生對數字和圖形現象展開全面化、深刻性的分析,培養學生從具象數學內容中抽象出一般性數學規律的能力,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發展。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周長》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同比例呈現兒童自行車、成人自行車以及山地車的圖形,組織學生對比分析三種車輪直徑之間、周長之間的關系。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學生發現兒童自行車的輪子最小,成人自行車輪大小居中,山地車的輪子最大。結合三種類型車子的應用功能,學生可以總結出“輪子的直徑越大,其周長也越大,輪子越容易提速”的規律。通過測量對比分析,學生探索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的規律。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能得到相應提升。
(三)語言訓練,強化邏輯思維
數學語言具有思維縝密、邏輯嚴謹的特點。數學語言訓練能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縝密性。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數學問題、探究數學基礎知識的空間,還應為學生提供自主表達觀點、闡述思路的機會,組織學生以嚴謹的數學語言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借助語言的精準表達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語言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設置不同的場景,組織學生根據不同的學習目的,使用合適的語言,以恰當的表達方式清晰地展現自己的思路,以專業的數學語言剖析數學概念、規律、技巧的內涵,以嚴謹的語言陳述和詮釋運用數學知識解釋數學問題的方式,促使學生在組織與輸出數學語言的過程中增強思維的邏輯性。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搭積木比賽》為例,教師組織學生用小正方體搭建不同類型的立體圖形,并形象展現從不同方位(上面、正面、左面)所看到的形狀。在搭積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邀請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學生需要以嚴謹的數學語言講述自己搭積木的思路,介紹自己的成果。例如,某學生介紹:“受建筑領域上砌墻角技術的啟發,我在搭積木的過程中總共用到了八個小正方形積木,從圖形上面看,它呈……從面朝同學們的這個正面看,它呈……”這種清晰的語言敘述能幫助學生組織完整的語言結構,增強學生語言表述的邏輯性,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
(四)合作探究,增強發散思維
在利用數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多角度思考分析問題,多維度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尋求解決問題恰當方法的同時鍛煉發散思維。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創造教學條件,改變學生思維角度單一化的現狀,指導學生開拓思維視角,多層面、多維度地進行思考。合作探究是引導學生思維發散的重要途徑。不同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角度和程度各有不同,其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方式也各有差異。合作探究本質上是不同思維的碰撞。學生能在思維交換中拓展數學認知,延伸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理解深度,健全分析問題的能力,想出解決數學問題的多種方法,促進思維發散。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增加合作探究設計,加強對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扇形統計圖》為例,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教材中所給出的例題。在合作過程中,有的學生發現笑笑家谷類食物攝入量最多,營養成分均衡;有學生發現笑笑家飲食種類豐富,谷類、蔬菜、水果、肉蛋、奶類比例適中,可見笑笑家的飲食比較科學健康;還有學生發現笑笑家飲食中油脂類食物攝入量占比最少,認為笑笑家飲食比較清淡。在不同觀點的交換中,學生能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實現發散思維的發展。
(五)關聯生活,發展應用思維
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能改變生活。在以育人為目標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應用思維,引導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發揮數學學科的實用價值。在課堂上,教師要具體分析數學知識的特點,貼近學生所熟悉的實際生活,挖掘與數學知識相關的生活元素,充實數學課堂教學容量,布置生活化的學習任務,設計與生活相關的數學話題,為學生提供探索數學知識應用的素材依據。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統計圖的選擇》為例,教師可從近視問題出發,組織學生深入分析近視的成因及預防措施、減緩措施。某小組對整個班級學生的近視情況及視力數值進行了調查,將班級六年期間每年近視人數的數量制作成條形統計圖;按照視力度數劃分,將不同視力度數的人數制作成扇形統計圖;小組成員將自己六年的視力度數制作成折線統計圖。這樣學生可從不同的統計圖中獲取不同的信息,探索出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學生能體會到不同統計圖的優勢,具體了解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而提升應用思維。
(六)組織實踐,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數學思維能力的高水平體現。創新思維能指導學生創意地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理性精神。新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實踐論證,引導學生勇敢地沖破傳統認知的束縛,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創新空間。學生可將個人獨特的見解融入現實問題的分析,提出個性化的設想。學生要運用歸納和類比發現數學關系與規律,創意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以實踐操作的方式進行數學技能創新,探索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緊緊圍繞數學主題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比例尺》為例,教師需引導學生理解比例尺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組織一場繪制校園地圖的數學實踐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比例尺的繪制實踐全面了解比例尺的組成與特點,創意地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某學生從“一年級新生入學”的視角繪制了卡通版的校園地圖,同比例縮放不同建筑物的比例,繪制出了一幅畫風可愛、距離精準且內容清晰的校園平面圖。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數學實踐中得到了相應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從育人的視角出發,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要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及自主思考主動建構個性化的數學認知體系,深入探索數學知識的創意應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促進數學課堂育人功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