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圍繞經濟建設這一興國之要,我國于2018年9月20日出臺了“減稅降費”政策。這一政策的出臺和落實,大幅減輕了企業稅收負擔,為企業謀求更大的經濟利益與發展空間奠定了堅實基礎,極大地促進了創業創新,保持了就業穩定。同時,減稅降費政策在改善民生、減輕家庭負擔等方面也發揮了顯著作用。因此,探討減稅降費政策對地方財政收支平衡的影響,并提出針對性意見策略,對于刺激地方經濟增長、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一、減稅降費的基本概念及作用范圍
(一)減稅降費的基本概念
減稅降費“減”了政府收入,“降”了企業成本,可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細化,一是減免稅收,包括降低企業稅負、降低個人所得稅、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等;二是取消或停征行政事業性收費,如民政部門登記費、環保部門環境檢測服務費、測繪地信部門測繪成果資料費等。
國家推行減稅降費政策的根本目標在于創設良好的市場主體發展環境,以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向好發展,從而為我國在世界經濟舞臺占據有利地位筑牢堅實基礎。減稅降費政策的目標對象為個人和企業,作為一項具有積極意義的財政政策,減稅降費是繼“放管服”改革收效顯著后,我國政府在經濟財政領域進行的又一次創新。
(二)減稅降費的作用范圍
減稅降費可細化為減稅與降費兩個維度,首先,在減稅方面,自我國于2018年提出施行減稅降費政策以來,我國調控稅收的主要方式基本圍繞兩個維度開展,一是擴大社會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二是降低企業經營運作所需的資金成本。
其次,在降費方面,一是對行政事業性收費予以取消或停征部分費用,減少財政非稅收入項目;二是對小規模納稅人的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實行減半征收;三是通過調整社保繳費基數,用以調整社會保險費率,減輕企業社會保險費負擔,以此緩解企業經營運作壓力。
二、減稅降費對地方財政收支的影響
(一)調整產業結構
我國各地方財政收支因各類因素的作用影響而存在較大差異,具體表現為各地發展進程極度不平衡,例如東部沿海省份發展速率較快,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實推進促進了收支結構平穩,助力了產業新業態的產生出現。而西北省份財政自給率相對偏低,表現為不均衡的產業結構,這是影響財政收支平衡的主要因素。
財政數據顯示,2020年基于經濟下行現狀背景,受減稅降費政策所影響,我國西北省份財政收支趨緊,部分省份政府財政收支呈負增長態勢,嚴重阻礙了新興產業的發展。由于稅收對經濟的貢獻相對較小,再加上對傳統產業的征稅力度不足,使得地方財政收支結構極度不穩。地方政府負有繳納社會保險的義務,通過實施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了社會保險費率,如果社會保障支出保持不變,那么政府的財政負擔就會加大。因此,為削減地方財政壓力,維護財政收支平衡,在保障各地區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前提下,應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摒棄傳統的財政收支模式,以切實發揮減稅降費政策的效用價值,從而為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壯大提供助力。
(二)滿足民生需求
國家政策的提出落實大都圍繞惠及民生這一目標宗旨,減稅降費政策也不例外,旨在保障中低收入群體的日常生活所需,在減輕人民群眾稅收負擔的同時,提高民眾消費水平。以個稅為例,2018年10月1日起,我國開始施行最新個稅起征點,由原來的3500元每月調整為5000元每月,針對重點人群如退役士兵、隨軍家屬、轉業干部、殘疾人等群體創業就業采取稅費減免或稅收優惠。自2023年1月1日起,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三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提升。
為大力提升減稅降費政策效能,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回暖,為經濟恢復向好注入更多能量,地方財政部門應從保持必要支出強度、強化政策協同、深挖財稅政策潛能、增強財政可持續性等維度入手,扎實推進“六穩”“六保”工作,從而切實提高減稅降費政策的精準性。
(三)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基礎保障
我國推出施行減稅降費政策既是當前貿易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選擇,也是緩解企業運作存續壓力、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舉措。財政持續向好發展是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堅實保障,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石與動力源泉,財政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關乎政府資金調配的合理性,決定了資金能否在各產業之間有序運作,從而為企業經濟效益漲幅提供助力,甚至影響了財政支出促進地區經濟正向循環。
基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背景,企業貿易風險日益加劇,貿易壁壘不斷涌現,新興企業所面臨的市場危機風險較為嚴峻。面對企業生產成本與日俱增的發展窘境,企業急需更具針對性與效用性的制度政策為其保駕護航,以政策紅利推動企業轉型發展,使其立于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推行主要圍繞兩個維度目標,一是確保減稅降費政策切實落地,二是讓納稅人有“獲得感”,這一政策的效用價值能否發揮彰顯,與財政部門宣傳能力及稅收征管能力密切相關。
(四)促進經濟增長
基于經濟新常態化背景,我國政府立足于宏觀發展視角,針對中小企業制定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其中,減稅降費無疑是效用最佳、扶持力度最大的制度政策。減稅降費使得企業能夠在科技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投入更大的資金經費,在降低企業經營運作成本的同時,助力企業轉型發展,從而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源泉,助力企業占據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當前企業發展仍面臨許多現實阻力,為促進經濟穩步增長,國家對各項稅收政策進行了調整細化,例如煤炭資源稅減征50%,免征小微、金融機構借款合同印花稅,免征科技、眾創企業房產稅等。
企業作為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力量源泉,立足于經濟結構轉型視角,減稅降費為其創新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受益于減稅降費政策紅利與精準調控,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逐漸加快技術研發進程,并創設出了同企業戰略發展目標相契合的精細化發展路徑,企業研發已逐步實現良性循環。
三、減稅降費背景下地方財政收支建議
(一)加強地方政府財政治理,優化營商環境
過去由于我國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導致地方政府所開展的各項工作均圍繞經濟建設這一關鍵要點,進而造成政府缺失民生服務能力,財政支出結構失衡。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地方政府涉及的生產性財政支出比重有所下降,針對經濟建設項目所投入的資金也出現了顯著降幅,但部分省份的支出比例仍相對較高。
現階段,我國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戰略目標,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在實現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要將提高社會福祉放在首位,制定清晰的收支結構,細化財政支出比重,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切實保障。在確定發展目標后,必須充分改進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加大對地方政府財政的監管力度。政府在選擇投資項目時,首先,應以項目效益及范圍時限為參照標準,以提高資金利用率;其次,規范財政收支管理,制定內部操作細則,對違法、非法使用資金的失職行為予以追責;最后,保持信息公平、公開,便于社會監督。同時理順各級政府義務職能,改進績效考評辦法,從而提高政府的現代化管理水平。
(二)聚焦財稅改革,緩解財政收支壓力
地方財政管理效能若想得到切實提高,就應將重點放在財稅改革上。在此基礎上,優化統籌預算資金、存量資金、專項資金及債券資金,尋求更為創新高效的預算管理及財政扶持舉措,搭建財政資金與社會、信貸、產業等資金的聯系橋梁,以持續擴大資金規模,同時資金規模自然能夠隨之放大。
一是鑒于“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實推進可能會給地方政府的財政承受能力造成一定沖擊,地方財政部門應落實好收支節流工作。通過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盤活閑置存量資產、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途徑緩解財政收支矛盾,避免地方政府出現系統性風險。
二是為規避施行減稅降費政策可能誘發的潛在風險,遏制財政收支矛盾繼續擴大,可借助開源節流來減輕地方政府所面臨的財政負擔。就拓寬地方政府財政來源來看,除開發出售礦產水利資源、減少不必要的公共建設支出、發行國債、增加非稅收入等途徑提高財政收入外,還可以著力提高公共資源的變現能力,例如合理收取公共服務費用;做好預算穩定資金調節工作,從而為地方政府積蓄資金動力。
(三)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為最大限度彰顯宏觀調控的政策效用,應立足于減稅降費經濟背景,以地方政府財政情況為參照,把控調整支出優先次序,建立科學完備的財政支出結構,從而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
一是把控財政支出總額。各地方政府應明確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職能定位,正視自身所肩負的導向性作用。同時,應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為新興產業的壯大發展提供助力,落實好宏觀調控。此外,地方政府不應直接介入或參與企業經營運作事項,可借助制度政策的出臺落實,優化并調整市場結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補足地區市場機制存有的缺陷漏洞,助力當地行業經濟實現穩步增速。
二是規避隱性債務危機。基于“減稅降費”政策實施背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明顯上升。為切實規避此類潛在的風險危機,地方政府應需盤活存量資源,同時還需將償還到期債務和化解債務風險等指標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管理目標,從而降低政府債務規模,緩解債務風險。針對短期債務風險,可借助融資等方式予以規避。就具體實踐而言,可以考慮引入民間資本,例如將公私合營模式引入到公共基建項目中,以有效遏制隱性債務危機。此外,具體實踐必須切實維護預算編制的嚴格落地,以監督把控財政資金支出總額。同時也需同步細化調整財政支出項目及范疇,優先解決民生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
(四)建立梯度差異化地方財政支出結構
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市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差異巨大。南方沿海省份受對外開放驅動,發展速率相對較快,經濟漲幅迅猛,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發展速率則相對滯緩,因此可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以及戰略發展所需,細化調整財政支出偏向,建立梯度差異化地方財政支出結構。各地政府要結合本地的經濟發展現狀,理清財政支出優先次序,合理調配各維度經濟支出比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公共利益,推動高層次經濟增長。
一是地方政府應優化改進支出結構,在社會性支出項目中投入更大的資金比重,提高社會服務質量。同時為科技創新提供助力,以促進成果轉化。此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從而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二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應著力提高經濟建設類投資比重,適度增加經濟建設類投資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基本民生。這對擴大民間資本投資規模、助力區域經濟穩步增長具有極大的作用影響。此外,缺失物質基礎的偏遠地區,生產性財政資金可凸顯出其應有的戰略導向性作用,借以正向的指引規劃,消除地區之間的貧富懸殊。
結語: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出臺了減稅降費政策。減稅降費作為“放水養魚”之策,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擴大未來稅基,維系財政收支平衡的有力保障,因此應堅持以“惠民”為導向,秉承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確保減稅降費政策落地生根,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政策改革的發展紅利,從而提高企業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有效應對經濟下行的發展現狀,助力國家治理邁向現代化進程,進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筑牢強盛根基。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財政局)
作者簡介:陳麗莉,1992年出生,女,漢族,江蘇泰州人,本科,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